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宮依舊矗立在長安城中,巍身影在朝霞與夕陽的映照下,仿佛被染上了一層如血的色彩。
長安街頭,人流如織,繁華依舊,然而這喧囂之中,卻隱藏著一種難以言說的沉重。
無論外界如何議論紛紛,眼前最為緊迫的事務,無疑是大行皇帝的喪事。
這份重任,自然而然,還是得落在王莽肩上。
第二日,朝堂之上。
「安漢公,大行皇帝的喪事,就交給你來操辦了。」
老太后沉聲說道。
而王莽依舊還在為昨晚那些思緒影響,有些恍惚,出神
回想起,劉衎每當情緒激動,病情發作,便氣息奄奄,連說話都變得異常艱難。
或許是自己在朝野太過得人心,才讓劉衎覺得氣短畏縮吧。
他突然後知後覺的良心發現,覺得這一切,自己應該都難辭其咎
況且劉衎從小便孤苦無依,自己當初將女兒嫁與他,本也是想做一些彌補的
念及這些種種,王莽覺得自己雖然天命所歸,但於情於理,還是需要再做一些補償的
這時老太后見王莽呆立在側,不由眉頭一皺,「安漢公?」
王莽這才回過神,方才思考得出神,一時間竟沒聽清姑母說了什麼。
但王莽反應不慢,忙解釋道:
「太皇太后贖罪!
微臣過於思念皇上,一時情不能自禁
是微臣失禮了。
老太后聞言,也不由眼角濕潤,畢竟這幾年和小皇上相處下來,心中已然有了很深的感情。
隨後嘆息一聲,重複了一遍方才的言語。
王莽當即再次躬身行禮,回道:
「太皇太后放心,臣定當竭盡全力,辦好這場喪事,以告慰大行皇帝的在天之靈。」
心中則是暗自提醒自己,「一切還需要細細思量。
當下必須振作精神,先主持好這場葬禮,給天下百姓一個交代。」
王莽迅速收拾好心緒,隨後轉身面向群臣,開始展現對平帝遲來的愛。
「各位同僚,大行皇帝雖然未曾親政,但始終是我們心中的一國之君。
他的喪事,我們必須辦得莊嚴隆重,以彰顯我朝的威嚴和儀仗。
莽提議,在行斂禮時為皇上加冠,全國六百石以上的官吏一律為平帝服喪三年,期間不得有任何嬉樂之舉。」
(為了彌補自己虧欠心理,王莽再次開創了歷史先河。
這一做法自然深的皇家之心,又一次在後世王朝中得到了廣泛的效仿。)
隨後王莽再次提議,要為劉衎立廟,並賜予他「元宗」的廟號。
對於一個年僅十四歲就夭折的兒皇帝來說,這樣的廟號無疑過於宏大。
此番建議也從側面透露出漢代嚴格的立廟制度已經開始漸漸頹壞。
曾經那個為了漢武帝是否有資格立廟而爭論不休的漢朝,如今似乎確實已經走到了氣數將盡的邊緣
然而王莽還覺得意猶未盡,再次慷他人之慨。
建議後宮的媵妾,也應遣散出宮,由娘家另行安排。
至於皇后..…那是我王莽女兒,她更應遵循王家祖規,為皇上終身守節。」
王莽這番話語說得情真意切,再次令人動容。
一時間群臣議論紛紛,一位老臣站出來說道:
「安漢公所言極是,我們必須嚴格遵循禮制,為大行皇帝辦好這場喪事。」
另一位年輕官員也附和道:「是啊,王大人考慮周全,我們應全力支持。」
在群臣的議論聲中,老太后也緩緩點頭,表示同意王莽的提議。
如今王莽已是「第三次」主持大喪,早已輕車熟路。
這時一位大臣憂心忡忡地提問道:
「國不可一日無君,如今成、哀、平三帝相繼離世而無子嗣,我們該如何是好?」
除了平帝大喪,遴選新皇,確實是更為重要之事。
但這事王莽也不是第一次,自然是駕輕就熟。
時隔五年,老太后與王莽姑侄二人再次面臨為漢朝選定新君的重大任務。
在這歷史的十字路口,選定合適的繼承人顯得尤為重要。
老太后乾脆也不宣布退朝了,再次與群臣們磋商起來,到底由誰來立嗣繼位。
此時,漢元帝的血脈已然斷絕,於是不得不將目光回溯至漢宣帝的時代,隨後從中選出了五十三人。
王莽目光流轉,隨後深吸一口氣,向老太后啟奏道:
「太皇太后,古禮有言:兄弟不得相為後。
這五十三人中,四十八位列侯,都是孝平皇帝的堂兄弟,按照古制,他們並不適合作為皇位的繼承人。」
殿內一片寂靜,群臣們有的沉默不語,有的微微點頭表示贊同。
老太后沉思良久,也開口道:「安漢公言之有理。
兄弟之間本是平起平坐,若非出自正統,另立尊卑確實容易產生糾葛。
依我看,不如從宣帝的玄孫輩中另選繼承人。」
既然太后既已明確表態,其他人自然不再有異議。
於是,眾人開始在宣帝的第五代子孫中仔細挑選。
經過一番遴選,又在王莽的指導下,大家目光最終落在了廣戚侯劉顯的兒子劉嬰身上。
表面是因為劉嬰的卜相結果最為吉利,預示著他是最合適的繼承人。
然而實際上卻是王莽暗中動了心思,希望選一個年紀儘可能小的繼承人,以便更好地實施計劃。
上一個繼承人是八歲,而這個劉嬰只有兩歲,總之,歲數越小越好。
這一點,王莽身邊的心腹們看在眼睛,也就個個心知肚明了…...
於是,在王莽的安排下,年僅兩歲的劉嬰被選為了朝廷的接班人。
這個稚嫩的生命,尚未知曉世間的紛繁複雜,便已被推上了歷史的舞台。
隨後王莽讓自己女兒擔任劉嬰的養母。
如此,年僅十七歲的小皇后也經歷了身份轉變,升格為了皇太后。
在帝位懸而未決的這段日子裡,王莽異常忙碌。
他穿梭於未央宮、長樂宮與安漢公宅之間,不僅要操辦漢平帝劉衎的葬禮和皇陵建設,還要籌備新君劉嬰的迎立大典。
朝廷內外的大小事務,幾乎都離不開他親力親為。
似乎完全沉浸在其中,忘卻了之前的一切計劃
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一個引得無數人注目的祥瑞出現了。
出現時間是如此恰到好處,就在劉嬰即將即位之前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4s 3.709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