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紳弄鬼 第一百六十七章羅浮

    守望禪師感嘆著,我小時候被師傅帶著偷偷上山祭祖……

    「祭祖?」

    「是祖師!」守望禪師長吁短嘆,「憨山祖師是得道高僧,卻只活到七十八歲便圓寂了。看<>

    我們去的時候,果不其然,在太清宮左側山頂上有一石塊,形態酷似一位坐著的和尚,旁側還有一塊屏風般的巨石,有山上人說那是塊遮羞石。已化為石和尚的憨山大師,一面躲在屏風後面,羞於面對當初幫助他建廟的嬪妃與眾和尚,一面還在靜觀太清宮的興衰變幻,以圖有朝一日重建寺廟,再與太清宮比個高低。其實,都是愚夫愚婦三人成虎罷了!……何況,那對面還有棵寓意吉祥的千年龍頭榆,可是李姓真人親手所植。」

    張廉夫雖然是方仙道一脈,道統卻更接近嚴君平的文始派一脈,所謂」君平有遺蹟,乃在雒城隈。不見支機石,空留卜卦台。斷碣臥蘆獲,小廟沒蒿萊。自料升沉定,先生不用猜。」嚴君平又稱嚴子陵,漢成帝時隱居成都市井中,以卜筮為業,宣揚老子道德經,以惠眾人。設館授徒於得意弟子,在郫縣平樂山宣講《老子》、《莊子》,並在此山上寫出了」王莽服誅,光武中興」的預言,提前20多年預測了」王莽篡權」,並一力襄助」光武中興」。可惜因為揚雄出山輔助王莽,終于歸隱不見故人。

    如今成都的支磯石街,因街上留有」支磯天石」而得名,就與嚴君平有關。他從天石推演太一、元氣之道,飛升之後留下《君平指》一部以及得意門生揚雄著的《太元經》,張廉夫遠行前,曾在嶗山道宮留下注解……

    守望禪師隨口背誦一段:「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柝八極,高不可際,深不可測,萬物自然元氣生。是信順柔弱,躬耕而食,常於止足,歸乎無名。即重返自然。

    山之所以高,淵之所以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日月以之明,辰歷以之行。麟以之游,鳳以之翔,夫元氣之在天地也,周際充滿,混淪無真;萬物之居氣中也,通貫互涵,氤氳不離。人之呼吸常與氣通,一息不調則病,呼吸不續則死,如魚之不可去水也……。」

    張廉夫一去不復返,而振興嶗山道的李哲玄也是幼年聰敏異常,誦讀不忘,15歲場試中選,旋登進士第。可是五代十國、天下大亂,沒有儒臣的用武之地,他先是入羅浮山學道,這一時期,茅山宗傳往北方的上清經法已經納入靈寶、三皇等經系,並與北方的樓觀道相融合。道士蘇玄朗曾經隱居在茅山學道,得司命真秘。開皇年間,到羅浮山青霞谷,無意中得到了小仙翁、抱朴子葛洪修道煉丹的精要,修煉大丹,自號青霞子。

    蘇玄朗作《太清石壁記》等。又鑑於《古文龍虎經》、《周易參同契》、《金碧潛通秘訣》三書文繁義隱,於是纂寫《龍虎金夜還丹通元論》,歸神丹於心煉。內視九年道成,沖舉仙去,羅浮丹道,至唐代發展迅速,蔚然成風,影響深遠。李哲玄也是受益匪淺,離開羅浮後,為躲避兵亂,沿著邊隅一路北行,拜訪丹道名山。最後於唐昭宗天祐元年來到了嶗山太清宮。


    當時嶗山太清宮的道士大都屬於上清茅山宗,修持方式與江南等地的靈寶各派道士區別不大,所以經過溝通和交流,宮中的幾位道士與李哲玄十分投緣,於是百般挽留他常住嶗山。此時的李哲玄已在外遊歷數年,感覺也應該儘快把這些年來的所見所聞,加以整理和歸納,再加上太清宮道士的盛情邀請,於是決定留下來,他新建了「三皇殿」,使得太清宮更加香火鼎盛。

    此後李哲玄就住持「三皇殿」,道士張道沖、李志雲住持「三清殿」,鄭道坤和王志誠住持「三官殿」。他潛心研究道家內煉修持理論,在繼承前人《太上黃庭內景經》、《太上黃庭外景經》的基礎上,結合自身修功實踐體會,撰著了《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和《太上黃庭外景玉經》,一時間,嶗山太清宮道場聞名遐邇,各地眾多道人前來投奔,推動了嶗山道統的發展。

    後周太祖廣順三年,106歲的李哲玄聽說京城已經五個多月滴雨未降,莊稼顆粒無收,當地瘟疫流行。於是他動身離開嶗山,前往京城為百姓治病。李哲玄以符水救活了許多人,因為手到病除,他被老百姓稱為「神醫」,一時名聲大噪。正在為災情發愁的後周太祖郭威,聽聞有高道來到京城,連忙下詔命李哲玄祈雨。傳說李哲玄施術求雨不久,果然連下了三天大雨,百姓歡聲雷動。隨著甘霖普降,城中的瘟疫也漸漸消除。後周太祖召見了李哲玄,要重重地賞賜他,李哲玄推辭不受,太祖當即敕封他為「道化普濟真人」,並尊為「國師」,自皇帝以下,盡全禮敬之。

    六年後,李哲玄在嶗山太清宮飛升,世壽112歲。如今在三皇殿的東北角,師傅還指給守望禪師看到一個大石崮,上面布有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形狀像是北斗星座。這是太清宮道士拜斗的祭壇,叫做「拜斗台」。每當導遊帶隊走過這個景點,總會告訴遊人:「傳說唐代太清宮道士李哲玄在這裡拜斗修真,見紅光從天而降,由此得道成仙。」在大石上還留有「本宮始祖李真人哲玄號守中子敕封道化普濟真人於唐天祐元年甲子至本宮拜北斗於此」的石刻,給人們留下無數遐想。據說,李哲玄的骨骸葬於太清宮後山之陽,至今墓葬尚存。

    李真人飛升之後,接掌嶗山道統的是華蓋真人劉若拙。他自幼年起在羅浮山曜真洞出家,拜李哲玄的師兄青精真人為師修道,因他勤學苦練,深得內外雙身修之功,道成後雲遊。後唐同光二年甲申,東來嶗山在太清宮的南側自建一茅草庵,內供老子聖像,獨自修持。當時嶗山多有猛獸,時常出沒傷人,劉若拙以咒禁道勇驅虎狼,為當地山民除害,山民百姓感其造福之恩,為他所居的茅庵贈額匾「驅虎狼庵」,後人簡稱為「驅虎庵」。

    李哲玄飛升之後,劉若拙受太清宮眾道士的擁戴,入主太清宮。侍奉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即位,一面佞佛,另一方面詔請劉若拙晉京入覲,所謂宋建隆元年庚申,太祖趙匡胤聞拙為前朝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後,詔京入覲,談玄稱旨,太祖大悅,敕封華蓋真人,留京布教。

    敕封他為「華蓋真人」,欲留在朝,實質上是為了壓制大相國寺。劉若拙堅辭求以還山,太祖即敕令回山重修太清宮,新建上清宮和上苑宮作為劉若拙的館院。上苑宮建成時,趙匡胤已不在人世,其弟趙光義所立年號為「太平興國」,上苑宮則定名為「太平興國院」,即今太平宮。經過這一番修建,嶗山道統名聲大振動,四方道眾,紛紛來投,嶗山道統一時興盛空前。宋代丹道所輯的《洞天福地》一書中,遂將劉若拙的兩處館院分別列為第六、第七福地。金泰和戊辰,長春真人丘處機蒞此,賦詩廿首,鐫於宮北之白龍洞,艷羨不已。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因為感念宋朝的奉養,嶗山道一直為國效力。直到南宋祥興二年,蒙元兵攻陷杭州後,南宋滅亡,太妃謝麗、謝安姊妹倆扮作漁女,乘船逃到嶗山,也收到嶗山道士庇護,隱姓埋名在太平宮出家入道。

    與此同時,金元之交,直至南宋覆滅的數十年間,是中國大地鐵騎縱橫、血火紛飛,生民塗炭的苦難年代,也是全真道……全真七子的鼎盛時期。

    金世宗大定元年,王重陽在終南山鑿活死人墓,坐於墓中。幾年後得道開悟,填活死人墓,遷劉蔣村結茅,與玉蟾和公、靈陽李公三人同修煉。此時王重陽想起了醴泉縣再遇真仙時「速去東海,投譚捉馬」的啟示,乃於大定七年四月二十六日焚劉蔣村茅庵,經北邙山上清宮,憑弔秦相呂不韋墓、漢光武帝劉秀原陵、西晉司馬氏、南朝陳後主、南唐李後主陵墓,於閏七月十八日抵山東寧海州,開始了「投譚捉馬」的傳道生涯,得丘處機、劉處玄、譚長真、馬鈺諸弟子,創全真丹道。

    王重陽卒後,弟子護送其遺骨葬於舊居。馬鈺襲掌全真教,於其地建立道觀,手書「祖庭」二字為額。嗣後,王重陽弟子王處一上奏,請於其址建靈虛觀,丘處機又請改名重陽宮。元世祖時乃更名重陽萬壽宮,居全真道三大祖庭之首。

    王重陽幽閉活死人墓的時候,恐怕想不到日後重陽宮在元代的北方丹道中影響何等之大。元世祖時,重陽宮奉敕更名為「敕賜大重陽萬壽宮」。享有「天下祖庭」、「全真聖地」之尊稱,懸掛在山門上方的元代皇帝御賜金匾仍清晰可辯。這倒是有一大半是丘處機的功勞……



  
相關:    斗破之無上之境  絕代神主  詭三國  天降鬼才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裝紳弄鬼第一百六十七章羅浮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裝紳弄鬼"
360搜"裝紳弄鬼"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8s 3.635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