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電的內容,就是簡短的一句話:
「知悉,『項目』進展順利,抵達哈巴羅夫斯克後原地待命,等待下一步行動指示。」
事實證明,對遠東戰局的猜測,龍雲的直覺還是很有一些見地。
隨著時局一天天變遷,戰爭的陰雲逐漸在太平洋上空堆積,紅海軍與美國海軍的一場遠洋較量,雖然在雙方決策層的意料之中,爆發的節奏卻比一般戰役推演來的更加迅速。
浩瀚的北太平洋上,遠遠望去,兩支距離遙遠、迎面而行的龐大艦隊,劈波斬浪的威武戰艦,在大尺度上幾乎平滑如鏡的海面襯托下,只是不怎麼起眼的一葉葉扁舟;憑藉現代化的戰場偵測手段,戰爭的號角還未真正吹響,縱覽全局的指揮者們就已經感受到了對方的存在,混雜興奮與忐忑的情緒,也在一點點變得高漲。
不知不覺,平行世—— .{}{}.界裡的新年剛過,幾天來一直向西航向的美國海軍艦群接近了勘察加半島,在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東南方向約一千五百海里處集結。
遠東戰事打響一個月後奉命出擊,U.S.Navy第三艦隊與第七艦隊,出場陣容的確堪稱強大。
迎著寒冬時節的大洋勁風,在西北太平洋上星夜兼程,來自聖迭戈母港的「喬治*華盛頓」與「約翰*甘迺迪」航母戰鬥群在北緯四十度、西經一百六十度附近海域與來自珍珠港的「西奧多*羅斯福」戰鬥群匯合。
兵合一處之後,兩支艦艇編隊很快完成指揮機構的統一,組成美國海軍在高威脅海域作戰的典型陣容——三航母戰鬥群。
「三航母戰鬥群」。顧名思義。即由三艘核動力重型航空母艦作為核心。加上兩大艦隊派出的護航艦艇,共計六艘「提康德羅加」級防空巡洋艦,四艘新一代「阿利*伯克」級防空驅逐艦,四艘「斯普魯恩斯」級多用途驅逐艦,此外還有七艘打下手的「佩里」級護衛巡防艦,以及一艘「薩克拉門托」級快速戰鬥支援艦(實際上就是補給船)。
這樣一種堪稱豪華的配置,符合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的典型定位,哪怕面對宿敵蘇聯海軍也一樣。即一切作戰行動都圍繞重型航空母艦進行,護航艦艇的首要目標是防空、反潛,將敵方水下與空中作戰力量屏蔽在三百海里防禦線以外,對水面及陸上的敵方兵力,則由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部隊完成主要突擊任務。
水面上戰艦浩蕩,航母戰鬥群的水下兵力配置也十分充裕。
按照一般的航空母艦作戰方案,一個U.S.Navy航母戰鬥群,配備的攻擊型核潛艇數量在三艘左右。
不過在大戰時期,美國海軍的大批攻擊型核潛艇都在前沿執行作戰任務,太平洋司令部認為俄國人的潛艇部隊也一樣。大規模海戰中,水下力量的作用也有限。為此只給戰鬥群配屬了四艘「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一艘新型「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作為補充,主要用於對抗紅海軍的核潛艇滲透,加強整個戰鬥群的反潛力量。
連水面帶水下,整整三十艘大小戰艦蜂擁而出,一時間太平洋上風聲鶴唳、烏雲滿天,一場慘烈的海空較量眼見就要到來。
如此聲勢浩大的遠征,美國人的計劃,看上去是十分簡單明了的。
按照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的一份作戰規劃,規模龐大的U.S.Navy三航母戰鬥群無法隱匿行蹤,必定很快被俄國人發現。…
接下來,如果對手選擇遠洋決戰,美軍就順勢而為,在大洋深處和孤立無援的俄國艦隊進行一場硬碰硬較量,憑藉航母艦載機的數量優勢擊垮對手;反之,如果俄國人躑躅不前,戰鬥群當然不能出門晃一圈直接回家,太平洋司令部參謀部的意見,是進一步前出到勘察加半島南側,然後組織力量對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及周邊重要目標發動空襲。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俄國人因為空襲而派出艦隊,戰鬥群就可以得到U.S.AirFr的協助,空軍方面新部署到日本東北部幾處空軍基地、裝備最新型F-15E「攻擊鷹」的第十九戰鬥機聯隊將發揮作用。
總而言之,要麼在遠離陸地的大洋深處決戰,要麼主動前出襲擾勘察加,如果俄國人一味保存實力,美軍就能成功遂行一場攻勢行動,緩解遠東方向的戰略壓力;而倘若對手選擇遠洋決戰,擁有強大海空實力的U.S.Navy也有信心戰而勝之,同樣可以消弭俄國太平洋艦隊的現實威脅。
一場軍事上的勝利,再結合宣傳部門的一番大肆鼓譟,就可以將焦頭爛額的政府、軍方從疲於奔命的應付中解脫出來,在輿論與國民焦灼心態的擠壓下喘口氣。
接下來,如果條件允許,甚至可以考慮發動一場新戰役,在歐洲或中東一掃頹勢,這樣的話戰爭結局還未可知,總之一切還有變數!
艦群浩蕩奔湧向前,美國人的考慮大概如此,不過他們很快就會發現自己犯了一個錯誤。
所謂「遠洋決戰」,如果單純比較美蘇雙方的海軍實力,尤其是具體到太平洋兩岸相向而行的兩支龐大艦群,美國海軍一方的確占據優勢,不過據此推斷「俄國人未必敢於接戰」,則是一種戰略判斷層面的失誤。
按照遠東戰區總司令部的戰役推演結果,執掌大權的蘇聯軍事指揮人員對紅海軍的能力有清醒認識,但是在這基礎上,司令部仍然按照國防委員會和總參謀部的指示下達了一系列命令,紅海軍太平洋艦隊主力盡出,看上去似乎是要和美國人來一場遠海豪*賭,究其原因,卻是美國特工們都完全發掘不到的一個意外因素。
維克托*雷澤諾夫中將,他和他提出的一整套作戰計劃,在最高指揮機構的閉門商談中得到了支持,這才是紅色巨人揚起風帆,準備和宿敵決戰的根本原因之一。
這其中的具體情形,外人當然不得而知,正在哈巴羅夫斯克郊外基地待命、等待An-124B與白色二十號座機一同轉場而來的龍雲也一樣,他雖然清楚紅海軍的大致動向,卻不知曉自己的計劃是如何推動了戰爭的車輪,接到指示後,自己就一直在基地緊張待命,準備在夜幕降臨之後搭乘「魯斯蘭」升空出擊。
「『項目』進展順利」,這一句話,並非指An-124B搭載S-27M2,而是指紅海軍遠洋作戰計劃的實施。
看到這樣一封密電,既然戰區總司令部告訴他「進展順利」,換句話說,在煙波浩渺、波濤洶湧的遙遠大洋上,大舉出動的紅海軍戰艦已經發現了美軍主力的蹤跡,甚至進一步說,雙方前出艦艇應該已經發生了實質性接觸,接下來,如果沒有任何一方主動後撤,那麼決戰應該就是這一兩天之內的事。
海洋上的戰鬥,身為一名飛行員的龍雲所知不多,也無從想像具體的戰鬥情形。…
不過,從歷史上記載的多次大規模海上較量來看,既然是航空母艦參與的戰鬥,水面艦艇之間的直接對抗機會就少得多,美蘇雙方艦隊的戰鬥模式,肯定不會是水面戰艦唱主角的一場導彈排隊槍斃戰,而更像是二戰時的美日航母編隊,雙方互相偵查、試探、迂迴、突擊,往往一場猛烈空襲押寶成功,就能直接重創對手。
戰鬥的節奏不可捉摸,一旦抓到機會,就是雷霆般的全員全彈突擊,幾十年來不論航母、戰機還是武器都有了巨大進步,探測技術也突飛猛進,不過一場航母編隊之間的較量,作戰海域是比二戰時拓展了許多倍,隱藏在火爆表象下的作戰原則卻始終未變。
那麼,在這樣一場生死對決中,維克托*雷澤諾夫,到底又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這個問題,指揮機構的決策依據是中將同志的報告,不過對掌控這一身份的龍雲來說,一切都需要他自己去給出答案。
激戰越是臨近,情報保密工作越要抓緊,坐鎮的哈巴羅夫斯克的龍雲得不到一點最新消息、其實現在也不需要,他在臨時準備的休息室里小憩,一邊眯著眼睛養神,一邊梳理接下來的作戰計劃。
搭乘「魯斯蘭」出發,在運輸機上休息待命,一旦接到出發指示就登機脫離,進入戰場清掃敵機後果斷脫戰,然後在重型載機巡洋艦上降落……
一環接一環,整個計劃看起來著實刺激,真正決定戰鬥結局的,卻只是在進入戰場後的一次果決突擊;如此複雜的鏈條,每一個環節都不容許出差錯,出征在即的年輕人難免有些緊張與興奮。
一個人,一架戰鬥機,會給浩蕩的遠洋海戰帶來多少變化?
這種問題,一般人大概還會懷疑,或者說就是簡單粗暴的考慮問題,只是比較交戰雙方的戰機數量和質量,然後就得到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龍雲卻非常清楚,不是他自賣自誇、妄自尊大,如果計劃實施順利,哪怕他單槍匹馬參與到遠洋戰鬥中,對紅海軍一方所起的作用也很可能會是「決定性」的。(未完待續……)
第一二〇九章 待命出擊。
第一二〇九章 待命出擊 ,: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7s 3.665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