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獸劍客 第一百八十章 品靈測試(三)

    一位男考官轉身,從某處位置取來一把刀,大手一揮,那把刀便出現在品靈台。

    「請你講出這把刀的名字及屬性、用途,醞釀及講述時間,五十個呼吸。計時開始!」

    這位男考官道。

    這是一件刀身很寬的刀,類似早期的大砍刀,約有一米多長。

    「這是一把唐刀。唐刀,乃是大唐國初期四種軍刀制式的總稱,包括儀刀、障刀、橫刀、陌刀。準確地說,這是障刀。障者,掃清障礙,就得用寬刃,才顯得霸氣。蓋用障身以禦敵,障身二字可以理解為刀身禦敵。」

    阮柏禧微笑地道。

    「那麼,唐刀與漢刀有何區別?」

    那位男考官繼續問道。

    「唐刀與漢刀概念不同,因漢刀沒有廣泛使用複合鋼工藝。唐代國力雄厚,複合鋼廣泛使用,使唐刀有了質的飛躍。唐刀技術高超,包鋼夾鋼覆土燒刃工藝聞名於赤瀾大陸,像康城都有不少師傅祖傳特殊淬火。關鍵詞:唐刀鍛造,局部淬火,摺疊鋼,覆土燒刃,複合鋼工藝包鋼,複合鋼工藝夾鋼。「

    「以上,報告完畢。」

    阮柏禧脫口而出。

    「嗯,全對」

    男考官點頭道。

    女修士考官手一揮,四那把刀便出現在品靈台。三短,一中。

    「請你講出這四把刀的名字及屬性、用途!」

    女修士考官道。

    「大唐及周邊少數民族四大名刀,歷史悠久、久負盛名,少數民族四大名刀分別為:西域維吾爾族的英吉沙小刀,積石山保安族的保安腰刀和滇池阿昌族的戶撒刀,蒙古族的圓月彎刀。也就是現在的這四把刀。」

    「這是英吉沙小刀。英吉沙小刀引以其精美的造型、秀麗的紋飾和鋒利的刃口而顯露頭角。英吉沙小刀是以原產地英吉沙縣而命名的。傳統造型,有彎式、直式、箭式、鴿式。英吉沙縣有一千多名刀匠,人們一般把做刀人分為刀匠、師傅、大師傅三個級別,稱的上師傅的有七十至八十人,而能稱得上大師傅的只有十人左右。一般刀匠都不在刀上刻名字,師傅級別的好多都刻名字。但大師傅級別的一般都會刻名字的。」

    阮柏禧指著一把精美的造型的小刀,悠悠地道。

    「怎樣辨別英吉沙小刀的好壞?」

    女修士考官問道。


    「英吉沙小刀的好壞,主要是看它的材料、淬火和做工精細度。刀的做工精細度和刀柄材料,一般看一下就能看出來,重要的是刀刃的鋼材和淬火。英吉沙小刀一般用精鋼、彈簧鋼、圓軸鋼等打制,也有少數其他鋼材。只有採用側結鋼工藝打制的小刀才是一錘一錘的手工鍛打的。側結鋼小刀的結實度,最為上佳;真正的淬火到位的側結鋼小刀強度韌性都很好,隨便磨一下都能達到剃汗毛的鋒利度!有些打刀師傅們的淬火技術,能使小刀達到既能剃汗毛,又能砍鐵削鐵的程度。」

    阮柏禧答道。

    「嗯,是這樣的。請繼續看其他的三把刀。」

    女修士考官點頭道。

    「這是保安腰刀。大唐國最早的地理書《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入於滄海』,《史記·夏本紀》記載:大禹治水『導河積石,至於龍門。』文中的『積石』則是對積石山保安族所在地域的最早記載。著名的腰刀民族——保安族,主要聚居在這個地方。保安族人民擅長打刀技術,所產刀具構造精巧、質量上乘,工藝獨成一體,故稱為『保安腰刀』。保安腰刀造型優美,線條明快,裝潢考究,工藝精湛。它不僅是生活用具,也是別致的裝飾品和饋親贈友的上乘禮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歡迎,在西域周邊國家也頗有名氣。」

    「保安腰刀種類繁多,各具特色,比較著名的腰刀有:『什樣錦』、『什樣錦雙刀』、『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線』、『雙落』、『滿把』、『扁鞘』、『蒙古刀』、『哈薩克刀』、『魚刀』等等。刀面上,分別鐫刻著手、龍、梅花等各種圖案,這是區別腰刀的不同風格、不同式樣的主要標誌。其中,最漂亮的還數『什樣錦』。這種腰刀造型優美,線條明快,裝璜考究,工藝精湛。最引人注目的是腰刀的把子。五光十色的把子,多彩瑰麗,用鮮艷的什樣錦鑲嵌而成。金黃、翠綠、湛藍、澄紫、黛黑、銀白、桃紅……五彩繽紛,並夾有朵朵梅花。銀白色的刀鞘,包著三道棗紅色的銅箍,分外璀璨奪目。刀鞘上端,有個小孔,插著一把錚亮別致的紫銅環子,拔刀出鞘,刀鋒閃閃發亮,寒光逼人。這種腰刀還可以用作宰牲和餐具,削吃羊肉等。」

    「保安腰刀近二十個系列產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算『折花刀』。這種刀因工藝複雜,刀體剛柔相濟,彈性好不易折斷,刀體紋理奇特,刀刃鋒利而著稱。這種工藝與元代西域的『米昔刀』相似。民間詩人張憲在詩中寫道:唐人寶刀誇大食,於今利器稱米昔。十年土涮松紋生,戎王造時當月蝕。」

    「傳統的保安腰刀製做工藝相當複雜,如一把十樣錦腰刀工序有四十多道。在制刀工藝中有二道是保證質量的關鍵技術。一是『加鋼背鐵』(即夾鋼工藝),二是『沾水』(即淬火工藝)。把好了這二道關的刀,其刀刃鋒利到可以剃頭刮鬍子,堅韌到砍鑄鐵不捲刃。」

    阮柏禧不急不緩地道。

    「這是戶撒刀,這是其中的花鋼背刀。戶撒刀也叫阿昌刀。戶撒刀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戶撒刀品種繁多而且極富民族特色,有景頗族、傈粟族喜愛的背刀,有傣族、阿昌族喜愛的尖刀和砍刀,還有專為藏族打制的腰刀和長刀,以及其他民族用的菜刀和鐮刀等。戶撒盛產刀具,製作精美,而且極富民族特色,怒江周邊國家及以西地區,為各民族所喜愛,有景頗族、僳僳族最喜愛的背刀,有傣族、阿昌族喜愛的尖刀和砍刀,還有專為藏族打的腰刀和長刀,以及其他民族用的菜刀、鐮刀……戶撒刀工藝獨特,質地精良,鋒利耐用,有『柔可繞指,削鐵如泥』之譽,久享盛名。其中,戶撒背刀(長刀)總體又分為戶撒平頭刀、戶撒苗刀、戶撒鎮宅刀、戶撒馬刀。」

    「戶撒刀製作過程,須經下料、制坯、打樣、修磨、飾葉、淬火、創光、做柄、制帶、組裝等十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藝最為突出,通過熱處理使刀葉的硬度和韌性達到最佳狀態,如史所稱是『柔可繞指,吹發即斷,剛可削鐵』。採用的工具有木製風箱、鐵、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爐,以及錘、鉗、鐵枕等。制刀時,選用保山、騰衝一帶出產的鋼材,放到爐火中反覆加熱、鍛打、刮磨成刀坯後,再蘸水淬火。淬火技術要求很高,刀劍質量的好壞,往往取決於淬火技術的高低,有一種薄韌可彎的背刀就是蘸水後經過香油回火,反覆加工製成的。」

    「花鋼背刀採用紅、白鐵皮和青鋼混合打制而成,具體為紅鐵皮一層,白鐵皮一層,疊起,然後燒化鐵皮的表面讓它們粘成一塊鐵條,刀口背上加青鋼,打成刀型後,把它鏟白,磨光滑,刀面上就呈現出紅、白、青三種顏色,花鋼背刀由此得名,花鋼背刀刀體美觀,刀口鋒利,深受滇緬邊境各族男子青睞,既是顯示英武的裝飾品,也是農業耕伐木的生產工具和防身武器。藏刀寬而厚,工藝精巧,長短不一,部分刀把上鐫刻有『猛虎長嘯』,『飛燕迎春』等精製花紋,藏族人民配掛在身上是一種裝飾品。」

    「阿昌族人民不僅擅長打刀,也非常愛刀。每家至少有把長刀。青年男子結婚時,總是要身背長刀,方顯得英姿勃勃。這種風俗一直延續到現在。戶撒刀確實名不虛傳,質地可靠,阿昌人選女婿,也要看你會不會打刀。」

    」戶撒刀長短不一,有生產用刀、生活用刀、狩獵者護身用的長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數十個品種。如今阿昌族利用精湛的冶鑄和鍛造技術,生產出的刀具越來越精。製作刀具的村寨之間形成了較細的分工,各寨都有自己的名牌產品。整個戶撒壩,好比一座鑄刀工廠,各寨就是它的車間,各以一種產品聞名,如來福寨的黑長刀、花鋼刀,芒東寨的腰刀、小尖刀,臘姐寨的鋸齒鐮刀,新寨的背刀,芒所寨的刀,李芒寨的加工銀刀。」

    阮柏禧繼續道。

    「這是蒙古族的圓月彎刀。圓月彎刀,體積小,流暢的孤形,在於在高速衝擊條件下,划過人體時不容易卡在骨頭裡,極端適合騎兵使用,蒙古鐵騎近戰時都用它。民間異事志作家古龍先生曾在《圓月彎刀》作過詳細的描述,一般作為迴旋鏢使用。」

    阮柏禧淡淡地道出最後一把刀。

    「恭喜你,全對。」

    女修士考官點頭道。

    「你來看看,這是一把什麼刀?」

    一個高個子考官取出一把刀,問道。

    「這是一把仿鳴鴻刀。上古時期軒轅黃帝的金劍出爐之時,原料尚有剩餘,由於高溫未散,還是流質的鑄造原料自發流向爐底,冷卻後自成刀形。黃帝認為其自發的刀意太強,足以反噬持刀者。黃帝恐此刀流落人間,欲以軒轅劍毀之,不料刀在手中化為一隻雲鵲,變成一股赤色消失在雲際之中。該刀長為三尺,其餘資料無記載。後由漢武帝得到,轉贈東方朔,隨後下落不明,各大修真門派高人根據史載,喜歡仿造鳴鴻刀。我想,光從材質的資歷上來看,當初的鳴鴻刀,足以與軒轅劍相提並論,如果也能在逐鹿之戰中取得一些戰績的話,其地位不亞於天下第一劍的軒轅夏禹劍。「

    阮柏禧道。



  
相關:    近戰狂兵  紅色莫斯科  重啟全盛時代  布萊肯林場  獵戶出山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野獸劍客第一百八十章 品靈測試(三)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野獸劍客"
360搜"野獸劍客"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8s 3.737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