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神閣 www.bishen8.cc,最快更新開局播放鴉片戰爭,古人瘋了最新章節!
「安祿山時常在皇宮夜不歸宿?皇帝還不懷疑安祿山,這綠帽子妥妥的啊!」
「唐玄宗:那可是我的好大兒,比親兒子都親,他還能給我戴綠帽子不成?」
「那個,我感覺楊玉環應該不會對三百來斤的大胖子感興趣吧。」
「呵呵,這可難說,都認兒子了,誰知道是不是關在宮裡精神有問題,產生什麼另類的xp了。」
「想像一下楊玉環和三百來斤的安祿山的場景,我差點兒吐了!」
「越看越氣,越看唐玄宗越傻逼!」
「據記載,安祿山晚年體重330斤,肚子上的肥肉鬆弛下垂到膝蓋以下,妥妥的重型坦克!」
「安祿山肚子大,每次穿衣系帶,需要三四個人幫忙,兩個人抬起肚子,李豬兒用頭頂住,才拿來裙褲腰帶穿繫上。」
「安祿山由於身體肥胖,長年長瘡癤,到起兵叛亂之後視力漸漸模糊,最後完全失明,加上全身長滿塊狀毒瘡,就像一隻腫脹的癩蛤蟆。」
「那安祿山身上會不會生蛆啊?」
「尼瑪,看來電視劇還是保守了,這光看文字描述我都看吐了!」
「我也是頭一次見到這麼有殺傷力的文字!」
「靜心師太是你嗎?」
漢朝。
朝中不少大臣看到天幕中一個肥肉橫行的大胖子,只穿了一件兒紅肚兜在一眾妃嬪面前裝瘋賣傻的樣子,都感覺要多好笑有多好笑,要多噁心有多噁心。
可是看到這一幕漢武帝並未感到好笑。
漢武帝搖了搖頭說道:「不愧是能造反的人,為了權勢不惜放下臉面的人真不多見啊!」
難怪漢武帝感嘆,至少在漢朝時期,為了權勢沒有一點兒骨氣,如安祿山這樣不要臉的人還真不多見,甚至可以說是聞所未聞。
唐朝。
李世民也被天幕中的畫面噁心的不行,甚至產生了深深的自我懷疑。
「難道我的後代都喜歡這種噁心人的玩意兒嗎?」
在李世民眼裡,肥頭大耳,面相醜陋的安祿山甚至連人都算不上了。
【公元753年2月,安祿山向李隆基提出了一個非常過分的要求,他想兼任河東節度使】
【可是李隆基卻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從此以後,安祿山一人身兼河東、范陽、平路三鎮節度使,統領18萬兵馬,占當時大唐藩鎮總兵力的三分之一】
【安祿山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不僅討好楊貴妃,還低三下四的討好楊家人,尤其是楊國忠】
【但是楊國忠卻非常反感安祿山,一直認為安祿山此人不老實,有謀反之心,多次勸唐玄宗早點兒殺了安祿山】
【可是唐玄宗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好大兒會造反】
【楊國忠見皇帝這條路走不通,於是想趁安祿山進京述職的時候偷殺掉安祿山】
【結果楊貴妃得知此事後,悄悄把楊國忠的計劃告訴了安祿山】
【安祿山對著唐玄宗一哭二鬧三上吊,又一次矇混過關】
【就是這一次讓安祿山下定決心造反】
【公元755年,唐玄宗又召他進京,他推說生病沒有來。不久給他的大兒子安慶宗賜婚,命令他出席觀禮,稱病推辭了】
【從召見到命令,兩次安祿山都推脫不肯進京,恐怕此刻唐玄宗終於意識到自己的好大兒對自己不懷好意】
【可惜,唐玄宗意識到的時候已經太晚了】
【公元755年,11月,安祿山在范陽起兵,統兵15萬,拉開了安史之亂的序幕】
「沒想到楊國忠都能看出來安祿山有謀反之心。」
「換個思路,連楊國忠都能看出來安祿山有謀反之心,別的大臣難道看不出來嗎?」
「他們只不過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不願意摻和,畢竟安祿山的靠山可是皇帝和楊貴妃。」
「不光楊國忠經常說安祿山會造反,太子也經常說安祿山會造反,可是有用嗎?唐玄宗根本不信!」
「我怎麼感覺安祿山是被楊國忠逼著造反的啊?」
「樓上,完全是你的錯覺,就算沒有楊國忠,安祿山也會造反!你手握大唐三分之一兵力你沒想過當皇帝嗎?」
「唐玄宗:我絕不相信我的好大兒會造反,他這麼做一定是有原因的!」
「老九他沒毛病!」
漢朝。
聽到這裡,漢武帝心情複雜的說道。
「沒想到這個楊國忠還有識人之能。」
雖然楊國忠排除異己,獨攬朝廷,但是至少人家不會造反不是?
台下的霍去病撇了撇嘴說道:「這個楊國忠也不是什麼好東西!」
漢武帝聽到後笑了笑說道。
「這個楊國忠雖然不是什麼良臣,但對朝廷並無二心,而且他非常聰明。」
「他知道自己有如今的成就,都是靠著皇帝對楊玉環的寵愛。」
「所以他才會在朝堂之上排除異己,他這麼做只不過是為了給自己日後鋪路。」
「即便日後楊玉環不受寵,他自己,他楊家在朝廷也能站穩腳跟。」
唐朝。
由於所有信息僅能從天幕獲取,所有李世民並未仔細思考。
如今見彈幕的分析,李世民才恍然大悟。
「原來如此,看來安祿山造反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李世民明白,安祿山造反其實從一開始當上平盧節度使和范陽節度使之後就已經不可避免了。
天幕之前說道,安祿山為了討好李隆基,不惜拜李隆基為乾爹,和太子同輩,而且見太子不拜,這妥妥的把太子得罪死了啊。
就算李隆基在世的時候安祿山不造反,等太子繼位之後安祿山必定會被太子清算。
所以,安祿山造反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楊國忠僅僅是一個催化劑而已。
想明白這一點兒,李世民不免嘆息。
「唉!沒想到我大唐盛世竟然會迎來這種結局。」
可惜李世民好像依舊沒想明白問題的關鍵。
如果不是唐朝節度使權力過大,就算沒有安祿山,也會有張祿山、李祿山等節度使造反。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唐朝的藩鎮制度,縱觀唐朝末年史,藩鎮割據,自立為王,五代十國,天下大亂。
其根本還不是因為節度使既有兵權,又有財權,還有政權。
大權在握,只需振臂一呼節度使即可稱王稱霸。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2s 3.77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