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末。
《命運之門》小說版的稿費到手後,電影的預算也有34.5萬多元。
此外,《命運之門》的劇本經過不斷的打磨,已經獲得了眾人一致的認同。所以,電影自是按照計劃,擇期開拍。
不過,親兄弟明算賬,在電影拍之前,王啟年認為,必須要把利益分配明確下來。免得到時候,因為利益分配問題,而傷了感情。
僅是按照出資比例分配,這並不科學。
畢竟,電影拍攝雖然要花錢,但更關鍵的是人。只有專業、合適的人配合,組成一個團隊,才能夠將電影拍出來。
於是,在王啟年的建議下,電影收入分配按照,王啟年拿40%,郝藝、李解、杜傑各自拿20%的權益。
這個分配方案出來,眾人都覺得王啟年拿太少了,於是,對他更加敬佩和感激。因為,該分配方案出來,每個人拿的都比他們的出資比例要多,只有王啟年例外!
也就是說,王啟年用犧牲自己的收入,來解決內部的利益分配可能會產生的矛盾。
誰覺得自己分配少了?看王啟年吧,你的貢獻和出資比例,能和王啟年相比嗎?按正常的分配比例,王啟年拿七成,才是合理的。
王啟年眾人都是投資人,是老闆,不拿片酬的。他們是拿將來電影上映後利潤的分成。這樣實際上,他們幾個人的人力成本,就省了下來。
至於,電影什麼時候開拍,王啟年也本著團隊內民主的精神,詢問大家的意見。
「我覺得,4月1號怎麼樣?愚人節!別人以為我們的開玩笑的,結果,咱還真拍電影了!」李解有點興奮的說道。
「不好吧,4月1日,太不嚴肅了!」杜傑搖頭,「這簡直是在說,我們的電影,就是一個愚人節的笑話。兆頭不太好!」
「恩,也我覺得兆頭不好。」王啟年說道,「重選一個日子吧!」
「五月一日?勞動節,這個兆頭好吧?!」李解期待的問道。
「那又等太久了!」郝藝搖頭。
日期一再被否定了,李解有點「倍受打擊」。眾人推來推去,最終,眾人一致表示:「還是年哥你來拿主意,選日子吧!」
王啟年想了想,說道:「讓我選的話,就4月3日開拍!」
「4月3日?為什麼?」眾人紛紛不解。
「喏,報紙!」王啟年將桌上的報紙,推向眾人,道,「看明白沒有?!」
「4月3日,《泰坦尼克號》在中國大陸首映?!」眾人看到巨幅的廣告,頓時,明白了過來!
《泰坦尼克號》在97年12月份,就開始在全世界陸續上映,北美、歐洲、日本、韓國、香港、台灣……這部電影所向披靡!
而在國內,由於這部電影的躶(那個)體鏡頭,送審之後,被要求刪減。所以,大陸地區上映比其他地區晚了幾個月。
不過,晚幾個月也有巨大的好處——這幾個月之間,全世界的娛樂新聞,都集中在《泰坦尼克號》這部大片上。
中國不少的媒體,也免不得拼命的報道這部大片。
別說的電影界,就是普通不看電影的人,被新聞轟炸了幾個月,也知道好萊塢大片《泰坦尼克號》即將要在國內上映。
「4月3.號,看起來確實是一個好日子!」郝藝笑了笑。
「對,那就4月3號上映!」眾人一致的同意。
就這樣,眾人決定,將電影開拍的時間,選在4月3日!
在1998年4月3日這一天,《泰坦尼克號》在橫掃全球市場之後,開始登陸內地市場。這部電影,20世紀末電影史上不得不提的一部電影!
因為,這部電影不但首次創造了18.45億美元的全球票房,很多年都沒有人能夠打破這個紀錄。
同樣的,《泰克尼克號》在中國上映,後來也是創下了3.6億人民幣的紀錄,很長時間內,沒人能夠突破。
而且,這部電影的票房相當於是98年這一年中國電影票房的三分之一,帶給中國電影行業強大的心理震撼。
也正是因為,《泰坦尼克號》創造的神一般的票房,才打醒了不少的導演。以至於,張藝謀、陳凱歌等等第五代導演,紛紛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以前是,極端的重視藝術和拿獎。但從《泰坦尼克號》之後,中國電影行業的高層,開始更關注高票房的電影。
為了讓國產電影,能夠拉近與《泰坦尼克號》的票房上的距離,國內是不惜成本的捧張藝謀、陳凱歌等等大導演,讓他們的電影,票房數據一再的狂飆,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下,國內票房的紀錄,終於被中國導演們奪回來了!
所以,得感謝《泰坦尼克號》!
如果沒有這部電影,震動了中國電影人。相比,很多人還沉迷在拍片、參賽、拿獎,這個錯誤的道路上越行越遠,那麼,中國電影的票房市場將會完全被海外大片壟斷。國產電影,不僅僅是在海外失去份額,就連國內的市場份額也將會全部被海外大片壟斷。
《泰坦尼克號》這部片子,才真正震動了國內,讓國內電影高層,下定決定要拍大片。一部分知名的大導演,自是響應政策,目標從拿獎,變成了拍大片!
當然了,由於張藝謀、陳凱歌等等導演,太過於急躁。幾年前還僅是拍幾百萬上千萬的文藝片片。
還沒有經過充分過度,就開始拍上億元投資的大片。這造成了,早期的大片,將電影最基本的鏡頭、故事搞的很糟,盲目的堆砌特效和大場面。
這種一窩蜂拍大片,也就矯枉過正了,浪費了大把的資金,拍出來的電影,很多是遭觀眾批評的。
但這種做法,在商業上的成功的,也是一種正常的「交學費」過程。
多拍了一些大片,漸漸的,中國的電影界逐漸掌握了拍大片的能力了。以前不敢想與海外比,似乎所有的「外國片」都比中國拍的好看有趣,更受觀眾的歡迎。
但連續拍出一堆國產大片,票房上的成功,讓國內電影界越來越自信,除了好萊塢之外,世界上別的國家的電影,在票房上,貌似都比不上我們的大片。
這種自信,很是關鍵!
在90年代末,很多電影人都心灰意冷,覺得國產電影沒搞頭了,電影將死之類的口號一堆。拿再多的獎,也難以挽回國內票房市場的頹勢。
當然,王啟年也認為票房是電影行業的關鍵,是電影行業賴以生存的根本。
但王啟年並不認為只有大片才有票房,才能賺錢。
其實,觀眾未必是要看一部成本很高,很燒錢的電影。
觀眾其實並不在意一部電影花了多少錢,甚至,特效、大場面都不是關鍵。僅僅是一部,能讓他們覺得有趣的電影就可以。
小成本的電影,如果能迎合了觀眾的趣味,一樣是可以賺錢,甚至能賺到觀眾的口碑!
觀眾的口碑,才是電影行業最珍貴和權威的「大獎」,比柏林的金熊獎,比好萊塢的奧斯卡獎更要珍貴權威無數倍!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9s 3.722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