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 第一百一十九章 商業精神

    「大宋,歷史最迷惑的岔路口,你們選對了時間。一窩蟻  m.yiwoyi.com」陸處長盯著大家似笑非笑:「也許大家有了感覺,但沒想明白,一個現代社會除了工業化,你們遺漏了什麼?」

    一幫高智商的傢伙,此時被這個農民模樣的人整懵了。

    「我們行政機構名稱給了答案,再想想?」

    此時,孫總突然一拍大腿。「工商局,是不是?」

    「然也!」陸處長轉文,有些勉強,但答案是被猜中了。「工業社會的形成,沒有商業社會作支撐,是不可能的,這一再被世界工業化的歷史所證明。」

    一談到歷史,大家意識到自己的短板,這幫子理科生,遇到文科生擅長的東西,就不行了。況且,你們這是要穿越到歷史空間去的,不懂歷史,怎麼改變進程?

    「太陽底下無新事,人可以跳著前進,但長路,還得靠腳踏實地地走。邏輯是個有用的東西,大家想想。」

    一旦腦洞被打開,下面的議論就紛雜起來。有人說,工業產品要變成財富,必須要交換。還有的人,談論到工業化最典型的特點是分工,分工就必須建立在交換基礎上。還有人說,工業化的正向回饋,離不開市場。

    「你們講了好多高大上的東西,但我們到了那時代,是要說人話,說當時百姓聽得懂的話。我只說一句:鐵匠不生產糧食,他靠什麼活?」

    當然靠交換,這是商品經濟的特點。如果鐵匠不與農民換糧食,那麼,農民就沒鐮刀,鐵匠就沒飯吃。有人提醒到,沒有商業的發達,工業就是搞出來了,也形不成改造社會的力量。

    「宋代,已經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清明上河圖也展現了當時發達的商業社會,這就給工業的萌芽奠定了基礎,所以,你們憑直覺選擇穿越到那個時代,是對的。」

    這種正確,只不過是瞎貓碰上死耗子。大家選擇宋代只不過是為了對付鐵騎,感情,此時與理智,居然巧合了。

    「過去,我們對商業有誤解,那是因為,在農業社會,我們古代是自給自足的,商品交換的必要性低。因為逐利性與必然性的背離,導致許多人反感它。沒有增量的交換逐利,好像只剩下盤剝,這是讓人垢病的地方。但是,一旦工業化進來後,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增量,這種交換,就顯示出巨大的作用,而成為社會運轉的必需品。」

    陸處長的大量專用名詞用得一點都不生硬,反正出於自然。可見,他對社會理論與歷史知識的掌握與運用,相當熟練了。

    冬子覺得,社會上許多人有誤解,說某些官員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但這何以解釋,我們國家近幾十年來,發展速度與規模成為世界最閃亮的存在?何以解釋這個僅用三四十年就實現工業化的奇蹟?沒有這樣一些優秀的行政人員,怎麼可以帶領整個社會的進步?

    當普通人找不到便宜時,總是罵別人貪心。但自己沒想想,自己也有貪便宜的心?你罵有人貪腐,有可能是因為你自己沒那機會,屬於嫉妒。

    就在坐的這些高智商的人來說,他們在自己的領域自命不凡,但在整個社會改造系統裡面,他們也只是精英與骨幹中的普通一分子,需要其它精英一起來干。

    好在,知識分子的自信,讓他們在知識面前養成了謙卑的習慣,他們在認真聽。

    「你們如果要穿越,必須建立一個讓整個社會動起來的商業機制,這樣,才會讓工業化建立社會的正反饋,才會讓工業社會正常運轉起來。」

    下面有人回顧了我們前後三十年,前面三十年不是沒有工業,但無法使全社會工業化,原因是什麼?而後三十年主要做對了什麼?首先,肯定是解放了商業,讓個體戶出現了自由市場。當交換繁榮之時,工業得到正反饋,社會就突然興盛起來,如同久抑的熱情被喚醒,巨大的能量從地底下噴湧出來。

    此時,孫總提出了一個問題:「陸老師,在貧窮的社會裡,如何讓商業化深入人心,展開起來?」

    當孫總把一個人叫老師的時候,體現了他最大的尊重。冬子知道,孫總很少把人叫老師的。

    「你是問我們近幾十年,還是世界整體狀態?」

    陸處長遇到這種具體問題,邏輯就顯得比較嚴密。

    「我是問,假如像宋代,那樣的農業社會,當時普通人,還是比較窮的,剩餘產品少,可供交換的商品不多時,如何讓普通人在商業化受益,這是個問題。」

    窮人,一般在商業社會中,是受害的,尤其是在一個純粹的農業社會。這個觀點,在下面的討論中,冬子聽到不止一個人這樣說過。

    「好問題。估計我們幾千年的帝王將相,都沒想清楚這個問題,總在抑制與促進兩個方向上左右搖擺。具體的歷史證據,史書上都有,我不重複。但我可以提供一個現在的研究樣本,供大家參考。」

    只要聽到研究樣本幾個字,這些學過統計數學的人,都比較興奮起來,這是他們熟悉的內容。數學家的位置,與冬子雖然隔了幾個座位,但他的聲音還是讓大家聽到了。

    「相似的樣本,是具備參考價值的,只要統計方法完備,完全可以分析得出結果。」

    微電子專家笑到:「莫給我講統計數學,當年我差點掛科。」

    下面很多人笑了起來。冬子不懂這門課,但大家的議論還是聽到了。統計這門課,是非常難的,難就難在要從表面無序的數據中,找出規律。最主要的是,公式太多,非常難學。

    「我講數學,不是專家。但是,樣本試驗,我知道一些。我給大家說個與宋朝相似的樣本,今天在某些地方,仍然存在。」

    這話很突然,還是原來他的觀點,與其穿越到宋朝,不多到世界看看。世界上許多地方,還保留著宋朝的生活狀態呢。

    「印度北部某些地方,孟加拉的某些地區,是典型的農業社會,甚至還沒有我們宋朝搞得精緻。但總體人均生活水平,與我們宋朝差不多。因為他們的主要產品是糧食,從人均耕地面積講,與宋朝差不多,而糧食產量,也差不多。」

    面積差不多,這可以理解,但產量差不多,這就比較意外了。畢竟,600多年過去了。

    「費主任估計也有體會,他去過。一畝地,種水稻,畝產在400斤左右,基本上相當於我們宋朝的產量。也就是說,從物質資料生產的效率來說,從個人仍有財富來說,他們就相當於宋朝的老百姓。」

    火藥專家此時感嘆到:「我們在這裡吃肉,還得要感謝袁隆平啊。」

    此時,大家開始夾菜喝酒。冬子沒有想到,在座的許多專家,在他們少年時代,也經歷過畝產400斤的時候,那時候的貧窮,是根深蒂固的記憶。而雜交水稻出來後,今天,我們的畝產達到1800斤甚至有的達到2000斤,這是個怎樣的數據?

    此時,數學家突然發言到:「這是不是有個巧合?我們的產量是人家的4倍,我們的總gdp也是人家的5倍左右?工業化只多出了一部分?主要靠糧食產量?」

    馬上就有人批評到:「你忽視了一個東西,可耕地面積。我們的可耕地面積,比人家少三分之一,況且,南亞是一年三熟,我們最好的江南也只一年兩熟,東北黑土地最好,也只有一年一熟。所以,我們的全面勝出,主要靠工業。」

    他混淆了糧食總產量與單產的區別,數學家激動起來,也會犯常識性錯誤。整個酒席,他是最自我的人,因為別人喝紅酒是一口口地抿,而他老先生,卻喜歡一口乾。酒鬼,遇到酒,就不理智了。

    「對貧窮社會的研究,不是我們自己搞的,但別人搞的,有一些有意義的成果,跟大家分享一下,或許,大家會有新的體會。」

    陸處長先問了一個問題:「教育與醫療,是具備致富的外部條件。外部因素是變化的條件,而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據。那麼,從內因角度而言,貧窮的本質是什麼?」

    數學家又開口了:「這是個哲學問題?」


    「不,這是個具體問題。」陸處長說得斬釘截鐵。

    於是,猜測原因的議論又多了起來。有人說懶,有人說技能,有人說投資,有人說制度,甚至有人還說,商業問題。

    「你們只是在說可能性,但在現實對比研究中,我們發現了最主要的因素。」

    這才是精華。比如,我們說流水為什麼這麼急,有人說水的力量大,有人說泥沙翻滾,有人說大河堤約束,甚至有人說亂石眾多。其實,就是地心吸引力與高差的原因。總結一句話規律:水往低處流。

    在這個空檔,冬子沒辦法參加他們的議論,只是在觀察陸處長的動作。當他喝了酒,吃了菜,還用餐巾擦了擦嘴以後,知道他又要講話了。

    「大量研究表明,有三個原因,導致了貧困。第一個原因是,窮人的生活,充滿了風險。我以前面的例子加以延伸。費主任所說,打疫苗的事。如果讓一個窮人一天不勞動,為了孩子未來可能的病而放棄一天的收成,那對他飢餓的風險是現實的,直接的。規避直接的風險,而被迫放棄對遠景的投入,是自然的人性反映。疾病致窮,是歷代全世界所有社會的主要原因之一,這只是風險之一。況且,靠天吃飯的農民,一場旱澇,就讓他一年顆粒無收,就是這個意思。」

    下面的人對此深表贊同。為了規避勞動收益少的風險,投入更多的勞動力,比如讓孩子輟學勞動,也是辦法之一,這就導致教育不足,這些都是貧窮所逼,無從選擇。

    「第二個原因,是缺乏本金。我們古代老百姓最好的新年願望是:年年有餘。為什麼要有餘呢?因為只有餘量,才有可能積累出本金出來,可供投資,至少,可以抵擋風險的突然來臨。為此,有一位著名的專家,作了一個試驗。」

    原來有餘,為未來的風險作準備,甚至為未來的發財作投資,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的先人們,為了做到這一點,不惜節衣縮食,也要留下一些財產積累,為將來,為子孫。

    「一個叫尤努斯的西方人,在孟加拉做了一個試驗。他在孟加拉調查貧困問題,發現了一個例子。關於一群編織工人的例子。編織籃子筐子,是最古老的手工藝了,我們宋代就很發達。當地人,先到一個老闆那裡借來22美分買材料,編織出一個筐子,再賣回那個老闆,得到24美分,這樣,他編一個筐,就可以賺得2美分。他一天能夠編5個筐,也就只能賺得10美分,永遠處於貧困線以下。」

    下面有人在問:「他就沒有這點本金嗎?」

    「貧困的人,掙的錢能夠吃飽就不錯了,哪裡還有節餘?你以為真是年年有餘啊?」反駁他的,是那位鐵路專家。這位專家,已經把鐵路工程修到非洲去了,對極度貧困是有直觀體驗的。

    「於是尤努斯想了一個辦法。他給這個工人,先借了1美元,讓他買材料,一次性買5個筐的材料,平均每個只需要20美分。最後編好5個筐後,不賣給原先的老闆,而是在自由市場賣,每個就有25美分,這樣每個嫌25美分,比原來多賺了15美分。這多賺的錢,一月後,他還給尤努斯105美分,尤努斯還得到了5的利息,這樣,作為銀行貸款人,尤努斯是划得來的。但作為那個工人,他是否划得來呢?」

    這樣簡單的算術題,只用心算,在座的馬上就能夠得出結果。純賺的,有三周,這樣工人就節餘下來305美分。從此以後,他就再不需要借錢進貨,進入勞動賺錢的正循環,按自己的勞動,每天收益25美分以上,比原來的收入不僅翻番,而且自己還有積累了。真正做到月月有餘,進入了致富的正循環。

    「大家想想,對於貸款人尤努斯,他是否划得來呢?」

    當然是暴利。要知道,一個月的利息達到5,有點類似於高得貸了。但這事,既有利於窮人又有利於銀行家,雙贏的事,總是好生意。

    「所以,尤努斯就成立了一個小額貸款公司,叫格萊美銀行,用來解決貧困人民本金不足的問題。大家知道,窮人貸款是有風險的,但巨大的利息差,可以彌補風險損失,他的銀行賺了錢,社會貧困得到了緩解,他也獲得了各種獎項。」

    通過商業化的銀行貸款,比直接給人捐贈錢這辦法,好像更有效果。這個結論,出乎大家的意料。

    「最後,我要講到一個最重要的內因了:對金錢的使用。有專家在貧困地區調查發現一個現象:電視機比食物重要。在某些貧困地區,人們寧願少吃一頓肉,節約幾年錢下來,也要買個不生產產品的電視機來看,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都是理性的科學工作者,經濟學的前提也是,每個人都是理性經濟人,以取得利益最大化為原則。而這種現象,好像違背了這種原則。

    「與之相似的現象無處不在,比如他們好不容易有點餘糧,不是拿來投資生產,而是換灑喝,或者有的搬運工,本來身體受的損耗就大,還堅持抽菸。這是為什麼呢?」

    有人說,這是他們沒有理智的頭腦。還有人說,這是他們追求享樂。總之,就是他們笨。

    聽到大家的議論,陸處長笑了笑,說到:「如果是你我,混到那個地步,估計也跟他差不多。這同樣是實驗證明了的。」

    大家一聽,還有這實驗,感覺不可思議。反正,在座的都很自信是一個理性的人,即使窮,也不會做這種不利於掙錢與健康的事。節約出本金,才是合適的選擇。

    「香港有一個富翁叫田北辰的,還有美國有個富人叫芭芭拉的,都曾深入貧困人群中,與他們一起生活工作。他們願想,憑自己聰明的思維與見識的格局,一定可以擺脫貧困,但實事,讓他們徹底放棄了願先的想法,他們都失敗了。」

    這就很打擊人了,這些聰明的富人們,應該具備致富的能力與見識,僅僅因為條件與環境的不同,就富不了嗎?

    「有一點錢就喝酒吃肉,有一點錢就抽菸。更多一點錢,就買電視機或者一兩件奢侈品,不肯拿出一點耐心來對未來投資,不肯擠出一點時間來尋找商機與努力方向,這就是老闆們最開始,最不理解的地方。後來,他們找到原因了。因為,窮人的生活太乏味了,勞累一天下來,對精神生活的安慰,成了他們最大的需求。為了那短暫的快樂,顧不得思考不確定的未來了。」

    所以說,窮困最大的問題不是窮,而是困。把你困在那個生活的小圈子裡無法出來,根本沒有精力與欲望,去抗爭。

    「田北辰問過一個貧窮的搬運工:你工資那麼少,每天那麼累,為什麼下班後,一個人沒菜,都要喝點酒。更不可理解的是,你為什麼要抽菸,雖然煙便宜,但每天花的,也是不必要甚至是有害的錢?大家猜,那位搬運工是怎麼回答的?」

    大家其實已經猜到了,那個人肯定不會反省或者羞愧。

    「我一生如此勞累,如果不是那支煙來安慰我,我都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這個回答,馬上鎮住了在場的這一群人。要知道,人生缺乏意義時,你連吃苦的勇氣都沒有。這樣一個吃苦的人,擺脫不了貧困,那廉價的菸酒,只是他生命的安慰劑而已。

    「所以,對金錢的使用,也是造成貧困的重要原因。人人總結,窮人缺乏長遠目光,窮人沒有對教育與技能學習的耐心,甚至說話都沒有修養。大家想過沒有?他們的生存危機迫在眉睫,哪有時間想這些?如果今天不努力勞動,明天就有可能沒飯吃,有什麼機會,長遠投資?」

    下面有人問到:「是不是都有這種狀態呢?我是說全世界?」

    「大部分有,在最貧困的非洲的某些地區,貧窮除了讓人喪失鬥志,甚至喪失了尊嚴。把討錢當成自然的事,這已經讓我們見怪不怪了。當然,有一個有趣的規律,我在非洲發現的。」

    這可是獨家發布成果,這頓飯請他來,算是值得了。

    「我在非洲發現,越窮的地方,葬禮越隆重。我調查過兩個國家的現狀,一個人的葬禮,要花費一個勞動力一年收入的40以上。」

    這就明顯太高了,況且,這種花費,對死者是沒有多大意義的。畢竟,按我們中國傳統的說法,生時孝,才是真孝。重死輕生的事情,在今天,已經不常見了。

    「因為所有人的現實生活都那麼痛苦,就把美好的希望,只能寄托在來生。來生的美好,是對今生的安慰,死亡,就成了他們的唯一希望。」

    最為極端的說法,讓死亡成為美好生活希望的途徑,就已經整體上病了。

    但是,我們能夠說些什麼呢?在座的雖然已經富裕,已經擁有了職業甚至財富自由。我們坐在大圓桌邊,在這山清水秀的地方,喝著高檔紅酒,吃著廚師精心製作的烤全羊,各種精緻的麵食點心一道道地上,各種精挑細選的食材,被製作成藝術品,讓你享受美味的同時體驗到形色的美麗,我們卻在談論貧困。

    但是,我們沒資格嗎?

    在座的人們,大約三四十歲,都在年少時經歷過那種貧困。但是,我們貧困時,為什麼對上述現象體驗不太深呢?

    此時,孫總低聲說到:「小陳,我現在更加佩服我父母了,他們寧願冒著吃不飽的風險,也要在我身上做教育的長線投資,這是種很超越的精神。你知道,咱們中國人,為什麼會有這種精神嗎?」

    「五千年文明的示範,還是骨氣與精神的底子?」冬子試著回答了一句書面語言。

    「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最為寶貴的是:相信讀書能夠改變命運!」



  
相關:  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諜雲重重  我居然認得上古神文  別讓玉鼎再收徒了  快穿之信我有糖吃  逆天神尊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人生一串第一百一十九章 商業精神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人生一串"
360搜"人生一串"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2s 3.700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