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並天下 第五百一十八章 學術衝突

    測試廣告1「經學是指華夏古代研究《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這六經被朝野上下公認為寶典。燃字閣 www.ranzige.com自孝武皇帝即位後,實行≈ot;罷黜百家,獨尊儒術≈ot;建議,使得經學日益興盛和發展起來。我大漢的經學分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各地的大儒在研習的過程中形成了兩種思想派別,後經相互爭辯、互相滲透和整合。」

    內閣大臣丙吉的聲音迴蕩在麒麟殿中,天子劉洵正聚精會神的聽著,眉頭微微皺起,顯然正在為什麼事情而煩惱。

    「孝武皇帝即位後,召集全國文士,親自出題考試,並親自閱卷,重用《公羊》學大師董仲舒、公孫弘,並下令非儒學的諸子百家一概被罷斥,儒學從此取得了獨尊天下的地位。」

    「公孫弘是個獄吏出身的儒生,孝武皇帝為了提倡儒學,將其擢升為丞相,封平津侯。公孫弘之前,丞相皆為列侯貴族,而公孫弘出身貧士,竟得封侯拜相,《公羊》學因此成為當時最炙手可熱的學術。凡是士人和官吏,必須學習儒經,才能得到任用或升遷,儒學獨尊的地位更加鞏固了。」

    「而後孝武皇帝提倡《春秋公羊》學,這是因為《春秋》經是孔子正名分的著作,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完整表現,其他經書都不象《春秋》那樣適用。還有一個特點是《春秋》經文字極其簡單隱晦,便於學者在最大限度內加以穿鑿和引申。孝武皇帝選中《公羊春秋》,在朝政上是完全切合的。適應這個需要,製成整套《公羊》學說的大師,就是被西漢儒生稱為≈ot;令後學者有所統一,為群儒首≈ot;的董仲舒!」

    丙吉乃是當朝大儒,為此天子劉洵將其召入宮中普及儒家的知識。原本天子劉洵很清楚董仲舒乃是一個大能,但是沒想到在丙吉這裡,對董仲舒的平價竟然這麼高!

    「本朝立國之初,朝廷也立儒經博士,承認儒學的正統地位,但指導國政的思想卻還是黃老刑名之學。儒生與黃老刑名學者經常發生爭論,例如孝景皇帝時,《詩》博士轅固與道家黃生辯湯武革命。轅固據經義,說湯武誅桀紂,做天子,是得民心的正義行為。黃生引道家說,破帽子還得戴在頭上,新鞋子終究穿在腳下,認為湯武雖是聖人,到底不該放桀、弒紂。孝景皇帝下判斷說,吃肉不吃馬肝(有毒),不算不知味。意思是不要學者再爭論湯武革命的是非,也就是不贊成湯武革命。轅固又與道家竇太后辯兩家高低。竇太后發怒,令轅固和野豬搏鬥,幸得孝景皇帝給他一把好刀,沒有被野豬咬死。這種學派間的鬥爭,顯然阻礙著朝廷內部的統一。而董仲舒最大的貢獻,就在於他把戰國以來各家學說以及儒家各派在孔子名義下、在《春秋公羊》學名義下統一起來。經董仲舒的全力整合,向來被看作≈ot;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ot;的儒學,一變而成為≈ot;霸(黃老刑名)王(儒)道雜之≈ot;,合於漢家制度的儒學了!」

    「董仲舒的哲學基本上是《易經》陰陽學說的引申。他認為任何一個事或物,一定是相反的事或物合成的。例如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後,有表必有里,有美必有惡,有順必有逆,有喜必有怒,有寒必有暑,有晝必有夜,這叫做≈ot;凡物必有合≈ot;。合的兩方面性質不相同,這叫做≈ot;合各有陰陽≈ot;。陰陽數量可以相等,性質卻有一定,陽性尊、陰性卑,這叫做≈ot;同度而不同意≈ot;。君、父、夫是陽(三綱),臣、子、妻是陰,陰不得獨立行事,只能從陽行事,事成不得分功。這叫做≈ot;陽兼於陰,陰兼(被兼)於陽≈ot;。陰陽不得同時並起,一定要有先後,陽總在先,陰總在後,陽是主體,陰是附屬,這叫做≈ot;一而不二≈ot;。陰陽二物,按一定的時候互相交替,一個起來,一個下去,一個增多,一個減少。起來了的到時候要下去,下去了的到時候又起來;多了的不能多到過度,少了的不能少到絕滅,終而復始,循環不止,這叫做≈ot;常一而不滅≈ot;。做事不論大小難易,違反天道(一而不二)一定無成,比如目不能兩看,耳不能兩聽,手不能一手畫方一手畫圓,不一就要生患(心有二中),這叫做≈ot;君子賤二而貴一≈ot;。天地的精氣合起來成一,分開來成陰陽,再分成春夏秋冬四時,配到東南中西北五方成五行。木(東)火(南)土(中)金(西)水(北)順次叫做≈ot;五行相生≈ot;(如木生火,火生土……),逆次叫做≈ot;五行相勝≈ot;(如水勝火,金勝木)。五行統一於陰陽,陰陽統一於天。人受天命而生,同天一樣,也有陰陽五行。人是天之副,與天合而為一,這叫做≈ot;人副天≈ot;。董仲舒哲學的結論是≈ot;道(人道)之大原出於天(天道),天不變,道亦不變≈ot;;≈ot;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ot;。」

    丙吉的這段言論讓天子劉洵聽得有些迷惑,可是稍加考量便明白了過來,這便是董仲舒「天人合一」理論,以及「王朝五行理論」的由來!

    這可是被後世歷代王朝奉為爭權合法性的根源所在,每一個王朝都會按照五行相剋的理論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論證自己的政權是上天認可的,滅亡前朝是順理成章的。

    「《易經》的陰陽學與戰國以來盛行的陰陽五行學,融合成為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學。這樣,把儒家與陰陽五行家統一起來了。《易經》陰陽學說明陰陽的基本觀點是仁與義,童仲舒說陽是天之德,陰是天之刑,刑主殺,德主生,天親陽而疏陰,重德而不重刑。這樣,把儒家的仁義與黃老刑名之學統一起來了。董仲舒說天不是為王生民,而是為民立王,能利民的王,天要讓他做下去,害民的王,天要奪去他的王位。有道伐無道,是天理也是人理。這樣,把儒家湯武革命、天命靡常的學說與陰陽五行家的五德終始說統一起來了。墨學的本旨在於利民,董仲舒說,天使人有義和利兩種生活,利(物質)養人的身體,義養人的精神,缺一不可,而義重於利。這樣,把儒家與墨家統一起來了,儒家孟子學派說性善,荀子學派說性惡,董仲舒說天有陰與陽,人有性與情(情慾),性有為善的端緒,但必待教誨而後成為善。這樣,把孟荀兩派統一起來了。董仲舒的哲學觀點是循環的不是發展的,是調和的不是鬥爭的,有唯物論的因素,但基本上是唯心論;有辯證法的因素,但基本上是形上學。董仲舒的統一論是各家學說的融合體,正是最適合於西漢政治上需要的一種哲學。董仲舒根據他的哲學觀點,提出許多影響甚大的建議。這些建議,極大部分被孝武皇帝採納並得到實行。」


    聽到這裡,天子劉洵便問道「那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究竟是怎樣的?」

    「啟奏天家,自孔子以後董仲舒以前的儒學是被稱為樸學的原始儒學,此時的儒家還是各種學派中的一派,不能吸收各種學派,使之統一到儒學裡面來,這邊是古文經學。董仲舒生在孝景皇帝、孝武皇帝時候,此時我大漢政治上統一的條件已經成熟了,學術上統一的條件也成熟了。儒學經董仲舒的加工,因此擺脫了原始階段,成為陰陽五行化的、完全適合國家統治的今文經學。」

    「孝武皇帝時官學有五經(《易》、《書》、《詩》、《禮》、《春秋》)博士。後來博士逐漸增加,《易經》分四家,《書經》分三家,《詩經》分三家,《儀禮》分兩家,《公羊春秋》分兩家,共十四家。稱為五經十四博士。某一經的大師,如果能象董仲舒那樣,把本經陰陽五行化,並得到朝廷的尊信立為博士,這個大師的經說,便成為師法。弟子們按照師法講經,叫做守家法。自孝武皇帝至西漢滅亡,百餘年間,經學極盛,大師前後多至千餘人,有些經書的解釋增加到一百餘萬字。例如《書經》大師秦延君,用十多萬字解釋《堯典》兩個字,用三萬字解釋≈ot;曰若稽古≈ot;四個字。一個士人從幼年開始學一經,往往到頭白了才學會說經。這樣又苦又難的經學,太學裡卻經常聚會著成千成萬的學生,甘願受苦受難從大師受學,因為士人求利祿,只有經學是一條主要的道路。」

    這時,天子劉洵便明白各地儒生和朝中大臣的想法了。

    因為自己改革的會試製度推行的是新教材,全都是格物之學,雖然也教授經文,但是已經不再拘泥於古文經學或是今文經學了。

    而且此時的經學的地位已經大幅下降,成為諸多學科中的一個,這就讓那些視經學為聲名,甚至是家族傳承之人無法接受!

    「哼!」

    天子劉洵冷哼一聲,說道「看來朝中還是有人想要顛覆朕的新政!」

    丙吉見狀嚇了一跳,生怕天子劉洵施雷霆手段,急忙說道「天家息怒!」

    「天家明鑑,如今只不過是有些腐儒在暗中議論而已,充其量也即是蠱惑一些書呆子,對於朝廷的新政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威脅,天家只需要循序漸進的教化這些人即可,萬萬不可大動干戈!」

    天子劉洵聽完依然不為所動,沉吟了一會兒之後,冷聲說道「愛卿有所不知,很多時候這些看似無用的腐儒,才是最壞事的人!」

    。

    ();測試廣告2


https://sg.zgwzdq.com/%E6%B1%89%E5%B9%B6%E5%A4%A9%E4%B8%8B-835809/330.html
相關:  明末最強縣太爺  皇明風雲錄  天策大明  明末大軍閥  明末問鼎    不靠譜學院  全民領主:我的天賦有億點強  道斷修羅  守秘人程式  乃木坂的奇妙日常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漢並天下第五百一十八章 學術衝突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漢並天下"
360搜"漢並天下"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59s 3.1407MB

TG: @feiwug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