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仇一定要報!」沈千舟怒目道。
「千舟,在你看來,南京為何這麼快就被日軍攻破了?」於春曉問道。
沈千舟聽後思量片刻,
「國民政府守衛南京的總方針是作「短期固守」。也就是說,南京的失陷是預料之中的事情,但沒想到「短期固守」的時間竟然如此短,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仔細分析這場戰役,不難看出箇中原因。」
「什麼原因。」葉曉晚問道。
「一是戰略上的錯誤。
抗戰爆發後,軍事委員會認識到,中國的對日戰爭只能是持久戰、消耗戰,然而他提出的戰略原則卻是防守作戰。
在南京保衛戰前,中國軍隊集中兵力於南京城郊,做消極防禦,固守孤城如同坐以待斃。
而當日軍進至南京城下時,南京衛戍部隊奉命不得主動出擊,而採取分兵把守的下策,每個部隊負責的正面防禦都很寬,缺乏縱深配備,也沒有充足的預備隊。
日軍進攻時,集中兵力專攻一點,致使中國軍隊處處被動挨打。在激戰中,有的部隊提出主動出擊的計劃,也得不到批准。
例如守衛紫金山、蔣王廟一帶部隊曾於敵猛烈圍攻之際,聯名建議,趁敵出動進攻之機,集中全部機動兵力,主動出擊敵駐地,威脅敵人後方,以爭取主動。
可是,這一出奇制勝的戰鬥方案,竟未獲批准,致使紫金山陣地更趨危急。
此種戰略思想上的錯誤,貫徹南京保衛戰的始終。」
「是啊,戰略上的失誤,比戰術上更可怕。」葉曉晚道。
「二是軍力上的差距。
參加南京保衛戰的部隊總兵力15萬人左右,但大部分是剛從上海戰場撤下來的殘缺部隊,老兵很少,新兵大都沒有受過訓練,許多連槍都沒打過。
據時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參謀處第一科科長的統計:守軍中,能直接同敵人廝殺的戰鬥兵只占60%,剛入伍的新兵又占了將近40%。而且中國軍隊嚴重缺乏重武器裝備。
在南京展開激戰時,空軍戰機己損失殆盡;海軍主力艦艇一部被炸毀,一部已撤至長江中上游。日軍負責攻擊南京的華中方面軍共轄9個師團,除1個師團留作上海的警備部隊外,其餘幾乎都投入南京作戰,總兵力10萬人左右,都是剛剛調到中國戰場來的作戰部隊,大多由訓練有素的老兵組成,戰鬥力較強。
在武器裝備方面也具有明顯優勢,作戰時有新式坦克、火炮等重武器裝備,並且還有飛機和艦艇的炮火支援。」
「我們以十倍的兵力投入到上海戰場,卻未能奪下匯山碼頭,造成上海戰場的被動。而日本人利用武器的先進,取得勝勢,輸的太可惜了。」
「的確是這樣,除了武器上的差距,防禦工事存在嚴重的缺陷。
南京外圍陣地的防禦工事雖經營多年,但大部分不符合實戰要求。淳化鎮、牛首山一帶陣地上構築的鋼筋水泥工事,有的用土埋著,有的門打不開。
而機關槍掩體的槍眼做得都很大,很容易被敵人發現進而集中火力加以摧毀。
位於四郊的炮台工事,雖以鋼筋水泥構築,但「暴露而且密集於狹小之地域」「完全不切實用」。
更惡劣的是,中山門至光華門之間的城牆上構築的永久工事,只是在外面塗了些水泥,內部的橫樑多以竹子充數。
戰士一腳踏在暗堡上,暗堡頓時塌了半邊。由於布防倉促,南京警備區並沒有給所有的部隊配發工事分布圖,再加上各處工事和大量民居混在一起難於查找,於是有的部隊在這方圓十幾平方千米的地面上疲於奔波尋找防禦工事。」
「正因為這些原因,造成傷亡那麼大的。」
「的確,據各方數據綜合分析,中國軍隊在南京保衛戰中損失大約10萬人是可信的數據。
而在戰鬥中真正陣亡的人數並不多,多數官兵死於混亂的撤退中以及被日軍俘虜後殺害,而造成這一後果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制定防守計劃搖擺不定。
在南京保衛戰前,據於春曉傳給我的消息。軍事委員會始終處於戰略企圖的矛盾之中。會戰之前他力排眾議,做出了短期固守的決策,並從主觀願望出發,認為預期防守在1月至2月。
當得知日軍正包圍南京、守軍面臨被圍殲的危險時,從保存力量的角度考慮,又改令撤退,然而命令中卻又含糊其詞,電報發出後次日又有動搖,再以信函形式要求衛戍司令及副司令,希望「能多守一天就多守一天」。
可以說,軍事委員會的決心猶豫、徘徊於撤與守之間,已經犯下了兵家大忌。
當初為了表示破釜沉舟,背城一戰的必死決心,要求將下關到浦口間的渡輪撤退,禁止任何部隊和軍人從下關渡江;並通知在浦口的胡宗南第一軍,由南京向北岸渡江的任何部隊或軍人個人,都予以制止,如有不聽制止的,可以開槍射擊。
這一看似英勇的做法恰恰違背了軍事科學的最基本定律,即無論統帥的決心和熱情大小與否,都必須和當時的軍事態勢及客觀環境相結合,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事實證明,正是這些舉動為後來部隊撤退時無船可用埋下了伏筆。二是撤退時組織無力。」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原因?」葉曉晚又問道。
「南京保衛戰中,高級軍官在組織撤退時混亂無章是造成傷亡慘重的重要原因。
首先,由於安排不周,大部分部隊沒有按計劃撤退。
12日,宣布部隊突圍、撤退的命令後,考慮到時間緊迫、人多船少的客觀情況,明確規定只有衛戍司令部各機關及其直屬部隊、第36師由下關碼頭渡江,其餘部隊均由正面突圍。
這一原則本比較切合實際的。但到正式宣布撤退令時,他又補充口授命令其他部隊如不能全部突圍,有輪渡時,可以過江向滁州集結。如此一來,許多原定突圍部隊均蜂擁至江邊,數量接近9個師。
由於人多船少,渡江時,秩序極為混亂,有的船開動後,遭到岸上部隊開槍射擊;有的裝載過重沉入江中,許多求船不得的官兵,拆取店戶門板自作木筏,冒險渡江,造成數以千計人淹死在江中。
其次是通訊不暢也造成了損失。
當唐生智下達撤退的命令時,用無線電通知處於監軍胡宗南的第一軍,可是不知什麼原因,命令沒有傳到南京長江北岸的守軍,造成北岸的守兵以為渡江的部隊是逃兵,就開槍射擊,直到渡江後才停止射擊,也造成數以千計的人員無辜傷亡。
有些下屬部隊與上級失去聯繫,根本不知道撤退的命令,喪失了撤退的機會。
更可恨的是有的部隊長官接到撤退的命令後,並沒有把突圍命令傳達下去自己就就一走了事。正因撤退不力,使數萬名軍人滯留南京城,當日軍進城後,這數萬名軍人在被俘或潛入民間被搜捕後,絕大部分遭到殺害,成為悲慘的犧牲品。」沈千舟道。
「有件事,我搞不懂,為什麼從古至今南京都守不住?」葉曉晚問道。
「向南打,從西向東打,除了朱元璋之外。南京雖然地處南方,但南京緊臨長江,而長江是中國最險要的天險。只要定都南京的政權不是太過孱弱無能,或者北方的國家太過強盛,天險是不容易被攻破的。
但是你懂得,南方的政權很多都是孱弱無能的,而有國家定都南京的時代大多在中國南北朝,南北朝的時候北朝進行民族大融合,所以北方更為強大,南京就守不住了。而南明是因為文管系統的癱瘓,各股政治力量互相傾軋,不斷內耗導致實力不行,最終南京被清朝攻占。
這場南京保衛戰也是這樣。」
「若是換成我們的部隊保衛南京,有可能守住麼?」葉曉晚又問道。
「很難。」
「我們的軍隊也不行麼?」
「南京是個死局,除非主動放棄才能把這盤棋做活。可誰能有這樣的勇氣呢?」
「是啊,主動放棄首都,怎麼可能。於春曉,怎麼樣?離開南京了麼?」
「離開了,她和她父親一起去了武漢。我和她聯繫的電台,告訴她,我要繼續在上海潛伏。」
「那就好,有她在外圍,對你也是很好的接應。千舟,這一次要組建特工組織,你的擔子有些大了。」
「曉晚,你跟我說說,日本人為何要組建中國人為主的融機構?」
「為了將來占領上海做準備。據可靠情報,日本人要扶植中方勢力,建立新政府。在此之前,要做一些做些準備。」
「他們選的漢奸是誰?」
「據傳聞,是汪。」
「汪?」
「對就是他。」
「這個人要是投靠日本人就就壞了。」
「是啊,我也擔心。」葉曉晚道。
……
一周後,大島光夫和中村由美在上海舉辦了簡單的婚禮。
實際的兩個人確實沈千舟和葉曉晚。
這個晚上,相戀七年的雙方終於步入了婚禮殿堂,成為名副其實的夫妻。
幾個月後,上海特工總部成立。
很少見人的大島光夫成為了督察組。
而孫小美以中國人的身份成為機要處處長。
投誠給日本人的寧廣勝、周大海都在列。
1938年,汪向日方歸降。
汪一直擔任行政院院長兼外交部長,他主張對日妥協以求平安,是國民政府內親日派的頭號代表。
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汪的思想從最初的「抗日」逐步轉為「投降」,他認為以日本的實力遲早會滅亡中國,不如此時「投降」以求和平,才不至於到亡國滅種的地步。
同時日本在戰爭爆發後,原本想以摧枯拉朽的氣勢「三個月內滅亡中國」,但卻萬萬沒想到中國政府和人民卻奮起抵抗,絲毫沒有投降之意,日本被拉入了戰爭的泥潭中。
這種局面是日本人最不願意看到的,因為日本以往發動的戰爭都是賭國運,日俄戰爭、中日甲午海戰時,日本的實力原本不及對手或者說優勢原本不那麼明顯,但這兩次戰爭中,日本都是傾舉國之力才取得了勝利。
這兩次戰爭和後來的許多軍事行動都讓日本嘗到了甜頭,這致使日本軍方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只要擺出架勢,便能又一次嚇倒中國人,使中國人投降,然後將中國作為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人的這種做法確實嚇到了一些人,但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不但沒有被日本人的侵略嚇倒,反而激起了中國人團結一致的抵抗。這是日本人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消耗戰是日本打不起的,所以在戰爭過了最初的激戰之後,日本便採取了「以華制華」的策略,扶持傀儡政權,以政治來輔佐軍事。
日本人先後尋找和培養了多個傀儡漢奸,均無法使日本滿意,直到汪進入日本人的視線,成為了他們主攻的對象。
而汪本人在國民黨內,論資歷不比差,但卻屈居於之下,這是汪本人無法接受的,再加上他老婆一天到晚吹耳邊風,汪便迷迷糊糊的倒向了日本人。
在抗戰前後,汪便一直與日本秘密來往,還達成了一份重光堂密」的合作。
1938年底,汪趁不在,帶領其親信途徑昆明逃到越南河內,日本人見汪上了「賊船」便立馬變了臉,原本承諾的「撤軍」一事隻字不提,汪這才知道上了當,但事已至此,汪已無法回頭,只能越陷越深。
1938年12月29日,汪在《南華日報》上發表了「艷電」,聲明與日本合作,以求和平,共同防共。這份聲明一發,全國一片討汪之聲,國民政府決定開除汪黨籍,並命令軍統特工著手安排行動,對汪實施「嚴厲制裁」。在軍統特工的追殺下,汪九死一生,通過日本人的保護,
在1939年3月登上日本人的船隻,來到上海。
此時的上海雖被日本人所占,但租界還未被控制,各種愛國人士都有心要除去汪這個漢奸,汪是四面楚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9s 3.68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