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在選擇了第一把輕薄的牛刀之後,下手如飛,又陸續選擇了第二把、第三把,最後是一把鑷子,把它們依次擺放在白色桌布上。
明亮的燈光下,這些打磨已好的道具依然不減鋒芒,隱隱的寒氣滲進每一個注視它的眼睛裡。
麥克用另一條白色的案布,在三文魚的身體上擦了擦,尤其在魚嘴的地方,更是拭了又拭,宋玉明知道,這是在楷去魚身的黏液,防止手滑。
終於,前期準備工作告一段落,麥克放下了白布,抄起了第一把薄薄的牛角刀,在三文魚的頭部開始下手。
他左手伸出去,在敞開的魚嘴處輕輕的提起三文魚的腮葉、在腮葉和腮骨的中間,找到了連接點,右手的牛角刀,叮嚀地推上去,魚腮和魚骨之間的結締組織,開始如剝皮似的層層斷開。
刀鋒繼續遊刃,在到達魚的後脊樑的位置,沒有繼續推進,停了下來。他接著把魚翻了一個身,用同樣的手法處理完之後,也在相同的位置停了下來。
宋玉明雖然對於烹飪不很在行,但他興趣廣泛,平時也愛看些雜七雜八的生活方式之類的「科普」文章,因此,對魚身上的某些美味部位,還是知道的,他判斷:
麥克此時停手,應該是為了保護魚的另一美味部位不被隨意破壞。
魚的身上除了魚尾上的肉,因為長期活動,肉質韌嫩鮮美外(魚肚當然也很美味,但也有不少人嫌肥膩)再就是頸肩肉了。
頸肩肉由於連接著頭部和身體,活動量絲毫不亞於尾部的擺動,因此魚肉的勁道,也吸引著一眾美食家的追逐。只是除非烹調整條魚,否則,絕大部分的頸肩肉或是在煲湯時消失殆盡,或是在重力直刀的暴力斷頭下,被糟蹋的所剩無幾,白白的浪費了。
果然,麥克停下了手,兩手在水龍頭底下沖洗一下,拿起白布在手上一邊擦著,一邊凝神注視著三文魚的脖子,放下白布後,把手伸向了第二把刀。
這把刀,在宋玉明有限的生活知識里,從來沒有出現過:
那是一把類似鏟子的東東,木質的把手,僅有兩指寬窄,刀身兩面開刃,刀尖部位成尖銳刺狀,且在刀鋒的中間部位開了個岔口,岔口處也是鋒利無比。
宋玉明不知道,這其實是一把類似於牛類專用的剔骨刀,專門用來撬起大型魚類的頸肩肉。
在魚類頸部的左右兩邊,有一個類似於凹槽的魚骨,蜿蜒崎嶇,魚頸肉就深陷在其中。
魚頸這個部位,尤其是大型魚類,魚皮韌厚,尋常的道具輕易刺進不得,再加上,在插進頸部魚皮時,需要把魚頭豎著,這樣魚骨凹槽里的頸肉,才能完全從凹陷部位凸顯出來,所剔出的頸肉才完整無缺。
麥克左手手肘微彎舉著魚頭,右手則從上而下沿著凹槽的走向捏摸著,在一個頂點緩緩刺進。
此時魚頭沉重,若沒有一定的臂力,是絕對做不到一臂支撐,而沒有一定的技術和自信也是絕對不敢凌空剔肉!
即便是宋玉明,此時也不得不承認:
頂著一頭不羈紅髮的麥克(儘管被西廚帽遮的嚴嚴實實)面孔如米開朗基羅手下的雕塑般立體英俊,而雙臂和身體所呈現出的角度,向在場所有人準確地詮釋了,什麼是美與力的完美結合體!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1579s 3.893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