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世紀初葉,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戰,爭權奪利。在戰爭中失敗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歷史上稱之為「倭寇」。
倭寇之患從明初以來就一直存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日本正處於封建割據的南北朝時代。早在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打進京都的足利尊氏廢黜了後醍醐天皇,另立天皇,自任征夷大將軍,設幕府於京都。後醍醐天皇南逃吉野,建立朝廷,史稱南朝,在京都的朝廷被稱為北朝。後醍醐天皇為了恢復王權,推翻幕府,派他的兒子在九州設征西府。除了南、北兩個朝廷外,還有許多割據勢力——守護大名。他們掠奪財富,除互相爭戰之外,還常常支持和勾結海盜商人騷擾和擄掠中國沿海地區,形成了元末明初的倭患。
朱元璋即位後,連續派使者到日本,以恢復兩國關係,更重要的是為了消彌倭患。但由於日本處於分裂對抗狀態,幾次派使都毫無結果,倭寇侵擾日漸繁複。北起山東,南到福建,到處受到劫掠。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北朝統一日本。南朝的武士、失意政客和浪人失去了依託,於是流落海上,盤踞海島,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不時侵擾中國沿海,造成洪武末年日漸熾盛的倭患。
統一日本的足利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也想肅清南朝的殘餘勢力,打擊海上盜賊,同時也想發展與明朝的貿易,獲取豐厚的利益。於是,兩國恢復了關係。明成祖時,雙方建立了勘合貿易關係,明朝給予足利幕府貿易憑證,即勘合,日本方面憑勘合來中國進貢,進行貿易。明朝發展與日本的關係,主要是為了消除倭寇對中國沿海地區的侵擾,足利幕府也積極剿捕倭寇。在足利義滿死後,其子足利義持改變政策,雙方勘合貿易中斷,日本也不再剿捕倭寇,足利義滿時期稍有收斂的倭寇劫掠又在中國沿海一帶蔓延開來。
其後,在足利義教時期,中日勘合貿易又得以恢復。成化三年,即日本應仁元年(1467年),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足利幕府衰弱,勘合貿易制度遭到破壞,一些守護大名為了爭得與明朝貿易的權力,搶奪勘合,沒有貿易勘合的大名便進行海盜活動,明嘉靖中葉以後,中日勘合貿易完全斷絕,倭寇侵擾日益嚴重。
明初,由於國力強盛,重視海防設置,因此倭寇未能釀成大患。正統以後,隨著明朝政治腐敗,海防鬆弛,倭寇氣焰便日益囂張。
公元1439年(正統四年),倭寇侵擾浙江台州的桃渚村,倭寇所到之處,除了洗劫財物、擄掠少壯、發掘家墓外,還用滅絕人性的殘暴手段屠殺無辜的百姓。他們有的用沸水燙嬰兒,「視其啼哭,拍手笑樂」;有的把大肚子孕婦剖腹,「賭猜男女」;有的把青年婦女**後,挖胸破肚;有的把誓不從者削去五指,割掉**;有的把堅強不屈的男子斷舌、**、釘壁;有的把敢於反抗者砍掉雙臂、割去耳朵鼻子;有的……以上這些都是史志記載的,有據可查的。倭寇的罪行,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痛苦和災難。
至嘉靖時期,隨著東南沿海一帶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外貿易相當發達。沿海一帶私人經營的海上貿易也十分活躍。一些海商大賈、浙閩大姓為了牟取暴利,不顧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販賣貨物,他們成群分黨,形成海上武裝走私集團,有的甚至亡命海外,勾結日本各島的倭寇,於沿海劫掠。這些海盜商人如王直、徐海等,與倭寇勾結,使得倭患愈演愈烈。同時一些明朝官僚也與這些寇盜建立了聯繫。
公元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明朝派朱絝巡撫浙江,兼提督福建軍務,朱絝到任後,封鎖海面,擊殺了通倭的李光頭等96人。朱絝的海禁觸犯了通倭的官僚、豪富的利益,他們指使在朝的官僚攻擊朱絝擅殺,結果朱絝被迫自殺。從此,罷巡視大臣不設,朝中朝外,不敢再提海禁之事。倭寇更加猖獗起來。
倭寇的滔天罪行,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嚴重的災難。被激憤的中國人民紛紛組織起來,進行抗倭的自衛鬥爭。
公元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倭寇入侵南匯縣,閔電等募集千人抗擊。同年倭寇進犯松江,營州商人孫鏜捐資助軍餉,還派人回家鄉動員子侄前來參加抗倭鬥爭。當時有「吳中倚鏜若長城」的說法。
公元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由苗、漢、壯、瑤等族人民組成的抗倭軍隊,在明朝愛國將領的領導下,於王江涇(嘉興北)大破倭寇,斬敵2000人,這是嘉靖年間抗倭鬥爭中的一次巨大勝利,被稱為「自有倭患以來,此為戰功第一」。
同年,一股70人的倭寇登陸後竟深入腹地行程千里,從浙東竄入安徽、江蘇,一路掠殺,還圍繞南京城兜一大圈。當時在南京駐有軍隊12萬人,卻多不敢出戰。最後這股倭寇雖然被殲,但明軍傷亡竟達4000人!
公元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倭寇進犯定海,城中居民誓死抵抗,倭寇轉攻長樂,城牆崩壞幾十米,居民數千人列柵拒戰,拼死防守。同年,倭寇1000餘人自福清直趨三江口登陸,焚掠涵江,進迫興化府城;同時倭寇襲擊揚州,各地來揚州經商的商人數百人參加守城作戰,郜姓商人射死倭寇首領,揚州城得以保全。
公元1561年(嘉靖四十年),倭寇幾千人襲擊浙江台州、桃渚、圻頭等地。同年,倭寇三次進犯興化府城周圍地區,守將侯熙通倭。倭寇屠荔浦村,血染溝水為赤。
公元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倭寇大舉進犯福建,從溫州來的倭寇與福寧、連江的倭寇一起攻陷壽寧、政和、寧德,自廣東南澳來的倭寇與福清、長樂等地的倭寇攻陷玄鍾所,並延及龍延、松溪、大田、古田、莆田。倭寇在距寧德5公里的橫嶼,憑險固守,官軍與倭寇相持一年多。新來的倭寇又在牛田,興化築營固守,互為聲援,使福建頻頻告急。
同年,倭寇從城西北角東岩山(古稱烏石山)高處用雲梯爬上城垛,興化城遂於11月29日陷落。攝郡守奚世亮、訓導盧堯佐戰死。倭寇放火燒掠,殺害軍民5000多人,其中包括19名進士,53名舉人,356名庠生。他們不但搶劫殺人,而且還放火燒毀樓舍。府縣公廳儒學堂、四門城樓、各衙分署及許多官舍民房等,都被放火燒毀。許多少女、少婦被蹂躪,義不辱者被刺死、殺死。城中死於刀鋒、火燒者將近2萬人。布衣林龍江目睹家鄉的慘狀,挺身而出,變賣家產,賑民救災,收屍瘞骸。據《林子本行實錄》、《林子年譜》等記載,林龍江先生組織門徒70多人,先後6次在莆田、仙遊城鄉收屍瘞骸,總共有23800具,其中收埋全屍3000具,火化2000餘具,埋葬遺骨百餘擔。據不完全統計,僅1543年至1563年的倭患期間,死在倭寇屠刀下的數以萬計,總數不下3萬人。再加上疫病流行,缺醫少藥,死者不計其數。致使「一坊數十家,喪者五六;一家數十人,而喪者七八,甚至盡絕者。哭聲連門,死屍塞路。孤城之外,千里為墟。田野長草葉,市鎮生荊棘」(《興化府志》)。
公元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底,攻陷興化府城,在城中燒殺姦淫掠奪,無惡不作,盤踞兩個多月才棄空城退出,經岐頭攻陷平海衛(今莆田縣平海),以此為巢,四出騷擾。
當時中國人口、財力和軍隊數量都超過日本多倍,倭寇還非正規軍,然而明軍幾十年間在沿海卻陷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倭寇的侵掠騷擾,給東南沿海地區的人民生活和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公元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在海豐附近的戰鬥中,農民武裝花腰蜂等英勇殺敵,取得了勝利。至此,威脅大明王朝幾十年的東南沿海倭患被最後平定,這是愛國軍民共同奮戰的結果。
而說到倭寇,那麼明朝有兩位名族英雄都讓東南沿海的倭寇,聞風喪膽,他們是俞大猷將軍和戚繼光將軍,時稱「俞龍戚虎」。
從當時中日雙方的戰略態勢看,最有效地平定倭患應是建立一支實力勝於日本海盜的艦隊,以明初鄭和下西洋的建船水平也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與戚繼光共同作戰的名將俞大猷便主張:「大治戰艦,賊來則擊,賊去則追,又來又擊,又去又追」。防敵、殲敵於海上,確是戰勝海上強敵的根本途徑。然而明朝當權者承襲了農耕民族的保守觀念,缺乏海洋觀念,對付海上來敵主要靠的是陸戰。試想,若是戚繼光、俞大猷能指揮艦隊馳騁東海,那將何其壯哉!後來的中國歷史也必將改寫。可惜這僅是一種美麗的假設,而歷史是不能假設的,所以很可惜。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明代抗倭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用愛國主義精神凝聚起來的中華民族是任何力量都征服不了的。在世界風雲變幻的時代,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愛國者、慈善家、宗教改革家林龍江先生愛國愛民、抗倭救難的大無畏精神,以史為鑑,毋忘國恥;緬懷先烈,振興中華;牢記過去,開拓未來!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4053s 3.770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