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創作型歌手一項都比較稀缺,很多歌手都只是因為唱功了得,所以才贏得廣大歌迷的喜愛。但是他們所演唱的歌曲要麼是翻唱其他歌手的熱門歌曲,要麼就是由專業人士為他們編詞作曲。
而相比來說,台灣創作型歌手就非常之多,樂壇教父羅達佑,李綜盛,鄭智華,周杰輪等等才華橫溢,創作的歌曲廣受歡迎。
許貫武之所以讓旗下唱片公司著重推出一些唱作俱佳的歌手,就是想在唱片界樹立起一股新風,給那些不太具備明星相,但是卻有創作天分又有唱功的歌手一些機會。他知道創作型的歌手在歐美日韓等地都是遠比只懂得演唱的歌手要受歡迎的。
因為自己創作的歌曲是和專業人士創作不同的,他們自創的歌曲更有個性,更有自己的特點。而專業人士創作的歌曲,因為誰都可以買來唱,所以對歌手而言競爭會非常之激烈。
許貫武想讓他們多推出一些創作歌手,就是為了避免同類型歌手扎堆出現,出現自己人打自己人的現象。今年推出的這三個人就是藝聲唱片公司經過層層選拔,從近千應徵者中選拔出來的。
香港其實創作型歌手不少,比如達明一派,比如d,比如許貫傑等等,但是香港唱片公司總體卻很浮躁。因為創作型歌手如果要講究質量,一張唱片的籌備都在一年以上,又要創作又要挑歌選歌,又要錄音又要剪輯等等。
這樣慢的速度自然不符合唱片公司的盈利要求,一年半出一張唱片,哪怕他大賣一百萬張也好,賺的錢也非常之有限。相反如果換做是唱功比較不錯的歌手,一年半出三張唱片,即便每張唱片只有四十萬銷量,唱片公司也可以賺很多錢了。如此比較起來,自然創作型歌手就不受待見了。
而台灣。日本,美國等地,因為人多所以市場龐大,創作型歌手也可以賣出比較好的成績,能夠有足夠的物質去支持他們追求自己的理想。而相比只有唱功好但缺乏創作力的歌手,真正熱愛音樂的樂迷,還是更中意創作型歌手所推出的歌曲。雖然相比專業人士來說,他們所創作的歌曲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卻也有著自己非常獨特的魅力,足以掩蓋其他的不足之處。
以香港數百萬人口的貧瘠市場。的確不太利於創作型歌手存活。但許貫武還是想去嘗試一下。因為未來雖然唱功很好的歌手也能大受歡迎。但是說到底還是創作型歌手比較吃香。
好像周董一樣,在唱片界一片蕭條,尋常歌手唱片賣過萬張都可以開香檳慶祝的情況下,他依然可以大賣個百萬張。而且早早的就從一位小小歌手,成長為台灣娛樂界的天王巨星。就是因為他的音樂才華出眾的關係。
而反過來香港這邊除了老一輩歌手靠著之前累積的人氣繼續堅守之外,基本上再沒有崛起什麼有影響力的歌手,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要知道八零,九零年代香港樂壇可是一度壓著台灣打的,無數台灣音樂人才都跑到香港去發展的。
許貫武不想現在靠歌手頻出唱片,在這即將到來的唱片黃金年代老上一票,然後就等著二十年後坐吃山空等死。他現在就想要為香港樂壇樹立新的風氣,著重挖掘有創作能力的音樂才子。
當然這項工作是任重而道遠。而且也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美貌與智慧並重本來就很困難,有多少歌手能好像阿sam許貫傑這樣,又帥又有才華還懂得演戲,這麼富有明星氣質呢?
而一個長相帥氣唱功又好的歌手,和一個有創作才華但長相抱歉的歌手。哪一個更容易受到歡迎,自然就不言而喻了。將一位創作型歌手推上位,與推一位外貌帥氣唱功好的歌手上位,最起碼要多花一倍的精力,而且收穫還比不上人家。這讓唱片公司也沒有辦法。
不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也是許貫武一向的做法。如果他單純只是為了賺錢的話,才沒有那個精力去折騰什麼唱片公司呢,炒樓炒地皮賺的錢更加多。他現在之所以還關注唱片事業,就是想讓香港樂壇能夠多些新意。
不至於到新世紀之後,除了幾位老牌唱將之外,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新人歌手,推出一個來死一個,推一個就死一個,乾淨利落脆。而原本的華語歌壇三駕馬車之一的香港歌壇疲弱無力,內地歌壇又是一片混亂的情況下,最終被棒子的韓流占領了市場。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
藝聲唱片上半年推出的三組創作型歌手,如今的人氣還不是很高。唱片銷量也一直沒有提振上去,只有售出去區區幾千張唱片而已,而且口碑也並不高,不少樂評人稱其是亂搞一通。
藝聲唱片內部也有人抱怨,說出錢出力出這些唱片,結果沒人捧場不說還被罵一通,早知道就乾脆學去年再推俊男美女類的歌手,一張唱片至少可以賣兩三萬張,如果宣傳得好的話,還可以賣到四五萬張的好成績,可以讓公司好好地賺上一筆了。
對於公司內部不平的聲音,許貫武也在這些剪報上看到了。對他們的這種目光短淺的說法,許貫武是一百二十個不認同。
現在唱片市道隨著香港經濟的發展開始漸漸變好,之前只有頂級歌手在香港才有十萬張以上的銷量,現在一線二線的歌手都能夠達到這個銷量了。而香港經濟的快速增長,也為強化了香港電影的輸出,讓它在經濟並不發達的台灣,南洋一帶擁有極大的優勢。所以香港的唱片在兩岸三地都有不錯的銷量。
經濟優勢會帶來文化上的優勢,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就好像改革開放初期,因為深鎮特區經濟快速增長,人們都以能說閩南話為榮。後來上嗨經濟發展超過深鎮,人們又以說上嗨話為榮。
香港在七零,八零,九零年代,經濟遠遠超過台灣,南洋等地。所以經濟上的優勢帶動文化上的優勢,強者天生就受到了崇拜和敬仰。所以當時香港電影暢銷東亞,罕逢對手。
但之後隨著東亞各國經濟的相繼崛起,原本香港高高在上的經濟優勢化為烏有,台灣,韓國,新加坡等經濟很快超越香港,讓它失去了在東亞地區的領先地位。而失去了領先地位的香港,也就此被轟下了王座成為一介凡人。
而台灣,韓國。新加坡等地經濟騰飛。也為本國的民眾帶來了更多自信。這種自信不只是在生活事業上面,更是對本國的文化也有了自信,所以代表香港文化的香港電影,音樂。自然也就失去了人們的追捧。
而到那時候,香港文化產業受到重創,一群本來廣受歡迎的明星淪為路人,本來稱霸東亞的電影公司關門歇業,之前香港是造星機器,每年都會推出許許多多的明星,連日本,韓國,台灣。馬來西亞等地的明星都爭著去香港發展。
但到了新世紀,香港自家的明星都斷代了,每年的港姐選舉,也由萬眾矚目,變成了香港人自己的狂歡。唉!
許貫武自然不希望自己努力了半天之後,回頭還是搞成這個爛模樣,所以他怎樣都要頂著壓力硬上的。
新近推出的歌手沒名氣,那就多上一些電視節目,多上一些報紙雜誌版面咯。唱片沒銷量,那就做多一點宣傳嘛。唱片行通通塞錢,務必要把唱片擺在最顯著位置。口碑不好,那就花錢雇幾個樂評家夸一夸咯,只要有錢賺你怕他不寫啊?!
至於創作型歌手難以存活的這一問題,許貫武也有自己的打算。提高版權費用無疑是上上之選,不過版權稅是政府定的,許氏是不可能單方面做主的。不過許氏卻可以在收歌的時候,多給一點版權費用。而且還可以介紹他們多做一些工作,比如給廣告歌曲配樂,舉辦小型歌迷會等等。
增加了收入,讓創作歌手沒有後顧之憂,他們才能繼續堅持創作嘛。否則餓著肚子追求理想,就算精神上能夠堅持,身體上也是受不了的啊。
而創作型歌手經過這樣的力捧,如果創造的收益能夠不錯的話,那麼就可以吸引其他唱片公司,也在創作歌手方面多多努力,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了。
未來一二十年的時間內,如果都能夠向許貫武這樣深挖創作人才的話,至少香港樂壇在未來還能夠多撐一二十年,抱住大部分人的飯碗不被砸掉。
這對香港樂壇是件好事,許貫武打算一直推動下去。
……
除了藝聲唱片之外,許氏旗下的星輝藝校依舊招收了不少的學生,而且還加開了一門電影特效專業。任課的老師就是輔助喬治.盧卡斯拍攝《星球大戰》的那幾名學員。他們在美國呆了兩年的時間,親身參與了《星球大戰》的特效設計,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並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
許貫武開設電影特效專業,也是想提高香港電影的視覺效果。雖然香港電影人土法煉鋼,琢磨的一些土特效連歐美電影人都嘆為觀止,比如《倩女幽魂》裡面那個用海綿做成的,還能夠舞動的虎虎生風的大舌頭;比如《殭屍先生》之中,林政英施展的種種道術等等,都算的上是土特效的代表。
但是相對於歐美精緻的電影特效而言,香港的特效還是略顯粗放,只追求低成本卻忽略了觀眾的感受。等歐美電影特效大片《侏羅紀公園》一出來,全港觀眾全被好萊塢生動的電腦特效所吸引,而香港電影人還在使用的土特效,與之相比自然就過時了。
而觀眾本來也是喜新厭舊的,既然人家這邊故事好,效果又好,票價又一樣,自然也就紛紛去看好萊塢大片了。久而久之,香港連本土電影市場都失守了。
所以為了部與好萊塢拉開太大的差距,許貫武就吩咐劉天賜躲開了這個電影特效班,初期招收二十名學員。並且將在一學年後,挑選優秀學員前往美國工業光魔特效公司深造。
能夠在這裡免費上學,還能夠有機會去美國深造,自然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前來報名。不過因為特效專業是比較難學的,很多時候是既要動手又要動腦的,再加上還要去美國深造進修,不懂英文也是不可以的。所以選材方面就格外的嚴格,讓一眾報考的學生叫苦連天。
最新全本:、、、、、、、、、、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1s 3.69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