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不會吧?青雀會這般殘暴嗎?」李世民聽到這個消息,倒是有幾分的難以置信。墨子閣 m.mozige.com
李泰一直以來給李世民的印象,雖然貪財了一點點,不要臉的一點點,會裝了一點點,但實際上整個人還是相當正派的。
至少一直以來做得事情更是堂堂正正,像當初為什麼自己會同意他開農業學府,還不是他想辦法讓長安內外衣不蔽體的百姓有了棲息之所。
結果現在才幾年時間,李泰就兇殘到大冬天的要百姓去服徭役,修鄭國渠嗎?
說實話,李世民是真有些不相信,畢竟前幾個月,李泰還是正常人啊,突然變態了?
但實際上,這些御史還真不是在胡說,因為鄭白渠那裡大冬天的都還有人在在幹活,這哪裡有假的了。
說實話如果換個朝代,百姓冬天出徭役,那就出徭役了,橫徵暴斂那就橫徵暴斂了。
只要別出人命,不對,就算是出了人命只要能擺平,那也就過去了。
但問題是現在是唐朝,而且是唐朝的貞觀年代。
有了大隋隋煬帝表現怎麼樣把一個頂尖帝國玩得二世而亡後,幾乎經歷過了當初大隋的貞觀君臣,可都明白什麼叫做民為貴,君為輕。
大大小小的世家也都認識到,他們並沒有高高在上,百姓還是能把他們推落泥潭。
正如此,雖然在唐朝以前就已出現租庸調製度的雛形,但唐朝比前代皇朝最偉大的地方就是真正的把租庸調製正式確立,甚至將其制度化了。
這在整個古代的徭役發展史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輕徭薄賦的主政思想下,唐朝前期的「租庸調」三項的不斷有序調節,所帶來的政策效果在開元時到達鼎盛,甚至有詩言「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所以對徭役問題,貞觀年間是特別重視,像室內工作別人不會說什麼,在礦洞中挖煤,在世人看來也是在室內工作,所以朝臣們也沒有理會過。
但這鄭白渠翻新的工程卻是不一樣,這是朝廷上下都在盯著的大型野外施工的工程。
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天還讓這些徭役冒著風雪繼續的服徭役,那就有幾分不仁道了。
而這些天,這些朝臣們多多少少都知道李泰的鄭白渠還在繼續推進工程。
畢竟這工程上上下下都盯著,只不過因為這些天下雪了,再加上有蘇定方巡邏,一般人也靠近不了。
所以具體情況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但李泰大冬天的讓徭役繼續幹活是肯定的。
而這點能確定,那這些御史雖然算是聞風奏事,但也不算是信口雌黃。
「聖人,越王向來心懷百姓,若說他突然變得暴虐怕是誰也不會相信。不如派遣一位剛正大臣前去鄭白渠那邊查看一下,想來也就知道的七七八八了!」竇靜站出來道。
「臣附議!」唐儉果斷站出來對竇靜進行複議,道:「戴胄尚書負責官員考核,便讓戴尚書跑一趟鄭白渠,也好巡查一下整個鄭白渠轉運司,如何?」
一開始唐儉還是以徭役的形勢,徵召這些人來長安這邊幹活,當然,基本上是回不去了。
不過,李泰知道後,直接就給鴻臚寺塞錢把這些東突厥的遺民當做徭役買過來。
懷著量大從優,而且有些在長安生活的東突厥貴族也的確需要錢來消費,在鴻臚寺出面的情況下,東突厥貴人們選擇收下錢糧,出賣自己的族人。
所以,李泰差不多以五吊錢一個的價格買過來,至於鴻臚寺賺取多少,李泰不知道。
但不論怎麼說,有了穩定的利益輸送,尤其鴻臚寺發現自己好像有額外的活能撈外快以後,對李泰這邊那自然是上心了起來。
賺取多少倒是小事,真正大事是鴻臚寺的職能得到了開拓。
所以唐儉可不希望鴻臚寺又回到當初的清水衙門,對李泰能幫一把就想辦法幫一把。
「年終將至,戴尚書忙得很,不如還是請張御史跑一趟好了。」溫彥博站了出來,出面說道,「張御史清廉忠正,朝野盡知,由他去一趟鄭白渠,什麼事情都能見個分曉。」
朝臣們聽到了這話,分封議論了一下,倒也沒有再多說什麼。
因為誰都知道,魏徵與張玄素算是朝野內外最硬的兩塊骨頭。
魏徵有有時候還會圓滑一下,但張玄素就不會了,他是真頭鐵,也是他很難升官的原因。
張玄素甚至頭鐵到將來作為太子屬官,逼得李承乾派遣刺客去殺他。
結果傷勢恢復後,還是繼續頭鐵上諫,當時怕是伸出脖子,就等著李承乾親自去砍了!
不過現在,在朝堂上的李承乾聽到由張玄素去查李泰,嘴角還是不由自主的翹了翹。
畢竟張玄素作為隊友這種對事不對人的絕對理性會讓人感覺很煩,但讓他去對付自己的對手,卻沒比這更加讓自己安心的了。
畢竟換了其他人去,李承乾怕對方被李泰收買了,來了個有去無回。
是的,已經開始管事的李承乾已經逐漸的發現金錢財帛的重要性了。
只不過對比起李泰仿佛錢不當錢的姿態,李承乾想不明白李泰到底哪裡來得這麼多錢!
「玄素,便賜你詔書,辛苦你去一趟鄭白渠把事情原委查清楚。」李世民道,
「若青雀真不顧風雪強征百姓修建鄭白渠,你把他跟水都使者馬周都給帶過來!」
「臣,遵旨!」張玄素對李世民回答,恭敬行禮。
而張玄素拿到了走完程序的聖旨後,便馬上點上了一隊人馬,向著鄭白渠而去。
鄭白渠施工的三白渠區域距離長安並不算遠,再加上李泰還特意的修過道路,所以一天的道路就趕到了。
只不過因為下雪,雪積了差不多一尺左右,想在這些道路上縱馬狂奔是不可能了。
等過了高陵時已經天黑了,不過張玄素也只是讓一部分人去居住驛站,而自己則是尋找鄭白渠地區的民家,敲了幾家房門後,找到了一個投宿的地方。
「多謝老丈,稱呼我為張君即可。」張玄素看著給自己開門的老人行禮道。
「張君,這些日子我家大郎在鄭白渠工地上幹活,你們二人便在我大郎房裡擠一擠,不知道兩位可否習慣!」老人客氣的打量著這給自己開門的老人,卻是開口說道。
「多謝老丈。」張玄素道,「此時此地能有個遮掩地方再好不過。不過,如今天寒地凍,老丈家你家還要服徭役嗎?」
「跟我這邊來!」老人說道,
「徭役?那倒不是,我們已經上交了今年的庸錢,已不需要我家去服徭役了。
至於我家大郎,那是在鄭白渠打工討口飯吃。」
老人帶著張玄素向著房間摸索了過去,張玄素繼續的說道,「打工?」
「嗯!就是出賣勞力,按照工期給錢,我們莊稼人,也就只有一點力氣了!」
老人說到這裡略帶著幾分的警惕道,「張君,你不是高陵本地人吧。」
「是!出身蒲州虞鄉,準備來長安考進士。」張玄素說道,「到了長安之後,心情鬱結,出來走走長安周邊,舒展舒展心情。」
「還是你們讀書人厲害,這長安話學得真好!」老丈聽到張玄素的話讚嘆道。
「到是老丈,這大冬天的,你不擔心你家大郎做徭役會凍壞嗎?」張玄素疑惑道。
老人對張玄素道:「說不擔心是假的。
但前幾天他回來的時候,到時穿著越王發下來的棉服,手上戴著棉手套,就算是脖子上都包圍著一條厚實的圍巾。
顯然越王對我們百姓還是很好的,知道我們底下百姓的苦楚。
而且我都聽我兒子說了,隨著冬天到來,伙食都加了不少雞肉,還有豚肉,這可是肉啊!」
「這大冬天的有肉吃,的確是很不錯啊!」張玄素聽到了這話,不由肅然起敬。
在唐朝看一個家庭富有不富有,能不能吃上肉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標準。
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徭役能吃上肉食,至少對張玄素來說,這怎麼也不能算是苛刻了。
「是啊,也就是越王在高陵這裡做了縣令之後,這日子才一天好過一天。
幾年前逃難來的時候,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夠過上這般的好日子。
現在啊,就等著攢足錢,然後去賣一個媳婦給我家大郎延續香火了!」
老漢倒對未來憧憬道。
張玄素自然能看得出,眼前老漢是真切感受生活美好,對未來充滿憧憬。
「就這裡了!」老漢把張玄素帶到大郎房間,老漢道,
「我去給兩位燒點炕,張君,你們就在這裡將就一晚上,保證寒氣啊來不了被窩。」
老漢說著便離開了,這時候在張玄素身邊的侍衛長曹衛,道;
「御史還請上床休息,明日還要趕路去鄭白渠,下屬就在這胡凳上將就一晚,就如同往常練功也就是了。」
「一起來炕上睡吧。」張玄素搖頭道,「這天寒地凍,若是寒氣入侵,很麻煩的!」
曹衛倒是個實心的小子,他聽到張玄素這麼說,自然是選擇一起去炕上睡了。
張玄素愣了愣,倒也躺在了床榻上。
不一會兒,這床榻便是溫暖了起來,很顯然,老漢已經開始燒炕了。
張玄素管中窺豹,多少能知道當地百姓的確過得很是不錯。
因為炕這種東西,對於木製的房屋來說,多少還有著火顧慮,所以在長安城內並不是很普及,而且長安之中安土重遷,窮人也沒有什麼錢拆了房屋把這炕建造起來。
但在高陵,李泰建設高陵時,就修建了火炕,所以高陵的絕大多數房間都是泥瓦房。
原本第一第二年還要需要百姓去拾柴去燒,但隨著李泰統一了整個關中的煤炭產業,使得煤炭成本進一步下降,至少當地百姓也能夠用得起炭火了。
原本在前些年,百姓們在秋天時還需要去撿樹枝曬乾了儲存起來當做柴火。
但現在只要在入冬前拿著炭票去兌換煤球,那也不用去擔心冬天不夠燒的問題。
可以說,炭火這件事情看起來很是微小,但張玄素卻不由想起,長安好像自然從越王有意識的去掌握煤炭行業後,已經很少聽到冬天凍死人的事情了。
這點不僅僅是自己,好像整個朝廷上下的大臣全部都有意無意的忽略掉了。
仿佛把長安周邊冬天不用死人,當做了理所當然,但實際上明明幾年前,還有不少人凍死在長安城下。
不過,冬天因為燒煤而死的百姓倒是逐年多了起來,所以朝廷上下對於李泰的煤炭產業多少有幾分微詞,但對比天寒地凍,所凍死的片百姓來說,這點死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這就是煤炭的力量嗎?」張玄素為自己因為火炕而聯想到的事情有幾分發蒙。
他第一次知道,除了鹽鐵和糧食,居然還有一樣東西直接能跟民生掛鉤。
就在這昏昏沉沉中,很快隨著雞鳴迎來了第二天的陽光。
張玄素告別了這個老漢,順路留下了一片金葉子作為留宿了費用,然後繼續在周邊晃蕩。
張玄素並沒有急趕慢乾的前往調查徭役,而是在周邊轉轉,看起來真就仿佛是出來看雪景的文人。
而他從周遭百姓的口中去詢問鄭白渠那邊用徭役的情況。
而事實是從百姓的口中他所聽到的雖然是在冬天幹活,但百姓們們樂意的,甚至有很多百姓主動過去,都因為年齡太大或太小而被踢了出來。
畢竟冬天能夠幹活,甚至吃上肉,對很多底層百姓來說是想都不敢去想的事情。
現在只要肯努力幹活就能實現,那憑什麼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憑什麼不去幹活呢!
所以,原本相當近的路途,張玄素倒是走走停停,走了差不多一周的時間(這裡的一周是六天,干五休一)。
最終,張玄素到底帶著人來到鄭白渠的施工地,雖然心中已經有了判斷,但至少要親眼看一眼這鄭白渠內的工人們如何再說,不得不說,張玄素做事,還就這麼一板一眼。
測試廣告2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5s 3.691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