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國的崛起和德奧同盟的成立打破了歐洲的勢力平衡,早晚會危及到大英帝國對世界的支配地位,日益衰落的大英帝國工業能力更讓這種局勢變得岌岌可危。英國人需要儘可能早地進行一場針對德國的戰爭,把這種危險扼殺在搖籃里。
如果決戰不是在1914年,而是推遲到1920年,估計到了那時大英帝國的海軍可能根本就不是德國人的對手,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
英國人需要儘快把德國人拖入戰爭,而德國人現在也沒有這個耐心。
工業生產過剩所造成經濟危機籠罩在每一個國家頭上,大家都需要通過一場戰爭來消耗過於旺盛的工業生產能力,或者破壞這些產能。
轉嫁危機和解決危機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戰爭,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破壞足以讓整個歐洲一貧如洗。
推倒了重來,這個世界確實需要重新洗牌。
他很想逃避,比如去美國或是南美,但做為帝國的一員,他有責任也希望儘可能在戰後減少民眾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所受的飢苦。
這是個用大炮說話的年代,妥協沒有絲毫的意義。
1912年10月,英國皇家海軍陸續開工建造了五艘裝備15英寸主炮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此時作為潛在對手的德國海軍和奧匈海軍對此卻無絲毫的應對措施,德國海軍竟然在1913年沒有安排任何的戰列艦建造計劃。
根據從情報部門綜合各方面所得到的消息,由於國力衰退,皇家海軍已經無法在主力艦數量方面繼續保持對德國海軍的絕對優勢,這使得皇家海軍已經無法保證在戰時對北海的制海權。
在這種的情況下,英國人明顯開始注意加強主力艦質量和性能方面的提升。根據英國海軍部的要求,「伊麗莎白女王」級所裝備的15英寸艦炮研製工作與艦體建造同時進行,這使得這級戰列艦的火力和防護較之以前的戰艦都有明顯的提升。
所幸的是,在這個時代,由於李海頓的鼓動,德國海軍在「赫爾戈蘭」級戰列艦的建造時就開始採用了330毫米的主炮,在吸收了斯柯達公司部分先進的主炮製造技術後,克虜伯公司在大口徑艦炮製造技術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奧匈海軍在最新服役的「聯全力量」級上採用了斯柯達公司最新研製的sk-13型330毫米主炮,這也讓不甘落後的德國皇帝硬逼著提爾皮茨在稍後建造的「國王」級上裝備上了克虜伯公司研製的350毫米/l42主炮,雖然其性能不如斯柯達艦炮,但卻要超過了英國人製造的14英寸阿姆斯特朗主炮。
從無畏艦時**始之後,奧匈海軍主力艦在總體火炮布局上一直採用的就是四炮塔布置方式。從總體設計方面考慮,四炮塔布局幾乎就是對艦體重量、承載力及火力分配方案的最優化布局。
三座三聯裝主炮塔雖然更容易實現優化裝甲,並減輕排水量,但其炮力分配方式並不均衡。這種布置方式在撤退時或是在遭受兩艘以上的敵艦時,並不容易合理地分配火力,這種布置方式對於在艦船數量有信心的國家海軍中使用是合適的,但對於數量稍占劣勢的海軍國家而言,撤退時只能使用三門主炮對敵相對而言就顯得有些尷尬。
這個時代各國海軍中還很喜歡在舯部裝備第五座主炮塔,但在這方面李海頓和德國艦艇設計部長布魯克納持有相同的觀點:因為中央炮塔的炮口暴風極易將探照燈、艦載艇等附屬設備打壞,更重要的是五炮塔布局在艦體重量上難以平衡,肯定有削弱艦體最重要的舯部防禦。
由於李海頓和布魯克納將軍的強烈反對,再加上在已經服役的「拿騷」級和「赫爾戈蘭」級上的實驗,最終德國海軍在建造「國王」級時又改回了四炮塔布置方式。鑑於奧匈海軍「聯合力量」級四座三聯裝330毫米主炮塔雖然火力強勁,但其防護還是有些令人擔憂,所以在建造與「聯合力量」級排水相當的「國王」級戰列艦時,德國人又改回了艏艉對稱的3-2聯裝主炮布置方式。
在另一個時空中,由於德國海軍一下將主炮口徑由305毫米提升到380毫米,所以在研製主炮和重新設計艦體結構時耽誤了一年的時間,而在這個時空中,這個進程得以加快了許多。
最主要的是,李海頓向奧匈帝國海軍捐獻建造了三艘裝備380毫米主炮的戰列艦,更加推動了德國和奧匈海軍的最新一級主力艦的建造。
在另一個時空,奧匈帝國海軍裝備380毫米主炮的戰列艦在1914年的2月間才開始開工,由於戰爭的影響在大戰期間一直未建成。而德國海軍的「巴伐利亞」級戰列艦也在1914年才開始建造,在戰爭期間也只建成服役了兩艘。
想要造出超越時代的尖端武器出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想要在建造時間上提前一些還是很容易就能辦到。在目前英德造艦競賽的大背景下,李海頓與德皇聯手,再加上德國海軍艦船設計局的布魯克納將軍配合,在1913年5月,德國最新一級戰列建造工程就已經陸續開始了。
這樣在三年後戰爭最激烈的時期,德國海軍能夠及時得到五艘最新的超級戰列艦,這種強大的支持足以改變一場海戰的進程。
為了趕工期,布魯克納將軍這回幾乎就是直接套用從奧匈海軍那裡得到的圖紙。
確實也沒有什麼好變動的了,雙聯裝主炮存在著火力密度不足的問題,「國王」級的設計幾乎達到了一種平衡,而奧匈海軍的「聯合力量」級就顯得有點過於重視火力,其防禦還是存有隱患。
由於準備要安裝更大口徑的主炮,「巴伐利亞」級戰列艦排水量較「國王」級提升了2500噸,標準排水量達到了31200噸,動力系統與英國的「女王」級相當。但由於基爾運河水深的原因,德國戰列艦一般艦體都比較寬,吃水較淺,這使得其航速僅僅能達到23節。
無畏艦競賽也影響到了各個比較弱小的海軍國家,除了南美三強,土耳其人也向英國訂購了兩艘以「獵戶座」戰列艦為藍本設計的無畏艦。由於在巴爾幹戰爭中失敗,土耳其人取消了其中一艘無畏艦的建造訂單,轉而從巴西人手上購買下了正在建造之中的「里約熱內盧」號——裝備了七座雙聯裝14英寸主炮塔的著名的「一星期炮塔聖物」。
這讓剛剛在巴爾幹戰爭和希臘-土耳其戰爭中獲勝的希臘人大為緊張,於是財政拮据的希臘政府和海軍方面出面向國外借貸並開始四處求購兩艘新式的無畏艦。
呂貝克的北海造船廠獲得了這兩艘希臘戰列艦的訂單,在李海頓的指示下,維也納帝國城市信貸銀行願意為這兩艘戰列艦提供貸款,而北海造船廠以低於英國人50萬英鎊近乎賠本的每艘210萬英鎊的報價從英美及法國造船廠手裡奪得了訂單。
希臘人條購的戰列艦基本上是奧匈海軍「聯合力量」級的加強版,31000噸的標準排水量,裝備有四座350毫米三聯裝主炮塔,最大航速23節,不過續航力稍小,為5200海里/14節。
與此同時,北海造船廠還以極優惠的價格得到了阿根廷人「至聖三位一體」號戰列艦的訂單,其設計基本上與希臘人訂購的「契爾基斯」級戰列艦相同,而同時開工同一型號的三艘戰列艦也使得船廠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這三艘軍艦於1913年10月在呂貝克的北海造船廠陸續開工,不過李海頓如此不惜工本地要得到這三艘戰列艦的訂單無非是因為——它們根本到不了希臘人和阿根廷人的手上,這三艘戰列艦預計在1915年夏天才能完工。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2s 3.643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