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毓祚、章允儒、劉斯琜、王守履、錢士升、錢元慤這些官員在崇禎元年最後一場朝會站出來,所批評的無非就是三件大事,反對崇禎加強軍隊的建設,反對崇禎鼓吹新學,反對禁中插手商業和商稅上的改革。筆硯閣 www。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這些官員以言官居多,位階大多在五品以下,雖然並不全是東林黨人,但都是南方出身的官員為多。
在崇禎看來,這些官員總算是汲取了一年來,他們在朝中鬥爭失敗的經驗。這次彈劾並沒有把君子小人的說法掛在嘴邊,也沒有把矛頭指向某位執政閣臣,而是直接把攻擊目標放在了內閣推行的政策上來。
零零總總站出來附和他們的官員大約有 3、40 位,還不到參與朝會人員的二十分之一,同去年魏忠賢下台時,在朝會上站出來彈劾他的場面相比,實在是有些冷清。
站在崇禎下方,群臣之首,丹陛左側的黃立極,看了一眼這些站出來批評朝政的官員,又小心的抬頭看了看上方就座的皇帝,他心下倒是頗為奇怪,今天的崇禎為什麼會這麼沉的住氣,居然到現在還沒出聲叫停這些官員。
感覺自己的糟糕預感應驗之後,朱由檢反而把有些不安的心情放鬆了下來。
這一年來,他極力避免同這些傾向於南方縉紳的東林黨人發生正面衝突,並不是他害怕了他們。
只不過剛剛登基的他,在沒有掌握朝廷的軍事、財政和人事權力之前,他能夠依靠的只有他自己的皇帝名號。
雖然朱由檢打心裡開始,就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套倫理治國的政策不滿意。但是較為諷刺的是,這套倫理綱常卻是剛剛上位的他,用來拉攏官員平衡朝政的最有力的武器。
在掌握了京畿的軍隊,又整頓了內府和東廠、錦衣衛後,就算是曾經的英國公,在京營內也調撥不動一個連的武力了。
而中央銀行的成立,終於讓他可以繞過了江南縉紳和地方官員,建立了一條商業物資運輸通道,可以通過銀行直接把江南各地的物資運送到京城或是其他地方去了。
當崇禎元年快要結束時,起碼在黃河以北的地區,特別是京城之內,朱由檢已經算是完全控制住了局面。而九邊中半數的兵力,也已經完全在總參謀部和兵部的掌控之下了。
面對這樣的局面,只要這些江南縉紳不豎立起造反的旗幟,已經在政治上奈何不了他了,最多也就剩下口水攻擊,就像他們今天在朝會上跳出來攻擊朝廷的政策這樣。
是以,毫無後顧之憂的崇禎,也就能好整以暇的聽著,這些官員究竟想要做什麼,他絲毫沒有打斷這些官員發言的意思,就是想要看看,現在的朝廷上,還有多少人是反對自己的。
由於崇禎在這些官員對朝政的攻擊中保持了沉默,使得大部分官員都處於觀望狀態,並沒有人出來反駁這些攻擊。
但是當這些官員把矛頭指向了新學時,一批官員終於忍不住,先崇禎一步,自發的跳出來反擊這些官員對新學的污衊了。
王徵、孫元化、瞿式耜、李天經、金聲等本就是新學中堅的官員,大力的的駁斥了這些官員認為新學不過是奇技淫巧,天主教是敗壞人心之邪教的說法。
這些崇尚新學,並被耶穌會教士淵博的知識和個人品行所吸引的官員,立刻便舉出了大量的數據來證明,新學在水利、天文、軍事上使用所獲得的好處。
而隨著這些崇尚新學官員,引用詳實的數據和嚴謹的邏輯推理站出來反駁後,只擅長引經據典進行批判的言官們,頓時變得有些強詞奪理了起來。
但是徐光啟擔任吏部尚書之後,不管他願意或是不願意,因為他的特殊位置,使得朝中的一部分官員必然會自動的聚集他的周圍來。
作為一個想要借用西方對世界的認識來改造大明,試圖從中尋找一條挽救大明頹廢的士風和學風的學者,徐光啟對於新學的推行是不遺餘力的。
這也造成了,想要接近這位吏部尚書的官員們,或多或少的表現出了對新學的喜愛。也許這些官員中有不少人,喜好新學只是當做了往上爬的階梯。
但是以現在大明朝堂的風氣,既然你已經選擇了一方,必然就要站在某一方的立場上說話。出爾反爾或是兩面三刀的人,在大明朝堂上是混不下去的。
特別是這些東林黨人行事最為偏激,被他們當做了敵人之後,想要摘下這頂帽子就相當困難了。既然投不投降都是個死,這些平日裡圍著徐光啟轉悠的官員自然只能站出來了。就像當年投靠閹黨的,朝中非東林黨官員前輩一樣。
更何況現在皇帝也沒有出聲,支持新學的官員也未必會輸,與其事後被這些站出來反駁對方的官員看不起,倒不如現在站出來鬥爭一下,說不定還能被徐尚書記在心裡。
於是南方官員同東林黨人聯手發起的政治攻擊,很快就變成了新學同理學的學術爭論。
雖然耶穌會教士進入中國傳教時,首先接受傳教士帶來的自然科學知識和天主教教義的,都是南方的士大夫,而北方的士大夫接受人數不多。
但是當崇禎登基後,把國子監改為燕京大學,把自然科學知識同耶穌會的宗教宣傳分開之後,接受新學的北方士人反而迅速超過了南方的士大夫。
當新學同理學展開爭論之後,很快就因為雙方官員出身籍貫的多數,又變成了南北士人之爭。
到了這個時候,一直觀望不敢插嘴的勛貴們,看到政治學術問題變為地域矛盾之後,頓時仗著自己屬於京城籍貫,嚷嚷了幾句,算是對北方士大夫們作出了聲援。
這些勛貴們的出聲,頓時讓不少尚未加入到爭論中的官員們為之側目。多少年了,除了少數幾個勛貴外,他們還是第一次看到勛貴作為一個團體,對朝堂上的爭論發表了自己的傾向。
豐城侯李承祚看著對面那些文官詭異的目光,頓時別開了眼去,研究一側的雕龍金柱去了。
其實這些勛貴一點也不想摻和文官之間的鬥爭,特別是這種涉及到政治學術上的爭論。但是誰讓這些南方籍貫的官員們,把矛頭對向了內府名下的產業了呢。
不管是煤、鐵還是紡織業,內府是第一大股東,那麼他們這些勛貴占有的股份,便是排在第二、第三。而和他們不相伯仲的,便是京畿一帶的縉紳豪門了。
這些南方人吹口氣就想把內府從這些產業中趕出去,那他們的投資要怎麼辦?先不說內府撤離之後,這些企業要讓誰去經營,便是內府真要撤出了,皇帝肯吃虧麼?要是內府幹脆把這些產業掏空了怎麼辦?
這些勛貴們也許不會在乎,大明要不要興新學,但是他們首先要保證自己的財產不要受到損失。
而同樣一直沒有出聲的首輔黃立極,看著殿內越來越混亂的場景,終於忍不住出來說話了。
事實上,黃立極剛剛還想著要如何應對這些言官的攻擊,畢竟這些政策大多是他以內閣首輔的名義頒布的,這些政策如果被證明是錯誤的,那麼他的首輔顯然也要干不下去了。
但是他也不願意,在對方沒有指名道姓攻擊他的時候,主動站出來同這些言官進行爭辯。畢竟這些官員都是低階官員,他們身後肯定有東林黨的高層在指示。
黃立極希望能先認清,到底是誰指使了這些言官們掀起了這場政治鬥爭,最好對方能夠主動站出來,那樣他才有目標可以進行攻擊,而不是把這次事件擴大為,他同整個東林黨之間的戰爭。
然而他沒有想倒的是,在他猶豫觀察的時候,親近徐光啟的官員會站出來首先反擊,而他的那些門生親信卻還在等待他的指示。
這種狀況頓時讓他有些吃驚,一直以來他在內閣中提防的,還是戶部尚書郭允厚和人緣頗好的張瑞圖。
他一直認為,只有這兩人有可能架空自己這個首輔的權力,畢竟前者掌握的戶部權力越來越大,而後者一直在扶植自己的黨羽。
但是他從來沒有把,內閣中地位僅次於他的徐光啟當做政治對手。畢竟這位雖然是吏部尚書,但是一直以來都把精力放在了研究新學和新曆法上面。
黃立極認為,這位徐尚書做學者大約是充分的,但是作為一名官員還是少了一點權力欲。
不過今天看來,這位在內閣中沒有什麼存在感的吏部尚書,倒是不聲不響的培植出了好大一股勢力。
而且同自己那些只會唯唯諾諾的門生親信不同,支持徐光啟的這些官員,顯然都是有著不錯的見識的。同一向自詡人才匯集的東林黨相比,完全是不弱於下風。
黃立極心裡雖然在想著不相干的事,但是臉上卻十分凝重的對著丹陛上方的崇禎行禮說道:「陛下,朝會乃是正經議事的地方,這些官員在聖上面前毫無作為臣子的自覺,爭論之間連朝班都不顧了,實在是有失大臣的體統。
臣請陛下命令糾風御史整頓朝紀,敢有再亂言者,應當趕出殿去。對於這些官員上書的內容,臣身為內閣首輔不敢辯駁,還請陛下明察後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