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提心弔膽四五天,到五月二十終於有了消息,官府早已撤銷流放判罰,令署理原職待罪立功。
原來二十天前前任四釧巡撫陳士奇在離任之際聽聞流寇攻陷都城,崇禎帝下落不明,為地方官紳所請決定負責川東軍務之後,考慮到天下大亂正值用人之際親自向按察使劉之勃懇請,希望能夠讓楊麟戴罪立功。
按察使衙門雖派出衙役前往宣布,但一直沒有遇到宣布。
順慶府同知趙司炫帶來原巡撫陳士奇親筆書函,聲言現在流寇已經占領涪陵進逼緟慶,希望楊麟能夠率部增援。
十天前在緟慶時就留意軍事,官軍兵馬甚少駐防下游三十里的銅鑼峽,現在雖然再次燃起希望,但聽說增援的只是自己這千餘之眾,而官軍主力,如總兵劉佳印、馬乾所部,參將楊展、曹勛所部都原地駐防沒能調動,方感到大勢已去。
古人講究一諾千金,講究忠義之氣,楊麟雖然知道緟慶旦夕將破,張獻忠將長驅直入深入川境,雖然內心不願,但這種話又怎麼能夠說出口呢?
聽到增援之事,下面兵將鬧哄哄的,增援沒事,但需要將將士們軍餉發了,在離開這段時間兄弟們軍餉毫無著落,現在既然要大家增援,這軍餉不能少了。
還有糧草、勞役什麼的,古代將士們身穿二三十斤鎧甲,扛著兵器行軍本來就頗為困難,若自己攜帶糧草行軍那是舉步維艱,無論如何需要征勞役。
如此花了半天功夫方才分派妥當,一道道命令分派下去,整個蓬州天翻地覆的,即便如此若要完成行軍準備也需要四五日之功。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這是杜甫《兵車行》描述大軍開拔的樣子,但在古代大軍開拔其情景遠勝於此。
此去緟慶六百餘里,不能像往日那樣輕車簡從的,糧草輜重,營帳什麼的一個也不能少。
為了運輸軍需輜重,足足徵集了五百壯丁,雖然這其中有兩百為精壯俘虜,但還是有三百徭役。
來回千里,誰又願意荒廢田地,離家別子的,最後實在沒有辦法只得攤派,每里一人,攤派家庭呼天搶地的放佛世界末日一樣,有的更是尋機逃跑,迫於無奈只得使出絕招,如同押解犯人一樣的五花大綁集合。
除了徵發徭役,還有運輸器械,近距離還可以肩挑背扛的,此去緟慶六百餘里若還肩挑背扛的,即便在精壯漢子身體也受不了啊。
沒有辦法只得製作車輛,內地少馬,稍稍好一點的馬就像寶貝一樣當作戰馬,差一點的駑馬用來拉載貨物。
即便這樣,也才徵集十餘匹駑馬,再加上二十餘匹騾子,套上馬車運送輜重,由於為二輪馬車載重有限,一匹馬也最多拉6擔糧食而已。
除了馬車這種高級運輸工具之外,最多的還是大車、獨輪車,兩人推的大車能夠運輸兩擔半糧食,一人退的獨輪車也不過一擔糧食而已。
從鄉間徵集的,自己製作的,用了四五天功夫才製作完畢,全軍匆匆上路。
郭崇烈率領騎兵小隊在前面探路,楊威率領第2司、廖啟芳第4司交叉為前鋒後衛,楊麟親率主力押送糧草走在中間,道路迤儷十餘里,那些被徵發徭役家人遠遠相送,看見熟悉身影哭聲喊聲一片,有的更是拼命衝過人群想與親人再見最後一面,一副生離死別的樣子讓人感到不忍。
看著自己親人被征勞役馬上就要離開,很多人嚎啕大哭,前途生死未卜,不要說普通兵丁就是楊麟也內心感慨不已。
一路之上鄉紳紛紛前來相送,說的最多一句話就是保護好子弟兵,就是保護好被征勞役,大家鄉里鄉親的,強征的勞役與大家親友。
戰場上生死未卜,大家拼命的叮囑,就是擔心有什麼傷亡。
行軍非常緩茫,一天下來不過四十里而已,這在過去不敢想像。
經過四五個月訓練蓬州兵急行軍(不帶輜重)可達百里,正常行軍都在六十里之數,怎麼加上輜重這樣慢呢?
除此之外就是天氣炎熱,鳥銃手弓箭手還好只是前面有一層棉甲,那些戰兵在叫苦連天,前面背部扛著厚厚的棉甲,雖然比過去改進很多,涼風也可以從兩肋吹入,但在烈日下大家直呼炎熱受不了。
讓人驚奇的樊明善、陳懷西連呼不可思議,尋常軍隊正常行軍不過三四十里而已,如此行軍速度也頗為不易。
(兩百年後湘軍正常行軍速度為三十里,而同時期大順軍從北京到山海關歷時9天走330公里,每天36.6公里。
清軍從瀋陽到山海關417公里用時12天,每天34.8公里
而大順軍於23日戰敗,李自成26日逃回北京城,三天走完330公里,急行軍一日竟達110公里,可見行軍之快捷。)。
仔細一分析就明白其中道理,影響不外乎如此幾個因素,最重要的就是軍心。
這些攤派的勞役一個個五花大綁綁來,不偷奸耍滑算好的,你還指望著大家如同過去自家買賣一樣健步如飛怎麼可能?
其次就是道路,蓬州到順慶府沒有驛道,所走的多為官道,有的更是老百姓趕集的道路而已,雖然官道方便獨輪車、馬車通過,但這些老百姓趕集道路則非常狹窄,根本不適合大規模行軍。
上次犯事被官府押送省城,一路之上楊麟見識了那些驛道,不但路面較寬,路基也有打夯,很多地方更有鋪上青石方便馬車推車行走。
再次勞役肩挑背扛的,趕著馬車,推著獨輪車,行軍十分困難,
這也是在古代很多部隊逃跑時為什麼要扔掉輜重錢糧,扔掉輜重錢糧之後既然行軍速度快多了。
前面這三個是輜重人員的問題,除此之外,部隊行軍不像演習那樣,前鋒各部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還要選擇宿營地點需要時間。
後續部隊修建營寨,搭建帳篷需要時間,上山砍柴需要時間,燒水煮飯需要時間。
如此下來,即便三更起床,四更做飯,五更出發,一天至少要花掉兩個時辰,如此行軍時間有限,既然每天行軍速度降下來。
楊麟一路思索如何提高部隊行軍速度,思來想去不外乎三條,不外乎減輕將士們負荷,就是宿營過程標準化,那就是更好運輸糧草輜重。
就像最初介紹那樣,在古代兵丁負荷非常重,單拿一個普通鳥銃手,棉甲外加頭盔接近四十斤,若外加武器裝備,乾糧被褥什麼的,單個步兵裝備足足有七八十斤重,可以說不堪重負。
為了提高部隊機動性能,本著實用原則一直在進行改善,再借鑑前世防彈背心等方面經驗,對棉甲進行修改。
去掉了腿裙、蟒袍,僅保留背部、胸部、臂手等防護,且背部與胸部通過繩索在兩肋部分連接起來,如此改進棉甲面積少了六成以上,如此戰兵棉甲不過二十斤。
而鳥銃手只有胸部防護,棉甲不過十斤。
簡單一改變,作戰重量不過30斤(僅包括棉甲,鳥銃及其主要配件),行軍重量由七八十斤減少到六十斤(外加棉被,生活用品、與近三百出彈藥重量,隨身攜帶數天乾糧,作戰時交由伙夫小隊保管),大大減輕軍隊負荷。
除了減輕將士負荷,就是方便將士們行軍,過去多扛著鳥銃長矛行走,非常費力。為減輕大家負擔,在鳥銃、長矛、鏜鈀上焊上一個小扣綁上皮帶,大家可以背著行走。
還有藥管,每個火槍手背著一個藥管帶,斜掛在前胸,不但方便行軍,而且便於拿取。
最初不斷有徭役逃逸,但隨著離家越來越遠情況變得好轉,大家擔心路上不太平,再加上道路不熟悉,就沒有那個逃逸了。
經過長途跋涉六月二十一趕到合州,選在釣魚古城北岸的山頭安營紮寨,望著對岸釣魚古城,嘉陵江、涪江、渠江交匯於此,當年南宋軍民就曾據守此城殺死蒙古大漢蒙哥,一舉改變蒙古人侵略世界的步伐。
現在離緟慶府城不到兩百里,有傳聞流寇已經突破銅鑼峽直逼緟慶城下,大家心情壓抑,可不敢大意。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9s 3.662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