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神謀 第二百五十八章伴君如虎

    測試廣告1;;;;第二百五十八章伴君如虎

    ;;;吳王起身,重新整理了一下儀表,顯得十分精神,一掃這幾日因傷而頹廢的形像。隨夢小說網 http://m.suimeng.co/

    ;;;此時夫差領著三位重臣一起來到寢宮,見吳王已然端坐。

    ;;;夫差還是帶著三位重臣向吳王一起行著大禮。

    ;;;「起來吧,想來一早上的朝會,你們也累了,就陪本王一起用個飯吧。」

    ;;;吳王伸手一揮,四人才依次坐下。

    ;;;「差兒,國葬之事已畢,春耕之時已至,你身為監國太子,應該多關心吳國百姓的生計問題。

    ;;;不知道今年吳國百姓是否都備足的種子,有沒有流離失所的情況?

    ;;;這些事你要用心與伍愛卿學習,不可忽視。

    ;;;百姓是我吳國的根基,關乎我吳國存亡,一定要用心對待才是。」

    ;;;吳王說完,這才端起碗來,對著三位重臣示意可以吃飯了。

    ;;;「回父王,今日朝會所議之事,大都與吳國春耕有關。

    ;;;幸得相國大人深體民情,一切事務都安排妥當。

    ;;;縱是有一些因災流離之民,相國大人也已發放了安民補助,讓百姓可以在我吳國久居生養。」

    ;;;夫差並沒有端碗吃飯,而是說完看著吳王,在等待吳王訓示。

    ;;;「你也先吃飯吧,邊吃邊說。」

    ;;;吳王看了看夫差,還是先讓他吃飯再說。

    ;;;「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本,本王也是端手中之碗,而感百姓這恩。

    ;;;身為吳國王族,該體恤這食之不易,體恤百姓勞苦之辛。

    ;;;不可因私廢公,因尊貴而鄙視低微。

    ;;;我們雖然身居高位,卻還是要依靠低微之人的辛勞,才能保一日三餐。

    ;;;所以在任何時候,你都不可忘了我吳國的根本,就在於你所忽視的這些低微之人手中。」

    ;;;吳王深有體會,所以其一生以來,都一直提倡節儉,摒斥浪費。

    ;;;對於吃食更是注重體貼於民,此時雖然有三位重臣相陪,可桌上菜也不多,基本夠用,從不浪費。

    ;;;這一席話也是睹物思情,有感而發,十分真誠。

    ;;;吳王說完,一抬頭再看四人都不敢用食,也在看著吳王。

    ;;;「好好好,我看你們三位也是越來越生分了,本王也不說了,等三位愛卿吃完,本王再與三位商議。」

    ;;;吳王說完,三人也是嘿嘿一笑,埋頭吃飯。

    ;;;他們心裡也都十分不解,為何此次陪吳王用膳,卻偏偏提到百姓春耕之事。

    ;;;而且說得十分鄭重其事。

    ;;;原本吳都百姓生計問題一直是伍子胥操持,都管理得井井有條,吳王十分信任,並不過多問詢。

    ;;;若說問詢,除非是有大災或是戰亂之時,百姓難與為繼,吳王才會親自過問百姓安居。

    ;;;可當著監國太子之面,三位重臣在列,如此堂而皇之說起,三人也是頭一次聽道。

    ;;;吳王剛才也知三人疑惑,知道是自己心中愧意作崇,所以讓三人反而不習慣了。

    ;;;此時心情大好,連吃兩碗米飯,還喝了一碗魚湯,甚是愜意。

    ;;;三人與夫差也是適時務者,見吳王已食畢,大家也都紛紛放下碗筷,一副食飽喝足的樣子。

    ;;;就等著吳王發話。

    ;;;「三位愛卿,今日我看春光明媚,不若我請三位移位後花園之中。

    ;;;咱們邊喝茶午體,也就把攻伐越國大戰之事給定了如何?」

    ;;;「一切聽王上指意。」

    ;;;三人也是異口同聲,並不反對。

    ;;;「父王,我扶你出去。」

    ;;;夫差趕緊站起身來,欲扶吳王。

    ;;;吳王卻罷了罷手道:「差兒,為父可還沒有老朽到步不能履的地步。

    ;;;父王既然決定親征越國,又怎麼會連路都走不了呢。

    ;;;可別讓三位愛卿笑話本王。」

    ;;;吳王說完,昂首挺胸自行向後花園走去。

    ;;;身後三人,也是各有疑惑。

    ;;;伯否當然知道為何今日吳王如此舉止反常,一切都是因為昨夜之事。

    ;;;原本昨日國葬,今日作為至親之人,吳王該憂傷無度。

    ;;;可吳王卻一反常態,到顯得像是沒我葬過親人一樣。

    ;;;又或者說,吳王實在非常人能度,胸有千壑,是一個提得起放得下之人。

    ;;;可這一切並非如此,伯否知道吳王的一切反常,都是因為除掉王禪。

    ;;;可伯否心裡卻有一種莫名的悲哀。

    ;;;王禪如此之能,雖然現在才十三歲,可料事如神,謀算在先,處處占得先機,三人中除了孫武的兵事沒有對比之外。

    ;;;其它的諸多事宜,似乎已遠在三人之上。

    ;;;如此大能之人,卻如此悲劇收場,實在令人惋惜。

    ;;;王禪雖然明為楚國,卻實實在在的為吳國立下汗馬功勞。

    ;;;若吳王封賞於王禪,就算職位與三人平齊,想來三人也是心服口服。

    ;;;可就是這樣一個為吳國謀略之人,被吳王利用其宅心仁厚,為救吳都萬餘百姓,而困死地宮。

    ;;;而他的死,卻成為吳王欣慰及開心的理由。

    ;;;讓吳王興奮到關心起吳國百姓,體恤其辛勞,躬身反醒,以身作責,實在有些可笑。

    ;;;而伯否雖然知道,卻並不顯露,而是與伍子胥和孫武一樣,面帶疑惑,假裝不知。

    ;;;伍子胥昨日之時,也感覺到一絲不妥,可他卻不敢也不願更不會去理會此事。

    ;;;王禪於他,也是有恩之人,可對他的主見卻難與苟同,心裡雖有猜測,卻也只得徒添幾分惋惜之情。

    ;;;而孫武則顯得十分平淡,並未察覺異樣。

    ;;;他為人正直,只喜歡在與人對陣之時,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因素,戰勝於對手。

    ;;;至於兵法上的詭道,他十分精通,可對於朝堂權謀之術則顯得有些漠然。

    ;;;或許是因為自己身為武將,解決事情的方式一般只有對壘沙場。

    ;;;至於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那該也是光明正大的權謀,不屑於個人私利之謀。

    ;;;後花園內果然春意盎然,綠樹初芽,鳥語花香,蝶舞蜂忙,正是一片春光映吳王。

    ;;;「三位愛卿請!」

    ;;;吳王十分客氣,自己坐下之時,不忘先請三位坐下,算是十分注重主客之誼。

    ;;;「王上請!」

    ;;;三人還是異口同聲,似乎習慣了吳王的客套。

    ;;;吳王坐下,卻是看著夫差。

    ;;;「差兒,你也坐吧。

    ;;;國葬之事已畢,本王雖然傷悲無比,可也知於事無補。

    ;;;此次對越用兵,本王雖然已謀劃甚久。

    ;;;現在本王尚有些思慮不周,難與確定之事,此時三位愛卿也在,你就為本王謀略謀略。」

    ;;;吳王說完微微一笑,看了看三位重臣。

    ;;;意思十分明顯,那就是要讓夫差在三位吳國重臣面前,好好的表現一下。

    ;;;雖然治國、領兵之道非一語可蔽之,可沙盤演兵,卻還是可以說道說道的。

    ;;;三位重臣也是微笑以對,心裡卻都有些嘀咕著。

    ;;;吳王向來自負,用兵伐謀,一向十分武斷。

    ;;;雖然孫武來吳,得吳王信任,統領吳國兵甲,兼之在兵法謀略之上,無人出其右。

    ;;;可在吳王面前,都一直十分謹慎,並不會忤逆吳王之意。

    ;;;當年攻伐楚國,已連破數城,而孫武並不贊成全兵深入。

    ;;;孫武覺得舉一國之兵深入一國腹地,十分危險。

    ;;;可吳王還是領三位重臣執意攻代,一舉攻入楚國都城。

    ;;;當時吳王曾自負的問過三位重臣:「你們原本都說不能攻入楚國國都,也不可取勝,可今日本王一樣攻破楚國之都。

    ;;;你們有謀有略,卻少了本王的膽色。

    ;;;沙場之上,謀略在先,可對敵之時,還需要膽色與武力,這就是本王與你們的區別!」

    ;;;那時的吳王何等風光,又是何等自負,有一股不把天下英雄放在眼裡的霸氣。

    ;;;只是後來夫概篡位,險些得逞,若不是孫武領兵有方,進退得當,留有餘手,才快速解了吳都之亂。

    ;;;自此事之後,才讓吳王深解孫武之慮的長遠,也更回依重孫武,而少了一些自負。

    ;;;今日如此問詢夫差,一是想驗證夫差的用兵之能。

    ;;;二也怕是想在三位重臣面前有心顯擺一下吳王兒子的本事。

    ;;;「回父王,兒臣雖然自小跟隨孫將軍學習兵法韜略,也曾領兵作戰。

    ;;;但那在父王及三位重臣豐功偉業之前,都不值一提。

    ;;;兒臣本不敢在父王及三位重臣面前妄語兵法韜略

    ;;;可兒臣自知不才,也願說出自己愚見,讓父王與三位重臣多多指教。」

    ;;;夫差也是十分善長領會吳王之意,先謙虛一番,再順勢而為,讓人覺得他尊老而重師。

    ;;;吳王十分滿意,看著夫差,又示意讓他坐下。

    ;;;「本次出兵,已是列國周知。

    ;;;我吳國與越國若不相戰一場,自然是連越王勾踐都不會甘心。

    ;;;所以此次本王親征,主帥勿須差兒再選。

    ;;;而副帥人選,卻讓本王十分為難,不知差兒如何定奪,你覺得誰可擔此重任?」

    ;;;吳王此問十分有深度,也十分考人。

    ;;;若說用兵,吳王還要遜於孫武,吳王親征,最好的人選自然是孫武為副帥了,此事並無非異。

    ;;;而且吳王當著三位重臣之面問起,並不召吳國其它朝臣,這說明吳王心裡已有人選,而且就在其三人之中。

    ;;;「回父王,此時吳國國葬之後,父王親征,而楚國又陣兵邊境,吳都不穩。

    ;;;所以孫武將軍需駐守吳都,兼顧吳楚邊境,如此才能為父王出兵解決後顧之憂。

    ;;;孩兒認為孫將軍不宜為副帥。

    ;;;剛才父王也說過,國以民為重,民以食為天。

    ;;;此時春耕之際,是國計民生之大事,吳國出兵,糧草為先,吳國百姓一年生計也全在於此春耕。

    ;;;而相國大人主持吳國內務,治理吳國百姓,兼治境內水利農牧,是為父王出兵的後勤保證。

    ;;;此次出兵,相國大人也不亦為副帥。

    ;;;出兵越國,雖為兩國之伐,卻也與列國緊密相關。

    ;;;此時國葬已畢,最佳副帥當是太宰大人。

    ;;;太宰大人雖然掌管列國之交及宗室事務,但年輕時期也是兵法大家,文韜武略。

    ;;;只是我吳國有孫將軍統領一國之兵,所以才退居後方。

    ;;;太宰大人若為副帥,與父王正是相得益彰,對越國也是一計攻心之謀。

    ;;;不知兒臣所說,是否符合父王之想?」

    ;;;吳王一聽,臉帶微笑,十分滿意。

    ;;;卻是對著三位重臣說道:「你們看看,這個差兒呀,對三位愛卿還是十分了解。

    ;;;對此次征越大事,也算是小有所謀。

    ;;;只是差兒所說,卻也有些偏頗。」

    ;;;夫差一聽,到是一楞,就連三位重臣也都覺得疑惑。

    ;;;剛才夫差所分析事理據在,也是符合現在吳國形勢。

    ;;;孫武若出兵,勢必造成吳都空虛,讓楚國有機可趁。

    ;;;孫武鎮守吳都,就算吳王身敗,越國也不敢輕易深入吳國。

    ;;;而伍子胥一直對伐越不感興趣,而且此時春耕也到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理由。

    ;;;正順了剛才吳王的意思,也算是十分體貼吳王內心之想。

    ;;;此時吳王一說,大家都看著吳王。

    ;;;「差兒,非是父王駁你。

    ;;;你是不知三位愛卿之能。

    ;;;若論兵法謀略,列國之中當推孫愛卿。

    ;;;可差兒不知,伍愛卿與伯愛卿也是兵法大家。

    ;;;只是在我吳國有了孫愛卿,才退而居次。

    ;;;三位愛卿於我吳國皆是全才,不論任何一人放在其它列國,都可算是中將軍之才呀。

    ;;;剛才差兒所舉薦伯愛卿到是深和我意,既解決後顧之憂,又兼顧後勤供給,該是上上之選。

    ;;;只是不知伯愛卿可否陪本王這老朽之軀再上沙場,征伐越國呢?」

    ;;;伯否一聽,心裡其實早已知道會是此番情景。

    ;;;自前日吳王醒來,親詢虎丘地宮之事。

    ;;;伯否就有一種心驚肉跳的感覺,知道吳王雖然信任於他,可卻也成了吳王的一塊心病。

    ;;;用萬餘人引鬼谷王禪之事,雖然做得嚴密,可越是秘密之事,那麼知道之人就越危險。

    ;;;吳王一世英明,在列國之中也算得上是一代梟雄,威震列國,他是不會任知道此秘密之人留在世上的。

    ;;;伯否親自處理了此事,此時沒有功勞,反而成為其後患,若吳王不除自己,那將留下後患。

    ;;;此時伯否算是真的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伴君如伴虎的。

    ;;;可伯否還是十分會意,立時跪在地上大聲回道:「老臣願領副帥之職,隨王上征伐越國,雖死猶榮!」

    ;;;伯否已是做好陪吳王一死的心理,所以此時說話語氣堅決,毫不含糊。

    ;;;「差兒,快扶伯愛卿起身。」

    ;;;夫差一聽,親扶伯否再次坐下。

    ;;;「有伯愛卿陪本王,實是本王幸事,此次出征,有就勞伯愛卿為本王主管一切後勤內務了。」

    ;;;吳王說完,臉帶笑意,親斟一杯茶遞與伯否。

    ;;;伯否一看,只得再次起身躬接王上奉茶。

    ;;;臉上雖然面不改色,可心裡卻是死灰一片。

    ;;;【作者題外話】:今天發的兩章,其實與早前的兩章「教子有方」相互應證。

    ;;;那兩章吳王醒來,而夫差對王禪有了殺心,吳王一副大義凌然,仁信的形像訓斥夫差,要知恩圖報。

    ;;;可夫差一走,吳王就安排伯否地宮大計,形成反差。

    ;;;這兩章卻反了過來,先是寫吳王的狠勁,再敘述吳王虛假的恤民之情,最後通過父子的竄謀,把知情者伯否推向死局。

    ;;;從另一個側面描述一個梟雄的暗黑心裡。

    ;;;前期大家讀來,覺得吳王實在可憐,妻子背叛,兄弟反目,父子相戮,失妻(親手殺的)失子喪女,一副隱忍大度的高大形像。

    ;;;可這幾章卻用矛盾的不同場景還真實描述一個暮年梟雄的本色,也讓大家吳王闔閭的形像更真實一些。;;;;第二百五十八章伴君如虎

    ;;;吳王起身,重新整理了一下儀表,顯得十分精神,一掃這幾日因傷而頹廢的形像。

    ;;;此時夫差領著三位重臣一起來到寢宮,見吳王已然端坐。

    ;;;夫差還是帶著三位重臣向吳王一起行著大禮。

    ;;;「起來吧,想來一早上的朝會,你們也累了,就陪本王一起用個飯吧。」

    ;;;吳王伸手一揮,四人才依次坐下。

    ;;;「差兒,國葬之事已畢,春耕之時已至,你身為監國太子,應該多關心吳國百姓的生計問題。

    ;;;不知道今年吳國百姓是否都備足的種子,有沒有流離失所的情況?

    ;;;這些事你要用心與伍愛卿學習,不可忽視。

    ;;;百姓是我吳國的根基,關乎我吳國存亡,一定要用心對待才是。」

    ;;;吳王說完,這才端起碗來,對著三位重臣示意可以吃飯了。

    ;;;「回父王,今日朝會所議之事,大都與吳國春耕有關。

    ;;;幸得相國大人深體民情,一切事務都安排妥當。

    ;;;縱是有一些因災流離之民,相國大人也已發放了安民補助,讓百姓可以在我吳國久居生養。」

    ;;;夫差並沒有端碗吃飯,而是說完看著吳王,在等待吳王訓示。

    ;;;「你也先吃飯吧,邊吃邊說。」

    ;;;吳王看了看夫差,還是先讓他吃飯再說。

    ;;;「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本,本王也是端手中之碗,而感百姓這恩。

    ;;;身為吳國王族,該體恤這食之不易,體恤百姓勞苦之辛。

    ;;;不可因私廢公,因尊貴而鄙視低微。

    ;;;我們雖然身居高位,卻還是要依靠低微之人的辛勞,才能保一日三餐。

    ;;;所以在任何時候,你都不可忘了我吳國的根本,就在於你所忽視的這些低微之人手中。」

    ;;;吳王深有體會,所以其一生以來,都一直提倡節儉,摒斥浪費。

    ;;;對於吃食更是注重體貼於民,此時雖然有三位重臣相陪,可桌上菜也不多,基本夠用,從不浪費。

    ;;;這一席話也是睹物思情,有感而發,十分真誠。

    ;;;吳王說完,一抬頭再看四人都不敢用食,也在看著吳王。

    ;;;「好好好,我看你們三位也是越來越生分了,本王也不說了,等三位愛卿吃完,本王再與三位商議。」

    ;;;吳王說完,三人也是嘿嘿一笑,埋頭吃飯。

    ;;;他們心裡也都十分不解,為何此次陪吳王用膳,卻偏偏提到百姓春耕之事。

    ;;;而且說得十分鄭重其事。

    ;;;原本吳都百姓生計問題一直是伍子胥操持,都管理得井井有條,吳王十分信任,並不過多問詢。

    ;;;若說問詢,除非是有大災或是戰亂之時,百姓難與為繼,吳王才會親自過問百姓安居。

    ;;;可當著監國太子之面,三位重臣在列,如此堂而皇之說起,三人也是頭一次聽道。

    ;;;吳王剛才也知三人疑惑,知道是自己心中愧意作崇,所以讓三人反而不習慣了。

    ;;;此時心情大好,連吃兩碗米飯,還喝了一碗魚湯,甚是愜意。

    ;;;三人與夫差也是適時務者,見吳王已食畢,大家也都紛紛放下碗筷,一副食飽喝足的樣子。

    ;;;就等著吳王發話。

    ;;;「三位愛卿,今日我看春光明媚,不若我請三位移位後花園之中。

    ;;;咱們邊喝茶午體,也就把攻伐越國大戰之事給定了如何?」

    ;;;「一切聽王上指意。」

    ;;;三人也是異口同聲,並不反對。

    ;;;「父王,我扶你出去。」

    ;;;夫差趕緊站起身來,欲扶吳王。

    ;;;吳王卻罷了罷手道:「差兒,為父可還沒有老朽到步不能履的地步。

    ;;;父王既然決定親征越國,又怎麼會連路都走不了呢。

    ;;;可別讓三位愛卿笑話本王。」

    ;;;吳王說完,昂首挺胸自行向後花園走去。

    ;;;身後三人,也是各有疑惑。

    ;;;伯否當然知道為何今日吳王如此舉止反常,一切都是因為昨夜之事。

    ;;;原本昨日國葬,今日作為至親之人,吳王該憂傷無度。

    ;;;可吳王卻一反常態,到顯得像是沒我葬過親人一樣。

    ;;;又或者說,吳王實在非常人能度,胸有千壑,是一個提得起放得下之人。

    ;;;可這一切並非如此,伯否知道吳王的一切反常,都是因為除掉王禪。

    ;;;可伯否心裡卻有一種莫名的悲哀。

    ;;;王禪如此之能,雖然現在才十三歲,可料事如神,謀算在先,處處占得先機,三人中除了孫武的兵事沒有對比之外。

    ;;;其它的諸多事宜,似乎已遠在三人之上。

    ;;;如此大能之人,卻如此悲劇收場,實在令人惋惜。

    ;;;王禪雖然明為楚國,卻實實在在的為吳國立下汗馬功勞。

    ;;;若吳王封賞於王禪,就算職位與三人平齊,想來三人也是心服口服。

    ;;;可就是這樣一個為吳國謀略之人,被吳王利用其宅心仁厚,為救吳都萬餘百姓,而困死地宮。

    ;;;而他的死,卻成為吳王欣慰及開心的理由。

    ;;;讓吳王興奮到關心起吳國百姓,體恤其辛勞,躬身反醒,以身作責,實在有些可笑。

    ;;;而伯否雖然知道,卻並不顯露,而是與伍子胥和孫武一樣,面帶疑惑,假裝不知。

    ;;;伍子胥昨日之時,也感覺到一絲不妥,可他卻不敢也不願更不會去理會此事。

    ;;;王禪於他,也是有恩之人,可對他的主見卻難與苟同,心裡雖有猜測,卻也只得徒添幾分惋惜之情。

    ;;;而孫武則顯得十分平淡,並未察覺異樣。

    ;;;他為人正直,只喜歡在與人對陣之時,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因素,戰勝於對手。

    ;;;至於兵法上的詭道,他十分精通,可對於朝堂權謀之術則顯得有些漠然。

    ;;;或許是因為自己身為武將,解決事情的方式一般只有對壘沙場。

    ;;;至於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那該也是光明正大的權謀,不屑於個人私利之謀。

    ;;;後花園內果然春意盎然,綠樹初芽,鳥語花香,蝶舞蜂忙,正是一片春光映吳王。

    ;;;「三位愛卿請!」

    ;;;吳王十分客氣,自己坐下之時,不忘先請三位坐下,算是十分注重主客之誼。

    ;;;「王上請!」

    ;;;三人還是異口同聲,似乎習慣了吳王的客套。

    ;;;吳王坐下,卻是看著夫差。

    ;;;「差兒,你也坐吧。

    ;;;國葬之事已畢,本王雖然傷悲無比,可也知於事無補。

    ;;;此次對越用兵,本王雖然已謀劃甚久。

    ;;;現在本王尚有些思慮不周,難與確定之事,此時三位愛卿也在,你就為本王謀略謀略。」

    ;;;吳王說完微微一笑,看了看三位重臣。

    ;;;意思十分明顯,那就是要讓夫差在三位吳國重臣面前,好好的表現一下。

    ;;;雖然治國、領兵之道非一語可蔽之,可沙盤演兵,卻還是可以說道說道的。

    ;;;三位重臣也是微笑以對,心裡卻都有些嘀咕著。

    ;;;吳王向來自負,用兵伐謀,一向十分武斷。

    ;;;雖然孫武來吳,得吳王信任,統領吳國兵甲,兼之在兵法謀略之上,無人出其右。

    ;;;可在吳王面前,都一直十分謹慎,並不會忤逆吳王之意。

    ;;;當年攻伐楚國,已連破數城,而孫武並不贊成全兵深入。

    ;;;孫武覺得舉一國之兵深入一國腹地,十分危險。

    ;;;可吳王還是領三位重臣執意攻代,一舉攻入楚國都城。

    ;;;當時吳王曾自負的問過三位重臣:「你們原本都說不能攻入楚國國都,也不可取勝,可今日本王一樣攻破楚國之都。

    ;;;你們有謀有略,卻少了本王的膽色。

    ;;;沙場之上,謀略在先,可對敵之時,還需要膽色與武力,這就是本王與你們的區別!」

    ;;;那時的吳王何等風光,又是何等自負,有一股不把天下英雄放在眼裡的霸氣。

    ;;;只是後來夫概篡位,險些得逞,若不是孫武領兵有方,進退得當,留有餘手,才快速解了吳都之亂。

    ;;;自此事之後,才讓吳王深解孫武之慮的長遠,也更回依重孫武,而少了一些自負。

    ;;;今日如此問詢夫差,一是想驗證夫差的用兵之能。

    ;;;二也怕是想在三位重臣面前有心顯擺一下吳王兒子的本事。

    ;;;「回父王,兒臣雖然自小跟隨孫將軍學習兵法韜略,也曾領兵作戰。

    ;;;但那在父王及三位重臣豐功偉業之前,都不值一提。

    ;;;兒臣本不敢在父王及三位重臣面前妄語兵法韜略

    ;;;可兒臣自知不才,也願說出自己愚見,讓父王與三位重臣多多指教。」

    ;;;夫差也是十分善長領會吳王之意,先謙虛一番,再順勢而為,讓人覺得他尊老而重師。

    ;;;吳王十分滿意,看著夫差,又示意讓他坐下。

    ;;;「本次出兵,已是列國周知。

    ;;;我吳國與越國若不相戰一場,自然是連越王勾踐都不會甘心。

    ;;;所以此次本王親征,主帥勿須差兒再選。

    ;;;而副帥人選,卻讓本王十分為難,不知差兒如何定奪,你覺得誰可擔此重任?」

    ;;;吳王此問十分有深度,也十分考人。

    ;;;若說用兵,吳王還要遜於孫武,吳王親征,最好的人選自然是孫武為副帥了,此事並無非異。

    ;;;而且吳王當著三位重臣之面問起,並不召吳國其它朝臣,這說明吳王心裡已有人選,而且就在其三人之中。

    ;;;「回父王,此時吳國國葬之後,父王親征,而楚國又陣兵邊境,吳都不穩。

    ;;;所以孫武將軍需駐守吳都,兼顧吳楚邊境,如此才能為父王出兵解決後顧之憂。

    ;;;孩兒認為孫將軍不宜為副帥。

    ;;;剛才父王也說過,國以民為重,民以食為天。

    ;;;此時春耕之際,是國計民生之大事,吳國出兵,糧草為先,吳國百姓一年生計也全在於此春耕。

    ;;;而相國大人主持吳國內務,治理吳國百姓,兼治境內水利農牧,是為父王出兵的後勤保證。

    ;;;此次出兵,相國大人也不亦為副帥。

    ;;;出兵越國,雖為兩國之伐,卻也與列國緊密相關。

    ;;;此時國葬已畢,最佳副帥當是太宰大人。

    ;;;太宰大人雖然掌管列國之交及宗室事務,但年輕時期也是兵法大家,文韜武略。

    ;;;只是我吳國有孫將軍統領一國之兵,所以才退居後方。

    ;;;太宰大人若為副帥,與父王正是相得益彰,對越國也是一計攻心之謀。

    ;;;不知兒臣所說,是否符合父王之想?」

    ;;;吳王一聽,臉帶微笑,十分滿意。

    ;;;卻是對著三位重臣說道:「你們看看,這個差兒呀,對三位愛卿還是十分了解。

    ;;;對此次征越大事,也算是小有所謀。

    ;;;只是差兒所說,卻也有些偏頗。」

    ;;;夫差一聽,到是一楞,就連三位重臣也都覺得疑惑。

    ;;;剛才夫差所分析事理據在,也是符合現在吳國形勢。

    ;;;孫武若出兵,勢必造成吳都空虛,讓楚國有機可趁。

    ;;;孫武鎮守吳都,就算吳王身敗,越國也不敢輕易深入吳國。

    ;;;而伍子胥一直對伐越不感興趣,而且此時春耕也到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理由。

    ;;;正順了剛才吳王的意思,也算是十分體貼吳王內心之想。

    ;;;此時吳王一說,大家都看著吳王。

    ;;;「差兒,非是父王駁你。

    ;;;你是不知三位愛卿之能。

    ;;;若論兵法謀略,列國之中當推孫愛卿。

    ;;;可差兒不知,伍愛卿與伯愛卿也是兵法大家。

    ;;;只是在我吳國有了孫愛卿,才退而居次。

    ;;;三位愛卿於我吳國皆是全才,不論任何一人放在其它列國,都可算是中將軍之才呀。

    ;;;剛才差兒所舉薦伯愛卿到是深和我意,既解決後顧之憂,又兼顧後勤供給,該是上上之選。

    ;;;只是不知伯愛卿可否陪本王這老朽之軀再上沙場,征伐越國呢?」

    ;;;伯否一聽,心裡其實早已知道會是此番情景。

    ;;;自前日吳王醒來,親詢虎丘地宮之事。

    ;;;伯否就有一種心驚肉跳的感覺,知道吳王雖然信任於他,可卻也成了吳王的一塊心病。

    ;;;用萬餘人引鬼谷王禪之事,雖然做得嚴密,可越是秘密之事,那麼知道之人就越危險。

    ;;;吳王一世英明,在列國之中也算得上是一代梟雄,威震列國,他是不會任知道此秘密之人留在世上的。

    ;;;伯否親自處理了此事,此時沒有功勞,反而成為其後患,若吳王不除自己,那將留下後患。

    ;;;此時伯否算是真的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伴君如伴虎的。

    ;;;可伯否還是十分會意,立時跪在地上大聲回道:「老臣願領副帥之職,隨王上征伐越國,雖死猶榮!」

    ;;;伯否已是做好陪吳王一死的心理,所以此時說話語氣堅決,毫不含糊。

    ;;;「差兒,快扶伯愛卿起身。」

    ;;;夫差一聽,親扶伯否再次坐下。

    ;;;「有伯愛卿陪本王,實是本王幸事,此次出征,有就勞伯愛卿為本王主管一切後勤內務了。」

    ;;;吳王說完,臉帶笑意,親斟一杯茶遞與伯否。

    ;;;伯否一看,只得再次起身躬接王上奉茶。

    ;;;臉上雖然面不改色,可心裡卻是死灰一片。

    ;;;【作者題外話】:今天發的兩章,其實與早前的兩章「教子有方」相互應證。

    ;;;那兩章吳王醒來,而夫差對王禪有了殺心,吳王一副大義凌然,仁信的形像訓斥夫差,要知恩圖報。

    ;;;可夫差一走,吳王就安排伯否地宮大計,形成反差。

    ;;;這兩章卻反了過來,先是寫吳王的狠勁,再敘述吳王虛假的恤民之情,最後通過父子的竄謀,把知情者伯否推向死局。

    ;;;從另一個側面描述一個梟雄的暗黑心裡。

    ;;;前期大家讀來,覺得吳王實在可憐,妻子背叛,兄弟反目,父子相戮,失妻(親手殺的)失子喪女,一副隱忍大度的高大形像。

    ;;;可這幾章卻用矛盾的不同場景還真實描述一個暮年梟雄的本色,也讓大家吳王闔閭的形像更真實一些。;;;;第二百五十八章伴君如虎

    ;;;吳王起身,重新整理了一下儀表,顯得十分精神,一掃這幾日因傷而頹廢的形像。

    ;;;此時夫差領著三位重臣一起來到寢宮,見吳王已然端坐。

    ;;;夫差還是帶著三位重臣向吳王一起行著大禮。

    ;;;「起來吧,想來一早上的朝會,你們也累了,就陪本王一起用個飯吧。」

    ;;;吳王伸手一揮,四人才依次坐下。

    ;;;「差兒,國葬之事已畢,春耕之時已至,你身為監國太子,應該多關心吳國百姓的生計問題。

    ;;;不知道今年吳國百姓是否都備足的種子,有沒有流離失所的情況?

    ;;;這些事你要用心與伍愛卿學習,不可忽視。

    ;;;百姓是我吳國的根基,關乎我吳國存亡,一定要用心對待才是。」

    ;;;吳王說完,這才端起碗來,對著三位重臣示意可以吃飯了。

    ;;;「回父王,今日朝會所議之事,大都與吳國春耕有關。

    ;;;幸得相國大人深體民情,一切事務都安排妥當。

    ;;;縱是有一些因災流離之民,相國大人也已發放了安民補助,讓百姓可以在我吳國久居生養。」

    ;;;夫差並沒有端碗吃飯,而是說完看著吳王,在等待吳王訓示。

    ;;;「你也先吃飯吧,邊吃邊說。」

    ;;;吳王看了看夫差,還是先讓他吃飯再說。

    ;;;「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本,本王也是端手中之碗,而感百姓這恩。

    ;;;身為吳國王族,該體恤這食之不易,體恤百姓勞苦之辛。

    ;;;不可因私廢公,因尊貴而鄙視低微。

    ;;;我們雖然身居高位,卻還是要依靠低微之人的辛勞,才能保一日三餐。

    ;;;所以在任何時候,你都不可忘了我吳國的根本,就在於你所忽視的這些低微之人手中。」

    ;;;吳王深有體會,所以其一生以來,都一直提倡節儉,摒斥浪費。

    ;;;對於吃食更是注重體貼於民,此時雖然有三位重臣相陪,可桌上菜也不多,基本夠用,從不浪費。

    ;;;這一席話也是睹物思情,有感而發,十分真誠。

    ;;;吳王說完,一抬頭再看四人都不敢用食,也在看著吳王。

    ;;;「好好好,我看你們三位也是越來越生分了,本王也不說了,等三位愛卿吃完,本王再與三位商議。」

    ;;;吳王說完,三人也是嘿嘿一笑,埋頭吃飯。

    ;;;他們心裡也都十分不解,為何此次陪吳王用膳,卻偏偏提到百姓春耕之事。

    ;;;而且說得十分鄭重其事。

    ;;;原本吳都百姓生計問題一直是伍子胥操持,都管理得井井有條,吳王十分信任,並不過多問詢。

    ;;;若說問詢,除非是有大災或是戰亂之時,百姓難與為繼,吳王才會親自過問百姓安居。

    ;;;可當著監國太子之面,三位重臣在列,如此堂而皇之說起,三人也是頭一次聽道。

    ;;;吳王剛才也知三人疑惑,知道是自己心中愧意作崇,所以讓三人反而不習慣了。

    ;;;此時心情大好,連吃兩碗米飯,還喝了一碗魚湯,甚是愜意。

    ;;;三人與夫差也是適時務者,見吳王已食畢,大家也都紛紛放下碗筷,一副食飽喝足的樣子。

    ;;;就等著吳王發話。

    ;;;「三位愛卿,今日我看春光明媚,不若我請三位移位後花園之中。

    ;;;咱們邊喝茶午體,也就把攻伐越國大戰之事給定了如何?」

    ;;;「一切聽王上指意。」

    ;;;三人也是異口同聲,並不反對。

    ;;;「父王,我扶你出去。」

    ;;;夫差趕緊站起身來,欲扶吳王。

    ;;;吳王卻罷了罷手道:「差兒,為父可還沒有老朽到步不能履的地步。

    ;;;父王既然決定親征越國,又怎麼會連路都走不了呢。

    ;;;可別讓三位愛卿笑話本王。」

    ;;;吳王說完,昂首挺胸自行向後花園走去。

    ;;;身後三人,也是各有疑惑。

    ;;;伯否當然知道為何今日吳王如此舉止反常,一切都是因為昨夜之事。

    ;;;原本昨日國葬,今日作為至親之人,吳王該憂傷無度。

    ;;;可吳王卻一反常態,到顯得像是沒我葬過親人一樣。

    ;;;又或者說,吳王實在非常人能度,胸有千壑,是一個提得起放得下之人。

    ;;;可這一切並非如此,伯否知道吳王的一切反常,都是因為除掉王禪。

    ;;;可伯否心裡卻有一種莫名的悲哀。

    ;;;王禪如此之能,雖然現在才十三歲,可料事如神,謀算在先,處處占得先機,三人中除了孫武的兵事沒有對比之外。

    ;;;其它的諸多事宜,似乎已遠在三人之上。

    ;;;如此大能之人,卻如此悲劇收場,實在令人惋惜。

    ;;;王禪雖然明為楚國,卻實實在在的為吳國立下汗馬功勞。

    ;;;若吳王封賞於王禪,就算職位與三人平齊,想來三人也是心服口服。

    ;;;可就是這樣一個為吳國謀略之人,被吳王利用其宅心仁厚,為救吳都萬餘百姓,而困死地宮。

    ;;;而他的死,卻成為吳王欣慰及開心的理由。

    ;;;讓吳王興奮到關心起吳國百姓,體恤其辛勞,躬身反醒,以身作責,實在有些可笑。

    ;;;而伯否雖然知道,卻並不顯露,而是與伍子胥和孫武一樣,面帶疑惑,假裝不知。

    ;;;伍子胥昨日之時,也感覺到一絲不妥,可他卻不敢也不願更不會去理會此事。

    ;;;王禪於他,也是有恩之人,可對他的主見卻難與苟同,心裡雖有猜測,卻也只得徒添幾分惋惜之情。

    ;;;而孫武則顯得十分平淡,並未察覺異樣。

    ;;;他為人正直,只喜歡在與人對陣之時,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因素,戰勝於對手。

    ;;;至於兵法上的詭道,他十分精通,可對於朝堂權謀之術則顯得有些漠然。

    ;;;或許是因為自己身為武將,解決事情的方式一般只有對壘沙場。

    ;;;至於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那該也是光明正大的權謀,不屑於個人私利之謀。

    ;;;後花園內果然春意盎然,綠樹初芽,鳥語花香,蝶舞蜂忙,正是一片春光映吳王。

    ;;;「三位愛卿請!」

    ;;;吳王十分客氣,自己坐下之時,不忘先請三位坐下,算是十分注重主客之誼。

    ;;;「王上請!」

    ;;;三人還是異口同聲,似乎習慣了吳王的客套。

    ;;;吳王坐下,卻是看著夫差。

    ;;;「差兒,你也坐吧。

    ;;;國葬之事已畢,本王雖然傷悲無比,可也知於事無補。

    ;;;此次對越用兵,本王雖然已謀劃甚久。

    ;;;現在本王尚有些思慮不周,難與確定之事,此時三位愛卿也在,你就為本王謀略謀略。」

    ;;;吳王說完微微一笑,看了看三位重臣。

    ;;;意思十分明顯,那就是要讓夫差在三位吳國重臣面前,好好的表現一下。

    ;;;雖然治國、領兵之道非一語可蔽之,可沙盤演兵,卻還是可以說道說道的。

    ;;;三位重臣也是微笑以對,心裡卻都有些嘀咕著。

    ;;;吳王向來自負,用兵伐謀,一向十分武斷。

    ;;;雖然孫武來吳,得吳王信任,統領吳國兵甲,兼之在兵法謀略之上,無人出其右。

    ;;;可在吳王面前,都一直十分謹慎,並不會忤逆吳王之意。

    ;;;當年攻伐楚國,已連破數城,而孫武並不贊成全兵深入。

    ;;;孫武覺得舉一國之兵深入一國腹地,十分危險。

    ;;;可吳王還是領三位重臣執意攻代,一舉攻入楚國都城。

    ;;;當時吳王曾自負的問過三位重臣:「你們原本都說不能攻入楚國國都,也不可取勝,可今日本王一樣攻破楚國之都。

    ;;;你們有謀有略,卻少了本王的膽色。

    ;;;沙場之上,謀略在先,可對敵之時,還需要膽色與武力,這就是本王與你們的區別!」

    ;;;那時的吳王何等風光,又是何等自負,有一股不把天下英雄放在眼裡的霸氣。

    ;;;只是後來夫概篡位,險些得逞,若不是孫武領兵有方,進退得當,留有餘手,才快速解了吳都之亂。

    ;;;自此事之後,才讓吳王深解孫武之慮的長遠,也更回依重孫武,而少了一些自負。

    ;;;今日如此問詢夫差,一是想驗證夫差的用兵之能。

    ;;;二也怕是想在三位重臣面前有心顯擺一下吳王兒子的本事。

    ;;;「回父王,兒臣雖然自小跟隨孫將軍學習兵法韜略,也曾領兵作戰。

    ;;;但那在父王及三位重臣豐功偉業之前,都不值一提。

    ;;;兒臣本不敢在父王及三位重臣面前妄語兵法韜略

    ;;;可兒臣自知不才,也願說出自己愚見,讓父王與三位重臣多多指教。」

    ;;;夫差也是十分善長領會吳王之意,先謙虛一番,再順勢而為,讓人覺得他尊老而重師。

    ;;;吳王十分滿意,看著夫差,又示意讓他坐下。

    ;;;「本次出兵,已是列國周知。

    ;;;我吳國與越國若不相戰一場,自然是連越王勾踐都不會甘心。

    ;;;所以此次本王親征,主帥勿須差兒再選。

    ;;;而副帥人選,卻讓本王十分為難,不知差兒如何定奪,你覺得誰可擔此重任?」

    ;;;吳王此問十分有深度,也十分考人。

    ;;;若說用兵,吳王還要遜於孫武,吳王親征,最好的人選自然是孫武為副帥了,此事並無非異。

    ;;;而且吳王當著三位重臣之面問起,並不召吳國其它朝臣,這說明吳王心裡已有人選,而且就在其三人之中。

    ;;;「回父王,此時吳國國葬之後,父王親征,而楚國又陣兵邊境,吳都不穩。

    ;;;所以孫武將軍需駐守吳都,兼顧吳楚邊境,如此才能為父王出兵解決後顧之憂。

    ;;;孩兒認為孫將軍不宜為副帥。

    ;;;剛才父王也說過,國以民為重,民以食為天。

    ;;;此時春耕之際,是國計民生之大事,吳國出兵,糧草為先,吳國百姓一年生計也全在於此春耕。

    ;;;而相國大人主持吳國內務,治理吳國百姓,兼治境內水利農牧,是為父王出兵的後勤保證。

    ;;;此次出兵,相國大人也不亦為副帥。

    ;;;出兵越國,雖為兩國之伐,卻也與列國緊密相關。

    ;;;此時國葬已畢,最佳副帥當是太宰大人。

    ;;;太宰大人雖然掌管列國之交及宗室事務,但年輕時期也是兵法大家,文韜武略。

    ;;;只是我吳國有孫將軍統領一國之兵,所以才退居後方。

    ;;;太宰大人若為副帥,與父王正是相得益彰,對越國也是一計攻心之謀。

    ;;;不知兒臣所說,是否符合父王之想?」

    ;;;吳王一聽,臉帶微笑,十分滿意。

    ;;;卻是對著三位重臣說道:「你們看看,這個差兒呀,對三位愛卿還是十分了解。

    ;;;對此次征越大事,也算是小有所謀。

    ;;;只是差兒所說,卻也有些偏頗。」

    ;;;夫差一聽,到是一楞,就連三位重臣也都覺得疑惑。

    ;;;剛才夫差所分析事理據在,也是符合現在吳國形勢。

    ;;;孫武若出兵,勢必造成吳都空虛,讓楚國有機可趁。

    ;;;孫武鎮守吳都,就算吳王身敗,越國也不敢輕易深入吳國。

    ;;;而伍子胥一直對伐越不感興趣,而且此時春耕也到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理由。

    ;;;正順了剛才吳王的意思,也算是十分體貼吳王內心之想。

    ;;;此時吳王一說,大家都看著吳王。

    ;;;「差兒,非是父王駁你。

    ;;;你是不知三位愛卿之能。

    ;;;若論兵法謀略,列國之中當推孫愛卿。

    ;;;可差兒不知,伍愛卿與伯愛卿也是兵法大家。

    ;;;只是在我吳國有了孫愛卿,才退而居次。

    ;;;三位愛卿於我吳國皆是全才,不論任何一人放在其它列國,都可算是中將軍之才呀。

    ;;;剛才差兒所舉薦伯愛卿到是深和我意,既解決後顧之憂,又兼顧後勤供給,該是上上之選。

    ;;;只是不知伯愛卿可否陪本王這老朽之軀再上沙場,征伐越國呢?」

    ;;;伯否一聽,心裡其實早已知道會是此番情景。

    ;;;自前日吳王醒來,親詢虎丘地宮之事。

    ;;;伯否就有一種心驚肉跳的感覺,知道吳王雖然信任於他,可卻也成了吳王的一塊心病。

    ;;;用萬餘人引鬼谷王禪之事,雖然做得嚴密,可越是秘密之事,那麼知道之人就越危險。

    ;;;吳王一世英明,在列國之中也算得上是一代梟雄,威震列國,他是不會任知道此秘密之人留在世上的。

    ;;;伯否親自處理了此事,此時沒有功勞,反而成為其後患,若吳王不除自己,那將留下後患。

    ;;;此時伯否算是真的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伴君如伴虎的。

    ;;;可伯否還是十分會意,立時跪在地上大聲回道:「老臣願領副帥之職,隨王上征伐越國,雖死猶榮!」

    ;;;伯否已是做好陪吳王一死的心理,所以此時說話語氣堅決,毫不含糊。

    ;;;「差兒,快扶伯愛卿起身。」

    ;;;夫差一聽,親扶伯否再次坐下。

    ;;;「有伯愛卿陪本王,實是本王幸事,此次出征,有就勞伯愛卿為本王主管一切後勤內務了。」

    ;;;吳王說完,臉帶笑意,親斟一杯茶遞與伯否。

    ;;;伯否一看,只得再次起身躬接王上奉茶。

    ;;;臉上雖然面不改色,可心裡卻是死灰一片。

    ;;;【作者題外話】:今天發的兩章,其實與早前的兩章「教子有方」相互應證。

    ;;;那兩章吳王醒來,而夫差對王禪有了殺心,吳王一副大義凌然,仁信的形像訓斥夫差,要知恩圖報。

    ;;;可夫差一走,吳王就安排伯否地宮大計,形成反差。

    ;;;這兩章卻反了過來,先是寫吳王的狠勁,再敘述吳王虛假的恤民之情,最後通過父子的竄謀,把知情者伯否推向死局。

    ;;;從另一個側面描述一個梟雄的暗黑心裡。

    ;;;前期大家讀來,覺得吳王實在可憐,妻子背叛,兄弟反目,父子相戮,失妻(親手殺的)失子喪女,一副隱忍大度的高大形像。

    ;;;可這幾章卻用矛盾的不同場景還真實描述一個暮年梟雄的本色,也讓大家吳王闔閭的形像更真實一些。;;;;第二百五十八章伴君如虎

    ;;;吳王起身,重新整理了一下儀表,顯得十分精神,一掃這幾日因傷而頹廢的形像。

    ;;;此時夫差領著三位重臣一起來到寢宮,見吳王已然端坐。

    ;;;夫差還是帶著三位重臣向吳王一起行著大禮。

    ;;;「起來吧,想來一早上的朝會,你們也累了,就陪本王一起用個飯吧。」

    ;;;吳王伸手一揮,四人才依次坐下。

    ;;;「差兒,國葬之事已畢,春耕之時已至,你身為監國太子,應該多關心吳國百姓的生計問題。

    ;;;不知道今年吳國百姓是否都備足的種子,有沒有流離失所的情況?

    ;;;這些事你要用心與伍愛卿學習,不可忽視。

    ;;;百姓是我吳國的根基,關乎我吳國存亡,一定要用心對待才是。」

    ;;;吳王說完,這才端起碗來,對著三位重臣示意可以吃飯了。

    ;;;「回父王,今日朝會所議之事,大都與吳國春耕有關。

    ;;;幸得相國大人深體民情,一切事務都安排妥當。

    ;;;縱是有一些因災流離之民,相國大人也已發放了安民補助,讓百姓可以在我吳國久居生養。」

    ;;;夫差並沒有端碗吃飯,而是說完看著吳王,在等待吳王訓示。

    ;;;「你也先吃飯吧,邊吃邊說。」

    ;;;吳王看了看夫差,還是先讓他吃飯再說。

    ;;;「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本,本王也是端手中之碗,而感百姓這恩。

    ;;;身為吳國王族,該體恤這食之不易,體恤百姓勞苦之辛。

    ;;;不可因私廢公,因尊貴而鄙視低微。

    ;;;我們雖然身居高位,卻還是要依靠低微之人的辛勞,才能保一日三餐。

    ;;;所以在任何時候,你都不可忘了我吳國的根本,就在於你所忽視的這些低微之人手中。」

    ;;;吳王深有體會,所以其一生以來,都一直提倡節儉,摒斥浪費。

    ;;;對於吃食更是注重體貼於民,此時雖然有三位重臣相陪,可桌上菜也不多,基本夠用,從不浪費。

    ;;;這一席話也是睹物思情,有感而發,十分真誠。

    ;;;吳王說完,一抬頭再看四人都不敢用食,也在看著吳王。

    ;;;「好好好,我看你們三位也是越來越生分了,本王也不說了,等三位愛卿吃完,本王再與三位商議。」

    ;;;吳王說完,三人也是嘿嘿一笑,埋頭吃飯。

    ;;;他們心裡也都十分不解,為何此次陪吳王用膳,卻偏偏提到百姓春耕之事。

    ;;;而且說得十分鄭重其事。

    ;;;原本吳都百姓生計問題一直是伍子胥操持,都管理得井井有條,吳王十分信任,並不過多問詢。

    ;;;若說問詢,除非是有大災或是戰亂之時,百姓難與為繼,吳王才會親自過問百姓安居。

    ;;;可當著監國太子之面,三位重臣在列,如此堂而皇之說起,三人也是頭一次聽道。

    ;;;吳王剛才也知三人疑惑,知道是自己心中愧意作崇,所以讓三人反而不習慣了。

    ;;;此時心情大好,連吃兩碗米飯,還喝了一碗魚湯,甚是愜意。

    ;;;三人與夫差也是適時務者,見吳王已食畢,大家也都紛紛放下碗筷,一副食飽喝足的樣子。

    ;;;就等著吳王發話。

    ;;;「三位愛卿,今日我看春光明媚,不若我請三位移位後花園之中。

    ;;;咱們邊喝茶午體,也就把攻伐越國大戰之事給定了如何?」

    ;;;「一切聽王上指意。」

    ;;;三人也是異口同聲,並不反對。

    ;;;「父王,我扶你出去。」

    ;;;夫差趕緊站起身來,欲扶吳王。

    ;;;吳王卻罷了罷手道:「差兒,為父可還沒有老朽到步不能履的地步。

    ;;;父王既然決定親征越國,又怎麼會連路都走不了呢。

    ;;;可別讓三位愛卿笑話本王。」

    ;;;吳王說完,昂首挺胸自行向後花園走去。

    ;;;身後三人,也是各有疑惑。

    ;;;伯否當然知道為何今日吳王如此舉止反常,一切都是因為昨夜之事。

    ;;;原本昨日國葬,今日作為至親之人,吳王該憂傷無度。

    ;;;可吳王卻一反常態,到顯得像是沒我葬過親人一樣。

    ;;;又或者說,吳王實在非常人能度,胸有千壑,是一個提得起放得下之人。

    ;;;可這一切並非如此,伯否知道吳王的一切反常,都是因為除掉王禪。

    ;;;可伯否心裡卻有一種莫名的悲哀。

    ;;;王禪如此之能,雖然現在才十三歲,可料事如神,謀算在先,處處占得先機,三人中除了孫武的兵事沒有對比之外。

    ;;;其它的諸多事宜,似乎已遠在三人之上。

    ;;;如此大能之人,卻如此悲劇收場,實在令人惋惜。

    ;;;王禪雖然明為楚國,卻實實在在的為吳國立下汗馬功勞。

    ;;;若吳王封賞於王禪,就算職位與三人平齊,想來三人也是心服口服。

    ;;;可就是這樣一個為吳國謀略之人,被吳王利用其宅心仁厚,為救吳都萬餘百姓,而困死地宮。

    ;;;而他的死,卻成為吳王欣慰及開心的理由。

    ;;;讓吳王興奮到關心起吳國百姓,體恤其辛勞,躬身反醒,以身作責,實在有些可笑。

    ;;;而伯否雖然知道,卻並不顯露,而是與伍子胥和孫武一樣,面帶疑惑,假裝不知。

    ;;;伍子胥昨日之時,也感覺到一絲不妥,可他卻不敢也不願更不會去理會此事。

    ;;;王禪於他,也是有恩之人,可對他的主見卻難與苟同,心裡雖有猜測,卻也只得徒添幾分惋惜之情。

    ;;;而孫武則顯得十分平淡,並未察覺異樣。

    ;;;他為人正直,只喜歡在與人對陣之時,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因素,戰勝於對手。

    ;;;至於兵法上的詭道,他十分精通,可對於朝堂權謀之術則顯得有些漠然。

    ;;;或許是因為自己身為武將,解決事情的方式一般只有對壘沙場。

    ;;;至於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那該也是光明正大的權謀,不屑於個人私利之謀。

    ;;;後花園內果然春意盎然,綠樹初芽,鳥語花香,蝶舞蜂忙,正是一片春光映吳王。

    ;;;「三位愛卿請!」

    ;;;吳王十分客氣,自己坐下之時,不忘先請三位坐下,算是十分注重主客之誼。

    ;;;「王上請!」

    ;;;三人還是異口同聲,似乎習慣了吳王的客套。

    ;;;吳王坐下,卻是看著夫差。

    ;;;「差兒,你也坐吧。

    ;;;國葬之事已畢,本王雖然傷悲無比,可也知於事無補。

    ;;;此次對越用兵,本王雖然已謀劃甚久。

    ;;;現在本王尚有些思慮不周,難與確定之事,此時三位愛卿也在,你就為本王謀略謀略。」

    ;;;吳王說完微微一笑,看了看三位重臣。

    ;;;意思十分明顯,那就是要讓夫差在三位吳國重臣面前,好好的表現一下。

    ;;;雖然治國、領兵之道非一語可蔽之,可沙盤演兵,卻還是可以說道說道的。

    ;;;三位重臣也是微笑以對,心裡卻都有些嘀咕著。

    ;;;吳王向來自負,用兵伐謀,一向十分武斷。

    ;;;雖然孫武來吳,得吳王信任,統領吳國兵甲,兼之在兵法謀略之上,無人出其右。

    ;;;可在吳王面前,都一直十分謹慎,並不會忤逆吳王之意。

    ;;;當年攻伐楚國,已連破數城,而孫武並不贊成全兵深入。

    ;;;孫武覺得舉一國之兵深入一國腹地,十分危險。

    ;;;可吳王還是領三位重臣執意攻代,一舉攻入楚國都城。

    ;;;當時吳王曾自負的問過三位重臣:「你們原本都說不能攻入楚國國都,也不可取勝,可今日本王一樣攻破楚國之都。

    ;;;你們有謀有略,卻少了本王的膽色。

    ;;;沙場之上,謀略在先,可對敵之時,還需要膽色與武力,這就是本王與你們的區別!」

    ;;;那時的吳王何等風光,又是何等自負,有一股不把天下英雄放在眼裡的霸氣。

    ;;;只是後來夫概篡位,險些得逞,若不是孫武領兵有方,進退得當,留有餘手,才快速解了吳都之亂。

    ;;;自此事之後,才讓吳王深解孫武之慮的長遠,也更回依重孫武,而少了一些自負。

    ;;;今日如此問詢夫差,一是想驗證夫差的用兵之能。

    ;;;二也怕是想在三位重臣面前有心顯擺一下吳王兒子的本事。

    ;;;「回父王,兒臣雖然自小跟隨孫將軍學習兵法韜略,也曾領兵作戰。

    ;;;但那在父王及三位重臣豐功偉業之前,都不值一提。

    ;;;兒臣本不敢在父王及三位重臣面前妄語兵法韜略

    ;;;可兒臣自知不才,也願說出自己愚見,讓父王與三位重臣多多指教。」

    ;;;夫差也是十分善長領會吳王之意,先謙虛一番,再順勢而為,讓人覺得他尊老而重師。

    ;;;吳王十分滿意,看著夫差,又示意讓他坐下。

    ;;;「本次出兵,已是列國周知。

    ;;;我吳國與越國若不相戰一場,自然是連越王勾踐都不會甘心。

    ;;;所以此次本王親征,主帥勿須差兒再選。

    ;;;而副帥人選,卻讓本王十分為難,不知差兒如何定奪,你覺得誰可擔此重任?」

    ;;;吳王此問十分有深度,也十分考人。

    ;;;若說用兵,吳王還要遜於孫武,吳王親征,最好的人選自然是孫武為副帥了,此事並無非異。

    ;;;而且吳王當著三位重臣之面問起,並不召吳國其它朝臣,這說明吳王心裡已有人選,而且就在其三人之中。

    ;;;「回父王,此時吳國國葬之後,父王親征,而楚國又陣兵邊境,吳都不穩。

    ;;;所以孫武將軍需駐守吳都,兼顧吳楚邊境,如此才能為父王出兵解決後顧之憂。

    ;;;孩兒認為孫將軍不宜為副帥。

    ;;;剛才父王也說過,國以民為重,民以食為天。

    ;;;此時春耕之際,是國計民生之大事,吳國出兵,糧草為先,吳國百姓一年生計也全在於此春耕。

    ;;;而相國大人主持吳國內務,治理吳國百姓,兼治境內水利農牧,是為父王出兵的後勤保證。

    ;;;此次出兵,相國大人也不亦為副帥。

    ;;;出兵越國,雖為兩國之伐,卻也與列國緊密相關。

    ;;;此時國葬已畢,最佳副帥當是太宰大人。

    ;;;太宰大人雖然掌管列國之交及宗室事務,但年輕時期也是兵法大家,文韜武略。

    ;;;只是我吳國有孫將軍統領一國之兵,所以才退居後方。

    ;;;太宰大人若為副帥,與父王正是相得益彰,對越國也是一計攻心之謀。

    ;;;不知兒臣所說,是否符合父王之想?」

    ;;;吳王一聽,臉帶微笑,十分滿意。

    ;;;卻是對著三位重臣說道:「你們看看,這個差兒呀,對三位愛卿還是十分了解。

    ;;;對此次征越大事,也算是小有所謀。

    ;;;只是差兒所說,卻也有些偏頗。」

    ;;;夫差一聽,到是一楞,就連三位重臣也都覺得疑惑。

    ;;;剛才夫差所分析事理據在,也是符合現在吳國形勢。

    ;;;孫武若出兵,勢必造成吳都空虛,讓楚國有機可趁。

    ;;;孫武鎮守吳都,就算吳王身敗,越國也不敢輕易深入吳國。

    ;;;而伍子胥一直對伐越不感興趣,而且此時春耕也到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理由。

    ;;;正順了剛才吳王的意思,也算是十分體貼吳王內心之想。

    ;;;此時吳王一說,大家都看著吳王。

    ;;;「差兒,非是父王駁你。

    ;;;你是不知三位愛卿之能。

    ;;;若論兵法謀略,列國之中當推孫愛卿。

    ;;;可差兒不知,伍愛卿與伯愛卿也是兵法大家。

    ;;;只是在我吳國有了孫愛卿,才退而居次。

    ;;;三位愛卿於我吳國皆是全才,不論任何一人放在其它列國,都可算是中將軍之才呀。

    ;;;剛才差兒所舉薦伯愛卿到是深和我意,既解決後顧之憂,又兼顧後勤供給,該是上上之選。

    ;;;只是不知伯愛卿可否陪本王這老朽之軀再上沙場,征伐越國呢?」

    ;;;伯否一聽,心裡其實早已知道會是此番情景。

    ;;;自前日吳王醒來,親詢虎丘地宮之事。

    ;;;伯否就有一種心驚肉跳的感覺,知道吳王雖然信任於他,可卻也成了吳王的一塊心病。

    ;;;用萬餘人引鬼谷王禪之事,雖然做得嚴密,可越是秘密之事,那麼知道之人就越危險。

    ;;;吳王一世英明,在列國之中也算得上是一代梟雄,威震列國,他是不會任知道此秘密之人留在世上的。

    ;;;伯否親自處理了此事,此時沒有功勞,反而成為其後患,若吳王不除自己,那將留下後患。

    ;;;此時伯否算是真的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伴君如伴虎的。

    ;;;可伯否還是十分會意,立時跪在地上大聲回道:「老臣願領副帥之職,隨王上征伐越國,雖死猶榮!」

    ;;;伯否已是做好陪吳王一死的心理,所以此時說話語氣堅決,毫不含糊。

    ;;;「差兒,快扶伯愛卿起身。」

    ;;;夫差一聽,親扶伯否再次坐下。

    ;;;「有伯愛卿陪本王,實是本王幸事,此次出征,有就勞伯愛卿為本王主管一切後勤內務了。」

    ;;;吳王說完,臉帶笑意,親斟一杯茶遞與伯否。

    ;;;伯否一看,只得再次起身躬接王上奉茶。

    ;;;臉上雖然面不改色,可心裡卻是死灰一片。

    ;;;【作者題外話】:今天發的兩章,其實與早前的兩章「教子有方」相互應證。

    ;;;那兩章吳王醒來,而夫差對王禪有了殺心,吳王一副大義凌然,仁信的形像訓斥夫差,要知恩圖報。

    ;;;可夫差一走,吳王就安排伯否地宮大計,形成反差。

    ;;;這兩章卻反了過來,先是寫吳王的狠勁,再敘述吳王虛假的恤民之情,最後通過父子的竄謀,把知情者伯否推向死局。

    ;;;從另一個側面描述一個梟雄的暗黑心裡。

    ;;;前期大家讀來,覺得吳王實在可憐,妻子背叛,兄弟反目,父子相戮,失妻(親手殺的)失子喪女,一副隱忍大度的高大形像。


    ;;;可這幾章卻用矛盾的不同場景還真實描述一個暮年梟雄的本色,也讓大家吳王闔閭的形像更真實一些。;;;;第二百五十八章伴君如虎

    ;;;吳王起身,重新整理了一下儀表,顯得十分精神,一掃這幾日因傷而頹廢的形像。

    ;;;此時夫差領著三位重臣一起來到寢宮,見吳王已然端坐。

    ;;;夫差還是帶著三位重臣向吳王一起行著大禮。

    ;;;「起來吧,想來一早上的朝會,你們也累了,就陪本王一起用個飯吧。」

    ;;;吳王伸手一揮,四人才依次坐下。

    ;;;「差兒,國葬之事已畢,春耕之時已至,你身為監國太子,應該多關心吳國百姓的生計問題。

    ;;;不知道今年吳國百姓是否都備足的種子,有沒有流離失所的情況?

    ;;;這些事你要用心與伍愛卿學習,不可忽視。

    ;;;百姓是我吳國的根基,關乎我吳國存亡,一定要用心對待才是。」

    ;;;吳王說完,這才端起碗來,對著三位重臣示意可以吃飯了。

    ;;;「回父王,今日朝會所議之事,大都與吳國春耕有關。

    ;;;幸得相國大人深體民情,一切事務都安排妥當。

    ;;;縱是有一些因災流離之民,相國大人也已發放了安民補助,讓百姓可以在我吳國久居生養。」

    ;;;夫差並沒有端碗吃飯,而是說完看著吳王,在等待吳王訓示。

    ;;;「你也先吃飯吧,邊吃邊說。」

    ;;;吳王看了看夫差,還是先讓他吃飯再說。

    ;;;「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本,本王也是端手中之碗,而感百姓這恩。

    ;;;身為吳國王族,該體恤這食之不易,體恤百姓勞苦之辛。

    ;;;不可因私廢公,因尊貴而鄙視低微。

    ;;;我們雖然身居高位,卻還是要依靠低微之人的辛勞,才能保一日三餐。

    ;;;所以在任何時候,你都不可忘了我吳國的根本,就在於你所忽視的這些低微之人手中。」

    ;;;吳王深有體會,所以其一生以來,都一直提倡節儉,摒斥浪費。

    ;;;對於吃食更是注重體貼於民,此時雖然有三位重臣相陪,可桌上菜也不多,基本夠用,從不浪費。

    ;;;這一席話也是睹物思情,有感而發,十分真誠。

    ;;;吳王說完,一抬頭再看四人都不敢用食,也在看著吳王。

    ;;;「好好好,我看你們三位也是越來越生分了,本王也不說了,等三位愛卿吃完,本王再與三位商議。」

    ;;;吳王說完,三人也是嘿嘿一笑,埋頭吃飯。

    ;;;他們心裡也都十分不解,為何此次陪吳王用膳,卻偏偏提到百姓春耕之事。

    ;;;而且說得十分鄭重其事。

    ;;;原本吳都百姓生計問題一直是伍子胥操持,都管理得井井有條,吳王十分信任,並不過多問詢。

    ;;;若說問詢,除非是有大災或是戰亂之時,百姓難與為繼,吳王才會親自過問百姓安居。

    ;;;可當著監國太子之面,三位重臣在列,如此堂而皇之說起,三人也是頭一次聽道。

    ;;;吳王剛才也知三人疑惑,知道是自己心中愧意作崇,所以讓三人反而不習慣了。

    ;;;此時心情大好,連吃兩碗米飯,還喝了一碗魚湯,甚是愜意。

    ;;;三人與夫差也是適時務者,見吳王已食畢,大家也都紛紛放下碗筷,一副食飽喝足的樣子。

    ;;;就等著吳王發話。

    ;;;「三位愛卿,今日我看春光明媚,不若我請三位移位後花園之中。

    ;;;咱們邊喝茶午體,也就把攻伐越國大戰之事給定了如何?」

    ;;;「一切聽王上指意。」

    ;;;三人也是異口同聲,並不反對。

    ;;;「父王,我扶你出去。」

    ;;;夫差趕緊站起身來,欲扶吳王。

    ;;;吳王卻罷了罷手道:「差兒,為父可還沒有老朽到步不能履的地步。

    ;;;父王既然決定親征越國,又怎麼會連路都走不了呢。

    ;;;可別讓三位愛卿笑話本王。」

    ;;;吳王說完,昂首挺胸自行向後花園走去。

    ;;;身後三人,也是各有疑惑。

    ;;;伯否當然知道為何今日吳王如此舉止反常,一切都是因為昨夜之事。

    ;;;原本昨日國葬,今日作為至親之人,吳王該憂傷無度。

    ;;;可吳王卻一反常態,到顯得像是沒我葬過親人一樣。

    ;;;又或者說,吳王實在非常人能度,胸有千壑,是一個提得起放得下之人。

    ;;;可這一切並非如此,伯否知道吳王的一切反常,都是因為除掉王禪。

    ;;;可伯否心裡卻有一種莫名的悲哀。

    ;;;王禪如此之能,雖然現在才十三歲,可料事如神,謀算在先,處處占得先機,三人中除了孫武的兵事沒有對比之外。

    ;;;其它的諸多事宜,似乎已遠在三人之上。

    ;;;如此大能之人,卻如此悲劇收場,實在令人惋惜。

    ;;;王禪雖然明為楚國,卻實實在在的為吳國立下汗馬功勞。

    ;;;若吳王封賞於王禪,就算職位與三人平齊,想來三人也是心服口服。

    ;;;可就是這樣一個為吳國謀略之人,被吳王利用其宅心仁厚,為救吳都萬餘百姓,而困死地宮。

    ;;;而他的死,卻成為吳王欣慰及開心的理由。

    ;;;讓吳王興奮到關心起吳國百姓,體恤其辛勞,躬身反醒,以身作責,實在有些可笑。

    ;;;而伯否雖然知道,卻並不顯露,而是與伍子胥和孫武一樣,面帶疑惑,假裝不知。

    ;;;伍子胥昨日之時,也感覺到一絲不妥,可他卻不敢也不願更不會去理會此事。

    ;;;王禪於他,也是有恩之人,可對他的主見卻難與苟同,心裡雖有猜測,卻也只得徒添幾分惋惜之情。

    ;;;而孫武則顯得十分平淡,並未察覺異樣。

    ;;;他為人正直,只喜歡在與人對陣之時,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因素,戰勝於對手。

    ;;;至於兵法上的詭道,他十分精通,可對於朝堂權謀之術則顯得有些漠然。

    ;;;或許是因為自己身為武將,解決事情的方式一般只有對壘沙場。

    ;;;至於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那該也是光明正大的權謀,不屑於個人私利之謀。

    ;;;後花園內果然春意盎然,綠樹初芽,鳥語花香,蝶舞蜂忙,正是一片春光映吳王。

    ;;;「三位愛卿請!」

    ;;;吳王十分客氣,自己坐下之時,不忘先請三位坐下,算是十分注重主客之誼。

    ;;;「王上請!」

    ;;;三人還是異口同聲,似乎習慣了吳王的客套。

    ;;;吳王坐下,卻是看著夫差。

    ;;;「差兒,你也坐吧。

    ;;;國葬之事已畢,本王雖然傷悲無比,可也知於事無補。

    ;;;此次對越用兵,本王雖然已謀劃甚久。

    ;;;現在本王尚有些思慮不周,難與確定之事,此時三位愛卿也在,你就為本王謀略謀略。」

    ;;;吳王說完微微一笑,看了看三位重臣。

    ;;;意思十分明顯,那就是要讓夫差在三位吳國重臣面前,好好的表現一下。

    ;;;雖然治國、領兵之道非一語可蔽之,可沙盤演兵,卻還是可以說道說道的。

    ;;;三位重臣也是微笑以對,心裡卻都有些嘀咕著。

    ;;;吳王向來自負,用兵伐謀,一向十分武斷。

    ;;;雖然孫武來吳,得吳王信任,統領吳國兵甲,兼之在兵法謀略之上,無人出其右。

    ;;;可在吳王面前,都一直十分謹慎,並不會忤逆吳王之意。

    ;;;當年攻伐楚國,已連破數城,而孫武並不贊成全兵深入。

    ;;;孫武覺得舉一國之兵深入一國腹地,十分危險。

    ;;;可吳王還是領三位重臣執意攻代,一舉攻入楚國都城。

    ;;;當時吳王曾自負的問過三位重臣:「你們原本都說不能攻入楚國國都,也不可取勝,可今日本王一樣攻破楚國之都。

    ;;;你們有謀有略,卻少了本王的膽色。

    ;;;沙場之上,謀略在先,可對敵之時,還需要膽色與武力,這就是本王與你們的區別!」

    ;;;那時的吳王何等風光,又是何等自負,有一股不把天下英雄放在眼裡的霸氣。

    ;;;只是後來夫概篡位,險些得逞,若不是孫武領兵有方,進退得當,留有餘手,才快速解了吳都之亂。

    ;;;自此事之後,才讓吳王深解孫武之慮的長遠,也更回依重孫武,而少了一些自負。

    ;;;今日如此問詢夫差,一是想驗證夫差的用兵之能。

    ;;;二也怕是想在三位重臣面前有心顯擺一下吳王兒子的本事。

    ;;;「回父王,兒臣雖然自小跟隨孫將軍學習兵法韜略,也曾領兵作戰。

    ;;;但那在父王及三位重臣豐功偉業之前,都不值一提。

    ;;;兒臣本不敢在父王及三位重臣面前妄語兵法韜略

    ;;;可兒臣自知不才,也願說出自己愚見,讓父王與三位重臣多多指教。」

    ;;;夫差也是十分善長領會吳王之意,先謙虛一番,再順勢而為,讓人覺得他尊老而重師。

    ;;;吳王十分滿意,看著夫差,又示意讓他坐下。

    ;;;「本次出兵,已是列國周知。

    ;;;我吳國與越國若不相戰一場,自然是連越王勾踐都不會甘心。

    ;;;所以此次本王親征,主帥勿須差兒再選。

    ;;;而副帥人選,卻讓本王十分為難,不知差兒如何定奪,你覺得誰可擔此重任?」

    ;;;吳王此問十分有深度,也十分考人。

    ;;;若說用兵,吳王還要遜於孫武,吳王親征,最好的人選自然是孫武為副帥了,此事並無非異。

    ;;;而且吳王當著三位重臣之面問起,並不召吳國其它朝臣,這說明吳王心裡已有人選,而且就在其三人之中。

    ;;;「回父王,此時吳國國葬之後,父王親征,而楚國又陣兵邊境,吳都不穩。

    ;;;所以孫武將軍需駐守吳都,兼顧吳楚邊境,如此才能為父王出兵解決後顧之憂。

    ;;;孩兒認為孫將軍不宜為副帥。

    ;;;剛才父王也說過,國以民為重,民以食為天。

    ;;;此時春耕之際,是國計民生之大事,吳國出兵,糧草為先,吳國百姓一年生計也全在於此春耕。

    ;;;而相國大人主持吳國內務,治理吳國百姓,兼治境內水利農牧,是為父王出兵的後勤保證。

    ;;;此次出兵,相國大人也不亦為副帥。

    ;;;出兵越國,雖為兩國之伐,卻也與列國緊密相關。

    ;;;此時國葬已畢,最佳副帥當是太宰大人。

    ;;;太宰大人雖然掌管列國之交及宗室事務,但年輕時期也是兵法大家,文韜武略。

    ;;;只是我吳國有孫將軍統領一國之兵,所以才退居後方。

    ;;;太宰大人若為副帥,與父王正是相得益彰,對越國也是一計攻心之謀。

    ;;;不知兒臣所說,是否符合父王之想?」

    ;;;吳王一聽,臉帶微笑,十分滿意。

    ;;;卻是對著三位重臣說道:「你們看看,這個差兒呀,對三位愛卿還是十分了解。

    ;;;對此次征越大事,也算是小有所謀。

    ;;;只是差兒所說,卻也有些偏頗。」

    ;;;夫差一聽,到是一楞,就連三位重臣也都覺得疑惑。

    ;;;剛才夫差所分析事理據在,也是符合現在吳國形勢。

    ;;;孫武若出兵,勢必造成吳都空虛,讓楚國有機可趁。

    ;;;孫武鎮守吳都,就算吳王身敗,越國也不敢輕易深入吳國。

    ;;;而伍子胥一直對伐越不感興趣,而且此時春耕也到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理由。

    ;;;正順了剛才吳王的意思,也算是十分體貼吳王內心之想。

    ;;;此時吳王一說,大家都看著吳王。

    ;;;「差兒,非是父王駁你。

    ;;;你是不知三位愛卿之能。

    ;;;若論兵法謀略,列國之中當推孫愛卿。

    ;;;可差兒不知,伍愛卿與伯愛卿也是兵法大家。

    ;;;只是在我吳國有了孫愛卿,才退而居次。

    ;;;三位愛卿於我吳國皆是全才,不論任何一人放在其它列國,都可算是中將軍之才呀。

    ;;;剛才差兒所舉薦伯愛卿到是深和我意,既解決後顧之憂,又兼顧後勤供給,該是上上之選。

    ;;;只是不知伯愛卿可否陪本王這老朽之軀再上沙場,征伐越國呢?」

    ;;;伯否一聽,心裡其實早已知道會是此番情景。

    ;;;自前日吳王醒來,親詢虎丘地宮之事。

    ;;;伯否就有一種心驚肉跳的感覺,知道吳王雖然信任於他,可卻也成了吳王的一塊心病。

    ;;;用萬餘人引鬼谷王禪之事,雖然做得嚴密,可越是秘密之事,那麼知道之人就越危險。

    ;;;吳王一世英明,在列國之中也算得上是一代梟雄,威震列國,他是不會任知道此秘密之人留在世上的。

    ;;;伯否親自處理了此事,此時沒有功勞,反而成為其後患,若吳王不除自己,那將留下後患。

    ;;;此時伯否算是真的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伴君如伴虎的。

    ;;;可伯否還是十分會意,立時跪在地上大聲回道:「老臣願領副帥之職,隨王上征伐越國,雖死猶榮!」

    ;;;伯否已是做好陪吳王一死的心理,所以此時說話語氣堅決,毫不含糊。

    ;;;「差兒,快扶伯愛卿起身。」

    ;;;夫差一聽,親扶伯否再次坐下。

    ;;;「有伯愛卿陪本王,實是本王幸事,此次出征,有就勞伯愛卿為本王主管一切後勤內務了。」

    ;;;吳王說完,臉帶笑意,親斟一杯茶遞與伯否。

    ;;;伯否一看,只得再次起身躬接王上奉茶。

    ;;;臉上雖然面不改色,可心裡卻是死灰一片。

    ;;;【作者題外話】:今天發的兩章,其實與早前的兩章「教子有方」相互應證。

    ;;;那兩章吳王醒來,而夫差對王禪有了殺心,吳王一副大義凌然,仁信的形像訓斥夫差,要知恩圖報。

    ;;;可夫差一走,吳王就安排伯否地宮大計,形成反差。

    ;;;這兩章卻反了過來,先是寫吳王的狠勁,再敘述吳王虛假的恤民之情,最後通過父子的竄謀,把知情者伯否推向死局。

    ;;;從另一個側面描述一個梟雄的暗黑心裡。

    ;;;前期大家讀來,覺得吳王實在可憐,妻子背叛,兄弟反目,父子相戮,失妻(親手殺的)失子喪女,一副隱忍大度的高大形像。

    ;;;可這幾章卻用矛盾的不同場景還真實描述一個暮年梟雄的本色,也讓大家吳王闔閭的形像更真實一些。;;;;第二百五十八章伴君如虎

    ;;;吳王起身,重新整理了一下儀表,顯得十分精神,一掃這幾日因傷而頹廢的形像。

    ;;;此時夫差領著三位重臣一起來到寢宮,見吳王已然端坐。

    ;;;夫差還是帶著三位重臣向吳王一起行著大禮。

    ;;;「起來吧,想來一早上的朝會,你們也累了,就陪本王一起用個飯吧。」

    ;;;吳王伸手一揮,四人才依次坐下。

    ;;;「差兒,國葬之事已畢,春耕之時已至,你身為監國太子,應該多關心吳國百姓的生計問題。

    ;;;不知道今年吳國百姓是否都備足的種子,有沒有流離失所的情況?

    ;;;這些事你要用心與伍愛卿學習,不可忽視。

    ;;;百姓是我吳國的根基,關乎我吳國存亡,一定要用心對待才是。」

    ;;;吳王說完,這才端起碗來,對著三位重臣示意可以吃飯了。

    ;;;「回父王,今日朝會所議之事,大都與吳國春耕有關。

    ;;;幸得相國大人深體民情,一切事務都安排妥當。

    ;;;縱是有一些因災流離之民,相國大人也已發放了安民補助,讓百姓可以在我吳國久居生養。」

    ;;;夫差並沒有端碗吃飯,而是說完看著吳王,在等待吳王訓示。

    ;;;「你也先吃飯吧,邊吃邊說。」

    ;;;吳王看了看夫差,還是先讓他吃飯再說。

    ;;;「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本,本王也是端手中之碗,而感百姓這恩。

    ;;;身為吳國王族,該體恤這食之不易,體恤百姓勞苦之辛。

    ;;;不可因私廢公,因尊貴而鄙視低微。

    ;;;我們雖然身居高位,卻還是要依靠低微之人的辛勞,才能保一日三餐。

    ;;;所以在任何時候,你都不可忘了我吳國的根本,就在於你所忽視的這些低微之人手中。」

    ;;;吳王深有體會,所以其一生以來,都一直提倡節儉,摒斥浪費。

    ;;;對於吃食更是注重體貼於民,此時雖然有三位重臣相陪,可桌上菜也不多,基本夠用,從不浪費。

    ;;;這一席話也是睹物思情,有感而發,十分真誠。

    ;;;吳王說完,一抬頭再看四人都不敢用食,也在看著吳王。

    ;;;「好好好,我看你們三位也是越來越生分了,本王也不說了,等三位愛卿吃完,本王再與三位商議。」

    ;;;吳王說完,三人也是嘿嘿一笑,埋頭吃飯。

    ;;;他們心裡也都十分不解,為何此次陪吳王用膳,卻偏偏提到百姓春耕之事。

    ;;;而且說得十分鄭重其事。

    ;;;原本吳都百姓生計問題一直是伍子胥操持,都管理得井井有條,吳王十分信任,並不過多問詢。

    ;;;若說問詢,除非是有大災或是戰亂之時,百姓難與為繼,吳王才會親自過問百姓安居。

    ;;;可當著監國太子之面,三位重臣在列,如此堂而皇之說起,三人也是頭一次聽道。

    ;;;吳王剛才也知三人疑惑,知道是自己心中愧意作崇,所以讓三人反而不習慣了。

    ;;;此時心情大好,連吃兩碗米飯,還喝了一碗魚湯,甚是愜意。

    ;;;三人與夫差也是適時務者,見吳王已食畢,大家也都紛紛放下碗筷,一副食飽喝足的樣子。

    ;;;就等著吳王發話。

    ;;;「三位愛卿,今日我看春光明媚,不若我請三位移位後花園之中。

    ;;;咱們邊喝茶午體,也就把攻伐越國大戰之事給定了如何?」

    ;;;「一切聽王上指意。」

    ;;;三人也是異口同聲,並不反對。

    ;;;「父王,我扶你出去。」

    ;;;夫差趕緊站起身來,欲扶吳王。

    ;;;吳王卻罷了罷手道:「差兒,為父可還沒有老朽到步不能履的地步。

    ;;;父王既然決定親征越國,又怎麼會連路都走不了呢。

    ;;;可別讓三位愛卿笑話本王。」

    ;;;吳王說完,昂首挺胸自行向後花園走去。

    ;;;身後三人,也是各有疑惑。

    ;;;伯否當然知道為何今日吳王如此舉止反常,一切都是因為昨夜之事。

    ;;;原本昨日國葬,今日作為至親之人,吳王該憂傷無度。

    ;;;可吳王卻一反常態,到顯得像是沒我葬過親人一樣。

    ;;;又或者說,吳王實在非常人能度,胸有千壑,是一個提得起放得下之人。

    ;;;可這一切並非如此,伯否知道吳王的一切反常,都是因為除掉王禪。

    ;;;可伯否心裡卻有一種莫名的悲哀。

    ;;;王禪如此之能,雖然現在才十三歲,可料事如神,謀算在先,處處占得先機,三人中除了孫武的兵事沒有對比之外。

    ;;;其它的諸多事宜,似乎已遠在三人之上。

    ;;;如此大能之人,卻如此悲劇收場,實在令人惋惜。

    ;;;王禪雖然明為楚國,卻實實在在的為吳國立下汗馬功勞。

    ;;;若吳王封賞於王禪,就算職位與三人平齊,想來三人也是心服口服。

    ;;;可就是這樣一個為吳國謀略之人,被吳王利用其宅心仁厚,為救吳都萬餘百姓,而困死地宮。

    ;;;而他的死,卻成為吳王欣慰及開心的理由。

    ;;;讓吳王興奮到關心起吳國百姓,體恤其辛勞,躬身反醒,以身作責,實在有些可笑。

    ;;;而伯否雖然知道,卻並不顯露,而是與伍子胥和孫武一樣,面帶疑惑,假裝不知。

    ;;;伍子胥昨日之時,也感覺到一絲不妥,可他卻不敢也不願更不會去理會此事。

    ;;;王禪於他,也是有恩之人,可對他的主見卻難與苟同,心裡雖有猜測,卻也只得徒添幾分惋惜之情。

    ;;;而孫武則顯得十分平淡,並未察覺異樣。

    ;;;他為人正直,只喜歡在與人對陣之時,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因素,戰勝於對手。

    ;;;至於兵法上的詭道,他十分精通,可對於朝堂權謀之術則顯得有些漠然。

    ;;;或許是因為自己身為武將,解決事情的方式一般只有對壘沙場。

    ;;;至於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那該也是光明正大的權謀,不屑於個人私利之謀。

    ;;;後花園內果然春意盎然,綠樹初芽,鳥語花香,蝶舞蜂忙,正是一片春光映吳王。

    ;;;「三位愛卿請!」

    ;;;吳王十分客氣,自己坐下之時,不忘先請三位坐下,算是十分注重主客之誼。

    ;;;「王上請!」

    ;;;三人還是異口同聲,似乎習慣了吳王的客套。

    ;;;吳王坐下,卻是看著夫差。

    ;;;「差兒,你也坐吧。

    ;;;國葬之事已畢,本王雖然傷悲無比,可也知於事無補。

    ;;;此次對越用兵,本王雖然已謀劃甚久。

    ;;;現在本王尚有些思慮不周,難與確定之事,此時三位愛卿也在,你就為本王謀略謀略。」

    ;;;吳王說完微微一笑,看了看三位重臣。

    ;;;意思十分明顯,那就是要讓夫差在三位吳國重臣面前,好好的表現一下。

    ;;;雖然治國、領兵之道非一語可蔽之,可沙盤演兵,卻還是可以說道說道的。

    ;;;三位重臣也是微笑以對,心裡卻都有些嘀咕著。

    ;;;吳王向來自負,用兵伐謀,一向十分武斷。

    ;;;雖然孫武來吳,得吳王信任,統領吳國兵甲,兼之在兵法謀略之上,無人出其右。

    ;;;可在吳王面前,都一直十分謹慎,並不會忤逆吳王之意。

    ;;;當年攻伐楚國,已連破數城,而孫武並不贊成全兵深入。

    ;;;孫武覺得舉一國之兵深入一國腹地,十分危險。

    ;;;可吳王還是領三位重臣執意攻代,一舉攻入楚國都城。

    ;;;當時吳王曾自負的問過三位重臣:「你們原本都說不能攻入楚國國都,也不可取勝,可今日本王一樣攻破楚國之都。

    ;;;你們有謀有略,卻少了本王的膽色。

    ;;;沙場之上,謀略在先,可對敵之時,還需要膽色與武力,這就是本王與你們的區別!」

    ;;;那時的吳王何等風光,又是何等自負,有一股不把天下英雄放在眼裡的霸氣。

    ;;;只是後來夫概篡位,險些得逞,若不是孫武領兵有方,進退得當,留有餘手,才快速解了吳都之亂。

    ;;;自此事之後,才讓吳王深解孫武之慮的長遠,也更回依重孫武,而少了一些自負。

    ;;;今日如此問詢夫差,一是想驗證夫差的用兵之能。

    ;;;二也怕是想在三位重臣面前有心顯擺一下吳王兒子的本事。

    ;;;「回父王,兒臣雖然自小跟隨孫將軍學習兵法韜略,也曾領兵作戰。

    ;;;但那在父王及三位重臣豐功偉業之前,都不值一提。

    ;;;兒臣本不敢在父王及三位重臣面前妄語兵法韜略

    ;;;可兒臣自知不才,也願說出自己愚見,讓父王與三位重臣多多指教。」

    ;;;夫差也是十分善長領會吳王之意,先謙虛一番,再順勢而為,讓人覺得他尊老而重師。

    ;;;吳王十分滿意,看著夫差,又示意讓他坐下。

    ;;;「本次出兵,已是列國周知。

    ;;;我吳國與越國若不相戰一場,自然是連越王勾踐都不會甘心。

    ;;;所以此次本王親征,主帥勿須差兒再選。

    ;;;而副帥人選,卻讓本王十分為難,不知差兒如何定奪,你覺得誰可擔此重任?」

    ;;;吳王此問十分有深度,也十分考人。

    ;;;若說用兵,吳王還要遜於孫武,吳王親征,最好的人選自然是孫武為副帥了,此事並無非異。

    ;;;而且吳王當著三位重臣之面問起,並不召吳國其它朝臣,這說明吳王心裡已有人選,而且就在其三人之中。

    ;;;「回父王,此時吳國國葬之後,父王親征,而楚國又陣兵邊境,吳都不穩。

    ;;;所以孫武將軍需駐守吳都,兼顧吳楚邊境,如此才能為父王出兵解決後顧之憂。

    ;;;孩兒認為孫將軍不宜為副帥。

    ;;;剛才父王也說過,國以民為重,民以食為天。

    ;;;此時春耕之際,是國計民生之大事,吳國出兵,糧草為先,吳國百姓一年生計也全在於此春耕。

    ;;;而相國大人主持吳國內務,治理吳國百姓,兼治境內水利農牧,是為父王出兵的後勤保證。

    ;;;此次出兵,相國大人也不亦為副帥。

    ;;;出兵越國,雖為兩國之伐,卻也與列國緊密相關。

    ;;;此時國葬已畢,最佳副帥當是太宰大人。

    ;;;太宰大人雖然掌管列國之交及宗室事務,但年輕時期也是兵法大家,文韜武略。

    ;;;只是我吳國有孫將軍統領一國之兵,所以才退居後方。

    ;;;太宰大人若為副帥,與父王正是相得益彰,對越國也是一計攻心之謀。

    ;;;不知兒臣所說,是否符合父王之想?」

    ;;;吳王一聽,臉帶微笑,十分滿意。

    ;;;卻是對著三位重臣說道:「你們看看,這個差兒呀,對三位愛卿還是十分了解。

    ;;;對此次征越大事,也算是小有所謀。

    ;;;只是差兒所說,卻也有些偏頗。」

    ;;;夫差一聽,到是一楞,就連三位重臣也都覺得疑惑。

    ;;;剛才夫差所分析事理據在,也是符合現在吳國形勢。

    ;;;孫武若出兵,勢必造成吳都空虛,讓楚國有機可趁。

    ;;;孫武鎮守吳都,就算吳王身敗,越國也不敢輕易深入吳國。

    ;;;而伍子胥一直對伐越不感興趣,而且此時春耕也到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理由。

    ;;;正順了剛才吳王的意思,也算是十分體貼吳王內心之想。

    ;;;此時吳王一說,大家都看著吳王。

    ;;;「差兒,非是父王駁你。

    ;;;你是不知三位愛卿之能。

    ;;;若論兵法謀略,列國之中當推孫愛卿。

    ;;;可差兒不知,伍愛卿與伯愛卿也是兵法大家。

    ;;;只是在我吳國有了孫愛卿,才退而居次。

    ;;;三位愛卿於我吳國皆是全才,不論任何一人放在其它列國,都可算是中將軍之才呀。

    ;;;剛才差兒所舉薦伯愛卿到是深和我意,既解決後顧之憂,又兼顧後勤供給,該是上上之選。

    ;;;只是不知伯愛卿可否陪本王這老朽之軀再上沙場,征伐越國呢?」

    ;;;伯否一聽,心裡其實早已知道會是此番情景。

    ;;;自前日吳王醒來,親詢虎丘地宮之事。

    ;;;伯否就有一種心驚肉跳的感覺,知道吳王雖然信任於他,可卻也成了吳王的一塊心病。

    ;;;用萬餘人引鬼谷王禪之事,雖然做得嚴密,可越是秘密之事,那麼知道之人就越危險。

    ;;;吳王一世英明,在列國之中也算得上是一代梟雄,威震列國,他是不會任知道此秘密之人留在世上的。

    ;;;伯否親自處理了此事,此時沒有功勞,反而成為其後患,若吳王不除自己,那將留下後患。

    ;;;此時伯否算是真的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伴君如伴虎的。

    ;;;可伯否還是十分會意,立時跪在地上大聲回道:「老臣願領副帥之職,隨王上征伐越國,雖死猶榮!」

    ;;;伯否已是做好陪吳王一死的心理,所以此時說話語氣堅決,毫不含糊。

    ;;;「差兒,快扶伯愛卿起身。」

    ;;;夫差一聽,親扶伯否再次坐下。

    ;;;「有伯愛卿陪本王,實是本王幸事,此次出征,有就勞伯愛卿為本王主管一切後勤內務了。」

    ;;;吳王說完,臉帶笑意,親斟一杯茶遞與伯否。

    ;;;伯否一看,只得再次起身躬接王上奉茶。

    ;;;臉上雖然面不改色,可心裡卻是死灰一片。

    ;;;【作者題外話】:今天發的兩章,其實與早前的兩章「教子有方」相互應證。

    ;;;那兩章吳王醒來,而夫差對王禪有了殺心,吳王一副大義凌然,仁信的形像訓斥夫差,要知恩圖報。

    ;;;可夫差一走,吳王就安排伯否地宮大計,形成反差。

    ;;;這兩章卻反了過來,先是寫吳王的狠勁,再敘述吳王虛假的恤民之情,最後通過父子的竄謀,把知情者伯否推向死局。

    ;;;從另一個側面描述一個梟雄的暗黑心裡。

    ;;;前期大家讀來,覺得吳王實在可憐,妻子背叛,兄弟反目,父子相戮,失妻(親手殺的)失子喪女,一副隱忍大度的高大形像。

    ;;;可這幾章卻用矛盾的不同場景還真實描述一個暮年梟雄的本色,也讓大家吳王闔閭的形像更真實一些。;;;;第二百五十八章伴君如虎

    ;;;吳王起身,重新整理了一下儀表,顯得十分精神,一掃這幾日因傷而頹廢的形像。

    ;;;此時夫差領著三位重臣一起來到寢宮,見吳王已然端坐。

    ;;;夫差還是帶著三位重臣向吳王一起行著大禮。

    ;;;「起來吧,想來一早上的朝會,你們也累了,就陪本王一起用個飯吧。」

    ;;;吳王伸手一揮,四人才依次坐下。

    ;;;「差兒,國葬之事已畢,春耕之時已至,你身為監國太子,應該多關心吳國百姓的生計問題。

    ;;;不知道今年吳國百姓是否都備足的種子,有沒有流離失所的情況?

    ;;;這些事你要用心與伍愛卿學習,不可忽視。

    ;;;百姓是我吳國的根基,關乎我吳國存亡,一定要用心對待才是。」

    ;;;吳王說完,這才端起碗來,對著三位重臣示意可以吃飯了。

    ;;;「回父王,今日朝會所議之事,大都與吳國春耕有關。

    ;;;幸得相國大人深體民情,一切事務都安排妥當。

    ;;;縱是有一些因災流離之民,相國大人也已發放了安民補助,讓百姓可以在我吳國久居生養。」

    ;;;夫差並沒有端碗吃飯,而是說完看著吳王,在等待吳王訓示。

    ;;;「你也先吃飯吧,邊吃邊說。」

    ;;;吳王看了看夫差,還是先讓他吃飯再說。

    ;;;「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本,本王也是端手中之碗,而感百姓這恩。

    ;;;身為吳國王族,該體恤這食之不易,體恤百姓勞苦之辛。

    ;;;不可因私廢公,因尊貴而鄙視低微。

    ;;;我們雖然身居高位,卻還是要依靠低微之人的辛勞,才能保一日三餐。

    ;;;所以在任何時候,你都不可忘了我吳國的根本,就在於你所忽視的這些低微之人手中。」

    ;;;吳王深有體會,所以其一生以來,都一直提倡節儉,摒斥浪費。

    ;;;對於吃食更是注重體貼於民,此時雖然有三位重臣相陪,可桌上菜也不多,基本夠用,從不浪費。

    ;;;這一席話也是睹物思情,有感而發,十分真誠。

    ;;;吳王說完,一抬頭再看四人都不敢用食,也在看著吳王。

    ;;;「好好好,我看你們三位也是越來越生分了,本王也不說了,等三位愛卿吃完,本王再與三位商議。」

    ;;;吳王說完,三人也是嘿嘿一笑,埋頭吃飯。

    ;;;他們心裡也都十分不解,為何此次陪吳王用膳,卻偏偏提到百姓春耕之事。

    ;;;而且說得十分鄭重其事。

    ;;;原本吳都百姓生計問題一直是伍子胥操持,都管理得井井有條,吳王十分信任,並不過多問詢。

    ;;;若說問詢,除非是有大災或是戰亂之時,百姓難與為繼,吳王才會親自過問百姓安居。

    ;;;可當著監國太子之面,三位重臣在列,如此堂而皇之說起,三人也是頭一次聽道。

    ;;;吳王剛才也知三人疑惑,知道是自己心中愧意作崇,所以讓三人反而不習慣了。

    ;;;此時心情大好,連吃兩碗米飯,還喝了一碗魚湯,甚是愜意。

    ;;;三人與夫差也是適時務者,見吳王已食畢,大家也都紛紛放下碗筷,一副食飽喝足的樣子。

    ;;;就等著吳王發話。

    ;;;「三位愛卿,今日我看春光明媚,不若我請三位移位後花園之中。

    ;;;咱們邊喝茶午體,也就把攻伐越國大戰之事給定了如何?」

    ;;;「一切聽王上指意。」

    ;;;三人也是異口同聲,並不反對。

    ;;;「父王,我扶你出去。」

    ;;;夫差趕緊站起身來,欲扶吳王。

    ;;;吳王卻罷了罷手道:「差兒,為父可還沒有老朽到步不能履的地步。

    ;;;父王既然決定親征越國,又怎麼會連路都走不了呢。

    ;;;可別讓三位愛卿笑話本王。」

    ;;;吳王說完,昂首挺胸自行向後花園走去。

    ;;;身後三人,也是各有疑惑。

    ;;;伯否當然知道為何今日吳王如此舉止反常,一切都是因為昨夜之事。

    ;;;原本昨日國葬,今日作為至親之人,吳王該憂傷無度。

    ;;;可吳王卻一反常態,到顯得像是沒我葬過親人一樣。

    ;;;又或者說,吳王實在非常人能度,胸有千壑,是一個提得起放得下之人。

    ;;;可這一切並非如此,伯否知道吳王的一切反常,都是因為除掉王禪。

    ;;;可伯否心裡卻有一種莫名的悲哀。

    ;;;王禪如此之能,雖然現在才十三歲,可料事如神,謀算在先,處處占得先機,三人中除了孫武的兵事沒有對比之外。

    ;;;其它的諸多事宜,似乎已遠在三人之上。

    ;;;如此大能之人,卻如此悲劇收場,實在令人惋惜。

    ;;;王禪雖然明為楚國,卻實實在在的為吳國立下汗馬功勞。

    ;;;若吳王封賞於王禪,就算職位與三人平齊,想來三人也是心服口服。

    ;;;可就是這樣一個為吳國謀略之人,被吳王利用其宅心仁厚,為救吳都萬餘百姓,而困死地宮。

    ;;;而他的死,卻成為吳王欣慰及開心的理由。

    ;;;讓吳王興奮到關心起吳國百姓,體恤其辛勞,躬身反醒,以身作責,實在有些可笑。

    ;;;而伯否雖然知道,卻並不顯露,而是與伍子胥和孫武一樣,面帶疑惑,假裝不知。

    ;;;伍子胥昨日之時,也感覺到一絲不妥,可他卻不敢也不願更不會去理會此事。

    ;;;王禪於他,也是有恩之人,可對他的主見卻難與苟同,心裡雖有猜測,卻也只得徒添幾分惋惜之情。

    ;;;而孫武則顯得十分平淡,並未察覺異樣。

    ;;;他為人正直,只喜歡在與人對陣之時,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因素,戰勝於對手。

    ;;;至於兵法上的詭道,他十分精通,可對於朝堂權謀之術則顯得有些漠然。

    ;;;或許是因為自己身為武將,解決事情的方式一般只有對壘沙場。

    ;;;至於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那該也是光明正大的權謀,不屑於個人私利之謀。

    ;;;後花園內果然春意盎然,綠樹初芽,鳥語花香,蝶舞蜂忙,正是一片春光映吳王。

    ;;;「三位愛卿請!」

    ;;;吳王十分客氣,自己坐下之時,不忘先請三位坐下,算是十分注重主客之誼。

    ;;;「王上請!」

    ;;;三人還是異口同聲,似乎習慣了吳王的客套。

    ;;;吳王坐下,卻是看著夫差。

    ;;;「差兒,你也坐吧。

    ;;;國葬之事已畢,本王雖然傷悲無比,可也知於事無補。

    ;;;此次對越用兵,本王雖然已謀劃甚久。

    ;;;現在本王尚有些思慮不周,難與確定之事,此時三位愛卿也在,你就為本王謀略謀略。」

    ;;;吳王說完微微一笑,看了看三位重臣。

    ;;;意思十分明顯,那就是要讓夫差在三位吳國重臣面前,好好的表現一下。

    ;;;雖然治國、領兵之道非一語可蔽之,可沙盤演兵,卻還是可以說道說道的。

    ;;;三位重臣也是微笑以對,心裡卻都有些嘀咕著。

    ;;;吳王向來自負,用兵伐謀,一向十分武斷。

    ;;;雖然孫武來吳,得吳王信任,統領吳國兵甲,兼之在兵法謀略之上,無人出其右。

    ;;;可在吳王面前,都一直十分謹慎,並不會忤逆吳王之意。

    ;;;當年攻伐楚國,已連破數城,而孫武並不贊成全兵深入。

    ;;;孫武覺得舉一國之兵深入一國腹地,十分危險。

    ;;;可吳王還是領三位重臣執意攻代,一舉攻入楚國都城。

    ;;;當時吳王曾自負的問過三位重臣:「你們原本都說不能攻入楚國國都,也不可取勝,可今日本王一樣攻破楚國之都。

    ;;;你們有謀有略,卻少了本王的膽色。

    ;;;沙場之上,謀略在先,可對敵之時,還需要膽色與武力,這就是本王與你們的區別!」

    ;;;那時的吳王何等風光,又是何等自負,有一股不把天下英雄放在眼裡的霸氣。

    ;;;只是後來夫概篡位,險些得逞,若不是孫武領兵有方,進退得當,留有餘手,才快速解了吳都之亂。

    ;;;自此事之後,才讓吳王深解孫武之慮的長遠,也更回依重孫武,而少了一些自負。

    ;;;今日如此問詢夫差,一是想驗證夫差的用兵之能。

    ;;;二也怕是想在三位重臣面前有心顯擺一下吳王兒子的本事。

    ;;;「回父王,兒臣雖然自小跟隨孫將軍學習兵法韜略,也曾領兵作戰。

    ;;;但那在父王及三位重臣豐功偉業之前,都不值一提。

    ;;;兒臣本不敢在父王及三位重臣面前妄語兵法韜略

    ;;;可兒臣自知不才,也願說出自己愚見,讓父王與三位重臣多多指教。」

    ;;;夫差也是十分善長領會吳王之意,先謙虛一番,再順勢而為,讓人覺得他尊老而重師。

    ;;;吳王十分滿意,看著夫差,又示意讓他坐下。

    ;;;「本次出兵,已是列國周知。

    ;;;我吳國與越國若不相戰一場,自然是連越王勾踐都不會甘心。

    ;;;所以此次本王親征,主帥勿須差兒再選。

    ;;;而副帥人選,卻讓本王十分為難,不知差兒如何定奪,你覺得誰可擔此重任?」

    ;;;吳王此問十分有深度,也十分考人。

    ;;;若說用兵,吳王還要遜於孫武,吳王親征,最好的人選自然是孫武為副帥了,此事並無非異。

    ;;;而且吳王當著三位重臣之面問起,並不召吳國其它朝臣,這說明吳王心裡已有人選,而且就在其三人之中。

    ;;;「回父王,此時吳國國葬之後,父王親征,而楚國又陣兵邊境,吳都不穩。

    ;;;所以孫武將軍需駐守吳都,兼顧吳楚邊境,如此才能為父王出兵解決後顧之憂。

    ;;;孩兒認為孫將軍不宜為副帥。

    ;;;剛才父王也說過,國以民為重,民以食為天。

    ;;;此時春耕之際,是國計民生之大事,吳國出兵,糧草為先,吳國百姓一年生計也全在於此春耕。

    ;;;而相國大人主持吳國內務,治理吳國百姓,兼治境內水利農牧,是為父王出兵的後勤保證。

    ;;;此次出兵,相國大人也不亦為副帥。

    ;;;出兵越國,雖為兩國之伐,卻也與列國緊密相關。

    ;;;此時國葬已畢,最佳副帥當是太宰大人。

    ;;;太宰大人雖然掌管列國之交及宗室事務,但年輕時期也是兵法大家,文韜武略。

    ;;;只是我吳國有孫將軍統領一國之兵,所以才退居後方。

    ;;;太宰大人若為副帥,與父王正是相得益彰,對越國也是一計攻心之謀。

    ;;;不知兒臣所說,是否符合父王之想?」

    ;;;吳王一聽,臉帶微笑,十分滿意。

    ;;;卻是對著三位重臣說道:「你們看看,這個差兒呀,對三位愛卿還是十分了解。

    ;;;對此次征越大事,也算是小有所謀。

    ;;;只是差兒所說,卻也有些偏頗。」

    ;;;夫差一聽,到是一楞,就連三位重臣也都覺得疑惑。

    ;;;剛才夫差所分析事理據在,也是符合現在吳國形勢。

    ;;;孫武若出兵,勢必造成吳都空虛,讓楚國有機可趁。

    ;;;孫武鎮守吳都,就算吳王身敗,越國也不敢輕易深入吳國。

    ;;;而伍子胥一直對伐越不感興趣,而且此時春耕也到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理由。

    ;;;正順了剛才吳王的意思,也算是十分體貼吳王內心之想。

    ;;;此時吳王一說,大家都看著吳王。

    ;;;「差兒,非是父王駁你。

    ;;;你是不知三位愛卿之能。

    ;;;若論兵法謀略,列國之中當推孫愛卿。

    ;;;可差兒不知,伍愛卿與伯愛卿也是兵法大家。

    ;;;只是在我吳國有了孫愛卿,才退而居次。

    ;;;三位愛卿於我吳國皆是全才,不論任何一人放在其它列國,都可算是中將軍之才呀。

    ;;;剛才差兒所舉薦伯愛卿到是深和我意,既解決後顧之憂,又兼顧後勤供給,該是上上之選。

    ;;;只是不知伯愛卿可否陪本王這老朽之軀再上沙場,征伐越國呢?」

    ;;;伯否一聽,心裡其實早已知道會是此番情景。

    ;;;自前日吳王醒來,親詢虎丘地宮之事。

    ;;;伯否就有一種心驚肉跳的感覺,知道吳王雖然信任於他,可卻也成了吳王的一塊心病。

    ;;;用萬餘人引鬼谷王禪之事,雖然做得嚴密,可越是秘密之事,那麼知道之人就越危險。

    ;;;吳王一世英明,在列國之中也算得上是一代梟雄,威震列國,他是不會任知道此秘密之人留在世上的。

    ;;;伯否親自處理了此事,此時沒有功勞,反而成為其後患,若吳王不除自己,那將留下後患。

    ;;;此時伯否算是真的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伴君如伴虎的。

    ;;;可伯否還是十分會意,立時跪在地上大聲回道:「老臣願領副帥之職,隨王上征伐越國,雖死猶榮!」

    ;;;伯否已是做好陪吳王一死的心理,所以此時說話語氣堅決,毫不含糊。

    ;;;「差兒,快扶伯愛卿起身。」

    ;;;夫差一聽,親扶伯否再次坐下。

    ;;;「有伯愛卿陪本王,實是本王幸事,此次出征,有就勞伯愛卿為本王主管一切後勤內務了。」

    ;;;吳王說完,臉帶笑意,親斟一杯茶遞與伯否。

    ;;;伯否一看,只得再次起身躬接王上奉茶。

    ;;;臉上雖然面不改色,可心裡卻是死灰一片。

    ;;;【作者題外話】:今天發的兩章,其實與早前的兩章「教子有方」相互應證。

    ;;;那兩章吳王醒來,而夫差對王禪有了殺心,吳王一副大義凌然,仁信的形像訓斥夫差,要知恩圖報。

    ;;;可夫差一走,吳王就安排伯否地宮大計,形成反差。

    ;;;這兩章卻反了過來,先是寫吳王的狠勁,再敘述吳王虛假的恤民之情,最後通過父子的竄謀,把知情者伯否推向死局。

    ;;;從另一個側面描述一個梟雄的暗黑心裡。

    ;;;前期大家讀來,覺得吳王實在可憐,妻子背叛,兄弟反目,父子相戮,失妻(親手殺的)失子喪女,一副隱忍大度的高大形像。

    ;;;可這幾章卻用矛盾的不同場景還真實描述一個暮年梟雄的本色,也讓大家吳王闔閭的形像更真實一些。;;;;第二百五十八章伴君如虎

    ;;;吳王起身,重新整理了一下儀表,顯得十分精神,一掃這幾日因傷而頹廢的形像。

    ;;;此時夫差領著三位重臣一起來到寢宮,見吳王已然端坐。

    ;;;夫差還是帶著三位重臣向吳王一起行著大禮。

    ;;;「起來吧,想來一早上的朝會,你們也累了,就陪本王一起用個飯吧。」

    ;;;吳王伸手一揮,四人才依次坐下。

    ;;;「差兒,國葬之事已畢,春耕之時已至,你身為監國太子,應該多關心吳國百姓的生計問題。

    ;;;不知道今年吳國百姓是否都備足的種子,有沒有流離失所的情況?

    ;;;這些事你要用心與伍愛卿學習,不可忽視。

    ;;;百姓是我吳國的根基,關乎我吳國存亡,一定要用心對待才是。」

    ;;;吳王說完,這才端起碗來,對著三位重臣示意可以吃飯了。

    ;;;「回父王,今日朝會所議之事,大都與吳國春耕有關。

    ;;;幸得相國大人深體民情,一切事務都安排妥當。

    ;;;縱是有一些因災流離之民,相國大人也已發放了安民補助,讓百姓可以在我吳國久居生養。」

    ;;;夫差並沒有端碗吃飯,而是說完看著吳王,在等待吳王訓示。

    ;;;「你也先吃飯吧,邊吃邊說。」

    ;;;吳王看了看夫差,還是先讓他吃飯再說。

    ;;;「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本,本王也是端手中之碗,而感百姓這恩。

    ;;;身為吳國王族,該體恤這食之不易,體恤百姓勞苦之辛。

    ;;;不可因私廢公,因尊貴而鄙視低微。

    ;;;我們雖然身居高位,卻還是要依靠低微之人的辛勞,才能保一日三餐。

    ;;;所以在任何時候,你都不可忘了我吳國的根本,就在於你所忽視的這些低微之人手中。」

    ;;;吳王深有體會,所以其一生以來,都一直提倡節儉,摒斥浪費。

    ;;;對於吃食更是注重體貼於民,此時雖然有三位重臣相陪,可桌上菜也不多,基本夠用,從不浪費。

    ;;;這一席話也是睹物思情,有感而發,十分真誠。

    ;;;吳王說完,一抬頭再看四人都不敢用食,也在看著吳王。

    ;;;「好好好,我看你們三位也是越來越生分了,本王也不說了,等三位愛卿吃完,本王再與三位商議。」

    ;;;吳王說完,三人也是嘿嘿一笑,埋頭吃飯。

    ;;;他們心裡也都十分不解,為何此次陪吳王用膳,卻偏偏提到百姓春耕之事。

    ;;;而且說得十分鄭重其事。

    ;;;原本吳都百姓生計問題一直是伍子胥操持,都管理得井井有條,吳王十分信任,並不過多問詢。

    ;;;若說問詢,除非是有大災或是戰亂之時,百姓難與為繼,吳王才會親自過問百姓安居。

    ;;;可當著監國太子之面,三位重臣在列,如此堂而皇之說起,三人也是頭一次聽道。

    ;;;吳王剛才也知三人疑惑,知道是自己心中愧意作崇,所以讓三人反而不習慣了。

    ;;;此時心情大好,連吃兩碗米飯,還喝了一碗魚湯,甚是愜意。

    ;;;三人與夫差也是適時務者,見吳王已食畢,大家也都紛紛放下碗筷,一副食飽喝足的樣子。

    ;;;就等著吳王發話。

    ;;;「三位愛卿,今日我看春光明媚,不若我請三位移位後花園之中。

    ;;;咱們邊喝茶午體,也就把攻伐越國大戰之事給定了如何?」

    ;;;「一切聽王上指意。」

    ;;;三人也是異口同聲,並不反對。

    ;;;「父王,我扶你出去。」

    ;;;夫差趕緊站起身來,欲扶吳王。

    ;;;吳王卻罷了罷手道:「差兒,為父可還沒有老朽到步不能履的地步。

    ;;;父王既然決定親征越國,又怎麼會連路都走不了呢。

    ;;;可別讓三位愛卿笑話本王。」

    ;;;吳王說完,昂首挺胸自行向後花園走去。

    ;;;身後三人,也是各有疑惑。

    ;;;伯否當然知道為何今日吳王如此舉止反常,一切都是因為昨夜之事。

    ;;;原本昨日國葬,今日作為至親之人,吳王該憂傷無度。

    ;;;可吳王卻一反常態,到顯得像是沒我葬過親人一樣。

    ;;;又或者說,吳王實在非常人能度,胸有千壑,是一個提得起放得下之人。

    ;;;可這一切並非如此,伯否知道吳王的一切反常,都是因為除掉王禪。

    ;;;可伯否心裡卻有一種莫名的悲哀。

    ;;;王禪如此之能,雖然現在才十三歲,可料事如神,謀算在先,處處占得先機,三人中除了孫武的兵事沒有對比之外。

    ;;;其它的諸多事宜,似乎已遠在三人之上。

    ;;;如此大能之人,卻如此悲劇收場,實在令人惋惜。

    ;;;王禪雖然明為楚國,卻實實在在的為吳國立下汗馬功勞。

    ;;;若吳王封賞於王禪,就算職位與三人平齊,想來三人也是心服口服。

    ;;;可就是這樣一個為吳國謀略之人,被吳王利用其宅心仁厚,為救吳都萬餘百姓,而困死地宮。

    ;;;而他的死,卻成為吳王欣慰及開心的理由。

    ;;;讓吳王興奮到關心起吳國百姓,體恤其辛勞,躬身反醒,以身作責,實在有些可笑。

    ;;;而伯否雖然知道,卻並不顯露,而是與伍子胥和孫武一樣,面帶疑惑,假裝不知。

    ;;;伍子胥昨日之時,也感覺到一絲不妥,可他卻不敢也不願更不會去理會此事。

    ;;;王禪於他,也是有恩之人,可對他的主見卻難與苟同,心裡雖有猜測,卻也只得徒添幾分惋惜之情。

    ;;;而孫武則顯得十分平淡,並未察覺異樣。

    ;;;他為人正直,只喜歡在與人對陣之時,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因素,戰勝於對手。

    ;;;至於兵法上的詭道,他十分精通,可對於朝堂權謀之術則顯得有些漠然。

    ;;;或許是因為自己身為武將,解決事情的方式一般只有對壘沙場。

    ;;;至於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那該也是光明正大的權謀,不屑於個人私利之謀。

    ;;;後花園內果然春意盎然,綠樹初芽,鳥語花香,蝶舞蜂忙,正是一片春光映吳王。

    ;;;「三位愛卿請!」

    ;;;吳王十分客氣,自己坐下之時,不忘先請三位坐下,算是十分注重主客之誼。

    ;;;「王上請!」

    ;;;三人還是異口同聲,似乎習慣了吳王的客套。

    ;;;吳王坐下,卻是看著夫差。

    ;;;「差兒,你也坐吧。

    ;;;國葬之事已畢,本王雖然傷悲無比,可也知於事無補。

    ;;;此次對越用兵,本王雖然已謀劃甚久。

    ;;;現在本王尚有些思慮不周,難與確定之事,此時三位愛卿也在,你就為本王謀略謀略。」

    ;;;吳王說完微微一笑,看了看三位重臣。

    ;;;意思十分明顯,那就是要讓夫差在三位吳國重臣面前,好好的表現一下。

    ;;;雖然治國、領兵之道非一語可蔽之,可沙盤演兵,卻還是可以說道說道的。

    ;;;三位重臣也是微笑以對,心裡卻都有些嘀咕著。

    ;;;吳王向來自負,用兵伐謀,一向十分武斷。

    ;;;雖然孫武來吳,得吳王信任,統領吳國兵甲,兼之在兵法謀略之上,無人出其右。

    ;;;可在吳王面前,都一直十分謹慎,並不會忤逆吳王之意。

    ;;;當年攻伐楚國,已連破數城,而孫武並不贊成全兵深入。

    ;;;孫武覺得舉一國之兵深入一國腹地,十分危險。

    ;;;可吳王還是領三位重臣執意攻代,一舉攻入楚國都城。

    ;;;當時吳王曾自負的問過三位重臣:「你們原本都說不能攻入楚國國都,也不可取勝,可今日本王一樣攻破楚國之都。

    ;;;你們有謀有略,卻少了本王的膽色。

    ;;;沙場之上,謀略在先,可對敵之時,還需要膽色與武力,這就是本王與你們的區別!」

    ;;;那時的吳王何等風光,又是何等自負,有一股不把天下英雄放在眼裡的霸氣。

    ;;;只是後來夫概篡位,險些得逞,若不是孫武領兵有方,進退得當,留有餘手,才快速解了吳都之亂。

    ;;;自此事之後,才讓吳王深解孫武之慮的長遠,也更回依重孫武,而少了一些自負。

    ;;;今日如此問詢夫差,一是想驗證夫差的用兵之能。

    ;;;二也怕是想在三位重臣面前有心顯擺一下吳王兒子的本事。

    ;;;「回父王,兒臣雖然自小跟隨孫將軍學習兵法韜略,也曾領兵作戰。

    ;;;但那在父王及三位重臣豐功偉業之前,都不值一提。

    ;;;兒臣本不敢在父王及三位重臣面前妄語兵法韜略

    ;;;可兒臣自知不才,也願說出自己愚見,讓父王與三位重臣多多指教。」

    ;;;夫差也是十分善長領會吳王之意,先謙虛一番,再順勢而為,讓人覺得他尊老而重師。

    ;;;吳王十分滿意,看著夫差,又示意讓他坐下。

    ;;;「本次出兵,已是列國周知。

    ;;;我吳國與越國若不相戰一場,自然是連越王勾踐都不會甘心。

    ;;;所以此次本王親征,主帥勿須差兒再選。

    ;;;而副帥人選,卻讓本王十分為難,不知差兒如何定奪,你覺得誰可擔此重任?」

    ;;;吳王此問十分有深度,也十分考人。

    ;;;若說用兵,吳王還要遜於孫武,吳王親征,最好的人選自然是孫武為副帥了,此事並無非異。

    ;;;而且吳王當著三位重臣之面問起,並不召吳國其它朝臣,這說明吳王心裡已有人選,而且就在其三人之中。

    ;;;「回父王,此時吳國國葬之後,父王親征,而楚國又陣兵邊境,吳都不穩。

    ;;;所以孫武將軍需駐守吳都,兼顧吳楚邊境,如此才能為父王出兵解決後顧之憂。

    ;;;孩兒認為孫將軍不宜為副帥。

    ;;;剛才父王也說過,國以民為重,民以食為天。

    ;;;此時春耕之際,是國計民生之大事,吳國出兵,糧草為先,吳國百姓一年生計也全在於此春耕。

    ;;;而相國大人主持吳國內務,治理吳國百姓,兼治境內水利農牧,是為父王出兵的後勤保證。

    ;;;此次出兵,相國大人也不亦為副帥。

    ;;;出兵越國,雖為兩國之伐,卻也與列國緊密相關。

    ;;;此時國葬已畢,最佳副帥當是太宰大人。

    ;;;太宰大人雖然掌管列國之交及宗室事務,但年輕時期也是兵法大家,文韜武略。

    ;;;只是我吳國有孫將軍統領一國之兵,所以才退居後方。

    ;;;太宰大人若為副帥,與父王正是相得益彰,對越國也是一計攻心之謀。

    ;;;不知兒臣所說,是否符合父王之想?」

    ;;;吳王一聽,臉帶微笑,十分滿意。

    ;;;卻是對著三位重臣說道:「你們看看,這個差兒呀,對三位愛卿還是十分了解。

    ;;;對此次征越大事,也算是小有所謀。

    ;;;只是差兒所說,卻也有些偏頗。」

    ;;;夫差一聽,到是一楞,就連三位重臣也都覺得疑惑。

    ;;;剛才夫差所分析事理據在,也是符合現在吳國形勢。

    ;;;孫武若出兵,勢必造成吳都空虛,讓楚國有機可趁。

    ;;;孫武鎮守吳都,就算吳王身敗,越國也不敢輕易深入吳國。

    ;;;而伍子胥一直對伐越不感興趣,而且此時春耕也到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理由。

    ;;;正順了剛才吳王的意思,也算是十分體貼吳王內心之想。

    ;;;此時吳王一說,大家都看著吳王。

    ;;;「差兒,非是父王駁你。

    ;;;你是不知三位愛卿之能。

    ;;;若論兵法謀略,列國之中當推孫愛卿。

    ;;;可差兒不知,伍愛卿與伯愛卿也是兵法大家。

    ;;;只是在我吳國有了孫愛卿,才退而居次。

    ;;;三位愛卿於我吳國皆是全才,不論任何一人放在其它列國,都可算是中將軍之才呀。

    ;;;剛才差兒所舉薦伯愛卿到是深和我意,既解決後顧之憂,又兼顧後勤供給,該是上上之選。

    ;;;只是不知伯愛卿可否陪本王這老朽之軀再上沙場,征伐越國呢?」

    ;;;伯否一聽,心裡其實早已知道會是此番情景。

    ;;;自前日吳王醒來,親詢虎丘地宮之事。

    ;;;伯否就有一種心驚肉跳的感覺,知道吳王雖然信任於他,可卻也成了吳王的一塊心病。

    ;;;用萬餘人引鬼谷王禪之事,雖然做得嚴密,可越是秘密之事,那麼知道之人就越危險。

    ;;;吳王一世英明,在列國之中也算得上是一代梟雄,威震列國,他是不會任知道此秘密之人留在世上的。

    ;;;伯否親自處理了此事,此時沒有功勞,反而成為其後患,若吳王不除自己,那將留下後患。

    ;;;此時伯否算是真的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伴君如伴虎的。

    ;;;可伯否還是十分會意,立時跪在地上大聲回道:「老臣願領副帥之職,隨王上征伐越國,雖死猶榮!」

    ;;;伯否已是做好陪吳王一死的心理,所以此時說話語氣堅決,毫不含糊。

    ;;;「差兒,快扶伯愛卿起身。」

    ;;;夫差一聽,親扶伯否再次坐下。

    ;;;「有伯愛卿陪本王,實是本王幸事,此次出征,有就勞伯愛卿為本王主管一切後勤內務了。」

    ;;;吳王說完,臉帶笑意,親斟一杯茶遞與伯否。

    ;;;伯否一看,只得再次起身躬接王上奉茶。

    ;;;臉上雖然面不改色,可心裡卻是死灰一片。

    ;;;【作者題外話】:今天發的兩章,其實與早前的兩章「教子有方」相互應證。

    ;;;那兩章吳王醒來,而夫差對王禪有了殺心,吳王一副大義凌然,仁信的形像訓斥夫差,要知恩圖報。

    ;;;可夫差一走,吳王就安排伯否地宮大計,形成反差。

    ;;;這兩章卻反了過來,先是寫吳王的狠勁,再敘述吳王虛假的恤民之情,最後通過父子的竄謀,把知情者伯否推向死局。

    ;;;從另一個側面描述一個梟雄的暗黑心裡。

    ;;;前期大家讀來,覺得吳王實在可憐,妻子背叛,兄弟反目,父子相戮,失妻(親手殺的)失子喪女,一副隱忍大度的高大形像。

    ;;;可這幾章卻用矛盾的不同場景還真實描述一個暮年梟雄的本色,也讓大家吳王闔閭的形像更真實一些。測試廣告2



第二百五十八章伴君如虎  
相關:    從紅海行動開始的文娛  大玄印  大道神主  從零售業到制霸全球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鬼穀神謀第二百五十八章伴君如虎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鬼穀神謀"
360搜"鬼穀神謀"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447s 3.661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