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聞言,嬴政的心頭猛然一動,他知道莫離推薦的人肯定不簡單,三年前就是他說出驚鯢和玄翦事情,才得以讓嬴政控制一部分羅網。筆神閣 m.bishenge。com
不過,嬴政神色不變依舊是平靜如水,讓人看不出心中想的是什麼?
現在嬴政的表現,就是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這是身為一個君王必備的素質。
看了眼四周,嘴角微微一動,好似對著周圍在敘說什麼?
隨後,嬴政不著痕跡的改變了腳步的軌跡,身影再次轉了回來,與此同時,他走到莫離身旁,壓低嗓音:「進來再說!」
聲音雖然被嬴政壓得很低,但莫離還是從中聽出了一絲激動之意。
對於嬴政來說,他現在最缺的便是人才。
只要有源源不斷的人才到來,他才能實現心中的遠大抱負。
畢竟現在他還有掌管大秦的權利。
聽聞莫離這裡有個奇才要引薦給他,嬴政心中別提多開心了!
對於莫離的神奇,他可是深有領會。
現在莫離說引薦人才給他,想必是莫離身後的勢力開始出力,以便助他奪取秦國大全。
「嗯!」
莫離點點頭,便跟著嬴政朝著屋中走去。
他知道,嬴政這麼著急然自己進屋,想要見得可不是自己,而是自己說的那位奇才。
「奇才在哪裡,讓他出來?」
剛進屋,便聽到嬴政威嚴的聲音響起,其中還略微帶著一絲急切。
顯然,在這個時候,嬴政內心深處十分期冀的想要見見莫離說的這位奇才。
不過,很快這份急切就別嬴政給隱藏起來,再次恢復到了平靜狀態。
嬴政的掩飾並非是在提防自己的兒子莫離,而是出於嬴政的君王本性,以及怕那奇才此刻就在宮殿之內,被那人輕視了他這個秦王。
「諾!」
莫離向著嬴政躬身一禮,然後微微偏了偏頭,聲音平靜的開口道:「仲達,出來吧!」
「諾!」
伴著莫離這一道聲音的落下,暗中一道聲音響起,很快一道身影從殿角轉了出來。
這人便是司馬懿,他快速的來到了距離莫離和嬴政五步之外的地方,聽了下來,並對著二人行了一個大禮。
「草民司馬懿,拜見秦王,拜見公子!」
在司馬懿出來的一瞬間,嬴政的目光瞬間亮了起來。
他一眼便能看出此人的不凡。
身居高位者,自然都有自己的看人本事,況且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此刻,嬴政眼中閃爍著一道精光,他在司馬懿身上隱隱的看到一種是天下英雄如草莽的感覺。
尤其是司馬懿那狼顧之相的,更是讓嬴政欣喜不已。
「先生請坐!」
嬴政說道。
他沒有急著與司馬懿做深/入的交談,而是先請司馬懿入座。
「謝,王上!」
司馬懿微微行了一個謝禮,便莫離旁邊,也就時嬴政的對面坐下。
司馬懿坐下後,場面瞬間變得寂靜無比,誰也沒有言語。
嬴政不停的打量著司馬懿,想要看出他到底哪裡不凡?
而司馬懿同樣打量嬴政,想看看這位被世人歌頌的千古一帝。
莫離笑而不語。
這樣的場面在他將司馬懿引薦給嬴政的時候,就想到了。
許久。
「哈哈...」
二人相視一笑,眼中有種惺惺相惜的感覺,都有種這就是我要等的人。
「先生把嬴高教得很好,寡人在這裡多謝先生了....」
嬴政微微向著司馬懿一拜。
這一拜不是虛假,而是發自內心對司馬懿感謝。
畢竟,嬴政身為大秦王上的同時,他也是為父親。
身為父親,沒有什麼能比見到自己的兒子成才成器,更讓他感到欣慰的了。
「王上言重了。」
司馬懿回禮。
他雖然是後世而來,但秦朝的禮儀他還是懂的。
這個時代,禮節不光是臣子拜君,君也是會對臣子互拜,以示禮節和尊重的。
不過,二人拜來拜去的樣子,讓莫離看著有些鄙夷:「虛偽,真的虛偽,果然都是當過皇帝的人...」
莫離知道,二人沒有直接進入主題,是在相互試探。
嬴政是在探尋司馬懿的真正目的,而司馬懿則是看嬴政是不是真心需要他。
「父王,司馬懿可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要珍惜啊!」
莫離低聲提醒道。
二人磨磨唧唧的樣子,莫離實在看不下去,便直接將話語挑明,讓嬴政直接奔入主題。
「嗯?」
嬴政眉頭緊蹙,餘光掃視了眼莫離,微微沉吟一下,又把目光再度看向了司馬懿。
於此同時,司馬懿目光也看向嬴政,二人四目相對,產生噼里啪啦的火花。
不過,嬴政從司馬懿的眼中看出了坦誠之色,讓他心中的懷疑去了幾分。
而司馬懿則是在嬴政眼中看到了信任之色,讓他有種想要肝腦塗地的感覺。
「先生,大秦下一步該如何前行?」
嬴政以此為題,試探性的問道。
他提出的這個問題可不簡單,往大了說,就是大秦如何一統天下;往小了說,大秦如今的局勢該如何破解,寡人該怎麼破局?
無論從哪一點來看,都無懈可擊,沒有破綻,卻可以藉此深入試探司馬懿。
畢竟,這樣的問題只要司馬懿回答,便可窺測司馬懿的思想和心志。
「哈哈!」
司馬懿微微一笑,眼中閃過一絲精光,對於曾經當過帝王的他懿來說,嬴政提出的問題就是小兒科一樣的把戲。
「咳咳...」
輕咳兩聲,司馬懿沉聲說道:「治大國,如烹小鮮。」
「嗯?此話何解?」
嬴政一愣,他沒想到司馬懿會直接來這麼一句。
「『治大國如烹小鮮』的第一要義是以正治國。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言:「以正治國,以奇治兵,以無事取天下。」
治國以「正」,就是要光明正大,不能搞歪門邪道;
而治兵要「奇」,則要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人君者,隆禮遵賢而王,重法愛民則霸,好色多詐則危,權謀傾覆幽暗則亡。」
權術,一旦橫行,便會把國家帶入毫無秩序的混亂之中。
這樣的國家,內耗必然增加,管理成本也會驟然上升,到了無法應付的那一天,就自然而然地走向滅亡了。
目前大秦便是如此,若王上想要將解決唯有快刀斬亂麻。
具體來說,以正治國,就是要有一套保障國家機器自發運轉的良性規則,而且這一規則能夠一以貫之,不因人而廢,因事而止。
一旦做到了政令暢通,國家這一組織系統就會健康運作,自動調節,而不需要管理者過多地干預。
從春秋道如今,各路諸侯為求自保紛紛變法圖強,但真正變革成功的卻寥寥無幾。
究其原因,主要是新法在推行過程中遭到了太多人事和權術的羈絆,以至於虎頭蛇尾、有始無終。
韓昭侯時期,申不害曾在韓國主政。
他打破血緣宗親的束縛,重用賢才,銳意改革,把弱小的韓國帶進了「當今強國」的行列。
但是,申不害有個哥哥,想藉助兄弟的關係在韓國謀個一官半職。
於是,申不害便向韓昭侯求情。
可,韓昭侯卻拒絕了申不害的請求,說了一句「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本來就是你主張的。
而現在,你又來為自己的哥哥跑關係,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可見,當國家的變革政策和自身的利益發生衝突時,倡導變革的人自己尚不能堅持原則,新法推行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變革成功者,唯有商君在大秦推行的新法。(知道是商鞅,所以不要糾結稱呼。)
商君的新法,雖然目前褒貶不一,但卻是「正」的。
其中,有功則賞,有過則罰,都按照法律的規定透明地執行,絕不玩弄權術、暗箱操作。
最為重要的是,賞與罰,都能及時兌現,決不失信於民。
據草民所知,商君剛開始變法的時候,法令已詳細制訂但尚未公布,他怕百姓難以相信,就在國都的集市南門立下一根長三丈的木桿,下令說如果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門就賞給十金。
百姓們感到此事蹊蹺,沒人動手去搬。
商君又說:「能拿過去的賞五十金。」
於是有一個人半信半疑地拿著木桿到了北門。
商君立即命人賞賜給他五十金。
這時,商鞅才下令頒布變法,最後得到了民眾的信任。
治國以正,賞罰有信,是大秦在硝煙四起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商君雖用法苛刻,但身處亂世,詐力橫行,仍然能做到不失信於民。
就憑這一點,足以治四海,平天下。
因此,大秦的律法是大秦強盛的根本。」
司馬懿將第一個觀點拋出。
「先生繼續...」
嬴政雙眼放光,顯然聽到了關鍵之處,不想司馬懿就此停止,這時他心中的疑慮已經消失了大半。
「呵呵!」
司馬懿微微一笑,略微思索一下說道:「「治大國如烹小鮮的第二要義是選賢與能。
這是一種看似平常,實則卻高超的領導才能。
具體來說,就是要將合適的人安置在合適的位置,充分發揮其角色作用,而不是對具體的事務進行干預。
法家有位大成者曾在老子思想的影響下,曾提出過「君道無為,臣道有為」的觀點。
(這是韓非子提出的觀點,在這裡被司馬懿借鑑了一下,希望各位看客不要糾結。)
在他看來,君主作為最高管理者,不必事事親為,而是要學會將主動權交給手下的大臣,發揮他們的積極性。
在草民看來,君王的責任歸結起來就是在於大的方略制定以及用人這塊。
君王只要抓住了這兩條,也就抓住了做王國的根本。
春秋時期,魏文侯曾與儒生田子方在一起賞樂飲酒。
魏文侯對田子方說:「我感覺編鐘的樂聲不是很協調,左邊有些高。」
田子方聽完後笑了。
魏文侯問:「你笑什麼?」
田子方說:「臣下我聽說,國君懂得任用樂官,不必懂得樂音。現在國君您精通音樂,我擔心您會疏忽了任用官員的職責。」
魏文侯有所開悟。
魏文侯作為一國之君,要把國家治理好,只需要把好的樂官選拔出來就可以了,而不是去時刻關心「鐘聲不比」這樣的瑣事。
對瑣事關心得太多,對大事勢必糊塗。
因此,田子方批評他「審於音而盲於官」。
.....」
說到這裡,司馬懿便停止了第二個觀點,他知道嬴政明白其中的含義。
其實司馬懿心裡有句話沒說,那就是他的老對手諸葛亮,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親力親為,最後將自己累死。
「嗯!」
嬴政聽到這裡,若有所思的點點頭。
「老狐狸就是老狐狸,這口才真是沒誰了!」
莫離感嘆道。
「治大國如烹小鮮的第三要義是無為而為。
無為,是老子道德經的核心觀點。
這一思想多被很多君王或者能人視為消極,而實際上,老子的「無為」並非什麼都不干,而是倡導一種「無為而為」的辯證法,即在順乎事物自身規律的前提下有所作為。
老子曾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他看來,大道運行,自有其章法和規律,一旦人為干預,強制作為,就會陷入異化而不可自拔。
具體到治國理政方面,就是要把主動權交給人民,多體察民心民意,而不是拍腦袋決策,憑感覺折騰,以致政令頻出,朝令夕改。
君王不應有自己的私心和偏見,而應該以百姓的意見為意見。
畢竟,得民心者的天下。」
司馬懿將心中的想法說了出來,不過,他目前說的都是大方向,並沒有言語怎麼處理呂不韋的事情。
他說這些的目的便是讓嬴政明白,霸道並不能讓秦國一直強大,需要王霸結合才行。
畢竟,在歷史上,嬴政雖消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但後來的他卻不懂得與民休息,總是通過各種政策干擾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動不動就抓壯丁去修墳墓、挖運河、壘長城、征北方、打南蠻……結果卻適得其反。
後來的劉邦和他的功臣們都參加過秦末農民戰爭,所以很注意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借鑑「無為而為」的思想在漢朝也得以發揚光大。
漢高祖及他的繼任者都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田租,鼓勵農耕,提倡節儉,減輕刑罰,使漢朝的生產與經濟得到了極大的恢復和提高。
到了漢武帝時期,當匈奴屢次侵犯北方邊境時,大漢王朝憑藉其多年養精蓄銳後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徹底打敗了凶蠻強悍的匈奴騎兵,甚至把匈奴趕到了今天的歐洲。
有所為,有所不為,無為時,靜若處子,有為時,動若脫兔。。
這正是「無為而為」這一辯證法的奧妙之處。
也是司馬懿要表述的原因。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1141s 4.487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