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三易其稿,終流傳於世。詞字閣 www.cizige.com(求訂閱)
「不會吧。」
「如此巨作,竟然不能出版?」
「天了都」
眾人本以為。
在《徐霞客遊記》之後,這又將是一部巨作的誕生。
好吧。
巨作確實是誕生了。
但誕生沒用,他並不能夠出版。
很多作品曾經都誕生過。
但流傳下來的,百不存一。
至於原因。
所有人都知道。
古代的印刷技術顯然比不上現代。
別說是一部幾十萬上百萬字的作品了,哪怕就是一部10萬字的作品,都是超級大長篇。
所以能夠流傳下來的作品,最好是越短越好。
越長,反而不利於傳播。
而除了出版技術之外,造紙技術對於作品的傳播也是一大制約。
「沒辦法,古代不像現代,哪怕現代就是不出版,我發到網上去,也不至於消失。」
「是啊,如果不出版,那這樣的巨作,也就會消失於歷史的長河當中。」
「我突然有一些明白,為什麼永樂大典會丟失這麼多巨作了。這麼長的篇幅,你只能自己保存,任何一家書商都不可能冒著如此之大的風險給你出版。可真要保存的話,同樣非常的困難,一有什麼兵荒馬亂,再經典的巨作,也都可能會消失。」
直播間眾人已經隱隱作痛。
對於此。
江寧繼續說道:「其實上節課我們說到的《徐霞客遊記》,差一些都不可能問世。而徐霞客遊記之所以能夠問世,在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值得說一下。」
「當時徐霞客遊歷一生,將其整理的手稿遊記交給了好友季會明。季會明沒有辜負徐霞客的遺願,他花費了數年的時間,將徐霞客手稿整理成了《徐霞客遊記》。可令人心痛的是,當時已是明末,清兵入關,戰火很快就燒到了江南。在這場浩劫中,江陰百姓慘遭到蹂躪和屠殺。徐家不但沒能逃過此劫,還遭遇了奴變,包括徐霞客長子徐屺、侄徐虞卿在內的二十多位徐家子嗣遇難,徐家的宅子也被燒毀。而在這次滅頂之災中,《徐霞客遊記》原始手稿大部分被燒,「季會明抄本」也慘遭劫毀和散佚。」
這一說。
眾人內心咯噔一聲。
果然是怕什麼來什麼。
雖然大家都知道。
徐霞客遊記已經通過江寧出版了。
理論上來說,他是流傳了下來。
可面對著江寧說出來的故事,眾人仍是止不住無比的擔心。
「江寧老師,季會明手抄本遺失後,他又怎麼流傳下來的呢?」
有學子立即向江寧提問。
江寧說道:「這多虧徐霞客生了一個私生子。」
「雖然在這一場浩劫當中,徐霞客一家都遭受到了劫難。但是,徐霞客卻是生了一位私生子,他叫做李寄。李寄的母親是徐霞客的侍女,兩人在相處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感情,後來她還為徐霞客生下了一個兒子。然而徐家是江南的名門望族,根本不接納這位侍女。被逼無奈,侍女最後帶著出生不久的兒子嫁到了江陰定山一戶姓李的人家。她給兒子取名李寄,就是寄養在李家的意思。李寄一出生就被剝奪了父愛,這使得原來應該錦衣玉食的他,從此過起了節衣縮食的艱辛生活。少年時期,他曾做過回歸徐家的嘗試,然而被無情拒絕。自此,他不再心存奢望。」
只是這更是讓大家不解了。
這位學子又問道:「江寧老師,不對啊。」
「哪裡不對?」
「李寄是徐霞客的私生子,而且也不被徐家接受,難道這位私生子不恨徐家嗎?他會反過來幫徐霞客?」
「或許李寄最開始的時候確實會恨徐家,也恨徐霞客。只是,在李寄年長之後,他對於父親徐霞客卻非常的景仰。不僅如此,他還繼承了祖父徐有勉、父親徐霞客的遺風,厭惡科舉仕途,痴迷遊歷名山大川。不過受「父母在,不遠遊」的孝道思想影響,他一直未能成行。
李寄天資聰穎,學識深厚,他還是一個錚錚鐵骨的男子漢。當時清兵入關,年輕的他登上由里山,痛哭了一場。而當清軍高叫「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闖進江陰城時,他積極投身抗清運動。後來運動失敗,清軍屠城,李寄悲憤至極,絕食於花山頂上,幸被鄉人發現救回才免於一死。後來母親去世了,毫無牽絆的李寄毅然決然地踏上了自己的逐夢之路,他要像父親一樣,遠遊秦中,射獵賀蘭、太白。公元1650至1659年,李寄先後六次出遊,足跡遍布江蘇、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河南、陝西等地。」
江寧露出了笑容。
一眾學子聽到這裡,也是微微一笑。
聽著江寧講解的李寄,眾人眼裡,似乎又看到了另一位徐霞客。
是的。
徐霞客的精神實在是太感染人了。
同樣,他也感染到了他的兒子李寄。
哪怕李寄知道自己是私生子。
「多年的遊歷生涯使得李寄對父親的崇拜中又多了深深的敬意。想起父親耗費大半生心血著成的巨著毀於戰火時,他心痛不已。於是,他立志要在自己死前將父親的遊記重新搜尋整理成書,讓它傳於後世,以慰老父在天之靈。
當時的《徐霞客遊記》經過多次毀損,已面目全非。沒有母本,修訂工作根本無法進行,所以當務之急就是找到一個比較完整的本子。於是,李寄四處奔走打聽各個抄本的下落。得知父親的手稿因戰亂流失於宜興一位叫曹駿甫的庠生手中時,已經65歲的李寄興沖沖拄著杖專程去求取。當曹駿甫告訴他,這部抄本18年前已輾轉到宜興史夏隆處時,他又去馬不停蹄去拜訪已經73歲的史夏隆。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史夏隆家裡,李寄終於見到了那部夢寐以求的抄本。他如獲珍寶,將其買下連夜背回江陰由里山,悉心整理編撰。然而這個過程同樣艱辛又曲折在整理的過程中,李寄發現史夏隆抄本中存在很多人為篡改的地方,而且塗抹嚴重,字跡難辨。於是他一張張一頁頁地對照,把篡改的地方一一改正。實在看不清,他就把稿子對著太陽照,以便看清裡面被墨汁塗掉的字跡,再把它恢復過來。而他多年的出遊經歷,此時也派上了用場。
在幽靜的山居庵秀峰閣內,李寄將宜興所得抄本和自己手頭幾種抄本互相對照,並結合平時自己搜集到的資料以及自己的所見所聞,對其加以校勘、補充。終於,在歷經五年的艱辛之後,李寄輯成了一部相對完整的《徐霞客遊記》,人們稱其「李介立抄本」,介立就是李寄的字。而這個版本是後世所有《徐霞客遊記》版本的母本,因此又被稱為「諸本之祖」。也正是因為這一個版本,我們的《徐霞客遊記》這才流傳了下來。」
一口氣。
只是眾人雖然欣慰《徐霞客遊記》能夠傳承下來。
但今天的課程,卻是講的李時珍。
但。
對於大家來說。
李時珍似乎並沒有《徐霞客遊記》這麼好運。
《本草綱目》就要消失於歷史的長河當中。
「徐霞客要不是沒有這個私生子,恐怕徐霞客遊記我們也見不到。」
「是啊,有一些諷刺的是,當時李寄明明想回到徐家,但卻被拒絕。」
「這個怎麼說呢,畢竟是私生子,而且徐家當時也是富商,正房一般也不會允許這樣的私生子回來。」
不少人喃喃自語。
可是。
越是這麼說。
眾人越是可惜《本草綱目》的失傳。
「江寧老師,難道本草綱目就此失傳了嗎?」
一眾學子,仍是有一些不甘心的問道。
「我可沒說。」
「啊」
眾人一愣,這才反應過來:「江寧老師,原來您剛才一直都在忽悠我們啊。」
這一說。
眾人恍然大悟。
如果真就失傳了。
那講李時珍又有什麼意義?
如果沒有這麼一部偉大的書籍,恐怕李時珍也會默默無聞吧。
「江寧老師,不帶這樣上課的。」
「是啊,江寧老師,剛才您這一說,搞得我們都要哭了。」
「江寧老師,您現在可是在大學講課,要嚴肅一點。」
眾人哭笑不得。
江寧攤了攤手,說道:「其實呢,我也沒有忽悠大家。之前說的這一些,我只是想告訴各位同學。一部書籍要想傳承下來,他有多麼的困難。徐霞客遊記能夠流傳下來,都是經歷如此的複雜。更不用說,比之徐霞客遊記更為複雜的作品,他要想傳下來,更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所以,對於一眾能夠經歷幾百上千年傳承下來的經典,我們一定得善待。」
這也是江寧為什麼要講「李寄」的原因。
這同樣也是江寧所講第三集課的原因之一。
「我們繼續回到李時珍,回到本草綱目。本草綱目全書共有190萬字,還有幾千幅本草圖片。他對於印刷,出版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當時本土最大的書商考慮到經濟價值,拒絕了本草綱目的出版。但是,李時珍並沒有灰心,一直都在不斷的想辦法。」
「這個時候,李時珍兒子提醒說道,父親,這一些書商之所以不願意出版,這是因為他們覺得出版這樣的一部巨作耗資巨大,收不回成本。如果是這樣的話,不如請一位名人給這一部作品作序,以名人的身份加持,相信本草綱目一定可以得到出版。」
「李時珍覺得兒子的主意不錯,於是就想到了王世貞。王世貞不但是當時書法名家,而且還是天下文宗泰斗。如果有他的推薦或者做序,則本草綱目一定可以得到出版。只是雖然想到了王世貞,可李時珍與王世貞卻素未謀面。更加為難的是,王世貞是朝廷命官,李時珍只是一介布衣。一個普通老百姓去求一位名家,王世貞會放在眼裡嗎?」
眾人內心又是一下子被揪住。
「江寧老師,王世貞難道沒有理會李時珍嗎?」
台下一位學子又是情不自禁脫口問道。
江寧揮了揮手,說道:「不用急,我慢慢向大家說來。雖然李時珍想到了這個問題,不過,當時的李時珍也管不了那麼多了。他背上了自己的手抄版本,走了九天九夜來到了王世貞住處。幸好,這位文壇泰斗並沒有看輕李時珍,得知李時珍前來,王世貞欣然接見了李時珍,並與其促膝長談。」
「兩人相見恨晚,李時珍把成袋的書稿交給了王世貞,向王世貞講述了他寫書的意圖和經歷,以及成書後無法出版的苦衷,並懇求王世貞為《本草綱目》作序。看著整整一袋子的書稿,聽完李時珍聲淚俱下的講述,王世貞深為感動,他留下了書稿,同意認真拜讀。」
「可是,他又說。本草綱目不同於其他文學作品,這是一部醫書。李時珍為什麼要修訂醫書,就是因為前人醫書上有比較多的錯誤,他要修訂以及增加。那麼,做為全新修訂的《本草綱目》是否也有錯誤?李時珍聽後,便說,本草綱目所涉內容龐大,恐怕也有可能會有出錯,於是他又背著本草綱目手稿回到家中修訂。」
「沒想到,這一修訂,李時珍三易其稿,又是修了10年。如果加之前27年編寫這一部作品的話,那整部《本草綱目》編著的時間,用時37年,將近40年的時間。」
整個課堂。
此時鴉雀無聲。
誰人都能想到,40年的時間編寫一部書籍的艱辛。
「當李時珍10年之後再見到王世貞時,王世貞大受感動,提筆揮就,為《本草綱目》作序。王世貞在序中寫道,上至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靡不備采。博而不繁,詳而有要。綜核究竟,直窺淵海。茲豈僅以醫書觀哉?實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籙,臣民之重寶也。隨後,王世貞又將金陵最大的書商請了過來,為《本草綱目》出版,這一版史稱金陵版。至此,《本草綱目》便流傳了下來。同一年,王世貞就此去世。」
講到這裡。
第3集課卻是講完。
一眾學子的眼睛,早已經濕潤。
漫天的掌聲,如潮水般湧來。
()
1秒記住品筆閣:www.pinbige.com。手機版閱讀網址:m.pinbige.com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3s 3.785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