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之孫吳 第1417章 白狼山之戰

    東漢末年,北方遊牧民族—烏桓逐漸強大起來,併入居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內。

    當時,喀左屬右北平郡,遼東、遼西和右北平三郡的烏桓形成了強大的部落聯盟。

    並以柳城為政治中心,史稱「三郡烏桓」。

    其中,蹋頓最為強大,為三郡首領。

    此時,正值中原群雄逐鹿之時,稱雄北方的袁紹聯合烏桓滅了公孫瓚。

    199年(建安四年),袁紹占領幽州後,為了酬答烏桓,曾假借漢獻帝的的名義封烏桓眾首領為單于。

    同時,還與烏桓聯姻,袁紹將宗人的女兒嫁給烏桓首領為妻,從而鞏固了聯盟。

    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敗於曹操後,不久死去,烏桓繼續支持袁氏。

    之後,袁紹長子—袁譚和少子—袁尚為爭奪繼承權而互斗,曹操從中取利。

    不久,袁譚在與曹操作戰時被殺,袁尚投奔幽州的二哥—袁熙。

    袁氏兄弟在幽州又遭變兵攻打,北逃烏桓求援,希望藉助烏桓的實力。

    此時,烏桓在蹋頓地領導下聯合,蹋頓的強大勢力使人傳言他要仿效匈奴冒頓單于和鮮卑檀石槐在北方遊牧部落中建立霸權。

    袁氏兄弟及大量追隨者到來後,蹋頓得以指揮烏桓和漢族人口多達三十餘萬,史稱蹋頓「以雄百蠻」。

    烏桓以「為袁尚收回故地」為由,數次襲擊邊境,劫走幽州百姓十萬戶。

    因此,曹操決心遠征蹋頓,為統一北方除掉後患。

    早在206年(建安十一年),曹操讓董昭修建了兩條漕運:一是「平虜渠」;一是「泉州渠」,這樣做是為了便於運糧北上。

    在北上之前,曹軍很多將領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袁尚已成流寇,夷狄貪婪無親,豈能為袁尚所用!一旦我們深入征伐之,劉備必定說服劉表襲擊許都。若此事發生,後悔都沒用了。」

    領軍史渙以為:「道遠深入,非完計也,欲與韓浩共諫。」結果被韓浩勸阻。

    針對這種言論,曹操的謀臣—郭嘉做了精闢的分析,他說:「烏桓恃其邊遠,肯定不會做準備,我們應該出其不意,這樣即使孤軍深入也一定能擊敗他們。況且袁氏與烏桓關係非同一般,而河北百姓對袁家還有一些感情,一旦北方未定而南征,袁氏兄弟和烏桓會為患,新安定的北方各州也將丟失。荊州牧劉表不會被劉備說服襲擊許都的,他除了坐談以外無所作為,知道自己的才能不足以駕馭劉備,並不信任,若予以重任則擔心不能制住劉備,如僅予以輕任,則劉備不願為之所用。」

    於是,曹操採納了郭嘉的建議,決定北征烏桓。

    207年(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率領大軍抵達無終,兵臨塞口,準備出濱海道,過碣石,進攻柳城。

    從曹操此次北上帶到無終的將領來看,除了本地人外,就是一些驍勇的騎將。

    他們分別是張遼、徐晃、張合、張繡、鮮于輔、閻柔、曹純,另外還有牽招、郭嘉等人。

    由此可見,曹操是做好大規模騎兵作戰的準備。

    可眼看大軍就要啟程進軍遼西,天公卻不做美,夏秋季節大雨連綿。

    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傍海道不通。

    進軍時間不得不一拖再拖,一直到了秋七月。

    此時,烏桓也已經有了準備,「遮守蹊要,軍不得進」。

    這樣看來,似乎只有退軍這一條路了。

    如果此時退兵,那麼就將前功盡棄,任由二袁養成氣力。

    屆時,烏桓騎兵一定會時常騷擾幽州,那時曹操的背後就永無寧日。

    曹操當然不會輕易地離去,他在徐無山請出了當地的嚮導—田疇。

    烏桓軍的大本營在柳城,由無終發起的攻擊線穿過渤海沿岸的平原地帶。

    但七月,雨季降臨,大雨在低地泛濫,道路泥濘,使得這片地區不能通過了。

    烏桓也料到了這條進攻線路,扼住河口,曹操軍一時不能前進。

    曹操就戰況求助於熟悉當地情況,且早先和烏桓有過爭執的田疇,田疇告訴了曹操一條通往西漢前沿領地的廢棄道路。

    從那裡軍隊可以行經無防守的地帶,在烏桓最想不到的地方予以攻擊,若如此做一仗也不用打就能得到蹋頓的首級。

    曹操大喜過望,採納計劃,回師無終。


    並命令部下在水邊的路上樹立標誌,寫上:「中夏時節,道路不通。我們等秋冬了再進軍。」

    敵軍哨兵看到標誌,相信曹操真的撤軍了。

    如田疇所料,烏桓人大為失算,以為任何不能穿越平原地帶的軍隊都會撤回。

    七月,郭嘉建議兵貴神速,要曹操丟下輜重,迫使軍隊輕裝前進,以免拖後腿和警醒敵軍,曹操謹記在心。

    臨走前,曹操又命人在濱海道旁立個牌子,上書:「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進軍」。

    表面上是通令全軍的路標,實際上卻是為了麻痹敵人。

    烏桓人看到,信以為真,以為大軍去也,因此不做準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可他們無論如何沒想到,曹操居然會出盧龍塞。

    在田疇帶路下,曹操率軍輕裝創造了被認為其戎馬生涯中最值得紀念的軍事冒險之一。

    他們攀越徐無山,經盧龍塞退出漢地邊境,進入灤河上谷。

    在這片艱難的地區進軍五百餘里,在平岡轉而東向,穿越鮮卑的牧地,再次進入東漢邊境的山脈。

    這時,曹操軍已經包抄了蹋頓的防守營寨,正沿到海的方向直線前進,即將把敵軍的領地一分為二。

    但即使是到了平岡,離柳城也還是有二百餘里的距離。

    八月,曹軍一直急行軍到距離柳城不足二百里的白狼山附近,袁尚、袁熙與蹋頓單于、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才倉皇集結數萬騎向西迎敵。

    最終兩軍在白狼山遭遇,這是場遭遇戰,其實也是場決戰。

    如果曹操戰敗,那麼全部曹軍勢必全軍覆沒於遼西,因為他們沒有退路。

    如果烏桓戰敗,那麼他們的柳城勢必失守。

    當時,烏桓的優勢是以逸待勞,兵馬盛眾。

    但他們面對曹軍的到來卻措手不及,而且和其他遊牧民族一樣,他們單兵能力強,但整體作戰弱。

    曹操的優勢是出其不意,手下都是勇冠三軍的猛將和精銳騎兵(包括一些虎豹騎)。

    不過他們經過十幾天的山路和急行軍,體力已經大打折扣,更何況他們的重裝主力步兵還在後面,難以及時趕到。

    面對多於自己的烏桓軍,很多曹軍將士們也都感到恐懼和發怵,希望等待後續部隊。

    雖然曹軍左右皆懼,眾人請求緩戰,但是張遼卻力勸曹操要趁著敵陣不整而急速出戰。

    敵陣不整的戰機會稍縱即逝,張遼勸戰的語氣也就顯得非常奮發了。

    曹操在白狼山上觀敵陣時,看到烏桓軍軍陣不整,又看到張遼的勸戰急攻,壯之。

    終於,曹操採納了張遼的建議,下定決心選擇急戰。

    於是,「自以所持麾授遼」。

    根據《淮南子·主術訓》的「軍之持麾者,妄指則亂矣」,說明,「持麾」的作用在於「指」,張遼負責臨陣指揮。

    根據《魏武軍令》的「麾前則前,麾後則後,麾左則左,麾右則右。不聞令而擅前後左右者斬。」

    因此,曹軍各部的進攻方向、進攻時機皆由張遼決定。

    張遼臨時獲得了曹操用來指揮部眾的麾旗,於是離開了陡峭的山坡,來到了山谷之中指揮先鋒部隊沖向敵陣。

    曹軍的精銳騎兵與烏桓騎兵在白狼山下爆發了一場血戰,徐晃、張合、鮮于輔、閻柔、曹純奮勇爭先,數萬騎兵的大混戰,可以想像戰鬥的慘烈。

    烏桓原本「眾甚盛」,但看曹軍如此勇猛,其陣行開始崩潰。

    在混戰中,蹋頓當陣為張遼斬殺,一說為曹純部—虎豹騎俘獲後斬首。

    烏桓群龍無首,最後終於被殺得七零八落,死者被野,三郡烏桓的主力騎兵在這場決戰中開始全面崩潰。

    此戰中,曹操大獲全勝,斬蹋頓及名王以下十餘人,俘虜二十餘萬人。

    此後,曹操收烏桓精銳,之後率其征討四方,號稱「天下名騎」,邊民也因此得以安居生息。

    喜歡血之孫吳



  
相關:    天道天驕  校花的貼身高手  百鍊飛升錄  神話版三國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血之孫吳第1417章 白狼山之戰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血之孫吳"
360搜"血之孫吳"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314s 3.67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