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追光者 第118章 永樂大典巨着的誕生與滄桑變遷

    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的第二年,即 1403 年,一項震古爍今的文化工程恢弘開篇——編纂《永樂大典》。

    由朱棣先後命解縉、姚廣孝等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

    解縉(1369 年-1415 年),江西吉安府吉水人,祖籍山西太原府代縣。他出身官宦世家,祖父解子元是元朝至正五年進士,曾任江西安福州判官、太史院校書郎等職,後被貶為廣東東莞縣尹;父親解開科舉選拔為二魁為監,五知貢舉,元末明初時曾擔任江西、廣東等地鄉試考官,回鄉後重建鑑湖書院;母親高妙瑩則是一位「通史書、善小楷、曉音律」的才女。

    解縉年少聰穎,洪武四年,父母開始教他認字,此時他已具備過目不忘、應口成誦的本領。七歲能賦詩,十歲日誦數千言且終身不忘,十三歲盡讀四書諸經,並能貫穿其義理,文思溢發。洪武二十年,解縉參加江西省鄉試,奪得解元,次年赴京會試,得中三甲進士,被授予中書庶吉士。他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青睞,常侍從左右。一日,朱元璋向他表示恩如父子,應知無不言,解縉即日便上書萬言的《大庖西封事》,還上呈了包括參井田之法等內容的《太平十策》。

    解縉素來與兵部尚書沈溍不和,曾因到兵部索要差役辦事時言語輕慢,遭沈溍告狀,被朱元璋改任為監察御史。之後他因深陷「李善長案」這一政治旋渦,又為好友代筆寫鳴冤奏摺,還草擬奏疏彈劾都御史袁泰。朱元璋借解父解開覲見之機,讓其帶解縉回江西,繼續做學問,為期十年,同時交給他幾項修書任務。

    回鄉後的解縉埋頭修書,完成了勘誤《元史》、修正《宋書》、刪定《禮經》等工作。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駕崩,解縉赴京弔唁卻遭彈劾,被指責違背先皇旨意及犯下人倫大罪,論罪當誅,幸得建文帝網開一面,改充軍至甘肅河州衛。他給董倫寫信求助,在董倫推薦下,建文元年進入翰林院擔任翰林待詔。

    朱棣即位後,解縉由從九品的翰林待詔升任為正六品的翰林侍讀,不久與黃淮、楊士奇、胡廣等七人進入文淵閣,成為內閣學士,參與朝廷重要政務,作用如同首輔。他先後受命擔任重修《太祖實錄》的總裁官、編撰《永樂大典》以及《古今列女傳》。期間解縉晉升為翰林大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官品升為正五品,他與其他六人還獲賜五品公服,他們的妻室也得到了徐皇后的接見。

    姚廣孝(1335 年-1418 年),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因永樂二年(1404 年)明成祖朱棣賜名廣孝。他出身於醫學世家,家族世代行醫,曾立志讀書考取功名,光耀門楣,若是落榜則出家從佛。至正八年(1348 年),由於家庭再難供他讀書,年僅十四歲的姚廣孝,至正十二年(1352 年)正式削髮為僧。

    姚廣孝先是師從徑山寺愚庵智及,進修禪學,深得佛法,後又與靈應觀道士席應珍結為忘年交,在交往過程中吸收道家之長,豐富了自己的學識。他涉獵廣泛,對儒、道乃至兵家之學都頗感興趣,還與王賓、高啟等詩文名家交情深厚。

    洪武十五年(1382 年)八月,馬皇后逝世,朱元璋親選姚廣孝住持北平慶壽寺,並令其跟從侍奉燕王朱棣。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推行逐次削藩之策,姚廣孝鼓動燕王朱棣起兵奪位。朱棣依照他的謀劃,暗中挑選兵將和智謀之士,姚廣孝則在燕王府地下建造隔聲暗室,在地上蓄養家禽以掩蓋府內動靜,並帶領將士在燕王府後院練兵、地下暗室鑄造兵器。

    建文元年(1399 年)七月七日,朱棣見屋檐瓦片被吹至地上,臉色大變,姚廣孝稱此為吉兆,有飛龍在天之意,消除了朱棣的顧慮,使其決意發動「靖難之役」。同年十月,朱棣率兵進攻大寧,姚廣孝留守北平輔佐朱棣長子朱高熾。

    北平被圍時,他安撫兵民,加強守御,擊退朝廷進犯。建文二年,燕軍東昌之戰戰敗,姚廣孝借預言穩定軍心。之後因兵力有限,燕軍難以長期駐守攻下的城邑,當得知「京師空虛,燕軍可直搗京師」的情報後,姚廣孝改變戰略,請求朱棣舉兵南進,朱棣接受建議並於次年六月十三日成功攻下南京,建文朝廷徹底崩潰。

    朱棣登基後,姚廣孝受到重用。永樂二年(1404 年)四月,他接受太子少師官職,輔導太子朱高熾、皇長孫朱瞻基。之後受命監修《明太祖實錄》,又動員兩千餘人參與纂修《永樂大典》。

    編纂《永樂大典》初設在北京的文淵閣。匯聚了當時天下最頂尖的學者和文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投身於編纂

    《永樂大典》,主要還是依靠人工用毛筆書寫完成的,並未大規模使用印刷術。

    據相關記載,朱棣決心修一部巨著彰顯國威,造福萬代。宗旨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最初令解縉主持編纂(規模147人),一年後修成《文獻大成》,但朱棣親閱後甚為不滿,欽點姚廣孝擔任監修 ,同時編纂隊伍擴大到了2196人(累計達3000多人),於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定稿,朱棣親自作序並賜名《永樂大典》。全書於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抄寫完畢。

    編修隊伍有「正總裁3人,副總裁25人,纂修387人,催纂5人,編寫332人,看樣57人,謄寫1381人,續送教授10人,辦事官吏20人,凡2180人」,還參用了南京文淵閣的全部藏書。

    《永樂大典》完成後,明廷又在各地徵召了大批繕書人進行描欄、清抄、繪圖和圈點工作,由於人員數量過多,已經無法準確統計。

    《永樂大典》全書卷(目錄60卷,共計卷),冊,約37億字,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珍貴遺產。

    為了確保大典內容的豐富性、權威性和全面性,編纂團隊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搜集工作。他們的足跡遍及全國各地的藏書樓、書院以及私人藏書家。

    無論是深藏在名山古剎中的珍貴典籍,還是隱匿於民間的孤本手稿,都被他們不辭辛勞地逐一搜羅而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要應對書籍的散失、損毀、錯漏等重重難題,還要對海量繁雜的資料進行精心的篩選、嚴謹的整理和細緻的校勘。

    在編纂《永樂大典》來自各行各業的傑出人才匯聚一堂。醫學領域的名醫王履,與精通手工技藝的匠人蒯祥常常交流切磋。

    討論如何記錄古代精妙的木工技藝時,蒯祥向王履講述了木工榫卯結構的巧妙之處,而王履則從醫學解剖的角度,提及人體骨骼關節的連接與榫卯結構在原理上的相似性,這一獨特的見解讓在場眾人深受啟發。


    擅長詩詞的才子李東陽,與熟悉貿易的行家周忱也有過精彩的交流。當編纂到有關古代商業貿易的篇章時,周忱詳細地介紹了各地貿易的特色和發展歷程,李東陽則從詩詞作品中找尋與貿易相關的描繪,以增添篇章的文化韻味。

    還有天文曆法方面的專家貝琳,與研究農業的學者鄺璠。貝琳在講解天文觀測的方法和曆法的制定時,鄺璠聯想到農業生產中節氣對農作物耕種的重要影響,兩人的交流使得這部分內容更加豐富和準確。

    各自領域出類拔萃的人物,在編纂工作中毫無保留地分享知識和經驗。他們在忙碌中找到了純粹的快樂,眾多志同道合之人聚在一起為共同的目標努力,那種氛圍讓每個人都沉醉其中。他們忘卻了疲憊,心中只有對知識的追求和對這部偉大典籍的期待。

    編纂工作要求近乎苛刻。每一個條目都必須經過反覆的考證和深入的斟酌,以確保其內容的真實、可靠、權威。對於那些存在爭議的觀點和學說,編纂者們始終秉持著客觀、公正、包容的態度,予以詳盡的記錄和全面的說明。

    同時,為了方便後世查閱和使用,大典採用了獨具匠心的編排方式。它以韻目分類為基礎,依照漢字的音韻規律,將各種知識和文獻有條不紊地組織在一起。這種編排方式既體現了中國古代音韻學的高深智慧,又為使用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檢索途徑。

    編纂書案前奮筆疾書,每一個字句都傾注著他們的心血與智慧。歷經數年的艱辛努力,終於在 1408 年,這部驚世巨著得以圓滿完成。

    《永樂大典》修成後,被放置在南京文淵閣的東閣。永樂十九年明成祖移都北京,挑選了一部分藏書帶到新都。

    《永樂大典》在正統年間正式被放置在文樓中。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張居正等人負責重錄《永樂大典》的工作,吏部和禮部主持「糊名考試」,選撥出109位善書人,此外還有內府調撥的畫匠、砑光匠、紙匠等,以及惜薪司、光祿寺和翰林院分別負責的木炭、酒飯和「月米」供應等人員參與其中。

    《永樂大典》其內容涵蓋了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等各個領域,無所不包。從古老的經典哲學著作到民間的實用技藝,從神秘的天文曆法到生動的戲曲故事,從深奧的醫學理論到精妙的工藝技巧,凡所應有,無所

    不有。

    《永樂大典》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毀於火災和戰亂,也有相當一部分被後人以修書之名竊走,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僅存 8000 余冊。

    此後,在晚清列強的侵略和掠奪更是給《永樂大典》帶來了滅頂之災。大量的冊卷被侵略者肆意搶掠,流落在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圖書館和博物館中都有其珍貴的身影。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範圍內能夠確認的《永樂大典》僅有 400 余冊,約占原書的 4,而我國現存的《永樂大典》僅有 224 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

    儘管《永樂大典》遭受了如此嚴重的損失,但它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永遠不會磨滅。它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座不朽豐碑。

    講完了《永樂大典》,我們將目光轉向與它密切相關的兩位人物——解縉和姚廣孝。他們在永樂年間的風雲變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命運的起伏同樣引人深思。

    解縉在朝堂上的一些舉措使他漸漸失去朱棣的信任。他點評大臣時毫不遮掩,在朱棣立儲之事上支持立朱高熾為太子,得罪了朱高煦。

    朱高煦未被封為太子,抵制就藩雲南,朱棣妥協並答應其諸多逾制請求,解縉勸誡朱棣,卻被朱棣認為是在離間骨肉而開始疏遠他。解縉反對出兵安南,朱棣不悅,後朱高煦藉機誣陷他泄露「禁中語」,朱棣更為生氣,將其貶謫至廣西擔任布政司參議,後又遭李至剛彈劾,改為「安南督餉」。

    永樂七年,交趾再次叛亂,解縉曾提出開鑿贛江以縮短南北漕運距離的方案。在朱棣遠征韃靼期間,解縉向監國的朱高熾詳細說明了該方案,被朱高煦誣陷無人臣之禮,朱棣於永樂九年將其下獄。永樂十三年,朱棣看到死囚名單上解縉的名字,說了一句「解縉還在世嗎」,錦衣衛指揮使紀綱揣測朱棣的意思,將解縉埋在雪中凍死,享年四十七歲。解縉死後,家產被登記造冊,妻子、兒女及宗族被流放到遼東。朱高熾繼位後,下詔遣返其家人,並贈禮部侍郎,賜諡號「文毅」。

    朱元璋將全國權力和財富分給26個兒子們,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封建帝王家的特權和資源分配的不均。而解縉這樣有才華且有貢獻的人,最終遭遇悲慘結局,確實能讓人感受到封建朝廷的冷酷和無情。

    解縉在事業上志同道合的人有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等,他們一同參與了朝廷的重要事務。而他的敵人主要是朱高煦及其黨羽,朱高煦因解縉在立儲之事上的立場而對他懷恨在心,不斷藉機誣陷和攻擊他。

    解縉在文學和文化方面有著卓越的貢獻,他主持編纂的《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這部巨著內容包羅萬象,涵蓋了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等諸多領域,為後世保留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其編排方式獨特,以韻目為綱,按韻編排,方便檢索和查閱。

    解縉一生,他的才華和智慧令人欽佩,但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最終遭遇不幸,令人惋惜。他的文學成就在歷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記。

    永樂十六年(1418 年)三月,姚廣孝病重,居於慶壽寺,明成祖朱棣前來探望。不久後,姚廣孝在北平病逝,享年八十四歲。

    同年六月二十二日,他被追贈為推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榮國公,諡號恭靖,朱棣親自為其制神道碑。洪熙元年(1425 年)三月二十七日,姚廣孝被加贈為少師,配享成祖廟庭。

    朱棣對姚廣孝評價頗高,稱他「器宇恢弘,性懷沖澹」「德全始終行通神明,功存社稷,澤被後世」。後世也對其有諸多讚譽,如李贄認為明朝二百餘年的休養生息,姚廣孝與成祖朱棣功不可沒;張廷玉評價姚廣孝雖未嘗臨戰陣,但朱棣用兵有天下,他的功勞最多。

    :()歷史追光者



  
相關:    神級修煉系統  魔門敗類  養鬼為禍  校花的貼身高手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歷史追光者第118章 永樂大典巨着的誕生與滄桑變遷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歷史追光者"
360搜"歷史追光者"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8s 3.725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