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十七騎著馬,神采飛揚,對身邊的楊大郎道:「此次奉官人之命,前去覆查你探的鐵礦。如果真是富礦,官人定然不吝賞賜。不說賞錢,說不定還給個官兒給你做。」
楊大郎道:「小的什麼人,不過是個鄉間鐵匠,哪裡做得來官兒。」
陶十七道:「做官有什麼難的!我自幼一個人長大,碰到官人,立了些功勞,不一樣做個官。只要你真找到了大礦,又是鐵匠,礦場裡謀個差事易如反掌!」
楊大郎聽了這話誠惶誠恐。一到營田務衙門,權二郎便就領了十貫賞錢走了,楊大郎看著那錢十分眼熱。在他想來,十貫錢到手已經十分滿足,做官哪裡敢想。
與陶十七在一起兩日,聽他講起自己的經歷,又覺得做官也不是不可能。此人又會什麼?不過是制些機器,看著鑄炮,一樣是匠人手藝,官做得順風順水。
兩人身後,羅鋒沉默不語。他能寫會算,到衙門一應募就被招入吏人。因為是跟楊大郎一起的,此次一起去方城覆查鐵礦。看看前面就到羅渠鎮,心情複雜。
陶十七看著前面的鎮子,道:「我們進去用些酒飯,午後一氣到方城縣去。」
羅鋒拱手:「官人,不進鎮子,徑直向北也有賣酒飯的地方,路還要近一些。」
陶十七並不知道羅鋒的來歷,覺得奇怪,道:「過了羅渠鎮,到方城再沒有大的村鎮,縱有賣酒食的,也是鄉野小店。無非是多走幾里的路,有什麼打緊!」
羅鋒沒奈何,只好道:「不瞞官人,小的正是羅渠鎮人。因兄弟容不下我,離家到衙門裡應募,謀份衣食。若是進了鎮子,被家人看見,只恐惹出事端。」
陶十七一聽是離家出走的,不敢怠慢,忙問是怎麼回事。這個年代最重孝道,如果羅鋒是在家裡惹出禍事,為父母所不容,可不能置之不理。
羅鋒不敢隱瞞,把自己的經歷說了一遍。道:「自父親去世,我家裡敗落,母親改嫁羅家,沒帶什麼家產。兩個兄弟時時欺我,母親在家裡說不上話,不能維護,實在難以存活,我才離家自謀生路。離開羅渠的時候,我曾發誓,不混出個樣子,絕不回家!」
這經歷跟陶十七倒是有幾分像,聽了想起身世,對羅鋒道:「男兒就當有這份志氣!你兄弟瞧不起你,早晚有後悔的天!你只要在衙門裡好好干,官人最喜歡提攜下人,以後必然揚眉吐氣!既如此,我們就不進羅渠鎮了,徑直去方城!」
說完,撥轉馬頭,繞過羅渠鎮,直向東北方的方城而去。
方城是溝通南北的要地,自春秋時起,楚國圖謀中原,不知在這裡打了多少仗。附近的方城山上有楚長城,過了千年,依然大段完好。縣城東北有一處埡口,寬敞平坦,穿過方城山,直到北邊的葉縣。沿著這一條路,南邊的江漢平原可以直進中原,西北到西京河南府,東北到東京開封府。
方城埡口地理條件太過優越,太宗時候修建襄漢漕渠,便就是企圖從這裡,把淮河的支流汝河與漢水的支流唐白河連接起來,溝通南北水運。因為大雨垮壩,工程廢棄,下游唐州一帶被水淹,至今人口稀少。如果真能在這裡修通運河,意義當不下於靈渠。後世的南水北調,也是經過這裡。
杜中宵對舞陽的鐵礦如此重視,除了記憶中儲量豐富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便就是這處埡口。這是溝通南北的大動脈,在附近建起鐵礦基地,可以輻射廣大地域。北邊汝河和南邊的唐白河水運都發達,一連淮河、汴河水系,一連漢水、長江水系,水運條件優越。
與這裡比起來,北邊的相州雖然同樣有煤鐵,卻過於靠北,南運不便。與北方比起來,南方更加缺鐵,這裡的市場前景優好過相州。特別是此時荊湖兩路還沒有開發,這裡建起煉鐵基地,對後續開發江漢平原會起很大的作用。
陶十七帶了楊大郎和羅鋒,進了方城縣,拜會了知縣。住了一夜,從縣城借了二十多個差役,進了方城山。沿著楊大郎留下的記號,一路東行,到了發現鐵礦的地方。
在附近扎了營,陶十七對楊大郎道:「這兩日,我們到你發現礦苗的地方查探一番,大致估算一下此處鐵礦的範圍。官人已經發了公文,過些日子會從相州那裡借精於此事的人來。他們來了,弄清了此處鐵礦情形,才好開礦。」
楊大郎拱手稱是:「小的對探礦只是略知一二,真要煉鐵,委實是要老手來看。」
陶十七道:「河東路煉鐵,現在都不用木炭,改用石炭了。官人詢問過了,這附近產石炭的地方不少,只是不知哪裡有大礦。在相州來人之前,我們再在周圍探一探石炭。若是有石炭有鐵礦,此處冶鐵就容易了。此事做成,你就立了大功,朝廷必有賞賜。」
河東路已經普及了用煤煉鐵,楊大郎只是聽說過,卻沒有見過。他出去幫人修理農具,一直用的木炭,所有只能化生鐵,給農具淋口。方城山北邊,產煤的地方不少,特別是龍興、襄城、陽翟三縣組成的三角地帶尤多。龍興縣用煤燒造磁器,天下聞名,遠銷各方。這一帶正是中原磁器製造的中心,聞名後世的北宋青瓷、鈞瓷等,正是產在這裡。
杜中宵知道葉縣、襄城一帶必有大煤礦,只是不知道確切位置,不知煤品如何。要建冶鐵中心,當然是煤礦離著鐵礦越近越好,吩咐陶十七帶人以葉縣為中心,查探一番。如果幾十里之內,既有大鐵礦又有大煤礦,這裡冶鐵大興就順理成章了。
此時這一帶的冶鐵中心在葉縣北邊的龍興縣,不過那裡的鐵礦不大,品位不高,只有一些小作坊而已。不要說跟占天下鐵產量一半以上的相州相比,就是比東邊的徐州也遠遠不如。不過這些小作坊,正說明了此處煤鐵資源分布廣泛,也減小探礦的難度。
此時的地名與後世不同,地理位置也有差別,杜中宵即使知道這裡煤炭資源豐富,也不知道到底在哪裡。龍興縣就是後來的寶豐縣,陽翟就是後世的禹縣,葉縣的位置偏南,中原地區最大的煤礦恰巧位於這幾個地方中間,就是後來的平頂山煤礦。現在這幾個縣個個產煤,但資源豐富的地區,卻位於他們交界的地方,根本沒有開發。特別是離著方城山比較遠,配合新礦冶鐵成本高了些。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4s 3.624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