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見王獲還敢頂嘴,心中怒火中燒。
念及所有子女都在場,決定藉此機會好好給他們上一課。
於是,他語氣稍緩,沉聲道:「奴婢雖身為奴,卻也是人,他們的名字被記錄在主人的戶籍之中,與主人對子女的責任相似。
自大漢初立,便有釋放奴婢的善舉。
在我當政期間,更是立法保護奴婢權益。
主人若擅自殺害奴婢,或奴婢死因不明,皆需承擔法律責任,即便是位高權重的丞相,也不能例外。」
他頓了頓,繼續道:「我儒家對此態度明確,『仁者,愛人』。
如何對待奴婢,是苛刻還是寬容,直接體現了一個人的德性。
你作為我王莽的兒子,不支持為父也就罷了,怎能說出如此禽獸不如的言語?」
王獲聞言,頓時萎靡不振,不敢再言語。
這時,一直乖乖站立在一旁的老大王宇看不下去了。
因父親是名儒,他自小便深受儒家文化薰陶。
只見他上前一步,跪倒在地,求情道:
「父親,二弟平日裡也謹遵您的教導,不敢胡來。
今晚只是一時酒後失態,才如此糊塗。
還請父親網開一面,饒他這一次吧!」
王獲見大哥也為自己求情,眼中又燃起了希望之火。
然而,王莽卻臉色陰沉,不發一言。
王宇見狀,心中一動,再次開口引經據典的用了孔子與葉公的故事:
「葉公曾對孔子說:『我們家鄉有個正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羊,他便去告發。』
孔子卻回答:『我們家鄉的風俗不同。
如果發生這樣的事,父親會為兒子隱瞞,兒子也會為父親隱瞞,這才是正直。』
也是儒家所倡導的『父子相隱』,並不違背『仁者,愛人』的道理啊!」
老三王安這時也趁機跪拜,勸道:
「父親!大哥說得對。
宣帝時期曾下詔明確這一原則:父子、夫婦之情是天性使然,要彼此誠愛,雖死不渝。
因此,如果兒子包庇父母、妻子包庇丈夫、孫子包庇祖父母,都不應追究包庇者的責任。
反過來,長輩包庇晚輩也是如此。
除非罪犯犯下了『殊死』的大罪,如謀反等,但這也需要請示中央司法部門定奪。
因此,兒子告發父親犯罪,不僅不會被看作『大義滅親』,反而會被認為是違背道德底線的惡行而被處死。
二哥也是一時糊塗,父親就饒過二哥這一次吧!」
屋內一片寂靜,所有人都等待著王莽決斷。
此時的王莽,內心本就因孔休的不識好歹而暗自憤懣。
如今,次子又闖下如此大禍,本想藉此機會好好教育一番子侄輩,
卻沒想到老大老三竟然引經據典的反過來教育起了自己。
這一舉動,讓王莽內心那股『極端』之情被再次激起。
他臉色瞬間黑如鍋底,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哼,你們那些書,還真是沒白讀啊!」
略微一頓,再次斬釘截鐵地說道,
「孔夫子之言,乃是教化普羅大眾與小民,我王莽又豈是尋常之輩?
今日之事,若換做普通人家,或許可以輕輕放過,但你們生在我王家,就得遵從我王莽的行事規矩!」
說完,他猛地轉頭,冷酷地對下人吩咐道,「速去準備鴆酒過來。」
一旁的王夫人聽聞此言,心中頓時明白了什麼,她猛地一把將兒子王獲拉進懷裡,眼淚如斷線的珠子般滾落。
邊哭邊跪下哀求:「侯爺,這可是你的親生兒子啊!
你你千萬不能這麼狠心啊
就為了一個丫頭啊
獲兒快快向你父親認錯啊」
然而,此刻的王獲卻仿佛失去了所有的力氣,不再言語。
眼中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芒,只剩下一片死寂。
王莽面無表情地看著痛哭的夫人。
沉默良久後,從下人手裡接過酒盅,顫顫巍巍地放到了王獲手裡。
這一舉動,無疑是在告訴所有人,他的決心已下。
王夫人見狀,突然一把死死抓住酒盅,聲嘶力竭地喊道:
「侯爺你要是一定要罰就請罰我吧!」
王莽轉臉嘆道:「冤有頭,債有主,一人做事一人當。
作為我王莽的兒子,他就應該理解我今日之苦心。」語氣中充滿了決絕。
王夫人聽聞此言,知道王莽一旦做出決定,便是無法挽回了。
當即急火攻心,昏厥過去。
王宇、王安萬萬沒想到,自己一番求情,反而害了老二。
兩人相視一眼,眼中滿是痛苦和無奈,卻不敢再過多言語,只能再度拜倒。
其餘兒女也跪倒一片,連聲懇求王莽開恩。
王莽眼神閃動,看著眼前的子女們,心中亦開始掙紮起來。
畢竟,王獲是他的親生兒子,虎毒尚且不食子。
但是,自己一生樹立的道德品牌,也不能就此葬送。
或許,還有別的辦法正當他猶豫不決之際,王獲接下來的一句話,再次讓他暴怒。
王獲太了解父親的性格,他知道今天自己氣數已盡,唯有認命了。
抬頭看著父親,突然無比悲涼地一笑,說出了一直壓抑在心頭的那句話:
「父親,你自詡為聖人,可在孩兒看來,你不過是個十足的偽君子罷了!」
說完,他鼓起勇氣,端起酒盅,眼睛一閉,將毒酒一飲而盡
這件事情,徹底擊碎了孔休心中王莽那儒宗的光輝形象。
但世人對此事各有見解,讚譽與質疑之聲交織。
有人高度讚揚王莽治家有方,能夠大義滅親,彰顯其公正無私。
也有人揣測王莽此舉實乃不甘寂寞,意圖東山再起,不過是用心險惡的權宜之計。
因為按照漢律,殺奴者並不犯死罪。
是王莽那嚴厲到近乎苛刻的人格,間接導致了王獲的悲劇。
而這一切並不違反「容隱」的儒家原則。
更多的人認為,即便是作秀,又有哪個權貴願意拿自己的親骨肉作為犧牲品?
「虎毒不食子」的道理,在當時深入人心。
因此,很多人並不認為這是王莽在「大義滅親」。
反而覺得他是以「仁者愛人」的聖人人格,讓兒子在羞愧中自殺,從而實現對親人的道德救贖。
這樣的行為,不僅不是對儒學的違背,反而是對其忠實的實踐。
面對外界的紛紛擾擾、眾說紛紜,王莽依然保持著他一貫的沉寂與內斂,不置一詞。
在這樣的輿論氛圍下,除了那些真正了解王莽的人之外,多數人都開始傾向於朝廷將王莽斥逐出長安,實則是一樁冤案。
並開始同情王莽的遭遇,甚至期待著他有朝一日能夠重返政治舞台,繼續他的儒家理想與實踐。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s 3.699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