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道堂不是一個堂,是很多堂,錯落有致的分布在蕭山上,而且各有特色。
比如武經堂,這裡是講兵道、培養將帥的地方,它的建築是五座塔。
這五座塔,每座塔代表了一個字——《孫子》所論的為將之道:「智、信、仁、勇、嚴」。
這是孫子的排序。
但是武經堂的這五座塔圍成了一個圓陣,分不出先後順序。
而將者五道的列序,是每一個武經堂學子學成下山的時候,必須給出的答卷。
沒有標準答案。
而且你的答卷由你自己評判。
每個武經堂出去的學子,都要在臨終之前寫下自己的評判卷,按自己一生統兵為將的經歷,寫下評卷,送回武經堂。
這個評卷將與你的將績合在一起,歸入你的將道檔,成為後輩蕭氏學子學習和借鑑的經驗,也或者是要吸取的教訓。
蕭琰被叔祖領上山後便先進了武經堂,她在五座塔中間的將者堂聽過三日課後,便按《孫子》中的將者之序,進入五座塔聽講學習、觀摩將道檔,前後學習了半個月。
她在將塔內看過首代梁國公蕭鋮先祖的答卷,以智為首,以仁為次;她看過父親的答卷,以仁為首,以信為次;她看過七姑母蕭曈的答卷,以嚴為首,以勇為次,她看過八叔蕭昂的答卷,以信為首,以嚴為次…… 每個人的答卷都不同,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因由。
蕭琰也看了這些前輩將者們自己做的評判卷,她有時看得心馳神往,有時又看得驚心動魄,有時又看得淚盈於眶,有時又長久的沉思沒有言語。
這裡不是將道的浩瀚海洋,而是每一個將者用心和血、用他們的七情凝結出的將果,它們:有甜,有苦;有喜,有哀;有酸,有澀;有辛,有麻;有壯闊,有悲愴;有驕傲,有沉痛;有堅守,有磨扯;有執拗往前,有懊悔反省……每一顆將果都是複雜的味道。
就像她進入武經堂的第一天,執堂夫子給她吃的那枚果子,是這山上結的一種鳥都不啄食的山果,淡甜中有澀,澀中有苦,還有酸,麻,辛。
夫子說:「將道也是如此,酸甜苦澀辛,唯有自知。
但無論什麼味道,其中都有自己的道。
」 蕭琰從第五座塔出來時,並沒有寫下她的答卷。
執堂夫子說,多看看,多想想,下山的時候,再做出答卷。
蕭琰心懷端誠的應下,從武經堂出來,就去了講武堂。
講武堂是武道之地。
將者之道,是帶兵;武者之道,是修己。
修己無路,路在自己的心中;只有自己修出來的路,才是武者的道。
所以,講武堂沒有路。
二支的堂兄蕭紡帶著她踏林穿山,踩石越壁。
從山上,到了谷中。
講武堂就在山谷里。
谷中也有一座塔,蒼灰色的塔身,春草綠的檐頂,古樸蒼老,又年輕。
堂兄說,這是「講武塔」。
武道是修行,不是講出來的,但是入武要講。
雖然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但師傅怎麼講,將會決定個人怎麼修行,甚至影響這個人一生的修行之路。
所以,「講」很重要。
怎麼講,也很重要。
每一個蕭氏子弟進入講武堂,都有一個講武人,作為他們的啟門者,和指導者。
蕭琰看見了那座醒目的高塔,但她沒有看塔,她在看塔邊的一個人。
那人立在塔邊的松樹下,蒼綠的枝映著她蒼綠的衣,給人感覺和那數百年的松樹一樣,經歷了歲月的滄桑,可又給人感覺她很年輕,仿佛松綠里的生機,與這歲月一起流長。
她站在那裡,就是歲月。
而周遭的一切,都只是歲月的光影。
蕭琰的目光和神情已經恭敬。
這是先天! 他們蕭氏的先天宗師! 遠遠看見那人,蕭紡眼中掠過驚訝,卻立刻恭敬行禮,不再往前,轉身向蕭琰一點頭,離去。
蕭琰知道,松樹下那位,就是她的講武人。
她上前去,長揖行禮,聲音清澈,端敬,「嫡支嫡房十七蕭琰,字悅之,道號無念,拜見講武夫子。
」 那女子手中提了個酒葫蘆,笑了一笑,蒼綠的松枝便似在她的笑容中青綠生動起來,聲音聽不出年紀,只覺和這歲月一樣,悠遠綿長,「哎呀,年紀大了,就喜歡看見你這麼漂亮的小美人——叫悅之?這字取得好,見到你,就身心俱悅呀。
」 蕭琰在山上沒戴面具,聽見這話眼角微抽:她這是被……祖輩調戲了? 那女子招手讓她走近,白皙的手指在她臉上摸了幾摸,「哎呀果然鮮嫩,像昨天吃的嫩豆腐。
」 「……」 但她沒有躲,因為這位祖輩動作雖然輕佻,眼神卻很正。
「真是個好孩子。
」那女子笑道,「你曾祖父是我三弟,我行二。
」 「二曾伯祖。
」蕭琰恭敬叫道。
「還是叫夫子吧。
被小娘子這麼叫,叫老了。
哎呀呀,時光悠悠,歲月流金。
」說著負手走入塔中,那隻酒葫蘆勾在她手指頭上一晃一晃的。
蕭琰聞到她身上的果酒香,忽地粲然一笑,跟著入了塔。
她已經見過三清宮、梵音寺和天策書院的先天宗師,各有各的風採氣度,令人心折,但她覺得,還是自家這位曾伯祖最有人味,讓她覺得親近。
進了塔,脫了鞋,蕭琰在她面前的藤墊上盤腿坐下。
「小十七,我單名一個遲。
別以後人問起,你還不知道你的講武人是誰。
」蕭遲隨意的坐在藤編小榻上,一臉笑意吟吟的。
蕭琰道:「是。
」便想起曾祖父名諱為「迅」。
一個遲,一個迅——先生的為遲,後生的為迅? 她臉色有些古怪。
蕭遲忽地向她擠了下眼,「我在母親肚子裡遲遲不出;生阿弟時咻的一下就出來了。
」 蕭琰撲哧一聲笑出來,對這位二曾伯祖感覺更好了,跟著便想到這位曾伯祖與曾祖父同母語,那就也是公主所出,和她另一半血脈也是一樣的,於是更覺親切了。
蕭遲向她舉了舉酒葫蘆,「要不要來一口?」 蕭琰四處一望,全是書架子和竹簡,還有幾個書案,筆墨紙硯俱全,卻沒有杯盞之類——您這是要我直接拿著喝嗎?她臉窘了下,趕緊搖頭,「不了,謝謝夫子。
」 「我不介意的。
」蕭遲真誠的道。
蕭琰:「……」二曾伯祖您真的不是在調戲我? 「哈哈哈!」蕭遲大樂,喝了一口酒,「哎呀,阿琰為什麼是我家的呢?」一臉遺憾自家人不能下手的表情。
蕭琰忽然覺得先天宗師還是高遠點好。
蕭遲笑了幾聲,收了酒葫蘆,斂去笑意的眼眸華邃流光,這雙眼睛看著她,「十七可知,何為武學?」 蕭琰只覺那雙眼睛仿佛流淌著歲月的長河,壯麗而深遠。
她不由恍了下神,趕緊斂目,認真答道:「武學二也:武技,武功。
普通人強健體魄,鍛煉肌肉,練習搏擊之術,此為武技;其上為武功,修煉內功,納天地元氣,煉精氣神,突破身體極限,力則拔山,壽則延命,而至最高境界者即入道,突破宇宙生死之秘,跨越天人鴻溝,道存神存。
」 「沒錯!」蕭遲道,「世間萬物,抵不過歲月,最終都逃不過生老病死。
無論生時多麼精彩,最終都會死亡,步入腐朽的泥土,化為塵灰。
多麼讓人不甘啊,是麼?」 蕭遲眼中流轉著碎光,仿佛歲月長河星光閃耀,華麗動人卻又深奧邃遠,她的聲音也仿佛時間長河汩汩流動,讓人忍不住傾盪其中: 「上古伏羲演化大道,觀宇宙生死奧秘,說:天地之德曰生。
天生道,道生一,一生兩儀,兩儀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生於陰陽,陰陽相生,生生不息。
萬物有生滅,亦是不滅,因道是不生不滅。
所以,天道以生老病死制約萬物,卻也給了萬物生的機會。
生之盡頭為死,死之盡頭為生——生死可易也:天地造物,便在這生死轉化中留下了一線生機。
吾輩孜孜以武求道,便是求這一生機。
無論道家修道,武家修武,佛家修佛,吾輩修行,都是為了打破人的生死這個囚籠,歲月不息,生生不已。
」 蕭琰聽得神思起伏,這還是頭一回有人這樣給她講,生死與武道。
她從小刻苦習武,風吹雨打,堅定不移,是為了母親說的「變強」,強者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她為自己奮鬥,更為母親奮鬥。
可是,真相給了她蒙頭一棍。
母親不需要她為她拼搏。
蕭琰痛苦時茫然,一度不知道自己再執著於武道為了什麼。
她可以為自己奮鬥,可以走強者之路,但是,為什麼非得是武道之路?大唐這麼多風流俊采的人物,蕭氏這麼多風流俊采的人物,走武道的不過十之一二。
只因為母親說先天之期可見,給了她繼續執著的目標。
可是,武道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夫子說,是「歲月不息,生生不已」,那麼,她也是為了生生不已嗎?為了打破天地生死的禁錮,永遠淌流在時間的長河中嗎? 她迷惑的看著夫子,她對於生死並不執著,生而盡志,則死亦無憾。
她隱隱覺得,生生不已,並不是她執著於武道的原因。
「阿琰,想清楚自己的道。
」蕭遲問她,「何謂武者之道?」 武者之道,難道不是武道麼? 蕭琰澄澈的眼眸透出困惑。
蕭遲悠然一笑,「天下學文者萬千,何以為道?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找准了路,才能文以載道。
否則,不過是讀了書本,庸庸碌碌一生而已。
文者短短一生,致道而精彩者如繁星閃耀,光亮了我們的天空。
而天下武者萬千,能達最高境界者,何人也?只能在我們的想像中神往。
但千年歲月,武道不息,何也?意也,志也,神也。
天行健,自強不息。
——小十七,你要找到自己的道啊。
人有信念,能堅定前行;但道者要有道念,才能清醒的行走在這條寂寞的大道上。
」華邃的眼睛看著她,仿佛站在歲月長河的那一頭,靜深悠遠的看著她,如何從橋頭踏入舟上,進入這條歲月長河。
蕭琰不由得沉迷在她的眼中,仿佛聽見河水的聲音嘩嘩流動,就在身邊,從無盡的長河流過來,又向無盡的長河流過去。
良久,塔中無聲。
直到塔外一聲嚦嚦鶯鳴,她才遽然清醒過來,有些赧然的道:「十七聽得出神了。
」恭敬的合手,伏身拜下去,叩首,「十七多謝夫子指教。
」 「哎呀呀,」蕭遲聲音挺遺憾的道,「我還以為十七這般深情的望著我,能到天荒地老哩。
」 蕭琰:「……」 所以,方才的高人貌是她眼花吧? 什麼歲月長河,生生不息,明明是調戲小輩生生不息來著。
蕭遲大笑,從袖中飛出一捲紙,落到她的膝前,「這是你要學習的綱目。
上面列的竹簡或書卷,你按順序瀏覽。
其他的,就不必看了。
等你以後有了閒暇,再來看這些書不遲。
」 「是,夫子。
」 「這些日子你就待在塔中,吃食飲水都有人送來。
遇到不解處,書案上有紙墨,且記下來。
我七日來一次,回答你的疑問。
」 「是。
」 蕭琰恭敬送她出去,此後的日子,便在塔中靜心讀書。
講武塔的第一層是武學理論,從武學的起源到武道的建立發展,千年中出現的各家流派和名人,都論述得詳盡。
防蟲腐的楠木書架上,有竹簡,也有雕版書冊,一眼望去,足有上萬卷。
蕭琰按著二曾伯祖列的單子,依序從書架上取書而讀。
她在第一層待了三日,然後上第二層。
第二層是內功心法,這些內功心法多數是從道門流出,經過蕭氏宗師的修習,又多有創修,形成蕭氏的心法,供弟子選擇修行。
蕭琰學的是商七代母親傳的心法,當然不需要再修習這些心法。
蕭遲在書單中列出二層的書目也只是讓她讀,不是讓她學。
但觸類旁通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蕭氏宗師創心法的經歷、過程、感悟,對武道修行者也是大有裨益。
蕭琰在第二層待了五日。
第七日蕭遲過來,回答她記在紙上的一些疑問,便自離去,當然順道調戲一下蕭琰也是必不可少的。
蕭琰送走這位曾伯祖後上了第三層。
從第三到第九層,都是武功秘籍,有掌、拳、腿、指,也有刀、槍、劍、戟,甚至冷門的兵器秘籍都有。
蕭琰在這七層里待了半個月,待的天數最多的當然是「刀」這一層,其他幾層都是讀讀看看而過。
期間蕭遲來過兩次。
她繼續上了第十層。
第十層是各種輕身術和步法。
蕭遲給她列出要修習的是斗轉星移。
蕭琰之前修習的是斗轉星移的上卷,這裡是下卷,而且是真正的精華所在。
蕭琰看得如痴如醉,邊看邊想邊悟,渾忘了時日,直到蕭遲傳音給她,讓去文道堂聽課,她才知道已經進了十二月。
還是由堂兄蕭紡帶她出了谷,便有文道堂的夫子——十四堂叔蕭昕領她去百經堂聽課。
百經堂是講大課、也是學子辯論的地方,蕭琰今日去聽的就不是經課,而是辯論會。
十四叔邊走邊給她普及文道堂的知識。
蕭氏的文道堂分易、經、文三部:易部是以易學為主,包括象數、天文曆法、地理方輿;經部是諸子百家,下面又分諸堂,儒經堂、道經堂、墨經堂、法經堂、史經堂,等等;文部則是教詩詞賦散文之學。
百經堂的辯論會就是經部的辯論會,十四叔笑著說,經常打架就是在這裡。
蕭琰這次旁聽的經辯會論題是「仁德禮義」,這是經部的經典常論題,每年七月、十二月都要舉行一次這個論題的辯論,而學子們是抽籤決定他們的立場,不管他們認不認同,反正要從他們抽籤的這個角度去論。
十四叔說,世間道理沒有絕對,處在不同的地位,站在不同的角度,對同一件事的看法就是不同的,而且因時因地還不同。
蕭氏子弟要學的,就是這種多角度考慮問題的思維。
但是他們在畢業前,必須按自己選擇的方向參加辯論,然後在下山前寫出自己的答卷:仁德禮義孰為先? 這個答卷將封入他們的學檔中——同樣沒有標準答案,評判也如將道般,將由他們自己做出,用自己一生的實踐來做評判,最後歸入他們的「文以載道」檔中,供後輩子弟學習經驗,吸取教訓。
蕭琰在經辯堂時終於體會到什麼是文架,她覺得寧願打十場武架,也不願意打一場這樣的文架,簡直是唇槍舌戰更勝刀兵,其酣暢淋漓處又讓人止不住擊掌道絕。
一個上午的經辯結束出來時,她還沉浸在其中,只覺許多堂兄堂姊的辯論簡直字字珠璣,讓她心中有些困惑的事情也豁然而解,不由深刻理解何謂「大道相通」,文武之道雖然相反,一些道理卻是相通的啊。
她覺得對二曾伯祖說的「武道信念」的理解又進了一步。
中午就在經道堂用膳,和十四叔和其他幾位族叔夫子一起。
用完午膳,十四叔領她在經部行走,邊走邊說道:「文道堂里有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諸家學說,蕭氏子弟可以只精一道,但須通讀其他家的學說;可以推崇一家學說,但不可因此完全貶抑其他家學說。
各家學說能在春秋戰國創立並流行,自然有它的精妙處。
做學問,要有堅執,但不能偏狹。
…… 「在咱們河西,重建文道堂的先曾祖名諱鈁,他是儒學大家,建堂時就說:你可以貶斥某個學說,但你不能看扁這個學術,除非你自認為能與創立這個學派的賢者比肩,你才有資格說『你說的都是狗屎』;當你還站在山腳下需要仰望時,你有什麼資格批判山峰?做學問要低頭,高抬著頭只能讓人看見你鼻孔里的鼻屎。
」 「哈哈哈!」蕭琰聽得大樂,覺得這位曾祖說的太有道理了。
蕭琰在文道堂的承道堂里看見了一部部的厚書,按照不同類別的成就,寫入了蕭氏歷代前輩的事跡。
他們中有德行出眾的,也有經學論著聞名的,還有做官有成就的,講學一生桃李無數的,除此之外,還有各種以技做出成就的,農技、匠器技、建築,方輿,河渠治水……還有經商,為蕭氏創造巨大財富的俊才。
他們,都收錄在《蕭氏承道錄》裡。
十四叔說:「不是《蕭氏英傑錄》,是承道。
承載我們家族的道。
就像一艘大船,要開動,就需要各樣的位置都有人,都跑去掌舵,誰去撐篙,誰去拉帆?所以,士農工商,都要有。
都去做官,哪有這麼多的官可做?而且還擋了人的道,做官就是獨木橋,一半的橋都被你這個家族的人占了,讓其他人怎麼上橋?阻了太多人的道,就會被太多人聯合起來,鏟倒你,推翻你。
蕭氏就算再強大,能跟世道相抗嗎?所以,退一退,讓一讓,反而道路更寬廣。
……」 十四叔背著手道:「咱們蕭氏在大梁朝時,有十幾萬宗族子弟,遠支的已經沒了爵位,沒了皇室給的俸祿,怎麼過活?都搶著入仕為官,有才的還好,沒才的就要走門路,把別人的位置給占去,結果一半是祿蠹,腐了自己,也亡了國。
咱們蕭梁王朝傾覆,有很多原因。
這些,都是教訓,要重新站起來,就要吸取教訓,不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
尤其咱們遠遷河西,背負著沉重的重興家族的使命,咱們不再是一個國,只是一個家族,卻要承擔起「一個國」的責任:建造河西,咱們蕭氏就得出人才,各種人才都得有。
鐵器、軍器、農具、養馬牧羊,修建河渠,興農事、促商貿,這是只讀儒經、道經就能得來的麼?……大道通天,沒有這些條條小道,咱們通不了天。
咱們蕭氏,不是在治家,是在治國,以治國之道治家,以治道來傳家。
大道不滅,蕭氏便能長存,生生不息。
」 生生不息。
蕭琰鄭重的向十四叔行了一禮。
她回到講武塔,心中猶在沸騰。
道何為道? 她問自己。
蕭十七,你會寫出自己的答卷。
十二月十三,四叔祖蕭勰上山來接她。
她先去了武經堂,將自己寫下的將者答卷鄭重的遞給執堂夫子,看著它封入自己的將檔中,深深的向夫子行了一禮,離去。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7s 3.715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