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信當然很清楚,這些船匠的實力,他在選擇驗證的項目上面,也沒有去選擇哪種,明顯超過了他們的承受能力的想不,比如說,大型的多層甲板,火炮倉,甚至是大型火炮的後坐力問題的。這些項目,沒有足夠龐大的船身,根本沒有辦法測量。
最大的一個才監製過800料的船隻,總不可能一下子,就擴展到8000料吧,10倍的提升的,那可不是的簡單能夠擴張。
按照蓋倫船得到標準,800料,不過是200多噸,不到300噸,他稱之為大型帆船,實際上,還是有些勉強的,一般而言,只有在500噸以上船隻,才能夠稱之為大型。
在西班牙和英國鼎盛的時候,他們的主力,龐大的戰船船隊,基本上都是七八百噸,四層,五層的甲板,一下子擁有超過100門火炮的,可怕戰爭武器。
未來,幾乎肯定的,定海軍的主力戰艦肯定是這個層次,這樣的火炮,不說是以一敵千,只要搭配合適,強悍的火力,足以摧毀一切。
這些都是以後解決的問題,這個測試,主要是把原來的平底的,四四方方的海船,逐步的向著窄型海船靠攏,狹長船身,更加適合高速的航行,可以減少阻力,這些在低速的時候,不怎麼起眼,可是在高速,在深海,效果就相當的明顯了。
除了船身的變化,其他方面最重要的帆,帆的不同,對於船的效果也不盡相同。
跟中國式帆船,傳統的硬質方形帆不同的是,西方的船上面,帆的種類繁多,從橫帆,縱帆,混合帆。
中國是帆船的硬質方形帆,實際上,就是橫帆,他們可以吃到足夠的風,給船舶提供動力,縱帆,也就是三角帆,是一種可以來迴轉動的帆、操作簡便,順風逆風都可以使用,受風向影響小,順風時不如橫帆,但逆風航行能力強。
全部都是縱帆構成的船隻,大部分,都在一些小的帆船之上使用,畢竟,沒辦法獲得足夠的動力。
在真正遠洋船隻之中,多是使用混合帆,在日常的動力獲取之中,多是使用橫帆,在遭遇到逆風的時候,當橫帆不起作用的時候,就會使用縱帆,在逆風或者不適合的狀態下使用,這樣兩全其美。
不同的布局結構,這些不可能一一得到驗證,能夠解決一個,就可以解決一個,趙信已經把所有能夠想到的都給想到了,在整個測試的項目之中,選擇的都是比較有特點的。
比如說,前方突出的伸長的桅杆,可以增大的整個帆的面積。
在傳統的硬帆之中,是固定桅杆,這樣的固定帆,升起降落並不容易,實驗性的這種海船,在整個船隻的前方,用伸展的圍觀,拉起了一個巨大的三角帆,這種三角帆,不但可以讓海船,在逆風的前提下,依然可以獲得一定的動能,也增大的船帆的面積。
傳統船帆,他們是在桅杆上面,桅杆不可能超過整個船的長度,可是向前伸張的桅杆,卻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面,增加了一大塊。
海船增加了船體的長度,減少了船體的寬度,以擁有更適合海上航行的船體的,可是這個加長,也不是無限的,一個上百米,甚至是千米的船隻,在海洋上,會非常不適合的。
向前和向後伸展的桅杆,就成為了一個新選擇,相對於船體,向前伸展十幾米長的桅杆,可以增加船體的長度。
實際上,在西班牙大帆船最鼎盛的時候,經典的這種帆船模型,帆的面積和大小,幾乎是遠高於船體本身的,在模型之中,被層層疊疊的帆擋住了整個船體。
對於軟帆的船舶而言,更大的面積,就代表著更受風面積,在合理的重心位置和力學平衡之下,可以獲得更大的動能。
在普通的風帆戰艦時代,動力主要獲取,就是風和洋流。
一般而言,洋流對任何船的影響都差不多,有區別,也是微乎其微的,可是受風程度就不一樣了。
哪怕是在同樣高度的桅杆和帆的寬度的情況下,軟帆的受風面積,都比橫帆要高。
當風吹起的軟帆,被風吹起來,總面積會擴大,雖然有一些角度的問題,可是受到的風力會更高,在阻力相似的前提下,力量越大,速度就會越高。
蓋倫船和西班牙大帆船,最大的優勢就是速度,比如說,傳統的中國式帆船比起西班牙帆船,在順風的時候,速度可能會差別的一倍,到逆風的時候,就更加的明顯了,只有橫帆,沒有三角帆的中國式帆船,在逆風的狀態下,幾乎不可能獲得速度,而相反,混合帆在任何的狀態下,都可以獲得速度。
在早期的海戰之中,速度,就成為了最關鍵一點,如果火力不足,速度快的話,還可以跑掉,如果火力和速度都不足夠,那麼跑都跑不掉。
對於海船來說,因為更加適合遠洋的環境,雖然吃水很深,已經不適合在河道,或者是近海的不適合港口停靠,可是他卻擁有足夠的力學平衡,不停增大帆的面積,不停的增加速度。
這對於硬帆,還有平底的中國式帆船來說,先不說硬帆不可能快速的增加,不能無休無止的擴大,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當風變大的時候,受力雖然會增加,可是橫帆在狂風之中,要降落下來,就有些困難了,固定的帆,很難降落,一不小心,就會出問題。
中國式帆船,怕的,就是帆太大了,在狂風暴雨之中,需要降帆來處理,說狂風的時候,軟帆也需要降低,可是對於海洋上面,稍稍大一點的,硬帆都要降低,反倒是軟帆,在大風天氣之中,卻可以全面的開啟軟帆,吃足夠的風力,獲得足夠的速度。
平底的中國式帆船,他們載貨量非常大,風力太大的時候,就很容易側翻,稍稍大一點的風浪,都容易帆船。
實際上,這個問題,不是技術所能夠解決的,平底船,吃水淺,在同樣的的大小的前提下的,載重量的也就較大,在商船,之中,往往是比較好的選擇。
可是當出現一些極端,或者是惡劣的狀況的時候,就容易側翻,連21世紀,都會出現,更別說的在北宋。
只要進行改變,用尖型船底,替代平板的船體,就可以解決不少的問題。
鋼龍骨的出現,龍骨決定了整個船的地步形狀,平船底使用的龍骨,跟海船船底,使用的明顯的不同的,有這個,起碼在形狀上面,不存在什麼問題的。
不過,先完成的4個船,他們測試部分並不是很多,有一部分的軟帆,卻只是一部分,完整的軟帆一面,兩面的,還沒有完成,一個用於驗證長桅杆的實驗船,卻上了一個硬帆,怎麼的都感覺到有一定的違和感。
雖然,可以通過帆的調整,增大的受力面積,也有一定的積極的效果,可是這樣的效果,危險性也比較大,畢竟船頭哪裡,並不安全。
不過就算是如此,也可以測試一些東西,比如說,一部分軟帆的性能,比如說,這個尖型船底的性能。
在21世紀,伴隨著科技向著更深的層次發展,原來的理論驗證,已經逐步的成為了假說,猜想。
實驗的過程,就是為了驗證,這一條路是否能夠走通,趙信知道發展的方向,可是他不是專業的工程師,更不是研究者,他不可能知道這些子項目的確切數字,只能夠依靠這些實驗船。
可是就算是造出來這些實驗船,驗證的過程,也不容易,必須把一些額外因素給刨除掉,這就需要一些研究的方法。
在整個北宋的眾多行業之中,船匠,是站在世界之巔的,哪怕定海軍的這些船匠,他們在整個北宋造船業上面,不是最頂尖的這種,可是也是水準以上的。
要完成一個船的基本的構築,需要很多的經驗和基礎,如何構築,如何的建造,哪怕他們是按照趙信的要求,構築的這個,他們也會思考的,一些熟練人員,還可以從操縱的感覺之中,感覺到這個東西到底是怎麼回事,有沒有一些提高。
這些提高,有時候是很細微的,稍稍沒感覺到,就沒有了,趙信必須回去,引導他們逐步認識到這些東西的好處,爭取吧這些子項目集中到一個船上面。
或許,無法製造出大型的蓋倫船,或者是西班牙帆船,可是製作出一些適合遠洋的,比較龐大的船隻,還是可以,這個組合的過程必須要有足夠的數據支撐,並且靈巧的應用各個子項目之中的不同的部分。
如果單純大的話,只要在原有的中國式帆船的基礎上面,擴張,就可以獲得,按照有史以來的記載,南海一號是800多噸,這個數字已經接近3萬料了。
在明朝時候,鄭和下西洋的寶船,他們也是三四萬料的樣子,可以肯定,在宋朝的時候,已經的開始使用組合龍骨,否則的話,800噸的船,根本造不出來的。
南海一號的長度30.4米,在整個中國,超過30米的樹木不是沒有,很多樹木在經過了時間的累積,都可以達到這樣的長度。
可是在的大樹上,能夠在龍骨上面使用,只是最粗,最強壯的那一部分,要達到30.4米的長度,整體的高度,可能要40米,甚至是50米。
這樣長度的樹,是不可能的,就算是組合龍骨,要選擇足夠強度,儘可能少的組合,這樣的龍骨也不容易找。
在定海軍這裡,不存在這個問題,,只要使用鋼鐵龍骨,或許,類似下西洋的大型船舶,出現不了的,可是3.5萬石左右,也就是1萬噸左右的船舶,是絕對沒有什麼問題的。
這樣的船,在這個時代,是巨無霸,沒有任何船能夠跟他抗衡,單純高高的船,就讓任何的接舷戰術,無法進行下去。
不過,這樣的船,沒有什麼用,甚至連火炮都沒有辦法,大量的放在船上。
跟蓋倫船的多層甲板的,眾多火炮的位置,因為在蓋倫船,龍骨是重要的,兩側,並不會承受多少的重量,在這種前提下的,可以打開,成為火炮位。
福船是不行的,再怎麼的大,也不行,他們無法如同的蓋倫船,或者西班牙帆船那樣,在側舷開炮洞,能夠放的,就是前後的少數幾個地方,或者是在甲板上,這樣的話,火力配備就非常困難了。
一艘船的甲板有多少,而且在甲板上,也是最容易受到攻擊的地方,在同樣噸位,甚至是更大噸位的前提下,福船都沒有足夠的戰鬥力,這也是近代的海洋作戰之中驗證過的。
哪怕曾經的西班牙和英國,都沒有把最主力的戰列艦派過來。類似英國,在18世紀的時候,在東亞艦隊,最多就是一個三等或者是四等戰列艦,而在國內,真正的主力,絕對是二等,甚至是一等戰列艦的。
就這樣,在鴉片戰爭之中,中國就根本抵擋不住犀利的兵鋒。
類似中國的福船,他們的噸位可以達到2000到3000噸,可是他們能夠布置的火炮,最多就是4-6門,可是同樣噸位之下,甚至在最小的噸位之下,差別非常巨大,按照風帆戰艦的劃分,只有一層甲板的6等戰列艦,他們最少也是擁有16門火炮,這些船的噸位,遠比的福船要小。
趙信當然不會犯同樣的錯誤,如果考慮的只是接舷戰的話,福船的弱勢還不明顯,可是幾乎是必然要進入到火炮時代的前提下,多層甲板的超級戰列艦,那是對噸位使用的最好選擇,在同等噸位的前提下,火炮的數量更多,單純一面能夠投射的火炮也更多,這是必然的選擇。
不過,在信息之中,已經完成的項目,讓趙信看重的項目不多,看起來不用特別著急,可是從接到信息的第二天,趙信還是加快了速度,一天時間,連續行進了6個時辰,一共趕路了450里左右,距離海州,只有不足120里的路程了。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s 3.669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