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時,由於簽訂了澶淵之盟,皇帝很是得意,但宰相王欽若卻覺得這是城下之盟,是本朝的恥辱。
為了洗脫所謂的「恥辱」,堅持天子御駕親征的寇準被罷免,宋真宗行賄宰相王旦,開始了一系列的「祥瑞」製造。
也因此,宋真宗順利封禪泰山、祭祀后土,為了祭祀道教始祖老子,淮南東路的建安軍就傳來消息,說山中出現王氣。宋真宗就下令在建安軍的山上鑄造先祖金像,因儀態逼真,故而賜名儀真,改建安軍為真州。
馮喜年輕時,就是個行商,多往來兩浙、江南、淮南之間,可以說是一個見多識廣的人。
他這一次前來拜訪的,就是那位早就聽說過的懂農事的奇人、高人。
此時馮喜就帶著數人,挑著擔兒,立在一座小小的道觀面前,看到匾額上寫著「如是庵」三個字,便敲了敲門,然後耐心等候。
不一時,庵門打開,一個農夫模樣的年輕人,伸著一張黑黢黢的臉龐,問:「貴客何事?」
「敢問尊師全真子可在麼?」
「稍候,容我稟報!」
等到年輕人引著馮喜進去,馮喜見這道觀內,分門別類似地墾著一塊塊田,雖然是秋後不曾有作物生長,但一眼看去時,整整齊齊得很是讓人舒心。
馮喜等人坐在堂內,就看見一個四十多歲的道人,留著長須,只戴著道冠,穿一身粗布衣服,布鞋上滿是泥土,在屋檐下颳了刮鞋底,洗了手,這才走進來。
「見過仙師!」
這道人擺了擺手:「客人請坐,尋我何事?可是要問些農物的事情?」
這位道人姓陳名旉,年輕時也是個讀書人,但讀到論語一篇,看到「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時,長嘆一聲,起身對老師和一眾同窗說:「先聖之言,吾志也;樊遲之學,吾事也;是或一道也。」
竟就此棄文習農,開始鑽研起了農學。這讓他成為不少人的笑談,都覺得這人或許是發現自己於科舉一途毫無長進,乾脆尋個藉口去務農。
但陳旉卻真的將這件事堅持了下去,而且一堅持就是二十年,許多人不理解,他也不去理會,常年在淮南、江南各處奔波,向老農請教,真正做到了不恥下問。
馮喜拱手說:「聽聞師父在寫一部農書,覥顏求得一觀。」就令隨從放下禮物。
陳旉擺著手說:「農事最是急切不得,農書某尚未寫就,實在無能為力。」
「師父多少寫就的,容我一觀,情願出資,為先生付梓出版!」
馮喜這句話一出,陳旉也不好拒絕了,他又不是大地主,便站起身來,去書房拿過一個小冊子,放在了馮喜面前。
馮喜翻看了一番,看到陳旉主要寫的是水稻,將田地分為許多種類型,分析了長江兩岸幾個州縣的土壤土質,而且極其詳細地講述了耕牛,頓時歡喜了起來。
他鄭重地站起身來,向陳旉下拜,說:「此書一成,江淮嶺南種植稻穀的百姓,都要受先生的恩惠啊!」
陳旉連稱不敢,馮喜卻嘆了口氣,說:「如今我朝漕米,多仰仗淮南諸路,是因為江淮以南,稻穀足豐。只可惜淮北百姓,遇不到先生這樣的大才,種不得許多粟米菽黍,仍舊要挨餓啊!」
「客人此話怎講?」
「小可是個行商,也曾遊歷天下,淮北之民不如淮南多矣,畝產只有六成,民間多有菜色,況兼朝廷稅賦繁重,小民果真難活!」
陳旉也長嘆一聲,他肯用二十年的時間勤於農事,不就是要尋求屬於自己的「道」,要為天下人尋一個溫飽嗎?
但他對於馮喜所言,也實在無能為力。
馮喜看他面色,便說:「我聽聞京東路那裡,當地官府集合人手,要編寫一部農書出來,只是此書若成,不過是效前人智慧,再過二十年,又成舊法,卻無人能夠發揚新意,實在可惜!」
陳旉雖然一心農事不問其他,卻也不是傻子,轉了幾轉,頓時笑了起來:「客人是那王倫派來做說客的麼?」
馮喜正色地說:「非是說客,我征東將軍府欲興辦農事學堂,只苦於沒有一個能夠擔當的大才。先生有志於農事,但百年之後,一身本領,何人可以繼承?何人可以發揚?如何能夠教天下人都受惠?」
「先生不如隨我去青州,主持農學堂事務,征東將軍府名下,要人給人,要物給物,再指導一幫文人,編纂農書,書成之後,我梁山印刷行售天下,這才是先聖所言的大道!」
陳旉卻又笑了起來:「吾只通水稻,不知如何種植粟米,還請另尋高人吧。」
「福建、兩浙路有一種占城稻,先生可曾聽聞?」
看到陳旉點點頭,馮喜繼續說:「占城稻來自大越李朝,先生就不想親自去占城看一看麼?」
陳旉頓時沉默了起來,又聽馮喜說:「若我梁山軍得了天下,那大越李朝,自然如前唐一般,納入中原版圖。到時候先生遊歷天下,指導農事,雖不敢言青史留名,必然大道可成也!」
這一次陳旉沉默了時間更長,良久他才說:「好吧,我就隨你去青州走一趟。若不合我意,我仍舊歸來務農!」
馮喜大喜:「我以性命擔保,先生來回自如!」
喜歡奪宋:水滸也稱王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56s 3.64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