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棟在前世的時候,曾經看了許多歷史資料,雖然楊嗣昌此人心胸狹隘,睚眥必報,但在國家大義的問題上,絕對不可能坑盧象升,就從楊嗣昌撥給盧象升近四萬大軍這一點來看,就沒有存心要把盧象升推去送死的想法。盧象升一路沒有得到糧草補給,這唯一的解釋就是,崇禎皇帝本人想要坑盧象升!
目前盧象升手中還有三萬八千大軍,等他到了巨鹿的時候,又因為陳新甲的假情報,給調走了一萬八千人馬。陳新甲是心胸狹隘沒錯,但他可以炮製假情報坑害盧象升,卻沒有得到任何懲罰,這一切始作俑者,都明顯指向了崇禎皇帝本人。
但是崇禎皇帝從內心來講,也並非有意讓盧象升去送死,而是一系列的判斷失誤所制。
崇禎皇帝想要主和,卻又不敢明說出來,剛入朝詔對之時,性格耿直、一身浩然正氣的盧象升,一句「臣主戰」相當於揭了崇禎的傷疤。
但是,既然主戰,崇禎皇帝又派高起潛掣肘盧象升,這就不可理解了。理性的說,崇禎想和並沒有錯,這對於當時的大明,不失為一種策略。但是既然決定戰,那就好好打,結果在「想和又打」的指導思想下,白白葬送了盧象升這樣一員統帥級的人才。說到底,崇禎皇帝是庸才。
若是真的把天小兵馬都交給盧象升這個兵部尚書指揮,有關寧軍,有天雄軍,有秦軍三支能戰之師,多方配合,擊敗清軍完全不成問題。
可是,崇禎偏偏是個心胸狹窄之人,你讓我丟了面子,我就得讓你難受。沒有崇禎的支持,提督太監高起潛是不敢不支援盧象升的。
再從真實歷史上盧象升戰死之後發生的事情來看,盧象升死後,不僅沒有發體恤,崇禎還縱容高起潛誣告盧象升「畏敵不前,以至大敗」,反而不追究高起潛坐擁數萬關寧精銳作壁上觀的行為。
至於楊嗣昌,完全是給崇禎皇帝背了鍋,在歷史上背上害死盧象升的罪名。
崇禎皇帝絕對是一個敢做不敢當的昏庸君主,自己親手害死了盧象升後,又追究這次戰敗的責任,殺了文武大臣三十六人,為自己的錯誤背鍋。可是負關鍵責任的高起潛卻毫髮無傷,為什麼呢?殺了高起潛,豈不是等於崇禎皇帝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至於崇禎皇帝的幾道罪己詔,完全是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下的。
再看這件事另外一個重要的責任人陳新甲,這次他並沒有因為假情報受罰。但是在幾年後,崇禎秘密命令兵部尚書陳新甲去和清廷合議。結果被朝臣發現後,崇禎又殺了陳新甲,說此事自己毫不知情,把責任推卸得一乾二淨。
其實被崇禎皇帝坑死的能臣中,盧象升只是其中一個,還有孫元化、鄭崇儉、熊文燦和孫傳庭等人,這些大臣每個都是能人,都被崇禎皇帝給自斷胳膊了。有這樣的昏庸之主,大明豈能不滅?
按照有些人的觀點,說崇禎皇帝克勤克儉,龍袍打了補丁,自己的生活十分節儉,所以說崇禎皇帝是個好皇帝。難道就因為一個皇帝吃糠咽菜就能說他是個好皇帝?就像是一個敗家子,把萬貫家私都敗光了,然後家徒四壁,穿著破爛衣服,整天吃糠咽菜,就可以說這個人是個能人了?毫不客氣的說,就算換上阿斗來明末,都能比崇禎做得要好。
當然這個時候,李國棟肯定不能在盧象升面前說出「崇禎皇帝是昏君」這樣的話來,畢竟盧象升忠心耿耿,屬於那種「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之人,李國棟自然是沒辦法和他說這些道理的。
盧象升率領四萬人馬(包括李國棟的三千餘人在內)尾隨清軍一路南下,抵達真定府。
高起潛率領的三萬關寧軍,已經先一步抵達真定,畢竟關寧軍是以騎兵為主。之前陳新甲率領關寧軍從昌平出發,救援了高陽之後,崇禎皇帝又把關寧軍從陳新甲手裡手中,交給高起潛指揮。高起潛得到軍情,清軍已經離了真定南下,他便率軍趕往真定。一路過來,沒有遭遇一名清兵,三萬關寧軍順利進入了真定府城。
雞澤縣城,這座縣城已經被清軍攻破。自從多爾袞的七萬主力大軍離開京畿之後,連續攻克了衡水、武邑、棗強、雞澤等縣城,兵峰直指河南。多爾袞出發之前,皇太極就已經交代過他了:打穿北直隸,千萬不可進入河南同賊寇見面!我大清應同賊寇遙相呼應,讓賊寇脫險,但不可同賊寇接觸。
順德府,廣平府等地,無數的百姓家園被毀,子女財帛被擄掠。
雞澤縣城,城門樓上插上了金色大龍旗,縣城內已經成為一座巨大的兵營,清兵的呼喊聲,喝酒划拳聲,漢人女子的哭聲不時傳來。城內遭到屠殺的屍體已經被清理完畢,清兵驅趕著擄掠來的漢人青壯,把屍體拉出去掩埋了,再把漢人青壯趕入大營內,外面留了科爾沁蒙八旗和漢軍旗兵看守。
寬敞的縣衙大廳內,坐滿了身穿各種顏色鎧甲的清軍將領,各將頭上頭盔取下,露出後腦勺垂著一條小辮子的大光頭。
正白旗旗主多爾袞坐在正中間,他的左邊坐著鑲白旗旗主多鐸,右邊坐著正藍旗旗主豪格,多羅饒余貝勒阿巴泰坐在下面的座位上。
阿巴泰,可是老奴的第七子,在這裡所有人當中,他的年齡最大了,多爾袞和多鐸都是他的弟弟,豪格是晚輩,可是自從天聰汗改元崇德,大金改清,皇太極稱帝之後,多爾袞、多鐸、豪格都封了王,就連岳托也封了王,阿巴泰這個前輩大人物,頭上卻還是頂著一個貝勒,別說親王了,郡王都沒他的份,連旗主都不是。
自從皇太極稱帝之後,貝勒爵位就比親王低了整整兩級!豪格封王也就算了,畢竟他是皇太極的兒子,可是岳托算個什麼玩意兒?居然也封了王,爬到阿巴泰這個叔叔的頭上去了!
作為一名大清的老人,受到這種待遇,自然是心中極為不滿,對皇太極多有牴觸。
回想起皇太極稱帝的時候,封賞諸貝勒並把諸貝勒封為親王到郡王。
諸貝勒中,地位最顯赫是代善、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岳托等人,阿巴泰時年雖已四十八歲,因只是個貝勒,座位排在了諸和碩貝勒以下。眼看著諸弟侄觥籌交錯、開懷暢飲,他深感臉上無光,心中鬱悶不樂。
回到府第之後,阿巴泰不禁對屬下大發牢騷:「今後我再不赴宴!戰則我披甲冑而行,獵則我佩弓矢而往,赴宴而坐於子弟之列,我覺可恥。」
老奴生前,有蒙古親戚來訪,阿巴泰曾與四大貝勒一起出見。如今隨著諸弟侄逐漸長大,自己的地位卻每況愈下,豈能讓他沒有怨言?
誰想到這句話傳到皇太極耳里,竟然命令其他幾個原本的貝勒,現在已經封王的傢伙來數落他。就連一向同皇太極不合的多爾袞,竟然也幫著皇太極跑來教訓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6s 3.601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