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戰長空 第一一三九章 艦載航空兵

    就看平行世界裡的情形,為了對抗美國海軍,紅色帝國在很長時間內都維持一支遠洋海軍+水下艦隊+岸基航空兵的龐大力量,尤其是駐紮在陸地上的一整套反艦導彈作戰體系,總共擁有數百架tu-u-160戰略轟炸機,然而就是這樣龐大的裝備數量,也無法保證漫長海岸線上的每一寸國土都受到良好屏護,而只能保證某些重點區域的防禦而已,付出的代價卻是十分巨大。

    說白了,進攻一方可以選擇攻擊發起的時間、地點,防禦一方卻只能在所有區域二十四小時枕戈待旦,攻與守的形勢自古如此,要不然為什麼蘇聯軍事哲學裡會一再強調「進攻是最好的防禦>

    進也不是,退也不是,遠海決戰心裡沒底,登陸日本又不可行,持續了十多天的遠東戰役,似乎除了一步步往消耗戰方向發展別無他途。

    對如此棘手的情形,不僅在場者議論紛紛,龍雲自然也陷入了一場縝密的思考。

    是的,在東方戰爭打響之前,他並沒很仔細的通盤考慮遠東戰局,而只是簡單的認為「只要消滅了jasdf、也許再加上駐日美軍,讓美國人在遠東疲於奔命,就算達成了戰役目標」;可是現在看來,情況分明就複雜得多,一天不消滅美國海軍的航母戰鬥群,遠東的威脅就無法消除,仗打成拉鋸狀態對蘇聯明顯不利,可他也想不出什麼別的辦法。

    指望紅海軍和美國海軍正面對抗,這恐怕不太現實。把戰爭從海空爭奪演變為登陸作戰。似乎也是一種冒險。難道就只有繼續這樣一天天升空出擊,直到美國人因為難以忍受的戰損而低頭認輸?

    想到這兒,椅子上的年輕人緩緩搖一搖頭。

    他知道,作為西方世界的頭號強國,美國的戰爭潛力怎樣高估也並不為過,遠隔大洋的地理環境也決定了這個超級大國的後方安全;要通過消耗戰拖垮這樣一個對手,眼下的東方國家集團也許是能做到,然而整個過程可想而知會是多麼漫長而殘酷。究竟要消耗多少技術兵器和寶貴的生命才能真正做到這一點?

    哼,要是本就打算拉鋸,那還不如一鼓作氣登陸日本呢!

    對日本這一國家,龍雲自然沒什麼好感可言,倘若由他來擔當紅色帝國的三軍統帥、制定國家作戰方略,也許還真會選擇將這個美國人的馬前卒徹底毀滅。

    但是現在,要做到這一點,卻又超出了蘇聯的戰爭能力。

    置身於討論熱烈的戰役推演室里,意識窺探感受到的思維活動十分繁雜,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沒吭聲。似乎成為一個局外人的龍雲在觀察四周,他能感受到在場者心中的焦灼。和對戰局發展的一些憂慮。

    如果戰役發展成持久戰,情況是不是就對蘇聯十分不利?

    這個問題,一時間還沒有很準確的答案,龍雲自己心下揣摩的情形也是如此,說到持久戰,其實也分很多種,關鍵要看交戰雙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如何,是主動投入到消耗敵國戰爭潛力的拉鋸中呢,還是被動參與到一場看不到盡頭的戰爭里。

    如果是前者,當然很好,後者的話可就大大不妙了。

    自從來到遠東,一直駕駛su-27m2在天空戰場屠戮敵機,龍雲到現在才意識到,在這場陸軍無一點用武之地的戰役中,紅空軍固然在擔當主力,然而戰局的最終走向,卻還要著落在雙方海軍艦艇的對決上。

    或者,說的更準確一點,就是美蘇兩方陸基與艦載航空兵的較量。

    海洋上的戰鬥,卻會由天空的爭鬥來決勝負,這一場面在人類戰爭史上早已不是什麼稀罕事,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許多著名戰例就是如此,「威爾斯親王」號被日軍炸沉,「俾斯麥」號的死亡前奏,以及「中途島」、「珊瑚海」與「雷伊泰灣」等著名海戰的戰鬥經歷,無一不是以戰機對艦艇的勝利而告終。


    二戰之後的幾十年來,導彈武器在冷戰時代迅速興起,戰機對水面艦艇的攻擊手段也從自由落體炸彈、直航魚雷進化到了制導炸彈、自導魚雷,乃至後來居上的反艦導彈,攻擊距離越來越遠,防禦難度也越來越大。

    正因如此,水面艦艇在戰機面前就更處境艱難,哪怕具備高水平防空火力的專用防空艦艇,在高速接近的敵機面前也很有一些心神不寧。

    一個「防空」,一個「反艦」,漢語詞彙上的明顯差異,對空中與水面作戰平台的地位概括卻是很貼切的。

    既然如此,要在遠海與實力強大的美國海軍決戰,對艦載航空兵力相對弱勢的紅海軍來說,在岸基航空兵作戰半徑內遂行任務就是一個先決條件;不過就龍雲的了解,這事情說起來容易,真正操作起來卻是難如登天。

    首先,一個十分淺顯的問題,美國人會蠢到把航母開到近海、在蘇聯岸基飛機的活動範圍內和紅海軍一決勝負?

    這當然不可能,事實上,美國海軍對重型航空母艦的使用一向偏重保守,除非確定對手沒有任何襲擊航母戰鬥群的手段——就像一九九一年的海灣戰爭那樣,否則絕不會讓航空母艦接近敵國海岸線,這一點與遠洋海上對抗時的激進風格迥然不同。

    另一方面,受到技術水平等方面的制約,岸基飛機的「作戰半徑」這一指標也是參差不齊,戰鬥機的作戰半徑往往遠低於轟炸機,這也會造成一些麻煩。

    就比如紅色帝國的武裝力量,即使以大航程著稱的su-27s/p型戰鬥機,作戰半徑也不過一千二百公里,而攜帶重型反艦導彈的一票戰略轟炸機里,航程較近的tu-22m3也有兩千公里以上的作戰半徑,然而這個數字,對美國海軍來說幾乎沒一點意義,在f-14「雄貓」與e-2c「鷹眼」的配合下,沒有戰鬥機護航開路的蘇聯戰略轟炸機突襲美軍航母戰鬥群困難重重,甚至就接近於一種徒勞。

    戰鬥機和轟炸機的作戰半徑差別,反映在戰術上就是一種難以協調的矛盾,所以美國人基本上只要把航母戰鬥群部署在距離海岸線一千公里以外,就可以排除蘇聯岸基航空兵為一場海上對抗增加的變數。

    當然,要對付美國人的航母戰鬥群,除了岸基航空兵以外,幾十年來小步快跑發展「載機巡洋艦」的紅海軍同樣擁有一定的艦載航空兵實力。

    具體到太平洋艦隊,兩艘/6型「全甲板重型載機巡洋艦」(其實就是航空母艦),每一艘可以搭載最多三十四架架su-27k艦載戰鬥機和十二架ka-27艦載反潛直升機,兩艦組成戰鬥群的話,基本上相當於一個殲擊航空師加一個反潛直升機團,這種規模的艦載航空兵實力可以擺平其他任何國家的海上作戰力量,面對實力雄厚的美國海軍卻很有一些捉襟見肘。

    作為對照,龍雲回過神來翻一下手上的情報資料,看看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方向的艦艇部署。

    也許是考慮到這一海域實在太過廣闊,目前美軍第三、第七艦隊所屬的航空母艦,除cv-63「小鷹」號以外,全都是續航力接近無限的「尼米茲」級,目前「亞伯拉罕*林肯」、「西奧多*羅斯福」與「約翰*甘迺迪」這三艘航母都處於戰備狀態。

    在這其中,cv-63「小鷹」號的載機數量最少,但即使如此,這艘滿載排水量超八萬噸的巨艦上也搭載有第十五艦載機聯隊、戰鬥/攻擊機的總數在六十架左右。

    僅僅「小鷹」號這一艘航母,艦載機數量就與「提比里西」與「瓦良格」組成的作戰編隊接近,倘若真像「戰役推演」里設定的那樣,紅海軍編隊遭遇了三艘美軍重型航空母艦,那麼艦載航空兵的實力大概就是一比二點五,這顯然是十分不利的。

    約略看過了一些資料,對美蘇兩方艦載機的情況做一下橫向比較,龍雲就知道情況有多惡劣。

    雖然戰爭這種事,並不是單純比較武器數量,但是如此之大的差距,已經很難用戰術或者其他方面的因素去加以彌補。

    對紅海軍來說,唯一的機會還是在戰略層面,如果誘使美軍貿然前出,讓決戰爆發在蘇聯戰略轟炸機的作戰半徑之內,通過海空一體化的作戰策略,利用艦載航空兵為空射反艦平台開闢通路、到達導彈發射陣位,實施幾輪密集的重型反艦導彈齊射,再加上水面艦艇、巡航導彈潛艇的火力投射,就能一舉將規模龐大的美國航母戰鬥群全部消滅。

    空中,水面和水下,三種不同的反艦平台要協同運作、一齊發威,這種事坐在指揮中心裡說說容易,真要在廣闊之極的大洋上實施,可以說就是千難萬難。(未完待續。。)



第一一三九章 艦載航空兵  
相關:  永不下車    武道大帝  仙都  御鬼者傳奇  神級插班生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龍戰長空第一一三九章 艦載航空兵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龍戰長空"
360搜"龍戰長空"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364s 3.692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