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娛從2004開始 第332章 如果好萊塢要翻拍,可以邀請我去執

    8月,《恐怖遊輪》又在新加坡舉行了首映禮活動。

    現在是2007年,鞏莉與新加坡的黃和祥還沒有離婚。

    不過,也快了。

    這次鞏莉從美國回到新加坡,夫妻倆難得的相聚了一下。

    鞏俐與張一謀分手前,她就通過港島女作家梁鳳儀認識了與張一謀同歲的英美菸草公司亞太區總裁黃和祥。

    而後與張一謀分手,一氣之下火速與黃和祥結婚。

    梅燕芳等人勸過她,並沒有什麼卵用。

    通過鞏莉,王樹與黃和祥見了一面,與張一謀同歲,也就是57歲的小老頭一個。

    一般情況下,這個年齡除非常年健身保養,不然已經不太中用了。

    如果年輕時候玩的又比較花,這個年齡更是大概率空流淚。

    唯一的重振雄風的方式嗑藥。

    鞏莉去到好萊塢發展後,與黃和祥聚少離多,感情淡了。

    再加上以黃和祥的財富肯定不會獨自在家獨守空房,除非他真的不行只能如此。

    原時間線中,兩人最終於2008年離婚。

    不過不管怎麼說,鞏莉年輕那會兒.或許還真喜歡年齡大的。

    與張一謀在一起,或可是老謀子的魅力,以及日久生情。

    可黃和祥

    妥妥的戀fu情節。

    首映禮結束後,王樹在鞏莉的盛邀之下於新加坡逗留了兩天。

    「王導,好萊塢那邊有製片人想買《調音師》的改編權,托我問問你的意向。」

    鞏莉做東,請客王樹、梁家灰、周海味吃飯。

    這次的首映禮與港島時如出一轍,周訊等人都沒有前來,而是鞏莉、梁家灰、周海味三人組。

    這是因為,梁家灰與周海味比周訊等人在新加坡更為出名。

    周海味之前,還主演過新加坡製片的影視作品。

    有他們兩個在,遠遠比周訊等人的作用更大。

    而這種海外首映禮,不僅是演員檔期的問題,同樣沒必要全部到場。

    「《調音師》的改編權?」王樹下意識詫異。

    對於好萊塢那邊是製片人想買《調音師》的改編權,而不是影視公司率先找上門來,他清楚原因。

    好萊塢的制度與內娛不同。

    雖說誰攢的盤子,誰的話語權最大,這一點無可厚非。

    可在好萊塢,其實很多電影的產生,是獨立製片人搞到小說、或者其它影視作品的改編權,然後找編劇編寫成劇本,再拿著劇本前去影視公司或者其它金主拉投資。

    拉到了投資,再找導演、演員,然後將整個劇組拉扯起來。

    電影隨之開拍。

    整個劇組中,製片人最大,導演雖然也有極大的話語權,實則也不過是製片人找過來打工的打工人。

    這就是,製片人中心制。

    好萊塢大部分電影在製作所採用的項目架構,美術指導與攝影指導配合導演,構成核心的藝術創作團隊。

    執行製片人、製片主任服務於製片人,構成主要的管理團隊。

    兩個團隊的管理線條交叉之後,就形成了這樣的矩陣式結構。

    這種結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在藝術創作和市場需求之間明確界限,並按照兩個核心團隊共同確立的預算和標準完成製作,減少由權力過分集中帶來的風險。

    在好萊塢的電影製作花絮中,常常會是一幫人來從各個角度講述一部電影,其中有演員、製片人、導演、攝影指導、美術指導,甚至還有後期特效總監什麼的,各自的台詞也不重樣。

    而國產電影的製作特輯,往往只能看到導演在說個不停,然後是製片人、演員輪番上來夸導演,常用的台詞是製片人會說導演很認真,演員則說導演對自己的啟發很大。

    這就是好萊塢電影與國產電影的區別。

    好萊塢電影是屬團隊協作,拍出的電影要對投資方負責,不然製片人就得進廠打螺絲。

    國產電影是屬於導演的,拍出的電影表面上說是對投資方負責,實則是導演開心勝過一切。

    尤其是大導演,就算拍砸了,也丟不了飯碗。

    因為有名氣有實力的導演,保不准什麼時候又賺了,也就一直能拉到投資。

    這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就是姜聞,他拍的電影十有九撲,可還是一直能拉到投資。

    比如他現在拍的這部《太陽照常升起》,把楊受城給弄虧了。

    日後拍《讓子彈飛》時,楊受城依舊二話不說的掏錢投資給他。

    當然,其中也有姜聞找來葛悠和周潤發主演的原因。

    但.正因為是姜聞,才能找來葛悠和周潤發。

    反之製片人就不一樣,若是讓投資方虧錢,那麼投資方就會質疑其眼光,不再投資。

    製片人中心制一直以來是在中國電影市場被大家嚼爛掉的詞,其實在國外並沒有人去強調這個概念。

    因為在電影工業相對較為成熟的區域,這是理所當然無從爭辯的事實。

    倒是近100年間,總有一批美國電影人在反對製片人制度,認為他們扼殺了電影的創新。

    國內,現階段奉行的是導演中心制。

    在中國電影還是統購統銷的年代時,立項之後的製作都是交給導演來全權負責的,這讓導演成為唯一擁有電影製作全程管控經驗的崗位。

    所以在九十年代電影產業體制改革初期,中國的第一批國產類型片都是用導演的名字命名的,製片人只是負責融資或友情贈送的名頭,這種慣性一直延續到如今的諸多電影中。

    而後,陳國傅加入華宜和保利博納切入港產片製作,代表著大陸開始全面吸收港島電影的操作體制。

    只不過港島的電影監製制度是在80年代之後形成的,隨著港島獨立製片公司的成長而成熟。

    與好萊塢的製片人所承擔的責任不同,監製更多的是一個協調者,兼任擔保及引路人。

    職能定位是解決電影製作中的行政管理及監察,並非決策者,這是東亞文化和西方工業體制碰撞之後所產生的崗位功能。

    因此,國內大部分中等或大規模電影項目的組織架構一般是,出品人作為資方代表,追求利潤的最大化。

    導演作為整個製作團隊的核心,維護著電影的品質。

    監製或製片在目前的國內電影市場,往往承擔的是一個平衡多方利益和服務的角色。


    三者構成金字塔結構的頂端。

    按照理想化的願景,是應該相互配合、並相互制約,形成利潤、品質和管理的完美融合。

    換言之,導演中心制下,導演的話語權儘管最大,卻也要認真考量製片人的聲音。

    好比張一謀與新畫面的張衛平,馮小鋼與華宜的大小王一樣。

    兩位大導演雖然在各自執導的戲中話語權最大,但是使用哪些演員或者其它各方面的事情.出品人或者製片人同樣有絕對的話語權。

    其實,在中國電影市場發展的初期,有一定品質的國產電影產量是極其有限的。

    風險主要集中在導演是否具備影像敘事的能力以及題材的選擇上。

    這個階段,只要藝術創作達到一定的高度同時兼顧影像敘事的連貫性,基本上就能從市場上獲得收益。

    簡而言之,千禧年前後,觀眾觀影主要看導演是誰,再看主演陣容,以此判斷一部電影的好壞,並決定是否走進影院買票。

    自2008年後,觀眾對國產電影的需求開始趨向多樣化,很多觀眾的觀影目的不再是為了看一部「某個導演的好電影」,而是會選擇觀看的是「自己想看的那一類電影」。

    自此,電影從「產品時代」正式邁入了「營銷時代」。

    於是,一批擁有市場思維、對市場需求判斷比較準確的「製片人式導演」開始步入前台。

    這一點,在2013年的中國電影市場體現的尤為明顯。

    而製片人式導演,可就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一切都是導演說了,製片人不過是幫助導演管理劇組的打工人。

    至於出品方,雖也有話語權,但一般只是投錢。

    一切,聽導演的。

    而在「製片人式導演」的時期,因由又進入了流量時代,隨即產生了「大牌演員中心制」。

    簡而言之,就是帶資進組的大牌演員說了算。

    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有很多,趙燕子、章紫怡等等都是。

    比如說趙燕子出演《畫皮》,本來是給周訊作配,硬生生讓劇組修改劇本抬升她的戲份,與周訊擔任雙女主。

    又比如章紫怡,出演《攀登者》這部戲,本來她的戲份並不多,同樣硬生生要求修改劇本,然後將一部正能量的大男主影片搞成愛情片。

    可以說,自08年後,國內是導演中心制、製片人中心制、製片人式導演中心制、大牌演員中心制並存。

    會分為這四種,主要是看導演、演員的咖位,以及劇組資金的來源。

    .

    不過不管怎樣,好萊塢那邊是製片人中心制。

    簡單來說,好萊塢那一套走的是資本化流程,誰出錢,誰就是爺。

    製片人手裡拿錢,他組織編劇,開寫,然後拍,再跟後期,甚至宣發也要盯著。

    如果導演名聲不夠響,很多時候只能相當於劇組演員的表演老師。

    製片人手裡的劇本,有時分鏡都給規定死了,導演的創作空間非常小。

    這還是其一,其二連電影的剪輯權都沒有。

    當然,好萊塢也有大導演也能像中國的導演那樣不僅能隨便改劇本,還有剪輯權等等。

    只不過,這是少數。

    大部分導演,基本是工業流水線中的只負責教演員演戲、且按照劇本拍好影片內容的打工人。

    「對,那邊有製片人想將《調音師》翻拍成英語版本。」鞏莉笑著說。

    梁家灰和周海味聽到這話齊同看向王樹,好奇的等待著他的回答。

    在兩人想來,《調音師》能被好萊塢的製片人看上,同樣也是證明這部電影極為優秀。

    王樹聞言思索了一下,道:「如果能合作的話,也不是不行」

    「合作?」鞏莉心頭詫異。

    她以為王樹有心投資,可好萊塢的製片人不僅有拉投資的人脈,同樣也不會用一棵樹公司的資金。

    因為太麻煩了,沒必要。

    除非是拉不到投資的情況下,才有可能。

    王樹心知鞏莉想岔了,他笑著說道:「我的意思是我就是導演,並且劇本不僅是我寫的,華語版本的《調音師》也是我執導的。」

    「如果你所說的製片人真有想法,完全可以幫我搞定赴美的工作簽證,邀請我去執導好萊塢版本的《調音師》。」

    王樹說到這裡稍稍一頓,再道,「我想.這個世界上.應該沒有人比我更適合執導這部電影吧?」

    原時間線中,賈靈的《你好李煥英》被好萊塢購買改編權改編成好萊塢版本的電影,並邀請賈靈前去擔任監製。

    誠然,好萊塢大把的導演,一般情況下本就不會邀請賈靈前去執導。

    可就算邀請賈靈,賈靈也玩不轉。

    因為《你好李煥英》,賈靈實際只是掛名導演,真正的成功在於她有十幾個專業的副導演輔助拍攝。

    她本身,並沒有過硬的導演實力。

    王樹與賈靈不同,他有。

    並且,劇本還是他本人寫的,再加上他已經拍過一次。

    若是再拍,不過是換一批演員.重拍而已。

    不僅能得心應手,或許還能比原版更為精進。

    鞏莉聽到王樹所說的話,先是錯愕,而後又是恍然,以及一副之前怎麼沒想到的樣子。

    梁家灰與周海味同樣沒想到王樹會這麼回答,也是無比驚訝的看著他。

    如果王樹真的受邀前往好萊塢執導英語版本的《調音師》.

    這豈不是

    鞏莉將各種情緒平復下去,她深深的看了王樹一眼,同為中國人(鞏莉目前尚未入籍新加坡),當然希望好萊塢有來自內地的大導演。

    這樣也能報團取暖。

    她道:「哎!我之前怎麼沒有想到?」

    「王導就是導演,且就是《調音師》的編劇加導演。」

    「既然好萊塢那邊想要翻拍,完全可以邀請王導親自前去執導!」

    周海味聽到這話,在一旁附聲,「對!全世界沒有比王導更為了解《調音師》劇本的導演了,由王導親自執導最好不過。」

    (本章完)

    ()

    1秒記住品筆閣:www.pinbige.com。手機版閱讀網址:m.pinbige.com


https://sg.ehxl.net/%E5%8D%8E%E5%A8%B1%E4%BB%8E2004%E5%BC%80-193857/111.html
相關:  明明可以養老卻無奈出道  國民的岳父  從凡人國君到仙道人皇    神話版三國  魔門敗類  天道天驕  網遊之盜神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華娛從2004開始第332章 如果好萊塢要翻拍,可以邀請我去執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華娛從2004開始"
360搜"華娛從2004開始"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2s 3.1661MB

TG: @feiwug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