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之後,吳奪大喜過望。
這不僅是一件南宋哥窯洗,而且竟然是宮廷之物!
開片之所以不像常見的南宋哥窯那麼細小密集,是因為當時哥窯為宮廷製作了一窯多套「五口洗」,那一窯的開片皆是如此。
同時,釉水也比一般的哥窯肥厚,是因為調釉的時候加入了瑪瑙沫子等等貴重配料;由此也導致了雖然有金絲鐵線的感覺,但不那麼明顯。
不過,胎土倒是沒什麼特別的,只是因為釉水特別肥厚,垂流遮擋了足底,露胎的地方不直觀;而口沿因為有一定髒污,不易觀察;所以紫口鐵足這個特徵也不突出。
當時的「五口洗」,分別為磬口、葵口、荷口、卷口、平口。
這一件,是平口洗。
同時,「五口洗」的釉色也各不相同,磬口洗為米黃釉,葵口洗為天青釉,荷口洗為青白釉,卷口洗為青釉,平口洗為青灰釉。
好傢夥!
十五萬?這玩意兒一百五十萬也買不到!
別看它小,要是上了大拍,超過五百萬未必是難事兒。
「臭小子,這玩意兒這么小,想什麼呢?十幾萬干點兒啥不好?」此時吳大志在吳奪身邊開口了。
吳大志已然看出,吳奪已經看明白了,而且想要,所以他才適時配合一下子。
「我覺得是明仿,不算差。」吳奪應道,「不過,十五萬確實有些高。」
攤主見吳奪說話了,也就接上了,「我說,就算照你說的明仿,十五萬高麼?」
吳奪看了看攤主,沒有急於接話。
攤主果然接著說道:「明代是從永樂開始仿哥窯的,成化以後就逐漸不仿了。而且筆洗和香爐是最受歡迎的兩種哥窯器型,精品的價值可不低啊!」
「嗯,不過這筆洗的形制太簡單了。」吳奪這時候才跟了一句。
「這不叫簡單,這叫簡約!」攤主加強了語氣,「簡約而不簡單。」
「你賣東西,肯定往好了說啊。」吳奪不緊不慢。
攤主想了想,「這麼著,我讓你喊一口吧。」
吳奪也想了想。其實他很想直接十五萬帶走,這麼好的東西,心裡早就按捺不住了。
但是他終究是穩住了。一來東西在他手上,誰想買也得等他不要再說;二來他也怕買炸了,他看得時間長,要是一口應下,別出什麼變故。
之前那個老者出到十萬攤主不賣,吳奪就此加了兩萬,「十二萬!」
攤主一聽吳奪不是胡亂喊,略略一頓,「還是低了啊。」
吳奪既不拖泥帶水,也不一步到位,五千五千的加,他本想就算攤主中間不應,最後「無奈」十五萬拿下就可以了。
不料最後還省了一萬塊錢,因為加到十四萬的時候吳奪「猶豫」的時間略長,攤主居然應了。
貨款兩清,走人。
「臭小子,你真看懂了麼?」走遠後,吳大志開口問道。
「您呢?」吳奪反問。
「拿不準,但真有可能是宋哥窯。」
「回去好好洗洗,說不定就能拿準了。」
「嗯,就算是賭,十幾萬也值得。」吳大志讚許點頭。
沒洗出來之前,吳奪也不好細說,而且有些資料,他也想查查再說,便就沒有繼續這件平口洗的話題,轉而說道:
「爺爺,我下午不逛了,午飯前就回去,化肥一個人······不,它自己在酒店房間,總是有些不放心。」
「行,一起回吧。不過走之前分別問問他們幾個。」
「對了。」吳奪一聽問問他們,忽又想起,「不知道權叔對那件虎口銜魚青銅戈感不感興趣?龐局不報銷,他要感興趣可以自己收啊。」
於是,吳奪給權浩然打電話說先回的時候,順帶提了這事兒。
結果權浩然並不感興趣,而且對古巴國的青銅器似乎要有點兒看輕,說也就是文物價值高,鑄造工藝比其他大國還是差著事兒。
吳奪又問了一圈,最後除了寧霜,他們幾個都還想繼續逛。
爺孫兩人便和寧霜碰了頭,又一起回了酒店,午飯就在酒店吃的。
寧霜也淘了一件東西,飯後三個人又一起細細鑑賞了一番他們拿下的所有的東西。
巧的是,寧霜淘到的東西,是一件墨床,而且大小和吳奪的「馨璧」墨錠簡直絕配。
墨床,顧名思義,就是專門用來放墨錠的,也叫墨架或者墨台。因為磨了墨之後,有一頭是濕的,隨便放容易沾染其他的東西,所以專門用墨床來擱墨。
後來墨床也成為了一種陳列珍品墨錠的底架,或者單獨成為案頭雅玩。
墨床出現的歷史比較晚,明代才有,到了清代乾隆朝才開始流行。
墨床一般是床式或者几案式,材質多為玉器和瓷器,也有一些木器。
而寧霜淘到的這件墨床,是瓷墨床。
這件瓷墨床是粉彩的。沒款兒,像是民窯的東西,但是胎、釉、畫片、工藝都很上檔次。
一說粉彩,這是華夏最晚出現的彩瓷品種,不可能早過清代康熙晚期。現在有的影視劇居然會冒出「明代粉彩」的台詞,也是沒誰了。
這件粉彩墨床是書卷式,兩端內卷,以底為足。捲軸內部中空,施了松石綠釉;墨床頂面則是粉彩畫片,畫的是山水樓閣,古松山石,畫工極為精湛。
而且,書卷的側邊還描過金彩;只是現在有些脫落了。
這件粉彩墨床,除了沒有款兒,很多特徵都能符合乾隆官窯;不僅符合乾隆官窯的特徵,而且頗具宮廷特色!
這是有點兒奇怪的。乾隆朝和康熙朝不一樣,康熙朝很多官窯不落款,乾隆朝的官窯卻很少有不落款的,特別是宮廷所用的少見器型。
當然,要不是沒款兒,寧霜也不會以不高的價格拿下。
吳奪也搞不明白,便就聽了聽。
沒成想這還真是一件乾隆官窯!
原來,當時這種書卷式粉彩墨床,是大名鼎鼎的督陶官唐英的創造的形制,當時確實為宮廷專用!
但是呢,這樣的造型,落款的位置很費思量,位置選不好就很難看。
最後唐英敲定了兩個方案。一個方案是落在外底,紅彩篆體「乾隆年制」;另一個方案是不落款。各燒了三件,送呈實物交由乾隆定奪。
乾隆最後選定了落款的方案。
而不落款的三件樣品,就此從景德鎮御窯廠流入民間,確切地說是賣到民間。這種事兒在乾隆朝不算稀奇,大量多餘的或者驗收不過關的官窯瓷器,都是在景德鎮就地流入市場的。
吳奪聽完之後心道,這事兒不知道能不能查到史料,要是查不到,價兒估計還是上不去。但是,作為收藏的話,本質上和官窯宮廷瓷器,是沒有區別的。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63s 3.607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