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法國人是最不希望戰爭持續的。
一方面礙於法、俄同盟,法國隨時可能捲入這場戰爭,但是和英國一樣,法國目前根本不具備在亞洲和中國這樣一個帝國進行戰爭的能力。除非法國犧牲所有國力來同中國作戰。但這顯然不可能,因為法國『永遠的敵人』是德國!
另一方面,俄國過渡的牽扯近亞洲和中國的戰爭勢必會消耗俄國甚至是法國自身的實力。這必然將影響歐洲的戰略格局。要知道,法國人之所以會和俄國簽訂攻守同盟,主要原因就是想要依靠俄國的陸軍力量在東線牽制德軍。一旦這個戰略目標達不到,那麼在歐洲的陸地上單獨面對德軍對法國陸軍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法國政府在俄軍阿拉木圖戰役失利之後,立即照會俄國政府,要求俄國無論如何要儘快從亞洲脫身。甚至法國政府做出了暗示,可以通過貸款的方式來幫助俄國承擔一部分戰爭債務。當然,貸款的利息將會前所未有的低。
奧匈帝國在巴爾幹的軍事動態也提醒俄國,再不從對華戰爭中抽身,就可能在09年徹底失去塞爾維亞。而失去塞爾維亞,就意味這俄國的南部斯拉夫計劃徹底破產,俄國也將徹底失去進入地中海的機會。
這顯然是俄國所不能接受的。
為此,俄國必須準備同奧匈帝國和德國的戰爭。這場戰爭毫無疑問是將會是史無前列的慘烈,為此,俄國必須集中他全部的軍事力量。
和中國的兩場戰爭已經讓俄國失去了三分之一的陸軍和海軍,如果戰爭持續進行下去,還不知道要失去多少。也許,俄國將獲得最終的勝利,但是尼古拉二世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看到。
因為在對華戰爭中的失利,東部的芬蘭和波蘭的局勢愈加不穩,國內的反對勢力也越來越活躍。經濟形勢也在惡化。尼古拉二世有些後悔在內亂結束後立即就對中國採取軍事行動。他認為,如果自己再晚兩年,等國內更加穩定一些,經濟形勢更加好轉後再發動對華戰爭,其結果一定不是現在這樣。
尤其是法國已經不耐煩了。
如果沒有法國的經濟和軍事援助,俄國一定會崩潰,而法國和英國已經明確表示,不會再繼續支持俄國人在遠東的軍事行動了。
用張伯倫的話說:「英國的每一個便士,都必須落在最能夠發揮價值的地方,而這個地方肯定不是亞洲!」
就沖這一點,俄國也無法再將戰爭繼續下去了。
8月21日,再也支撐不下去的考爾斯克向王世珍投降。同一天,王占元軍攻克了塔什干。
中亞的局勢已經糜爛,西伯利亞也處在被動防守的狀態,俄國雖然仍然有著數以百萬計的士兵,但一方面這些士兵的徵召需要時間,另一方面如果繼續從歐洲抽調兵力,那麼其核心利益必然受到毀滅性打擊!
德國和奧匈帝國正在積極展開遊說,並且可能在未來一兩個月內安排代表團訪問中國。毫無疑問,兩國希望中國能夠在東方進一步牽制俄國。
無法了解到中國和德、奧兩國是否已經取得了溝通和共識,但是能看到的是,奧匈帝國已經開始在巴爾幹增兵。
在夏天的時候,塞爾維亞曾經因為奧匈帝國吞併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一事準備和奧匈帝國兵戎相見,雖然這一事件最終因為俄國深陷東方,無法給與塞爾維亞以必要的軍事支持而告終,但奧匈帝國明顯不想就這麼算了。
奧匈帝國在巴爾幹的增兵,目的可能有兩個,一是塞爾維亞,二是羅馬尼亞。不管是那一個目的,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大臣們都知道,這必然會損害俄國的核心利益。一旦俄國失去巴爾幹,那麼所有上代沙皇和大臣們所為之奮鬥幾百年的成果將一夜之間付之東流。
這一事件成為壓垮俄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尤其是當俄國得知中國政府增派了十個步兵師前往迪化後——實際上真正過去的是7個師,而且章高元的主要任務是為了穩定新疆局勢和鞏固新疆的建設,並不直接參與對俄作戰——俄國人終於坐不住了。
10月17日,經過連續的艱苦談判後,俄國首席談判全權代表維特在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授權下簽訂了《中俄紐約條約》。
《條約》中規定:
自1908年以前俄國利用軍事威脅、欺詐等手段所獲取的中國領土全部歸還中國;
中俄兩國的東部邊界以勒拿河(圖倫以東)、薩彥嶺為界,北部則沿勒拿河到北緯六十度線入海(雅庫茨克以南),中國的西部邊界以巴爾喀什湖西岸為界,向北延愛古斯河、楚克里特河至喀爾曼嶺(塞米巴拉金斯克以南)、納雷姆山至阿爾泰山、薩彥嶺(比斯克以南),向南則沿巴爾喀什湖西岸延伸,沿莫爾根河、阿什布魯爾河、安集延直到興都庫什山;
廢止俄國政府同中國政府所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
承認中國對朝鮮半島、九州島、呂宋島、蘭芳共和國和南華共和國的絕對統治權力,不得以任何藉口干涉中國內政和上述地區事務;
賠償戰爭款項一億四千萬英鎊(後經過英、法的協調——以放棄在華利益為條件——減少為八千萬英鎊,並且可以以糧食、原油或鐵礦石等原材料支付);
中俄談判塵埃落定的消息傳來之後舉國沸騰!這是自滿清入主中原以來——甚至倒退到明朝中葉荷蘭人占領台灣以來,第一次在取得對西方列強的戰爭勝利之後所簽訂的對中國有利的條約。
這一條約對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影響遠不是中日戰爭和第一次對俄戰爭所能媲美的。
中日戰爭雖然簽訂了條約並且取得了戰爭賠款,但是當時很少有人認識到日本對中國的威脅。雖然在戰爭前期日本取得了一時勝利,但大多數中國人——包括全世界人——都會相信清政府很快便會還以顏色。至於朝鮮和琉球,那本來就是中國的。
而第一次對俄戰爭壓根兒沒有簽訂條約。
重塑民族自尊心一直就是載湉有意無意推動的,碰上這種好機會自然不會放過宣傳的力度。這也是為了接下來展開對英國、法國的談判的一種壓力。此時對英談判中利益最大地海關權力回收問題已經接近收官,但而租界和香港殖民地問題英國人依然態度強硬。
其實也不需要朝廷做什麼推動,這樣的大事件本來就是輿論關注的焦點。毫無例外,所有報紙都鋪天蓋地的在宣傳《中俄條約》。相應的,關於收復中國租借權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最終挑起了國人對英國地仇視。
在上海、天津、北京、廣東等中國經濟和教育發達地區,越來越多的學生、工人開始走上街頭遊行示威或是演講。莫里循在《泰晤士報》上對此發表了極為悲觀的報道,稱如果大英帝國不在在華租界和香港殖民地的問題上予以讓步,中國人對英國的仇視情緒「將演變為一場災難」。
「中國剛剛打完一場現代化的戰爭,我們已經看到中國地軍事力量早已不是六十年前那麼好欺瞞,英國政府的強硬態度勢必會將中國推向德國的懷抱,由此導致的最嚴重的後果便是大英帝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將會在歐洲爆發戰爭時直接受到中國這個正在崛起的帝國的威脅。」
莫里循在《泰晤士報》上地報道在英國民間引起了巨大反響,但載湉並不想把英國逼到絕路上。
「徹底的倒向德國並不符合我們的利益,我們應該在歐洲的矛盾中遊刃有餘的活動,既不靠近德國,也不靠近英國。這樣才能使我們在將來的競爭中獲得最大的利益。所以,對於目前談判中的一些問題,我們應該有選擇性的堅持。」
英國駐華公使華爾身在中國生活了三十年,他最理解目前中國的狀況。他認為可以分兩個部分和中國進行談判。
「海關問題已經無法挽回。事實上如果不是對赫德本人的感激和信任,清政府早在五年甚至更長時間以前就可以收回海關權益了。至於租界和香港問題,也許我們可以放棄租界,而是香港問題暫時拖延下去。」
阿斯奎斯接受了華爾身的建議,最終英國放棄了所有的租界權益和其它在華利益。而清政府則允許英國以租借的形勢保留香港港口,作為英國遠東艦隊的一個駐泊地和貿易*******至於法國方面,因為在中俄戰爭中法國所扮演的不光彩的角色,以及曾經發出的『對華動武』的言論,清政府在談判中的態度自然要強硬的多。
毫無疑問,法國不得不放棄了一切在華權益。但是法國政府還是聯合英國政府為俄國盟友做了一點兒貢獻——他們促使清政府同意減少了一部分戰爭賠款。並讓清政府同意從現有的占領區撤軍。
是的,在領土問題上,中國政府做出了一定的讓步。西伯利亞第一集團軍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撤兵並撤出了坎斯克,一直退到下烏金斯克以東,讓出了圖倫以西約四百公里的土地;西伯利亞第二方面軍也從尤爾加和巴爾瑙爾撤軍,同樣讓出了大片的被占領土。
事實上,之所以和俄國的談判能夠進行並且談判了這麼長的時間,主要原因就是英、法兩國的干涉。
英國和法國既向俄國施壓,迫使俄國不得不低頭,放棄其在遠東和中亞的部分領土,同時承認戰爭賠款;另一方面,也通過經濟和軍事壓力,迫使中國政府接受其一系列條件。
收回列強的一切在華利益,廢除不平等條約是必然的,但是正像載湉所說的,中國不可能徹底的倒向德國——至少是現在——所以清政府也做出了一定的讓步。
香港問題只是一方面,事實上英國政府也清楚,清政府要想奪回香港只不過是分分鐘的事情。以現在中國的海軍實力和陸軍實力,英國的遠東艦隊已經不可能再像七十年前一樣用武力壓服中國了。現在香港的存在只不過是清政府對世界的一種表態。
這一表態只傳遞了一個信息,那就是中國依然是英國的朋友,進而,也可能是法國的朋友。
德國和奧匈帝國在整個秋季始終在想方設法的想要讓中國和俄國的戰爭繼續下去。為此,他們不惜大肆許諾。同樣的,英國和法國想要挽回中國人的心,也不可能不作出一些態度。
第一就是為中、俄條約背書。
英、法兩國在《中俄紐約條約》上簽字,其中的意義本身就代表了願意為俄國承擔部分責任。而且還代表了兩國也承認中國對朝鮮半島、九州島、呂宋島、蘭芳共和國和南華共和國的絕對統治權力。這一點無疑使中國真正成為南亞的第三方勢力,成為和英國、法國平起平坐的殖民帝國——而不像1902年那樣,只是英國的跟班兒。
第二則是對華貸款。
打仗是要花錢的,而且要花很多錢。俄國人已經窮的買褲子了,那幾百噸黃金已經抵押出去一半兒了,在想從他們身上割一刀肉不現實。但是八千萬英鎊是絕度不夠為這場戰爭買單的,更加不可能挽回中國人的心。
德國和奧匈帝國為了讓戰爭繼續下去,曾提出過願意以無息的方式向中國政府提供兩億馬克的貸款,並另外提供五億馬克的低息貸款。
而英、法想要戰爭結束,所提供的條件只能比德國和奧匈帝國高。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5s 3.598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