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河卒 第二十八章 相繼落子

    正式排名出來之後,便是游城誇官,晚上賜宴。

    許多將軍得勝歸來,都未必有騎馬游京城的榮耀,可狀元就有這個資格,可見崇文抑武到了何種地步。

    三鼎甲由內閣大臣親送到宮門,順天府尹迎接上來,親自護送三鼎甲。這時,宮門之外搭就彩棚,無論官民都可觀看新進士的風采。

    誇官完畢,又會回到內城,晚上還有賜宴。

    一時間,新科狀元趙岩的名聲到達了極點,人人皆知狀元郎,其氣運所化的小蛇也開始向蟒蛻變。

    接下來就是觀政。

    所謂觀政,就是士子進士及第後並不立即授官,而是被派遣至六部九卿等衙門實習政事,說白了就是看別人怎麼處理職務,畢竟一幫書生,從沒接觸過實務,也要有一個學習的過程。

    這個過程大概要三個月左右,所以殷正心提前讓黃容準備好住宅。

    觀政結束之後才是授予官職。

    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餘諸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餘分別授六部主事、知縣等。實際上,要獲得主事、知縣等職,還須經過候選、候補,還運氣不好的,終身不得官。

    至於候選、候補怎麼能儘快得到實職,那當然是有門路走門路,有財路走財路。

    殷正心出身寒門,錢財是沒有多少的,還多虧了老丈人接濟,不過殷正心能走門路,他差點名落孫山就是因為人脈鬧的,現在終於要派上用場了。

    殷正心先是參加朝考,然後少不得再去拜訪一下這個世叔,拜訪一下那個世伯。

    這些老大人們當然不是大善人,只是殷正心得中進士,前程似錦,對老大人們有用,便有了投資的價值。畢竟老大人們終究是要退下來的,還要指望這些晚輩去提攜自己的子孫,這叫「薪火相傳」。如果殷正心只是個舉人,只能做個九品教諭,這些老大人們肯定不會正眼看殷正心,說不定連大門都進不去。

    最終在殷正心的一番運作下,他成功補官。

    不過出乎意料,殷正心沒有進入翰林院,而是被外放燕州河間府瓊明縣做知縣。

    在道門世界中,燕州多少有點平平無奇,既無法與沿海道府和海外道府相比,也不能與諸多邊境道府相比,就是個內陸道府。

    可在儒門世界中,燕州已經是邊境了,所謂九邊重鎮,相當一部分就是在燕州境內。

    燕州下轄:大名府、開德府、河間府、真定府、鐘山府、信德府、慶源府。河間府屬於中等偏下,而瓊明縣則在河間府排名墊底,這裡原名「窮命堡」,不是縣城,後來擴展為縣,上面嫌棄太過難聽,取了諧音「瓊明」。

    觀棋眾人再次議論。

    「當年大玄高祖皇帝,也就是我們道門的總掌玉虛五雷長生大真人,虎踞遼東,欲要揮師南下。當時有三條路線,一是從榆關入關,二是繞道金帳和燕州一線,三是乘船在齊州登陸。最終長生大真人和玄聖議定,兵分兩路,陸路從榆關叩關南下,水路從齊州登陸,兩路大軍會師於帝京城下,大魏朝廷由此而亡。」

    「當時主導陸路大軍的是北道門,主導水路大軍的是東道門,也就是今日的朝廷和太平道,兩家交好的基礎早在這個時候就打下了,所以大江以北都是他們的地盤。」

    「扯遠了,我觀秦凌閣的布局,是要效仿當年長生大真人入關,所以提前經營遼東。按照道理來說,小掌教應該去南邊,積蓄力量。如此一南一北,待到天下大亂,各自氣候已成,小掌教興師北上,秦凌閣揮師南下,正好比個雌雄。」

    「可是古往今來,北伐成功又有幾人?不過大魏太祖皇帝一人而已,就連武侯也功敗垂成,而且大魏太祖就算成功,也未盡全功,是金帳主動棄帝京而走。終魏一朝,金帳始終未滅,屢屢犯邊,直到我們道門成為天下共主,方才邊境無戰事。北伐之難度,可想而知,小掌教不去南邊也在情理之中。」

    「可燕州還不如江南,雖然江南重文輕武,但好歹錢糧充足。燕州倒是民風彪悍,可那裡距離帝京太近,難以發展自身勢力,更是要直面遼東,待到遼東大軍揮師南下,燕州首當其衝,如何也說不通。」

    「要我說,恐怕不是小掌教想要去燕州,而是大掌教說的『變數』,此方世界天道變化,使得裡面的皇帝心有所感,直接下旨讓小掌教去了燕州。」

    齊玄素也察覺到了此方世界的牴觸之意,不由眉頭微皺。

    不過齊玄素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只能按照原定計劃繼續布局。

    於是殷正心去吏部領了印信官袍,帶上家眷老小,往瓊明縣赴任去了。

    官道沿途都有驛站,上任官員,按照級別不同,可獲得不同待遇,沿途負責一切食宿住行,又要方便許多了。

    而且燕州離得近,沒走幾天也就到了。


    殷正心先去州城找巡撫和布政使報到,然後去府城面見知府大人,府里再派人跟殷正心一起去縣城赴任。

    縣裡早就得到了通知,從縣丞到三班衙役全都出城相迎。

    別看一縣之地不大,卻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有六房對應六部,縣丞對應內閣,縣太爺更是號稱百里侯。

    這也是有排序的,縣令是大老爺,所謂青天大老爺是也,縣丞是二老爺,主簿是三老爺,以此類推。

    雖然齊玄素被尊為小掌教,但並非生於深宮婦人之手的太子,而是從底層一步步爬上來的,經驗豐富,剛剛肅清了西域道府上下,如今以縣令的名義,恩威並施,壓服一個縣衙的人馬當然不是什麼難事。

    正常情況下,縣令只是流官,談不上什麼勢力。可一旦天下大亂,那就不一樣了。坐鎮中央的閣老們反而成了擺設,地方督撫才是手握大權,甚至能夠逐鹿天下。

    齊玄素和秦凌閣走的就是這條路。

    成了縣令之後,就要做出點政績,區區一個縣令,倒是不必重開陸地商路這種大項目,儒門的治理體系和技術水平還很落後,也談不上發展經濟,頂多就是鼓勵農桑、開墾田地一類。這種政績缺點是見效太慢。

    齊玄素思來想去,還是剿匪更好一些。

    除了京畿地區,中原各地都少不了匪患,區別只在於大小而已,哪怕是燕州等地也不例外。說起來,剿匪算是齊玄素的強項,本質上跟道門打擊隱秘結社差不太多。

    齊玄素正好借著這個機會編練家丁,搞出一支嫡系人馬。

    此家丁可不是僕役。

    大魏實行衛所制度,在全國設立衛、所兩級,士兵設立軍戶。但是自世宗皇帝之後,在這一正統規制之外,還出現了家丁制度。所謂家丁,就是武將所轄不入兵籍者,是將帥用於禦敵衛身的私兵,完全依附於主帥。

    大魏的衛所制度一大特點是兵民合一,士兵要進行務農,通過耕作土地所得收入來供養軍隊。然而隨著土地大量被兼併,包括軍屯官田,這讓部分兵士失去生計,四處流亡的兵士依附將領,成為私兵家丁。

    在這種情況下,衛所制度勢必衰微,同時伴隨著大魏賦役制度的改變,衛所制逐漸向募兵制轉變。家丁招募並未被限制,所以家丁隨著募兵制發展而得到大量招收,這也是家丁的重要來源。

    大魏為抵禦金帳汗國,在遼東設置重兵,自明雍年間,軍隊渙散,實力萎頹,難以抵抗外敵入侵,北部邊防壓力巨大,為鎮守邊疆,歷任遼東總督開始大力發展家丁制度。家丁整體戰力極強,是軍伍的中流砥柱,對鞏固邊防起著重要作用。而家丁受將領而非朝廷控制,這也導致了各地督撫相繼坐大。

    世鎮遼東的秦家號稱有上萬家丁,抵得上十幾萬大軍,這才是異姓王的本錢。

    這些家丁絲毫不遜於江湖武夫,甚至因為精通軍陣合擊之道,更勝於散兵游勇一般的江湖武人,極為厲害。

    齊玄素要編練的就是這個家丁。

    只是練兵離不開錢,手裡沒把米連雞都哄不住,該從哪裡找錢?這個命題可太宏大了,別說棋局裡,就是棋盤外的齊玄素也在為這個問題發愁。

    貪墨肯定不行,此乃旁門邪道。

    找老丈人要錢,且不說老丈人並非大富大貴之家,就算有錢,儒門之人鄙視武人又講忠君之道,絕對不可能支援齊玄素練兵。

    再有就是從大戶身上擠一擠。

    該怎麼擠?總不能養寇自重吧?

    這幫大戶的德性,齊玄素可太清楚了,不動刀子,肯定是沒錢。動了刀子,也未必有錢。風險極大。

    至於搞點道門的先進工藝,比如玻璃什麼的,似乎有點不切實際,齊玄素壓根不懂這個,除了火器之外,其他的東西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有礙官聲,因為這些都屬於奇淫技巧。

    難道要落下第三子嗎?

    另一邊,秦凌閣終於落下了他的第二子。

    這一子天賜良緣。

    李知性和秦家大小姐的緣分。

    佳偶耶?神仙美眷也,夫復何求?

    一筆閣 www.pinbige.com



  
相關:  太平客棧    半島鋼鐵之戀  柯南之我在酒廠抓臥底  古玩之金瞳鑒寶  茅山天師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過河卒第二十八章 相繼落子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過河卒"
360搜"過河卒"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s 3.584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