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姜新圩的計劃,應急通信直升機以三架直升機以及一台信號轉接車為一個整體單元:三架直升機一架滯留空中進行通信,引流話務,確保從地震災區獲得的電話通信通過數字微波接入到附近電信網,一架停留地面待命,隨時準備代替控制滯留的直升機。
而第三架則是通信指揮車,一方面可以對數字微波進行中繼,讓深入災區的那架直升機發出的微波信號傳得更遠,另一方面則根據災區情況引導或指揮救災隊伍有序、更安全地進入災區,同時還可以在不要的時候運輸救災物資、運輸高級官員、重要設備。
至於信號轉接車更好理解,這台車呆在災區外接近電信網的地方。在地面接收直升機的微波信號,把微波信號里的手機話音信號取出來,送入到當地電信網中。
他之所以沒有弄更多的,主要還是覺得模擬移動通信設備太low了:既然用不了多久要淘汰,何必費那個神?等cdma98技術成熟了,產品性能穩定了,自己這邊對抗震救災有經驗了,到時候再用它們來改裝。
他很忙。
除了關注直升機的改裝,姜新圩還答應了中軟公司,答應幫助他們進行多類型的網絡交換機設計。同時他還要著手研究猝發通信系統,這是姜新圩答應了文國忠的……
還沒等他結束跟滬海那邊討論直升機改裝問題,研究院的張鋼院長就找上門來,竭力邀請他去走訪那些新成立的研究所、研究室、科研項目小組。
想到這事確實重要,姜新圩就算身後有一堆事情等著自己,他也只得丟下其他的事情跟著張鋼走。
他們走訪了一個又一個新成立的實驗室或者研究所,召集實驗室的專家們召開會議,鼓了勁。那些被接見的專家,特別是那些來自於前蘇聯的專家,一個個如打了雞血似的幹勁十足,很多專家都提出不過什麼聖誕節了,加班加點的工作。
這些人之所以如此有幹勁,原因自然主要是因為錢,所有被請來的錢蘇聯專家都知道姜新圩是一個喜歡砸錢的主。只要入了他的法眼,口袋裡想不塞滿綠油油的鈔票都難。
這不,姜新圩每到一個實驗室,就給每一個專家學者啥的發了兩千美元的所謂開張費。對於開張費,很多人費解,似乎沒聽說過,但經不住這些人會變革,很快就被這些前蘇聯專家解讀為過節費。
聖誕來了嘛,老闆發一筆錢讓他們歡度聖誕。他們自然幹勁沖天,本來他們蘇聯人已經不太在乎聖誕了,現在加班加點完全應該。
姜新圩雖然內心膩味什麼狗屁聖誕,但他們這麼認為也就默認了,只要他們拼命工作就行。
受這些前蘇聯專家的影響,同一實驗室的華夏專家和少量義大利專家也主動或被動地加班了。在梅奧妮以及她所在家族的幫助下,很多義大利專家應姜新圩的邀請加盟到飛訊集團。這些義大利人的技術也許不是頂尖的,但這些專家比前蘇聯專家更懂得現代化,懂得時髦因子。設計同一功能的產品時,前蘇聯專家能夠保證產品的性能穩定,而義大利專家能夠保證它們美觀好看。
可以說,他們配合後相得益彰,相互彌補缺陷。
有些實驗室、研究室的人在成立不久就投入到了實際工作中。比如壓縮機研究室的專家就在姜新圩的要求下前往雙州市五金工具廠,集體會診那兩條閒置的壓縮機生產線。
經過檢查,來自前蘇聯的專家一致認為這兩條生產線都能使用,只需要稍微修理一下,買一些配件換上就行。
配件沒有買的?前蘇聯的專家二話不說就拿起鉛筆和圖紙開始畫圖。還是如果五金工具廠的人加工不出這些配件,他們就可以親自動手。
幾個專家甚至動手修好了五金工具廠的兩台工具機。因為這兩台工具機居然是從前蘇聯進口的。
熟悉華夏工業現狀的人都知道,華夏國很多機械工廠用的工具機大部分都是蘇聯產的。
而來自義大利的專家則認為這兩條生產線應該淘汰,生產出來的壓縮機太笨重太難看,根本沒有什麼市場。應該從義大利進口新的生產線,那樣的話生產出來的壓縮機才有人買,才能取得利潤。
經過一段時間的激烈爭論,最終達成了統一:既不能只是修一修就開始投入使用,也不能完全拋棄去買義大利的生產線,而是利用義大利技術對這兩條生產線進行技改,從義大利進口一些零部件。同時按照義大利美觀、漂亮的要求對壓縮機進行重新設計。
還有一個地震研究室則被姜新圩強行派往了滇省。姜新圩的理由是滇省是一個地震活躍地區,在1970年、1974年、1983年和1988年都發生了強烈地震。專家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發現更多的情況,才能研究出實用的技術。
他還請那些專家擬出需要採購的儀器設備了,他當時就撥款叫人滿世界地去採購。
幸虧郭書隆、王小利、張煥等管理專家到位,姜新圩才將這些事緊趕慢趕地匆匆過了一遍,之後帶著周建亮、徐見虎等人前往京城,去幫助蘇鼎宇他們設計設備。
本來姜新圩之前答應了冷蘭的,準備帶她一起走,可因為她要和文念詩交接投資財務部的工作,根本離不開身。
他也沒有從紫安市直接坐車奔赴省城的機場,而是有意在省城雙州市停留了一下,因為省城還有他的第二職業——新蘭超市。
在省城的一家酒店裡,他電話招來了廖雪梅、蔡英東、吳俊忠三人,詢問了一下他們有關超市的運作情況,比如公司註冊、貨物訂購等事情。
聽了他們的匯報,姜新圩感到很欣慰,覺得這些人還是肯做事的,短短的幾天時間,不但把公司註冊的事情辦好了,還把商品訂購的事情也辦理得差不多了。他們雖然是生手,但他們很努力,或者向其他超市、百貨商場學習,或者找熟人朋友尋找供應商。
廖雪梅、蔡英東他們的人脈關係都不錯,基本打聽到了不少進貨渠道,結識不少供貨商,甚至很多商品他們還能選優除劣,在價格和質量上進行權衡選擇。
吳俊忠是後來加入的,與姜新圩是第一次見面,但他除了負責這家還沒有開張的超市財務工作,還配合蔡英東一起招聘了一些員工,利用一家不景氣的企業在對這些員工進行培訓。請禮儀公司的人告訴那些新員工如何站位、如何迎接顧客。
他們這種主動工作的精神讓姜新圩更是高興不已,他狠狠誇讚了提出培訓建議的廖雪梅,也誇讚了負責這件事的蔡英東、吳俊忠。
本來姜新圩計劃是等元旦過後,等在美國培訓的賀曉初、姚新和回來後由他們招聘員工,由他們進行培訓。現在廖雪梅他們提前做這事,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因為趕時間,姜新圩與這幾個人見面後也沒有請他們吃飯就告別他們去了超市現在,沒有通知負責裝修的吳穎他們,只是想私下裡看看裝修進度。
到了湖丙路那棟大樓,裝修情況看起來也不錯,這裡的裝修已經進入施工期。
整棟大樓開始安裝鋁合金門窗,外面的大坪開始鋪裝瓷磚,而大樓內部,特別是第一層和第二層也在鋪設照明線路和空調線路,很多昂貴的裝修材料已經陸續運了進來。
不知道是因為裝修公司的老闆認為工期不是那麼緊張,還是老闆良心大發,或者是某些材料沒有到齊,他居然給員工放了半天假,姜新圩去的時候只剩下三個年長的人在那裡守著材料。
反倒有不少看客時不時走過來瞧一瞧,詢問這裡準備做什麼,是開酒店還是開商場。
有人自作聰明地說這裡肯定是開麥當勞或者肯德基,否則不會採用這麼好的裝修材料。也有人則斷言這裡是開五星級酒店,一般人根本進不來,消費肯定很高。
姜新圩只是默默地聽著這些議論,饒有興趣聽著裝修工人回答那些人的問題。他這裡走走,那裡看看。那些裝修工人知道他是這棟樓的老闆派來的,不但不加阻攔,還時不時朝他巴結的笑一下。
姜新圩走到第二層,與一個正在校對材料和清單的工地負責人交談了幾句。
這個叫鄧方文的負責人以為姜新圩是來查驗裝修材料的,就儘量誇讚著材料的質量,訴說採購這些材料的不易:「少東家,你們的要求真是不低啊。所有的都要用阻燃材料,還必須沒有甲醛,這種材料真是難買,連省城都找不齊,最後還是我們去南方廣宙那邊買到,用專車送過來的呢。」
在他看來,姜新圩不可能是老闆,最多是老闆的兒子、孫子,所以他用少東家這個含糊的稱呼。
鄧方文又指著牆角堆放整齊的紙盒說道:「你看那些燈具,都是進口來的特級品,亮再長的時間也不會發燙,水淋上面也不會炸裂。你們真是捨得花錢啊。」
姜新圩見進度不錯,材料的質量不錯,就沒有心思再看了,就問道:「鄧師傅,你估計這裝修什麼時候完成?」
鄧方文很肯定地說道:「姜老闆,按目前我們的裝修進度,完全可以在小年之前開張。」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4s 3.70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