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大殿上只傳來了孫承宗鏗鏘有力的聲音,雖然崇禎昨天已經和孫承宗單獨談過,多少心裡已經有了一些準備,但是在這個時候孫承宗請辭還是讓崇禎皇帝一驚。燃武閣 www.ranwuge.com不是因為別的,從法理上來說,孫承宗確實是指揮不力,吃了敗仗,無論如何這個遼東督師的位子是不應該讓他再擔任下去了,可是話說回來,崇禎也很擔心,如果真的讓孫承宗從遼東督師的位置上離開,那麼誰可以頂上去。崇禎是一個非常愛惜臉面的人,這次的失敗由孫承宗來承擔,那麼下一次呢,如果這一次孫承宗走了,朝廷再派人去接任,出了問題的話豈不是天下百姓要將責任全部算在自己的頭上。便若現在城外的數十萬流民一樣,天下百姓不會想這是因為遼東戰事引發的連鎖反應,他們只會認為是自己這個皇帝當的不合格,自己治下的朝廷不合格,這才弄得民不聊生。
崇禎下意識的接口道:「閣老,你要請辭?」孫承宗已經摘下了頭上的烏紗,放在地上,然後緩緩拜下。孫承宗知道,朝堂上的爭論不會有結果,什麼大朝議,不過是需要有一個人來為這件事情負責罷了。不管有沒有大朝議,孫承宗都已經準備好了對此事負責。所以請辭應該是最體面的結局了。對皇上,對遼東軍剩下來的將士們都可以有個交代。
「陛下,臣有本奏。」文官人群中傳來一個聲音,立刻將所有人的目光全部吸引了過去。發言的正是天官王永光。王永光在吏部尚書的位置上已經待了很久的,在幾年前,特別是整治袁崇煥的時候他還是頗有發言權的,在官員們當中也有不小的威信,門生故吏也不少。可是在袁崇煥事件之後,韓爌請辭,周延儒和溫體仁相繼上台,王永光的權力便小了許多,皆是因為周延儒和溫體仁根本就不是按照套路出牌的人。雖然吏部尚書是王永光,但是上面有周延儒和溫體仁兩人壓著,根本就不像韓爌一樣,秉公執法,該怎麼辦怎麼辦,內閣不干涉吏部的權力,可是周延儒和溫體仁怎麼可能放過吏部這個肥肉。那可是能掌握三品以下官員升遷調動的要害部門,這麼大的權力憑什麼讓王永光得到。所以隨著首輔和次輔不斷的介入,王永光的權力那是越來越小,漸漸的被邊緣化。
不過王永光也是個厲害的人物,要不然怎麼會在清查閹黨的時候依然屹立不倒,皆是因為他這個人看風向特別准。別看周延儒和溫體仁插手他吏部的事情,他不但不生氣,反而不斷的向兩人靠攏,因為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實力根本不能和兩人抗衡,如果不能力敵,那就只能投靠,自己才能在這朝堂之上繼續順風順水,牢牢占據天官的位置。
不過王永光也是留了個心眼,敏銳的察覺到了周延儒和溫體仁不和,所以在這兩人之間必須要做出一個選擇。不能不說,王永光是個人才,看人神准,王永光立刻就攀上了溫體仁的大腿,他知道,未來的朝堂一定是屬於溫體仁的,因為溫體仁比周延儒還要陰,還要狠。
既然和溫體仁成為了一派,那自然要發揮一點作用。所以他立即站了出來。既然是大朝議,崇禎不可能不給他說話的機會。只能點點頭同意王永光發言。王永光立刻躬身道:「陛下,臣雖和孫閣老平級,但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如果一個人犯了錯誤僅僅憑藉請辭就可以規避律法,那顯得大明律也太沒有威嚴了。」
話音剛落,盧象升立刻對他怒目而視,不僅是盧象升,所有支持孫承宗的正直官員都眼色不善的盯著王永光。好一個王永光啊,這時候不拉人一把,竟然還要落井下石。孫閣老是三朝老臣,拖著大半截入土的軀體,以古稀之年征戰遼東,雖敗,非人之罪,乃戰之罪。都已經自己提出辭職了,王永光竟然還跟惡狗一樣咬著不放。簡直是豈有此理。
溫體仁在一邊臉色冷峻,但是內心卻是暗暗叫好,不錯,這個王永光很識時務,知道自己跳出來打前站,孫承宗一黨絕對不能便宜了他們,周延儒是自己在明面上的絆腳石,孫承宗就是暗地裡的釘子,想要做到跟魏忠賢一樣權傾天下,這兩個人都必須一網打盡。自己的位子才能坐得穩。王永光突然出頭,也有不少手下的鐵桿嫡系紛紛附和。一時間朝堂上出現了對孫承宗極為不利的局面,盧象升一個人雖然為孫承宗發聲,但是無奈,勢單力孤,支持孫承宗的清流官員級別普遍不高,所以既然御史台的曹於汴和吏部的王永光出面彈劾,一時半會還真的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
崇禎犯了難,這怎麼辦?崇禎在這一刻才意識到,不能將孫承宗往死里整,因為牽扯的關係太多,而自己在遼東的這場戰事中表現的也並不好,孫承宗若是真的被問罪,天下人會怎麼想,特別要是將派遣援兵時候發生的事情扯出來,自己更是臉上無光。前有袁崇煥,後有孫承宗,遼東本就是一個燙手山芋,有人去接已經很不錯了,如果將遼東督師全部都判有罪,那以後誰來主政遼東,誰又願意去主政遼東?難道要讓劉毅去嗎?畢竟只有他的新軍能在和八旗軍的對戰中取得優勢。可是一旦他坐大,誰來制衡他。城外還有三十萬流民,怎麼煩心事一股腦的全部涌過來了。崇禎感覺心臟跳動的速度急劇加快,心中鬱悶至極。
「陛下,容老臣說兩句話吧。」一個聲音傳來,崇禎猛然抬頭,只見周延儒上前一步躬身請示。溫體仁心中一拎,這個老東西關鍵時候出來說什麼話?事情已經到了這一步,自己的人已經將氣氛帶動起來,沒看見皇上已經陷入兩難了嗎?自己不提不代表聖上不會問,只要崇禎開口問內閣的意見,自己便可以一錘定音。這就是一個先後次序的問題,如果自己先提,別人會以為堂堂次輔竟然要落井下石坑害孫承宗,這會讓人想到朝堂派系,縱然將孫承宗下獄,也堵不住天下人悠悠之口,可是皇帝問那就不一樣,城外流民的事情已經讓周延儒減分,皇帝十有八九要詢問自己這個次輔。如果自己回答孫承宗有罪,則百官不服也得服。孫黨一倒,明面上的周延儒可就好對付多了。
官場有時候就是這麼簡單,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周延儒雖然連連犯糊塗,可是既然能做到內閣首輔,也是有大本事的人。怎麼會連這一點都看不透。周延儒知道,孫承宗跟自己也不是一派的,幹掉孫承宗對自己也有好處,可是不是現在,王永光和曹於汴都是溫體仁的人,別人不知道,內閣還會有人不知道嗎?擺明著這兩人是受了溫體仁的指示,當先鋒出面扳倒孫承宗。孫承宗一倒不要緊,自己現在的實力可跟溫體仁不能抗衡,這個混蛋在背後陰了自己幾次,現在自己在聖上心目中的印象一定非常不好,不說自己是一個奸佞,也算一個庸臣。那自己這個首輔的位子怎麼能坐得穩,一旦孫承宗那一派的人馬被溫體仁的人填充,自己可就危險了,雖然不想救孫承宗,可是這個時候不能不出手。
崇禎在龍椅上開口道:「愛卿有什麼話就直說吧。」「陛下,臣以為孫閣老請辭可以理解,陛下也可以同意孫閣老的辭呈。」周延儒不慌不忙道,他早已經有了腹案,所以顯得胸有成竹。溫體仁在一邊連殺了他的心都有,這個老東西關鍵時候出來攪局。
崇禎來了精神,示意他繼續說下去。周延儒朗聲道:「孫閣老乃是三朝元老,在朝中德高望重。本身就是萬曆三十二年的榜眼,又是先皇帝師。此為文治。遼東經略袁應泰自殺,熊廷弼罷官,天啟二年孫閣老自請督師遼東,誰不知道遼東是個爛攤子,可是孫閣老義無反顧奔赴前線,主政遼東期間建虜倦伏,不敢用兵。隨後來因被閹黨陷害罷官,但在己巳之變中臨危受命,督戰京師,力挽狂瀾。此為武功。從萬曆年直到今日,閣老一直奮戰在前線,古稀之年啊,聖上,諸位,古稀之年執劍殺敵,試問朝中有誰能做到?有誰!如此肱股之臣乃是大明之幸。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難道要因為一次敗仗就將前面的功勞全部抹殺嗎?本官作為當朝首輔認為此舉大為不妥,律法也要容情,閣老請辭已經是罷官,難道我們不應該給孫閣老留下最後的顏面和尊嚴嗎?」
滿朝文武被周延儒的話說的無地自容,沒錯,都快入土的人了,罷官已經是晚節不保的懲罰了。何必趕盡殺絕呢,中原講究的就是中庸,凡事要留一線啊。測試廣告2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5s 3.722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