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西藏,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寺廟。按照本地人的說法,西藏是距離天最近的地方,而宗教對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們非同一般的意義;即使一個沒有信仰的人來到西藏,他也會情不自禁的被這裡濃重的宗教氣氛所感染。
西藏的文化,大都和宗教文化有些淵源。象星星般散落在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座寺廟,千百年來孕育了獨特的藏文化,也見證了多年來的興衰榮辱。
自從踏上西藏的土地,彭禹就走訪了不少寺廟;你比方說:在拉薩,他就去過布達拉宮、帕邦喀宮、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蔡巴寺、貢塘寺、麥如寺等等很多寺廟,會見過不少活佛和上師大喇嘛。令人深感遺憾的是,這些佛教大師們,都沒有彭禹想像中的那種洞若觀火的超能力和預見力,不是和他打禪機,就是對他這位來自遠方的尊貴客人介紹西藏地區的風土人情和宗教的起源與發展,根本解不開他的身世之謎。
難道,我的秘密只有上蒼知道嗎?仰望燦爛無比的星空,彭禹禁不住鬱悶地發出長長地嘆息。
一夜無話,第二天太陽升起的時候,彭禹吃過早飯,在通訊總站一位名叫昆?扎巴堅增的藏族幹部的陪同下,前往扎什倫布寺拜訪。
扎什倫布寺位於日喀則城西尼色日山坡上。也稱「吉祥須彌寺」,全名為「扎什倫布白吉德欽曲唐結勒南巴傑瓦林」,是西藏日喀則地區最大的寺廟,為四世之後歷代班禪喇嘛駐錫之地。它與拉薩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稱格魯派的「四大寺」。四大寺以及青海的塔爾寺和甘肅的拉卜楞寺並列為格魯派的「六大寺」。此寺為格魯派祖師宗喀巴的徒弟,一世根敦珠巴於1447年主持創建,以後經過歷代班禪的修繕、擴建,寺院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如今氣勢磅礴的建築群。如今,它的占地約20萬平方米,周垣長約2000米。
沿著石頭塊壘成的造型原始的牆壁,穿過一條條簡陋的小巷,彭禹跟隨昆?扎巴堅增前往扎什倫布寺;一路上,昆?扎巴堅增不斷地向彭禹介紹著這裡的人文景觀,並不時和擦肩而過的身穿紅色藏袍的喇嘛們恭謹地打著招呼。西藏人的禮儀很特別,鞠躬就是一種常見禮儀,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人們遇見長官、頭人和受尊敬的人,往往要脫帽,彎腰成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上。對於一般人或平輩,鞠躬只表示禮貌,帽子放在胸前,頭略低;也有合掌與鞠躬並用的.對尊敬者合掌得過頭,彎腰點頭,回禮動作也相同。
入鄉隨俗,彭禹也一樣,不管是遇到喇嘛還是平民百姓,他也是態度恭謹有加,不敢有任何造次;事實上,自從踏上藏地以來,他去過不少地方,也了解了很多習俗,對這些比較熟悉了。
細說起來,藏族的禮儀是多種多樣的,禮俗與佛教也有著密切的聯繫;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有以下幾種禮儀:
獻哈達,就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婚喪節慶、拜會尊長、覲見佛像、音訊往來、送別遠行等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哈達是一種生絲織品,紡得稀鬆如網;也有優良的用絲綢做料的哈達。哈達長短不一,長者一二丈,短者三五尺;獻哈達是對人表示純潔、誠心、忠誠的意思。自古以來,藏族認為白色象徵純潔、吉利,所以哈達一般是白色的;當然也有五彩哈達,顏色為藍、白、黃、綠、紅。藍色表示藍天,白色是白雲,綠色是江河水,紅色是空間護法神,黃色象徵大地。五彩哈達是獻給菩薩和近親時做彩箭用的,是最隆重的禮物。按照佛教教義解釋,五彩哈達是菩薩的服裝,所以五彩哈達只在特定的時候用。哈達是在元朝時傳入西藏的,薩迦法王八思巴會見元世祖忽必烈回西藏時,帶了第一條哈達回來。當時的哈達,兩邊是萬里長城的圖案,上面還有「吉祥如意」字樣,故可以說哈達是從內地傳入西藏的。後來,人們對哈達又附會上宗教解釋,說它是仙女的飄帶。
敬酒茶,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口,然後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逢年過節.到藏族家裡做客,主人便應敬酒,請喝青稞酒,這是農區的一項習俗。青稞酒是不經蒸餾的近似黃酒的水酒,度數十五度至二十度,西藏幾乎男女老少都能喝青稞酒。敬獻客人時,客人必須先喝三口再一滿杯喝乾,這是約定俗成的規矩,不然主人就不高興,或認為客人不懂禮貌,或認為客人瞧不起他。喝茶則是日常的禮節,客人進屋坐定後,主婦或子女必來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過去喝,這樣,才算是懂得禮遇。
以上是藏族禮儀中最常見、最普遍的情況,其他還有稱呼上的禮節。尊稱別人時,一般在他的名字後面加一個「啦」字。藏語還有敬語和非敬語之分,用敬語對尊者或客人說話,表示尊敬對方;其次,在吃飯方面,還有食不滿口、咬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的規矩。行路時,不搶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禮讓;坐時不能搶主賓席,不能東倒西歪,不能隨便伸腿等等。
由於昆?扎巴堅增的漢話說得並不好,他嘀嘀咕咕了一路,彭禹也搞不清楚多少具體內容,只能處於禮貌,不停地點頭應和。
進入扎什倫布寺,彭禹看到幾位男女藏民,正在對著佛像磕頭;他們磕的頭,正是西藏地區常見的磕長頭。
磕頭,也是西藏常見的禮節,一般是朝覲佛像、佛塔和活佛時磕頭,也有對長者磕頭的。磕頭可分磕長頭、磕短頭和磕響頭三種。磕長頭時,人的兩手要合掌高舉過頭,自頂、到額、至胸,拱揖三次,再匍伏在地,雙手直伸,平放在地上,劃地為號。然後再起立如前所做。過去,有些虔誠的佛教徒,從四川、青海各地磕長頭到拉薩朝佛、行程數千里,三步一拜,一磕幾年,有許多死在路途之中,也覺得盡誠盡意、毫無怨言。在寺廟裡,也有一種磕響頭的磕頭方法,不論男女老少,先合掌連拱三揖,然後拱腰到佛像腳下,用頭輕輕一頂,表示誠心懺悔之意。
地處大山坡上的扎什倫布寺,分為宮殿(班禪拉丈)、勘布會議(後藏地方政府最高機關)、班祥靈塔殿、經學院4部分。大經堂可容納2000喇嘛念經。彌勒佛大殿高近三十米,建築面積近八百平方米,殿室分為蓮花寶座殿、腰部殿、胸部殿、面部殿和冠部殿五大層。殿內供有世界最大的鍍金強巴銅坐佛像,其蓮花寶座高38米,佛像高224米,氣勢異常雄偉。
出於必要的禮儀和對佛教的敬仰,面對強巴銅坐佛像,彭禹也畢恭畢敬地跪了下來;他磕的頭可不是長頭,而是磕的響頭。起身後,彭禹向旁邊的捐獻箱投入了100元錢。
因為當時咱們國家貨幣最大面額就是10元人民幣,所以,彭禹將嶄新的鈔票投進去後,立刻引起了旁人的注意;要知道,那個時候的藏民可不富裕,人們一般捐獻幾毛錢已經就很不錯了,有錢人捐獻幾塊錢和一些唐卡,那更是大手筆了。
雖然人們看他的眼光異樣,但是彭禹並沒有放在心上;這一路走來,彭禹在寺廟裡捐獻了不少,早已習慣養成自然。
意外地,當彭禹和昆?扎巴堅增來到班祥靈塔殿,正在仔細參觀時,一個穿著衣服露出半個肩膀的小喇嘛攔住了他的去路……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s 3.756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