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這麼一種邏輯,該布雷就布雷,合眾國當然不會在意日本人的感受。
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說,先把今天的難關度過去!
心態大概如此,不出幾天,在JMSDF潛艇部隊的不懈努力下,津輕海峽和宗谷海峽西側就被布上了一片片水雷,變成了完全無法通行的死亡水道。
在這一行動中,為遏阻紅海軍而不遺餘力,美國人不僅督促日本海上自衛隊全力出動,頂著俄國人的空中壓力偷偷布雷,自己也出動掛載水雷的戰鬥轟炸機、反潛巡邏機在海峽西側水域空投MK65、MK67等沉底水雷,重在數量而不在質量,把兩條重要水道給堵了一個嚴嚴實實。
使用水雷封鎖海域,一般是弱勢國家用來抵擋海上威脅的招數,如今美國人用起來卻一點都不臉紅。
往日裡,總認定自己的海空實力天下無;; .+.敵,美國人之前也沒做多少戰略防禦的功課,如今一旦面臨紅海軍的遠洋威脅,軍方翻遍了龐大武器庫的名單,卻沒能找到一種經濟廉價又實用的制海武器。
要遏阻俄國艦隊駛向遠洋的步伐,在戰略圍堵方面,美國海、空軍戰機與AGM-84「魚叉」反艦導彈的組合,在俄國人的機海面前生存能力堪憂;相比之下,小鬼子的「Typ-88」岸基反艦導彈倒是一種不錯的選擇,然而數量又太少,本身在喪失制空權的情況下也很容易被搜索殲滅,想來想去還是要用水雷。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不過。只要看一看地圖就知道。要封堵紅海軍的遠洋航路,單憑這些措施還是不夠的。
在日本列島環繞的蘇聯遠東南方國土,幾條南下水路都容易受人控制,為此紅海軍另有一條韃靼海峽可以利用,只要進入遼闊的鄂霍次克海,轉而向南穿越千島群島,就可以暢通無阻的進入太平洋,這一條線路有薩哈林島、勘察加半島作為屏護。不論美國戰機、水面艦艇還是潛艇都難以發動襲擾。
對這一條迂迴航路,由於地處刀槍林立、戒備森嚴的蘇聯近海,美國人的應對措施,除了布設聲吶基陣和加強核潛艇在千島群島的活動外,似乎也沒什麼別的手段。
正因如此,在兩大陣營的一場遠海較量真正爆發之前,勘察加半島南部海域的反潛與反潛驅逐對抗就已經打響,雙方的拉鋸般博弈也已經進行了好多天;面對沒有航空母艦壓陣、僅僅依靠水面艦艇和兩棲攻擊艦打醬油的美國海軍,以1143.3型「新羅西斯克」號重型載機巡洋艦為核心、同時編成有1144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伏龍芝」號的紅海軍艦隊打的有聲有色,一直能夠有效驅逐美國攻擊型核潛艇。
坐擁世界第一大海軍。自己的核潛艇卻在遠洋海域屢屢碰壁,雙方雖然還沒在公海上大打出手。美國人還是感到十分窩囊。
不過,隨著航母戰鬥群的到來,大洋上的煙波詭秘很快就會演變成一場驚天驟變。
戰艦陸續出港,一支支龐大艦艇編隊朝大洋深處進發,雙方主力之間的距離還很遙遠,前沿部署的紅海軍與美國海軍艦艇卻已經發生了小規模接觸。
作為攔阻俄國艦隊的第一道屏障,部署在千島群島以東的美國海軍第七艦隊若干艘「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一直在隱蔽待命,它們的主要任務不是和俄國人硬碰硬、嘗試接近艦隊並用魚雷打擊敵人,而是在西北太平洋撒下一道稀疏的水下監聽線,在發現俄國人的艦艇活動後,就擇機使用長波通訊手段發回情報。…
利用核潛艇偵測敵情,想法當然挺好,不過對這些潛伏在大洋邊緣的伏兵,紅海軍自然不可能無動於衷,波濤起伏的海面下,971型攻擊型核潛艇與「洛杉磯」之間的對峙追逐,幾乎每時每刻都在上演。
幽暗深海的水下戰鬥,和視野開闊的其他戰場完全不一樣,前出部署的攻擊型核潛艇處境其實危險之極,在捕捉任何一絲敵蹤的同時,也要時刻警惕埋伏在暗處的威脅,哪怕幸運的一下子抓住目標蹤跡,接下來的魚雷互擲也充滿了不確定性;如果雙方都不肯退縮,一場較量下來,總有一艘潛艇會挾裹亂流墜入海底,往往連消息都來不及發出,便靜靜長眠在了暗無天日的死亡深淵之中。
攔截與突破,偵查與驅逐,戰艦即將經過的大片海域,海面還不見一絲激起的波瀾,水下的較量已是此起彼伏。
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水下較量,規模不大,對接下來的遠洋決戰卻至關重要。
與此同時,就在蘇聯太平洋艦隊陸續派出大批艦艇,組成第一、第二海空戰鬥群從不同航路穿越千島群島島鏈時,一場小規模海上遭遇戰也在勘察加半島以東海域爆發。
從母港聖迭戈離開之後,和需要接應「西奧多*羅斯福」號的「約翰*甘迺迪」號航母戰鬥群不同,經過連續幾天的全速航行,一路向西的美國海軍「喬治*華盛頓」航母戰鬥群抵達阿圖島海域,接近1143.3型「新羅西斯克」號重型載機巡洋艦的作業海域。
隔著數百海里的距離,憑藉E-2C預警機首先發覺了敵人的存在,美國人先觀望片刻,然後很快組織了一波空中攻勢,若干架攜帶「魚叉」反艦導彈的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接近「新羅西斯克」號編隊,雙方發生了小規模交火;察覺威脅迫近,編成有太平洋艦隊唯一一艘1144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的作戰編隊立即進入防空陣型,在成功抗擊過一批次空襲後,沒有選擇冒進,就轉向西南方向脫離接觸。
在一場遭遇戰爆發之前,憑藉前一階段得到的情報,「新羅西斯克」號所在的第三海空戰鬥群已經得知了美國海軍的大致動向。
那麼現在,既然遭遇一波敵機空襲,就說明美國人的航母戰鬥群已經十分接近,沒有固定翼艦載機的「新羅西斯克」號編隊隨即後撤,運動到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以南約四百海里處,一方面在岸基航空兵作戰半徑內保障自身安全,同時在附近海域繼續維持反潛壓力,杜絕美國核潛艇從千島群島北側迂迴。
大洋上的一場縱橫捭闔,距離如此遙遠,坐鎮遠東的維克托*雷澤諾夫暫時還不甚了了。
就在計劃參與紅海軍的遠洋決戰之後,每一天拿到司令部分發的戰況報告,拿在手上翻閱的龍雲就會用敏銳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去嘗試分析,從語焉不詳的報告中提煉出太平洋艦隊的行動方向。
這種事情,對一名紅空軍飛行員來說是很勉強,好在龍雲是來自現實世界,對蘇聯海軍的了解不僅限於在平行世界的一點見聞,結合上次結束穿越之後做的功課,要大概猜測一下紅色巨人的遠海攻略還是可以做得到;看最近兩天的戰報,上面提到了勘察加以東海域的小規模遭遇戰,他就和紅海軍太平洋艦隊的參謀、幕僚們一樣,從中嗅出了一絲美軍大舉來犯的決戰氣息。…
遠東開戰至今,前後已經過了快一個月時間,此前蟄伏在大後方基地不出的美國海軍既然出動,恐怕就要有大動作。
只消看一看眼下時局,任何關注戰爭的人大概都能猜到,如果任憑戰爭如此繼續下去,北約一方遲早會全面崩盤、無力抵擋蘇聯的空中攻勢;要想挽回危局,U.S.Navy的加入幾乎就是一種必然,能夠在茫茫大洋上任意機動,主動選擇交戰時間、地點的航母戰鬥群,可以在遠東方向增加新的壓力,為了防禦這些機動兵力的襲擾威脅,紅色帝國也必然需要投入相當多的兵力才行。
當然,這一假設的成立要有個前提,那就是基本清除遠東方向的蘇聯海上力量。
所謂海權的爭奪,只要能維持目前的遠東海上均勢、甚至在這一基礎上有所突破,對實力雄厚的美國海軍來說,進可攻,退可守,戰略形勢就會比現在有利的多,這樣說來,美國人會在遠洋上蠢蠢欲動,有意挑起一場決戰,動機就很好理解了。
想法既然如此,每天升空戰鬥之餘,龍雲的戰鬥準備也一直沒有耽誤過。
要搭乘一架An-124B運輸機深入大洋,這種事,聽起來似乎就是一種冒險,為此相關機構一直在進行戰鬥機與搭載機的協同演練,務必把一切都準備妥當。
在奧廖爾敏斯克空軍基地,完成了馱載S-27M戰機的飛行測試後,項目小組就開始派遣試飛員搭乘「魯斯蘭」升空,並在空中駕馭S-27M2與搭載機分離,然後兩架飛機再各自返回機場;幾次試驗之後,驗證了這一設想基本可行,上面就通知維克托*雷澤諾夫找時間親自參加試飛,感受一下整套方案的執行流程究竟如何。(未完待續……)
第一二〇七章 遠海遭遇戰。
第一二〇七章 遠海遭遇戰 ,: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8s 3.666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