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府的帥司里,杜中宵與趙滋、李復圭坐在一起,商量著最近形勢。
指著地圖,杜中宵道:「現在看來,契丹意欲從信安軍南下,主攻滄州。滄州在河間府東,有黃河流過,河這邊是乾寧軍。這一路,沒有大城,人煙稀少,一旦戰事不利,契丹可以極時撤回。」
李復圭道:「若契丹在信安軍虛晃一槍,等我們大軍調來,再回頭攻保州怎麼辦?」
杜中宵笑道:「數十萬大軍,若是能夠輕鬆自如,來來去去,契丹人的軍力就有些可怕了。現在他們的軍糧,都是從後方運來,而且軍中無儲糧。軍隊走容易,運糧改路線可不容易。據報,現在契丹以北邊永清縣為根基,糧草都先運到那裡,再由簽軍南運。」
趙滋道:「契丹儲存糧草之地改到了永清,進攻方向應該不會變了。進攻滄州,其實對朝廷來說沒有什麼影響。那裡離大海不遠,地廣人稀,城破了也無法影響其他地方。而且方便大兵調集,很容就把城池收回來。依我看,契丹人攻那裡,就是不想與本朝大打了。」
杜中宵道:「未必如此。我們不救,契丹人攻破滄州,想來也不會南下,等到春天,他們大軍撤回去,此戰就這麼算了。若我們去救,契丹不介意打一場。他們想來,契丹人善野戰,不擅攻城。如果不依賴於城池,本朝兵馬不是他們的對手。」
趙滋看著地圖,想了想道:「太尉的意思,是去不去救?」
杜中宵道:「救,當然要去救!不正面擊敗契丹軍,讓他們真正認識自己,怎麼可以?等到竇舜卿等三軍調來,我欲以十五萬兵馬,去救滄州。不過,打這一仗時機很重要。如果一開始,就全力開戰,只怕把契丹人都嚇回去了,而且傷亡必重。應該先保持接觸,只是不大打。契丹人到了滄州附近,糧草補給距離拉長了數百里,日子長了,只怕也承受不住。我們可以先在河間府屯積物資,之後開戰。」
趙滋笑道:「太尉,還沒開戰,你就想的太多。現在是數十萬契丹大軍南下,危急時刻。應該儘快把他們擊敗,趕過邊境,才是正事。準備再多,一旦出了意外,反為不美。」
李復圭道:「是啊,戰事並沒有一定之規,不該想得過多。應該聚集大軍,與契丹決一死戰!」
杜中宵搖了搖頭:「若契丹進攻其他地方,自然不能想得太多。契丹進攻滄州,邊角之地,不想得太多怎麼行?那豈不是便宜了契丹?這一戰,壓力最大的是滄州,不能被契丹攻破。這兩日,由劉幾派四五千兵,多帶火炮,去那裡幫著守城。那樣一座城池,四五千兵已是不少。」
趙滋點頭:「不錯,若只是守城,四五千人足夠了。只是,救兵要一直都有。還有,不能再跟曲陽一樣,知縣偷偷出城,防線崩潰。」
杜中宵道:「現在跟以前不一樣了,只要戰時,守城由將領說了算,知州不再領兵。城中原有的兵馬,還在知州的管下,非將領徵召,不上城牆。知州管好糧草物資,就足夠了。」
趙滋看著地圖,道:「乾寧軍在黃河岸邊,那裡攻不下,契丹大軍去滄州就極是危險。乾寧軍向東出兵,極容易切斷契丹的歸路。而且契丹的糧草運輸,也不安全。」
杜中宵點了點頭:「所以要大軍駐紮河間府,乾寧軍一帶不要太多駐軍。這一年,河間府整訓了約八萬軍隊,可以全部編為兩軍,派到乾寧軍去。讓他們先與契丹戰上些日子,看看戰力如何。在戰爭中鍛煉軍隊,選拔人才,比軍校強得多了。」
趙滋點了點頭:「以何人為將合適?」
杜中宵道:「以河北路官員和河間府軍校出來的人才為好。雄州知州馬懷德、恩州知州李惟賢皆多年領兵,這一年又積極學習河間府軍校教材,可以令他們領兵。做得好了,以後自然升遷。做得不好,以後就不要領兵了。乾寧軍這一戰,就看看他們怎麼樣。」
趙滋點頭稱是。馬懷德是軍中宿將,與党項戰爭時,為官西北,多歷戰事。李惟賢是重臣李昭亮之子,祖父李繼隆,曾祖李處耘,真正的將門之子。用他們為將,帶領河間府速訓的兵,可以算是對河北路舊禁軍的重視。當然,他們能不能不負眾望,就看自己了。
契丹久攻長城口不下,讓杜中宵對現在的宋軍有了信心,不再是以前戰戰兢兢的樣子。估計現在的契丹軍隊,根本無法與宋軍列陣而戰。他們的優勢,主要在騎兵的機動力上。一旦不利,快速退走,擇機再戰。對宋軍來說,這樣的戰法非常頭痛,很難追上他們。
此次契丹攻滄州,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大軍深入之後,宋朝湊夠足夠的軍隊,把契丹人的退路全部封死,讓滄州成為雙方的決勝場。大面積堅壁清野,雖然朝廷壓力很大,對契丹的壓力更大。他們必須從後方運來糧草,就相當於風箏的線,這根線在,軍隊就跑不了。
滄州地廣人稀,五縣共不足四萬戶,地方廣大。把百姓全部撤入州縣城,野外無餘糧,契丹就被拴在好那裡。宋朝只需不到兩萬兵,就可以拖住契丹數十萬大軍。
趙滋說的對,自己想得太多。但想得太多,是建立在雙方實力的基礎上的。現在論國力,宋朝對契丹是碾壓之勢。比軍隊,宋朝有絕對優勢。劣勢就是如果宋朝進攻,契丹國境太過廣大,隨著運輸線越來越長,國力支撐起來非常吃力。
契丹主動進攻,在宋境把其主力全部消滅,是最理想的情況。哪怕有失誤,要花更多的錢,一切都是值得的。隨著杜中宵到了河北路,戰事花銷直線上升,京城裡的政事堂官員惱怒無比。但沒有辦法,戰爭勝利就是一切,他們也只是發發牢騷罷了。
站起身來,杜中宵道:「契丹大軍已經過了邊境,到了雙方決生死的時候了。這幾日,我會把河間府的帥司完善起來,官員全部配齊。李復圭,你要保證物資無虞,還要讓軍隊調遣順利。此戰勝了,你居功至偉!若是出了差池,莫要怪我不念以前舊情!」
李復圭起身,叉手道:「太尉放心,下官一定盡力!火車通到河間府,一定會保證這裡的物資不會缺乏!大軍沿鐵路調遣,必然順暢!」
杜中宵點了點頭道:「除此之外,離了鐵路線的物資調遣也要注意。現在河北路前線,有數十萬馱畜,就是為了運輸通暢。這些馱畜不只是要用好,還要保證糧草。不要有了馱畜,卻活活餓死在這裡!」
李復圭道:「下官聽命!河北路本地糧草不夠,已命從河曲路調來。另外陝西路的菽豆,也全部運來。加上最近堅壁清野,從河北路收集的糧草,應能保證糧草充足!」
杜中宵又對趙滋道:「戰事布置大致如剛才所說。說起來,時間足夠充裕,並不急促。你要把一切行動,全部列出詳細的計劃。每一軍,每一師,一直到下面的每一個團,你這裡都要有戰事計劃。師團的作戰計劃,可以由軍及軍以下做,但都要報到你這裡。」
趙滋叉手稱是。
杜中宵道:「兩軍作戰,不是靠的靈機一動,不是靠小聰明。而是靠的組織嚴密有序,帥司計劃精密,張馳有度。人人都知道要幹什麼,什麼時候去做,而不能像無頭蒼蠅一樣。上司有了軍令,能夠立即執行。沒有軍令,也知道自己應該幹的事情。我們做得越精細,軍兵的心裡就有底。」
這是跟以前完全不同的一戰,軍隊的指揮不再是大而化之,一切都有嚴密的計劃。而且還要保證發生了變故,及時更改計劃,符合實際需求。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2s 3.685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