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數十名軍卒押運九輛馬車,浩浩蕩蕩地從營地大門口離開,守望的人不敢阻攔、不敢上到近前,有少部分人,遠遠跟在車隊後面,直接回了「長安」。樂筆趣 m.lebiqu.com
兩輛直去「通善坊」,三輛去了「大寶商號」,另外四輛直接穿城而過,一直向東。
跟著的人,一直跟出城十里,都不見有停下跡象,最後只能放棄了。
繼續東行二十里,行至一無人處,馮寶脫去身上甲冑,換了一身衣服後,對隨行的十餘名軍卒大聲稱「謝謝弟兄們啦!」然後又讓石子他們,給每個軍卒一壇酒、一包肉乾,當是禮物……最後在一片相互「告辭」聲中,禁兵軍卒返回「長安」,留下四輛馬車和馮寶他們五個人。
「走,我們去『洛陽』!」
隨著馮寶一聲令下,四輛馬車依次前行。
馮寶走時,除了帶上一千貫錢外,更多是將庫房裡的「燒酒」給帶走了,按照他的說法是:「去『洛陽』試試市場。」
也就是因為有這些酒,他們一路上走的很慢,唯恐顛簸過烈,令酒罈破損,造成損失。
繼續東行十里,天色已然漸黑,好在,王三狗記得,不遠處應該有個驛站。
驛站是官方機構,也只接待官員,好在馮寶一直都有將官憑當身份證一樣隨身攜帶的習慣,此時剛好用得上。
驛長姓方,年約三旬,他驗看一下官憑後,還給馮寶,吩咐一名驛丁帶他們去房間。
從驛丁口中得知,今日驛站里,除了他們一行外,僅有另外一名官員攜帶家眷入住,而且因為趕上「上元節」的緣故,驛站才能有如此多空房間,平日裡,一般官員都不夠住的,更不用說還有房間提供給隨從了。
馮寶給了驛丁一些賞錢以示謝意,另外還請他弄點熱水和飯食過來。有錢自然好辦事,驛丁答應的極是爽快,很快就把飯食端了上來。
馮寶看了一下,覺得自己多半是吃不下去,乾脆不吃了,出門去叫石子,讓他去把自己一口沒動的飯菜端給在外面看守馬車的王三狗去。
石子走後,馮寶又去了老張頭房間,找他問了一下明日的行程安排後再回往自己房間,途中遇上一人,身著深青色官袍,品級不高,年紀大約三十上下,兩人雖是擦肩而過,可馮寶總感覺自己好像在哪裡見過,然而卻怎麼也想不起來。
更有意思地是,對方似乎也有這種感覺,甚至還停下腳步,或許是他也沒想起來,僅停留片刻,又繼續離開。
當晚,謝岩在營地,馮寶在驛站,都無所事事。
可是在宮裡,大唐皇帝李治卻是陷入了沉思……
就在剛剛,他翻閱了「波斯王子」卑路斯呈上的奏疏,裡面洋洋灑灑近千言,詳細闡述了「波斯薩珊國」自西漢打通「絲綢之路」以後,一直與中原王朝保持睦鄰友好的關係,通過「絲綢之路」,每年給中原王朝帶來巨大利益,以及現在遭受「大食」攻擊,幾近滅國的情況,強烈希望大唐能夠給予一定援助。
整個奏疏里,最令李治動心的是兩點,其一,先皇帝李世民曾經有意援助,只是因當時大唐建國不久,國力不足,難以實施;其二,「波斯」提出的要求並不高,僅僅是希望大唐可以派出一支規模百人的「軍官援助團」。
對於李治來說,若能做成父親生前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情,那是極為「重要」的!他曾想過,努力超越自己的父親,成為「漢武」那樣一位千古帝王,這份誘惑力,那可著實是不小。更何況,「波斯人」的要求不高,可以說很低,儘管李治還弄不明白「軍官援助團」是個什麼性質的軍隊,然區區百人而矣,哪怕全部戰死,對於整個大唐來說,都幾乎算不上損失。
李治眼下思考最多的地方是,一百人的「軍官援助團」能幹什麼?能有什麼用?若是派去了,什麼用沒有,那將會有損大唐在各藩屬國中的聲譽,可要是派大軍?那明顯太不現實了,上萬里之遙,光是路上走一趟來回,都得三年時光,更別提糧草供應等難題了。
左思右想之下,李治覺得,還是明日找些老臣,問上一問比較好。
次日早朝,是「上元節」後第一個朝會,三省宰相、六部大臣,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員外郎、監察御史、太常博士,加上部分皇親國戚全部到場。
由於是節後第一次朝會,積壓多日的奏章等,均由相關各部上奏,李治除極少部分當場表態外,絕大多數都是「再議」,這也符合他登基以來的一貫作法,很是平常。
當李治離開「太極殿」,「散朝」聲響起時,所有人都以為這和往日一樣,朝會只是過場之時,突然有宦官道:「陛下有旨,宣長孫太尉、『英國公』李績、『河南縣公』褚遂良、『燕國公』于志寧、『北平縣公』張行成、『蓚縣公』高馮,前往『兩儀殿』議事。」
幾位被點到名字的大臣們,相互間看了一眼,似乎誰也不知道是為了什麼事情,但是不管怎麼說,去還是必須的事情。
幾位大臣進入「兩儀殿」後不久,李治換了一身龍袍走了進來,直接在龍椅上坐下後,大臣們同時行禮道:「參見陛下。」
李治很隨和地道:「從卿家免禮,來人,賜座。」
等他們都坐下後,李治開口道:「請幾位卿家來此,實為一件要事。」說著,他對身邊侍候的王伏勝示意了一下,王伏勝立刻將卑路斯的奏疏取出,恭敬地首先遞給長孫無忌。
在長孫無忌翻閱之時,李治說:「這是『波斯薩珊國』王子呈上的奏疏。其國是我大唐友邦,現正遭受敵國入侵,其父曾數次派使節來我大唐求助,此事,想來眾卿家都有所耳聞吧?」
一瞬間,幾位大臣都在不經意之間掃了一眼褚遂良,畢竟到了他們的地位,如果還不知道一些事情,那就太可笑了。
殿中一時寂靜無聲,除了奏疏在大臣們手中傳閱的聲音,再無其它。
李治倒是很奇怪,眼見平時口若懸河的重臣們,今日一句話都不說,不禁心想:「難道還有什麼事是自己不知道的嗎?」
差不多等每個人都看過後,李治再次問道:「眾卿家以為此事當如何?」
等上片刻,還是無人開口,李治無奈,只得點名問道:「阿舅以為如何?」
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又是託孤重臣,身為百官之首,如今李治點名相問,他無法推託,只得道:「陛下,臣以為,『波斯』太過遙遠,無論成否,與我大唐並無益處,先帝時,以建國日短為由拒之,實因也是如此。」
李治聽明白了,長孫無忌的意思是,「波斯」太遠,不論援助一事成敗,都對大唐沒有實際好處,先帝也是因為看到這一點,才拒絕的。
這個道理,李治當然清楚,但是他總覺得,卑路斯在奏疏里提及的「絲綢之路」給大唐帶來的利益不是空穴來風,所以,他還想再問問。
「禇公,你以為如何?」李治問。
褚遂良直言道:「啟奏陛下,老臣不贊成。」
「因何?」李治又問。
褚遂良道:「以區區百人,妄想撼動一國,簡直是痴人說夢,無稽之談,既無用,何必去?」
李治點了點頭,其實他心裡也是想不通的,僅一百人,如何算得上「援助」呢?
此事,關乎軍事,李治想了一下,再次問:「不知英公有何看法?」
自「衛國公」李靖去後,「英國公」李績成為大唐軍方第一人,事關軍事方面問題,他想不回答也難作到,只是,他實在不想摻合朝廷里的事,只想當個「泥菩薩」一般的高官,因此,李績短暫沉吟後,說:「老臣以為,單憑軍力,我大唐威懾天下,然而『波斯』萬里相隔,完全依靠武力,怕是力有不逮。」
李績的意思顯而易見,那就是——因為太遠,想靠武力解決,根本不可能。言下之意是,既然武力無法解決,那就和軍方沒什麼關係了。
三大重臣,一個沒態度,一個反對,一個不支持,按常理來說,李治多半會擱置此事。
然此事不同,李治事先對他們的態度,是有心理準備的,畢竟「波斯」太遠,最關鍵還在於,誰也無法相信僅憑一百個人,能有何作為。李治真正想問的事情是,此事若成行,對大唐有何好處,又有何壞處,只有計算好得失,分清楚利弊,才好決定。
接下來,李治沒有問了,而是將目光投向其餘三人,意思很明顯,同樣是徵求他們的看法。
于志寧、張行成、高馮三人不同於別人,他們原先都是「東宮」屬官,可謂「從龍之臣」,是以他們對李治也更為了解。
如今在三大重臣都有態度的情況下,李治還相詢問,那說明,他一定是有其它想法的。只是,他們誰都不想得罪褚遂良,尤其還是為了一個完全不相干的什麼「波斯」。
于志寧首先道:「臣以為,『波斯』最多為我朝友邦,適當幫助並無不可,陛下可賜予『波斯』王子官職,令其以我大唐官員的身份回國抗擊敵寇,想來以我大唐之威,定可助其一臂之力。」
「臣附議。」張行成最簡單,直接以贊同于志寧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態度。
李治聽懂了,他們兩個人的意思其實就是給點惠而不費的口頭幫助。
最後一個開口的高馮,說:「諸公所言俱是老成謀國之道,臣別無他議。」
就在李治略感失望的時候,高馮突然又說:「老臣非常好奇的是,波斯王子怎會認為區區百人足矣?」
這個問題,是李治最想知道答案的,於是他順著高馮的話問:「不知哪位卿家可以為朕來解惑?」
無人開口。
李治或許也覺得這個問題實在有點為難這些老臣,只得嘆道:「眾卿家先退吧,此事日後再議。」
「臣告退。」眾大臣一起行禮告退。
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李治心裡還是很無奈的,在殿中坐了一會兒後,感覺煩悶,便起身向外走去,他打算走一走,散散心。
「兩儀殿」外,除了負責宿衛的禁兵,別無他人,李治負手站立於大殿門口,極目遠望,無人可知他在想些什麼!
一陣風過,帶來些許寒意。
「陛下,外面風大,還是進殿裡歇息好。」王伏勝唯恐李治被寒風侵襲,趕緊建言道。
李治微微點下頭,剛準備轉身之際,殿前空地來了一隊執戈巡邏的禁兵,這在宮裡是尋常時,本不足以為奇,然而李治忽然發現,這一隊禁兵有些特別,幾乎每個脖子上都好像圍著一圈「布」。
李治大為好奇,當下說:「王伏勝,去把那隊禁兵的隊正叫過來。」說完,先反身進入殿中。
這種小事,自然輪不到王伏勝親自去,他跟隨李治進殿服侍,另有一名小宦官前去辦事。
很快,小宦官領著一名披甲軍官走進殿內。
軍官一見李治,立刻行大禮道:「某將『左驍衛』隊正程務忠拜見陛下。」
「起來吧」等程務忠站起來,李治問:「汝脖子上為何物?」
「回陛下話,此物名『圍脖』。」
李治道:「哦,呈上來給朕瞧瞧。」
程務忠問言馬上將圍脖取下來,交給走過來的王伏勝,再由他轉呈李治。
接過來看了一眼,李治就明白了,隨口問道:「保暖效果如何?」
程務忠答道:「可減低寒風侵襲,作用明顯。」
李治點點頭,又將圍脖遞給王伏勝,示意他還回去。
「汝名程務忠,那程務挺是你什麼人啊?」李治隨意地問一下。
「那是家兄。」
「哦,原來是『東平郡公』之子,將門之後啊。」
李治隨即又問:「既然是將門之後,那朕來考考汝。」
「請陛下出題。」
李治稍加思索,問:「給汝一百精兵,汝能幹些何事?」
程務忠道:「可干之事很多,需由陛下指明。」
李治道:「攻城略地如何?」
程務忠如實道:「兵力太少,不足以完成。」
李治又道:「衝鋒陷陣又如何?」
程務忠答:「可以,只是如此精兵,用於此,浪費了。」
「哦,那汝說說看,怎樣使用合適?」李治有些好奇心起。
「若是在正面戰場,一百精銳起不了太大作用,最合適的用途就是找尋敵人主帥、或者糧草輜重所在,實施『斬首』,突襲,伏擊等;如果是敵後戰場,那能幹的就更多了,除去上述所說以外,還可以探查敵人動態,傳播虛假消息,動搖敵人軍心等。」程務忠很是認真地說。
李治見他說得頭頭是道,不覺很是滿意,信口再問道:「如果是一百人去其他國家呢?該當如何?」
這一問,令程務忠徹底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他沒有回答,而是反問道:「陛下說的可是『軍官援助團』?」
李治聞言臉色一變,問:「汝是如何得知此事?」
程務忠不明白皇帝意思,直言不諱地道:「此事最先由『左武衛』戍邊校尉謝岩提出,並交由『左右驍衛』一眾軍士討論,而且據某將所知,謝校尉曾有上書陛下詳述,此事知者甚眾,不足為奇。」
「什麼?」李治「騰」地從龍椅上站起來,看著程務忠,問:「汝是說,有人曾經就『軍官援助團』一事上過奏疏?」
程務忠感覺到氣氛不對,連忙跪下道:「某將不敢欺瞞陛下,此事千真萬確,驍衛之中,所知者不下二十人,陛下一問便知。」
「奏疏,又是奏疏!」李治十分惱火,在龍椅前來回踱了幾步,還是冷靜下來,坐回龍椅,而後道:「程務忠,你起來回話。」
「謝陛下!」
李治道:「汝將此事詳細與朕說來。」
程務忠不敢怠慢,立即將自己知道的事原原本本地說了出來……測試廣告2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6s 3.718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