漢魏文魁 第二十三章、此新聲也

    是勛奉使關西,臨行前獻詩一首,這首詩當然也不是他自己做的,卻也不是簡單的抄襲,而是東裁西剪,拼湊而得的。

    前四句抄的是李白《古風》中一首的開篇:「太白何蒼蒼,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爾與世絕。」太白峰在武功縣東南方,因其高聳入雲,峰巔終年積雪而得名,是勛在這裡用以指代關中地區。李白說太白峰「去天三百里」,以言其極高,是勛故意改成「三千里」,是以「天」來指代許都朝廷,以太白距天之遠,來代表關中地區遠隔於王化之外。

    再八句是化用錢起的《送王使君赴太原行營》,原詩相關詞句為:「太白明無象,皇威未戢戈。諸侯持節鉞,千里控山河。漢驛雙旌度,胡沙七騎過。驚蓬連雁起,牧馬入雲多。」改完以後的意思是說:皇威未振,諸侯擅斗,卻放著長安的逆賊不肯討伐,如今我手持節杖,率千騎西行,料想應當如同踐踏蓬草、驚飛鴻雁一般,將李傕、郭汜一掃而空。結句是抄襲武則天《昊天樂第三》,其中有「闓陽晨披紫闕」句,意思是等我得勝歸來還報的時候,想必朝陽正映照在宮闕之上,象徵著朝廷之權威如同初升紅日,冉冉而起。

    要是把這首東拼西湊的玩意兒念給後世某位詩詞鑑賞家聽,對方一定會判斷說:「此非漢魏時語,乃唐人擬古詩也。」因為它的遣詞造句和節奏感全都跟這一時代不合拍,倒深深蘊含著唐代風味——當然啦,本來就是三首唐詩連綴起來編成的嘛。是勛初到此世,倘若吟出這種詩來,肯定會被人罵不通。但是今時不同往日,他的詩名已經在許都打得很響了,同樣的作品,街頭藝人做出來雅也是俗,天皇巨星做出來。俗也是雅。

    因為是勛肚子裡的魏晉詩真的快要賣完了,光剩下一大堆唐詩宋詞,不抄吧怪可惜了的,想抄吧非得動大手術不可,這改詩某些時候就比做詩還艱難哪!所以前陣子見天兒有人來求詩,他就假裝開創新詩風。抄了一些唐詩給送出去。好在這年月正是文風大轉折的時代,很快就將迎來全新的「建安風骨」,大傢伙全都在創新,先有孔融大走通俗路線,作《六言詩三首》,再有王粲以文人模仿樂府。作《飲馬長城窟行》,最後到了曹丕,開始創作七言歌行。所以是勛才敢大著膽子把唐詩給囤出來。

    果然此詩一出,當即四外無聲,隔了好一會兒,曹操才先反應過來,一邊皺眉頭一邊捋鬍子:「此新聲也。」除此之外。再評價不出一個字兒來。是勛瞧曹操這表情,是不大習慣也不大欣賞這種風格的,不過那又有啥關係了?如今自己早已經不需要靠向曹操獻詩來博取文名啦。

    劉協給出的題,小皇帝自己不能不表態。當然啦,他本身的欣賞水平相當有限,所以只能說:「朕獨愛『陽晨被紫闕』的結句,此亦佳讖也,卿等其勉!」

    是勛心中暗笑,這「新聲」剛出爐,你們自然不大感冒。這聽著聽著麼,自然就習慣了,不急。

    天使離京,照理要乘坐馬車,前後排開儀仗。喝道而行,但是勛才出了許都西門,就跳下車來,翻身上了坐騎,招呼夏侯淵說:「可速行也。」夏侯淵明白他的意思,此番遠征,是要追著段煨直入關中去摘桃子的,但凡遲了一步,勝利果實就全被那些軍頭兒給霸去啦,朝廷得不著一分一毫,再加上路上還有很多雜事兒要辦,所以非得猛趕時間不可。

    乘車?誰有那份兒閒空啊?

    當下兩千精銳騎兵,就簇擁著是勛、魯肅,還有是勛的門客吳質、秦誼等人,在中原大地上一路狂飆。是勛左手牽著馬韁,右手持著節杖,就覺得自己整個人都威風凜凜啊,真跟大將出征一般——只可惜節杖不是長矛,不能隨便掄起來耍幾個花玩兒……

    一行人離了許昌,其實直線西進,從伊闕三關以南繞往華陰最為近便,然而是勛不肯,早就跟夏侯淵商量好了,先北上滎陽、成皋,然後再折向西方,沿著黃河南岸一路前進。非止一日,等到了鞏縣以北五社津的時候,他就請夏侯淵暫駐此地兩日,容他渡過黃河,往河內去。

    這時候河內是大司馬張揚的地盤兒,但是勛還真沒打算去見張揚,他是打算去見一位在未來將比張揚更加囂張跋扈,並且名滿天下的人物。當日荀彧給他寫了一牘版的人名兒,全都是關中望族或者名吏,其中只有一個名字不是關中人,只是在其上標註著一列小字:「故京兆尹」。


    所謂關中地區,就是華陰以西,司隸校尉部的西方三郡——以長安為中心的京兆尹、以高陵為中心的左馮翊和以槐里為中心的右扶風。其中京兆之地乃漢故都之所在,所以曾經長年擔任京兆尹的人物,肯定對是勛此行是大有裨益啊,入關之前,就先得去訪他。

    話說是勛前一世是漢末三國粉,但不是東漢粉,對於靈帝時代或者更往前的那些老官僚,還真沒記住多少名字——當然趙岐算是一個。然而那位前京兆尹的名字,是勛確實是聽說過的,更重要的是,這位老兄的幾個兒子,那名字就更熟,簡直如雷貫耳啊。

    這位前京兆尹就是河內溫縣大族之長,複姓司馬,單名一個防字,字建公,他有八個兒子,次子就是後來名滿天下、鷹視狼顧的司馬懿!

    我靠,是勛心說,不為司馬防,只為了司馬懿,我也得拐個彎兒,往河內走這一趟啊!

    是勛帶著副使魯肅,門客吳質、秦誼等,還有十多名騎兵,乘船渡過黃河,直奔溫縣。魯肅一開始不怎麼樂意去,瞧神情頗為躊躇——本來此番奉使關西,那是要跟一大票軍頭打交道,他就毫無心理壓力,甚至還有點兒小小的優越感,但這次繞路去見司馬防,想想人家豪門大戶,一郡之望,就難免自慚形穢起來。

    是勛笑著勸他:「家世之高低,與才能之大小,並無關聯,卿又何懼之有?司馬氏徒以家世得為二千石而已,今為亂世,所恃者唯才智耳,便家世再烜赫,亂兵過時,亦為草泥。卿以智得官,乃當傲於豪門紈絝,又何慚之有?」

    魯肅苦笑道:「若無宏輔,肅只鄉間一庸人爾。唯仰宏輔而得官,何雲以智得官?」是勛輕輕搖頭:「卿若無智,勛不會請陳元龍往訪,元龍亦不會延卿。且卿前隨勛赴華陰,難賈詡,往高密,卻王修,若無此智,勛又安得薦卿?卿自有穎,勛為備囊也,但入囊中,自然脫出。」是金子總會發光,你可不要妄自菲薄啊。

    百般勸說,魯肅才終於答應隨行。於是一行人渡過黃河,進入溫縣境內,就打聽孝敬里的方位,直接撞上門去。是勛心裡就琢磨啊,自己仗著侍中的官位、天使的身份,那是肯定能夠見著司馬防的,跟他打聽關中的內情,他理論上也不怎麼會藏私,只是見過司馬防以後,還需要見見他的兒子們嗎?見到了要不要招攬?

    司馬家跟曹家是有恩的,據說曹操起家第一步,擔任雒陽北部尉,就是司馬防的薦舉——他此番出京前就向曹操求了一封給司馬防的書信。所以根據史書記載,曹操感念這份恩德,司空位置坐穩以後,就徵召司馬家的幾個小伙兒出仕,首先從命,為其掾屬的,就是長男司馬朗,最後仕魏為兗州刺史。但是老二司馬懿卻假裝「風痹」之症,堅決不肯應召。

    《晉書》上說,曹操「使人夜往密刺之」,司馬懿「堅臥不動」,就這麼著一裝病就整整裝了七年,直到曹操發出狠話:「要再不肯啟程來許,那就逮捕下獄!」司馬仲達才被迫領命,做了曹家的文學掾。前一世看到很多文藝作品,都把「刺」字解釋為「刺殺」,說曹操派人大黑天兒地假裝來刺殺司馬懿,把劍比劃在胸口,可是司馬懿還是躺著一動不動,曹操這才相信他是真病了。

    是勛本人是反對這種說法的。「刺」在古文中本有多義,要是解釋為「捅刺」,那根據文意應該是紮下去了,焉有是理?要是解釋為「暗殺」,則前面不應再有「密」字,而應更為「佯」字。再說了,「風痹」不等於徹底癱瘓,病人只是不良於行而已,要真是被人把劍比劃到了身上還一動不動,那這裝得未免太假了,反而啟人疑竇。

    所以「刺」字跟這兒應該解釋為「刺探」,曹操派人於黑夜無人時前來探查司馬懿的動靜,因為若是裝病,一直躺著,瞧見周邊沒有旁人,說不定就會想伸伸腿腳,活動一下筋骨了,此亦人之常情。可是司馬懿真能忍,用一個古詞兒來形容就是「慎獨」,哪怕就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絕不鬆懈,因此才能暫時地騙過了曹操的耳目。

    所以後來有人就琢磨啊,仲達先生要真是這麼人前人後都一樣地連裝七年病,一直躺著,理論上應該會得褥瘡……

    是勛這想得有點兒遠,他一邊催馬疾馳,一邊拉回思緒——我現在要琢磨的,是在原本的歷史上,司馬懿第一回為何不肯應曹操之召呢?原因何在?這個原因在歷史已被改變的今天,是不是也被改變了?自己是否能夠扭轉歷史,說動他提早出山呢?

    ps:下午要去接孩子,所以今天提前更新。



  
相關:  殷墟  洗烽錄  三國外志  勒胡馬  龍戰野    武道大帝  九星霸體訣  逆劍狂神  生生不滅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漢魏文魁第二十三章、此新聲也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漢魏文魁"
360搜"漢魏文魁"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1s 3.663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