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說襄陽的實力有多強,從位置上看,襄陽就是蜀漢政權的一塊孤立的飛地。要拿蜀漢開刀,進攻襄陽,無疑是第一的選擇。而且,襄陽北有曹魏南陽大本營,南有江東江陵軍事重鎮,雙方一旦達成一致意向,聯兵對付蜀漢,襄陽是首要的進攻目標。
黃順的夏吟坊雖然實力強大,但此前表現出來的,一直是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小規模作戰上的超強實力,大規模兵團作戰方面,襄陽的實戰經驗為零。
而且,黃順這是剛剛歸順朝廷,若不能在安全上給予黃順以保證,黃順為了自保,就勢改投曹魏,也是大概率的事件。以黃順與曹氏之間的良好關係,黃順不缺往來曹魏的資源。
無疑,如何幫助黃順抵擋住即將而來的猛烈進攻,才是今天研究的重頭戲。
劉禪為表示對黃順的支持,在聽完李嚴的戰局初步分析後,便堅定說道:「我們已經失去江陵,不能再失去襄陽,哪怕是傾朝廷所有,也要確保保住襄陽。」
相比於劉禪的態度鮮明,本最應該支持黃順的諸葛亮,這時卻是態度最為曖昧的一個。只見諸葛亮說道:「李嚴所說,只是最嚴重的情況,事實不會如此糟糕。黃順與江東各方關係都不錯,江東即使與曹魏達成進攻蜀漢的一致,也未必就會一起攻打襄陽。
就算曹魏主動提出攻打襄陽,江東方面的壓力,可以忽略不計,戰場之上,江東不會使出全力,頂多是做做樣子罷了。因此,襄陽防禦戰,重點防禦曹魏進攻即可。
而防禦曹魏進攻,在襄陽自立之始就在準備。憑襄陽自身的實力,防住曹魏的進攻,我認為足以辦到。
朝廷的兵力,不能輕動。萬一其他方向有變,朝廷還需派遣援兵增援。何況,我們剛才只說了外部的威脅,萬一各地出現兵變,同樣需要朝廷派出兵馬平亂。因此,朝廷兵馬不可輕出。」
諸葛亮說這麼多,中心意思不過一個:襄陽得單獨面對未來的進攻威脅,朝廷不會出一兵一卒增援襄陽。對此,黃順還沒有表態,李嚴就有些坐不住了。
「丞相所言大有道理,但放任襄陽被攻,朝廷卻無絲毫增援的意思,傳出去,不但百姓會說三道四,就是在江東和曹魏那邊,也會有人針對此,與我們爭奪襄陽。這是政治問題,不能簡單以軍事的眼光去看待。」
趙雲也說話支持道:「襄陽新歸,就遭遇大敵入侵,朝廷若是不管不問,情理上也有些說不過去。」
諸葛亮輕搖著鵝毛扇,微微笑道:「你們心中是不是都認為,我對黃順太過苛刻了?黃順是我的小舅子,我能坑他嗎?襄陽的問題,我們幾個都沒有發言權,對襄陽最為了解的黃順還沒說話呢,我們還是不要著急下結論的好。」
劉禪連連笑道:「對對,還是讓黃順自己來說說。」
黃順一笑,說道:「以我對襄陽局勢的了解,曹魏就算趁我新喪,大舉進攻,進攻的重心,未必就是襄陽。原因很簡單,曹魏要想拿下襄陽,沒有十來萬兵力和三四年時間,是沒戲的。我們新喪,曹魏也是新喪不久,自身都有一大堆問題要解決,此時出兵,不過是撈取好處罷了。在他們眼裡,襄陽是個硬核桃,不是最好的進攻目標。
至於你們所說的江東和曹魏兩下里夾攻的情形,說實話,我倒是對此很是期待。江陵城的守將是諸葛瑾,礙於親戚關係,我不便於主動與諸葛瑾撕破臉皮,搶奪他的江陵城。但若是他主動出兵來招惹我,哪怕只是走走形式,也是給了我最好的爭奪江陵城的理由,我會二話不說,先全力搶下江陵城再說。」
李嚴搖頭道:「置曹魏心腹大患於不顧,只顧著江陵城的歸屬。這不是小孩子過家家,失敗了可以重來。萬一襄陽守不住,江陵城又拿下來,那黃順此番就要雞飛蛋打了。」
趙雲則冷靜的問道:「三少說襄陽非曹魏主攻方向,那依三少之間,曹魏的主公方向在哪裡?」
「漢中!」黃順說道,「雖然漢中地形有利於我,但漢中兵馬不足,更兼大軍新敗,再加上國喪,士氣低落,是曹魏攻奪陽平關的最好時機。攻打漢中,曹魏可以借兵於羌,借兵於匈奴,借兵於鮮卑,以這些異族兵馬為前驅,曹魏本部兵馬則押後。前面的失利,無損於曹魏,卻能大大消耗我們的力量。僅憑漢中的兵力,恐怕凶多吉少。
而且,曹魏覬覦漢中和西川,並非一日,與各地豪強大族,聯繫多多,這個時候,鼓動幾處兵亂,難度不是很大。到時候,我們就要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處理不好,一舉傾覆也說不定。」
趙雲點頭道:「不錯!進攻襄陽,曹魏只能拿自己的精銳開路。與夏吟坊的天下精銳玄甲兵碰撞,曹丕小兒肯定需要一番躊躇。但進攻漢中,曹魏卻可以驅趕大量異族兵馬為死士,死多少他們也不心疼。以異族死士來消耗我們的兵力,確實是曹魏的上好一副盤算。」
諸葛亮說道:「漢中有魏延坐鎮,我們不便於具體排兵布陣插手。我們能做的,就是枕戈待旦,一旦魏延求援,我們能以最快的速度馳援。
對我們來說,嚴防內亂,是重中之重的事情。既然襄陽戰事並不是那麼緊迫,我認為,李嚴將軍就不宜再留在荊州,還是與我們一起回成都坐鎮指揮全局比較好。」
諸葛亮的安排,雖然違背了劉備的遺囑,但卻是合情合理,趙雲是朝廷的最後屏障,不能輕動。平定內亂,不僅僅是獲勝的問題,如何一勞永逸的解決各地叛亂的根源才是重點,這個,一般將領可以做到平亂,卻難以做到除根。只有同為顧命大臣的李嚴親自出馬,才能辦到。所以,邀請李嚴同入成都,勢在必行。
只是,劉備新去,屍骨未寒,幾位顧命大臣就做主違背劉備的遺命,實在有違朝綱。所以,諸葛亮的提議,造成了冷場,沒人接茬。
(本章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7s 3.690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