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山西布政司寧武所,五軍都督府同知,從一品武將張鴻功臉上卻滿臉愁容。
張鴻功早在半個月前就接到了朝廷的聖旨,讓他聽從三邊總督楊鶴調遣,派兵進入延綏圍剿流賊劉禿子。
張鴻功所率領的山西鎮又名太原鎮,也叫三關鎮,雖然也是九邊重鎮,但是重要性卻比不上一線的大同、延綏、固原諸鎮,更比不上拱衛京師的宣府鎮,薊鎮。這樣一來,山西鎮肯定不會受到朝廷太大的重視,無論兵員還是戰馬鎧甲,遠遠比不上延綏諸鎮。
整個山西鎮,所有的可戰之兵,也只有不到兩萬人。除去把守三關,封鎖黃河渡口之外,張鴻功可以抽調的機動兵力,也就只有三千餘人。
山西鎮總兵官的治所以前在偏關,後來改為寧武關。因為山西山脈眾多,大軍行軍也比較困難,張鴻功也只能提前準備,以免延誤了軍令。
山西鎮主要的任務就是把守內三關防備入侵的蒙古人,內三關即寧武關,偏關,雁門關。所以張鴻功想要離開,就必須要在邊牆內留下足夠多的機動兵力,用來防備蒙古部落的入侵。
在張鴻功屢次懇求下,山西巡撫耿如杞終於調撥了上萬兩白銀,讓張鴻功撥付了一部分欠響,調集了三千精兵準備過河接受三邊總督楊鶴的指揮。
就在張鴻功做好了準備,想要儘快出兵拔營之時,只見幾封八百里加急的緊急軍情傳遞過來,張鴻功迅速的打開書信一看,原來是把手黃河沿岸渡口的官軍來信。信中大致的意思是「陝北巨匪劉禿子全軍而至,號稱十萬大軍,準備東渡黃河,禍亂山西。把守渡口的官軍因為兵力不足,恐怕抵擋不住劉禿子大軍,望總兵大人趕快調集援兵。」
張鴻功將這封求援信收起來,自言自語的說道:「流賊劉禿子敢號稱十萬大軍,只怕麾下的青壯不下於三萬人,看起來已經成了氣候,如果我山西鎮大軍孤軍迎戰,只怕未必能討了好?」
收到這份求援信,張鴻功也有些左右為難,他現在兵力不足,如果調集軍隊守衛渡口,那麼就不能渡過黃河,聽從三邊總督楊鶴的差遣。但是朝廷的聖旨上寫的明明白白,讓他帶兵過河,合四鎮之力圍剿流賊劉禿子。
張鴻功現在左右為難,但是他畢竟不是敢於違抗聖旨之人,無論他在朝中的地位還是資本,都不敢違背皇帝的旨意,只能帶兵過河,聽從三邊總督楊鶴的調遣。
晉陝大峽谷長一千五百餘里,黃河兩岸的渡口也有十幾處。因為渡口較多,張鴻功也不知道流賊從哪一處渡口過河,只能分兵把守。這樣一來,兩岸渡口的守軍也就有些兵力不足,這十幾處渡口,守軍多則一兩千人,少則只有三五百。
儘管守軍人數較少,但是背靠黃河天險,正是一夫當關的險要之地,加上守軍在渡口之處安放了不少火炮,如果死打硬拼,可能就會死傷慘重。
劉宣率兵來到延水關下,親自查探了兩處渡口的地形,但是顯然也沒想出什麼好辦法。只好採取群策群力的老辦法,聽一聽大伙兒的意見。
劉宣在延水關鎮內,召集各營、各司哨長以上骨幹前來開會。在大會之上,劉宣將全軍的困難大致說了一番,希望大家各自發表意見,看有沒有渡河的好辦法。
在清掃渡口戰役中,表現出眾的劉宗敏最終提出了一個辦法。就是趁著黑夜,挑選一小部分精兵,使用羊皮筏子或者小船從水流平緩的地段順流飄過去,然後集結兵力,攻打渡口守軍,襲擾渡口守軍的注意力,大軍然後趁機渡河。
劉宗敏還表示,他本人水性嫻熟,願意再立新功,帶領一部分精兵夜渡黃河,為大軍奪取對岸的渡口。
上一次劉宣與楊四寶合夥演了一出苦肉計,用來安撫軍心。因為劉宗敏不知情,當場給了楊四寶不少難堪,多多少少得罪了楊四寶本人。
楊四寶見劉宗敏又要爭功,馬上有了幾分火氣,表示自己也願意親自帶隊偷渡黃河,奪取對岸的渡口。
二將爭執不休,都想要爭取這個任務建立功勳。最後還是劉宣拍板,楊劉二將各自挑選二百人渡河,渡河之後大軍歸楊四寶指揮,尋機襲擾奪取對岸的渡口。
劉宣之所以讓楊四寶劉宗敏各帶二百人,也是因為劉宣軍中熟識水性會游泳的士兵非常稀少。畢竟劉宣起兵在乾旱少雨的陝北,大部分士卒都不會游泳。而偷渡黃河的任務又非常危險,如果不熟識水性根本不可能完成。
再加上這一次偷渡黃河,為了避免被對岸官軍發現,劉宣的聲勢也不可能弄得很大,使用的兵力也不可能太多。畢竟如果行動不密,被官軍察覺,這一次行動也失去了作用。
晉陝峽谷除了少數渡口之外,兩岸大部分都是高山懸崖。張五斗、劉宗敏諸人,仔細觀察了附近的地形,終於找到了一處偷渡的地點。到了深夜子時,他們悄悄地乘坐小船,帶著隨身的兵刃,順流而下朝著對岸飄過去。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劉禹錫這首浪淘沙形象的描繪出了黃河的雄偉壯闊。滾滾奔流的黃河水仿佛萬馬奔騰,小船被河中的浪花打的搖搖晃晃,仿佛隨時都有可能傾覆。
楊四寶、劉宗敏二人各自站在一艘船頭,他們的腳下仿佛穩如磐石,一點兒不為波浪晃動。
劉宣朝著楊劉等勇士揮了揮手,送走了麾下最勇武的兩員虎將,靜靜的等待著他們的好消息。而李自成、張虎成二人儘管都有些心焦,擔心他們好兄弟的安全,但是並沒有流露出多少擔憂,反而出自內心的散發著幾分自信。
因為官軍人數較少,加上長時間欠響引發的士氣不足,所以並沒有放出太多的哨船,並沒有察覺出楊四寶、劉宗敏二人帶著小股精兵偷渡過河。
等過了一個時辰,對岸慢慢的點起了三堆篝火,這三堆篝正是大部安全過河的信號。劉宣見到這三堆篝火,心中終於放心下來,他揮了揮手,帶著張虎成、李自成等前來相送的軍官回營。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4s 3.486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