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下令,繼續圍困錦州,不得主動出戰,等待敵軍進攻。
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卻讓他很暈。
因為洪承疇看來也沒有打仗的打算,安營、紮寨,修築防禦工事。
洪承疇也有皇太極同樣的想法,也等你來先攻。
明軍野戰的水平,洪承疇是了解的,打打那些扛鋤頭的農民還行,與清軍對砍,無疑等於自殺。
所以洪承疇要等清軍先攻,利用自己的防禦工事做盾牌,或許能占點便宜。
但是上面不這麼想,十三萬人到關外,不是旅遊野餐,那是要餉銀,要吃糧的。
而家裡沒有那麼多錢糧,窮的都揭不開鍋了都,連年來起義軍鬧騰,清軍搶掠,崇禎都差點想當了褲子,你在這乾耗?
速戰速決把清兵打回老家。
上面催促,那就硬著頭皮上。
好!打就打!
七月二十八日,洪承疇突然發動攻擊,率明軍搶占制高點乳鋒山,奪得先機。
乳峰山其實不算正真的山,是一個大土坡。
洪承疇也有個想法,打,就居高臨下,不打清軍也上不來。
但是就有人對洪承疇說了,占據高地固然有利,但我軍糧少,要提防清軍抄襲後路。
洪承疇不以為意,老子幹了這麼多年,還不知道這個。
可是後來洪承疇一看,想打也打不了,因為清軍連夜挖了很多很長的壕溝。
深十米,寬十米,像一座城牆。
明軍想打清軍,就得跳進溝里,再爬上來,而清軍只在上面等著削腦袋,只要你一露頭,刀就朝你腦袋上招呼。
清軍的意思很明白,跟你玩陰的,不正面接觸,很和兵法奧義。
這時的女真軍隊,不像**哈赤時期,那麼勇猛精進,見城攻城,見人殺人。
現在皇太極懂得陰人了,很明顯,洪承疇耗不起,因為十三萬人,吃的很多。
所以皇太極就命阿濟格帶軍繞過松山,偷襲了明軍存糧的筆架山。
了解筆架山的朋友都知道,筆架山是個山島,距離陸地大約一千六百米,平時海面很深,沒有船一般人絕難到達島上。
但大自然賦予大海一個奇妙的規律,就是潮汐,潮來的時候,固然波濤洶湧,但潮退的時候陸地和山島之間就顯出一條砂石路,人就可以很輕鬆的走到島上,現在這裡成了很有名的風景區,這條路也成了景點。
明軍還以為是天塹,把糧都放到島上。
阿濟格就利用潮退的時刻,衝上了島,殺散島上的守兵,放火燒了明軍的糧草。
皇太極的三國不白看,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的時候,就是利用了這一招,偷襲烏巢糧倉,成功的以少勝多,打的袁紹一蹶不振。
失去糧草的明軍果然人心慌亂,而此時清軍又在西面和南面挖了壕溝,成功的將洪承疇包圍。
寫到這裡有人就說了,為什麼失去了點糧食,明軍就人心慌亂了?是不是這都是寫作者的一種通病?但凡寫誰兵敗了,就因為某事,人心就慌亂了,難道洪承疇出來時沒有帶糧食嗎?
你說對了,不是前面說對了,是後面一句說對了。
洪承疇出來還真沒有多帶糧食,只帶了三天的乾糧。
為什麼洪承疇這麼多人,只帶這麼點糧食?松錦之戰時,洪承疇智商是不是忽然降低了?(俗話說就是傻了)
洪承疇還是洪承疇,沒有比以前傻,也沒有吃錯什麼藥。
因為他了解自己。
我們前面說過,洪承疇起家靠的是打起義軍,起義軍都是扛鋤頭的農民,知識和計謀都在好幾格之外。
更何況,洪承疇從來就沒有領過這麼多的軍隊,一時舉著這麼大的一把刀,有點玩不轉。
韓信曾經說過,將領不是帶的兵越多越好,每個人才能高低不同,都有個限度。
洪承疇的意圖很簡單,上面催戰,就帶兵出來與清軍接觸一下,不管勝敗,都會說糧食沒有了,所以退回來,這樣不至於有什麼責任。
他心裡就沒有打算救錦州,知道也救不了。
所以才說明軍都慌亂了,十三萬人,都餓著肚子,那是怎樣一種情景。
「欲戰,則力不支;欲守,則糧已竭。」
最後,洪承疇只有一種選擇——突圍。
畢竟他手裡還有十幾萬人,要是這十幾萬人都拼命,或許還能有轉機。
;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6s 3.674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