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風流 第110章第一一O章滅蕃之戰四

                                        在晉陽公主率軍打下扎西納之前,邏些王廷雖然著急上火,但還沒到國破家亡這種危急的時候。

    因為自丹巴俄松而下,沒有哪個大臣認為唐人有占領吐蕃之心:與大唐相比,吐蕃這種苦寒之地,唐人占了有什麼利?邏些上下都認為,唐人打吐蕃,和以前一樣,就是為了勒索他們的錢財,占領他們的土地,是為了讓他們花更多的錢去贖買。

                                        但唐軍打下扎西納後,邏些上下赫然驚醒了:唐人這是要滅亡他們吐蕃呀!                                    面臨青唐已失、扎西納又損失幾十萬的情況下,便有權貴心生怯意,覺得吐蕃高原的「地利」已經無法阻擋兇殘的唐軍了,便紛紛攛掇遷都。

    遷到哪裡去呢?當然是西部廣袤的象雄,那才能給人安全感啊。

                                        但很多權貴不樂意了,尤其是那些世代家業都在邏些的大貴族,誰願意去象雄那個千里無人煙的地方啊?如果說吐蕃在唐人眼裡是苦寒之地,那麼象雄就是邏些人眼裡的「吐蕃」,沒有多少人願意離開國都這個繁華地——相比吐蕃其他地方是夠奢靡繁華的;還有一些人是從政治上考慮,認為棄了國都吐蕃人心就散了,各部族將會分裂,以後再想收復失地就難了。

    這兩派都勸說丹巴與唐人和談,大不了割地、賠錢。

                                        贊成派和反對派在大殿上吵成了一片。

                                        最終讓丹巴下決心堅守國都的,是缽教法王的話,他說:唐軍遠道而來,已經是疲憊之師了,耐不得久戰,相反吐蕃軍以逸待勞,在唐軍紮營未穩時,突襲唐軍必能得勝,如此唐軍士氣必泄,而吐蕃軍士氣必盛;其二,邏些城高牆厚,兩面都是依山而建,利守城而不利攻城,如果吐蕃軍野戰失利,憑著城牆也能堅守,城內貯存的糧食和各部族的牛羊足夠二十五萬大軍七、八月之用,只要堅守到十一月,天氣嚴寒,唐軍這仗就打不下去,不退也得退了。

                                        法王表達了缽教誓與國都共存亡的決心,讓年輕的丹巴王子熱血直涌。

    這位桑加法王的言語是極能惑動人心的,不能也攛掇不了丹增多吉滅佛。

    因為這位法王的立場,一些動搖的大臣也堅定下來,畢竟能不棄國都是最好的,西部那荒涼地方,怎能與邏些相比呢?                                    但還有人棄都跑了——帶頭的就是二王子俄松。

                                        他早就被支持他的權貴給說服了:如果邏些守住了,丹巴的威望增高,贊普更沒他的份,還不如趁丹巴無法顧及的時候,帶著他的人馬去占領一個好地方,蓄積實力與丹巴斗;萬一國都被唐軍攻破了,那他帶著部族走了,也是給吐蕃留下了火種,以後復興王朝的大任就在他「俄松贊普」的身上了。

                                        俄松一走,帶走了支持他的軍隊和部族共四五萬人。

    這四五萬人不是去象雄,而是去藏布江之南的雅隆河谷,那裡是吐蕃王朝雅隆部族的起源地,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是吐蕃最盛產糧食的農耕之地,也是水草豐美的畜牧之地——象雄太貧瘠,俄松王子也是看不上的。

    他率領三四萬人車馬轆轆滿載財物糧食的出城,當然沒法悄無聲息的走。

    丹巴聞報後怒紅了眼,就要派軍攔下。

                                        大相韋傑益西勸住了他,說這些人的心已經分裂了,強留下來不齊心,沒準還成禍害;再說唐軍就要打過來了,這個時候自己人就不要打了,省得折損了人馬,等打退了唐軍,再與二王子算賬不遲。

                                        丹巴聽了他的勸,但派軍隊將俄松的糧食扣了下來,只留給了他四五車,理由很堂皇:膽小鬼想走可以,糧食要留下來作守城之用。

    這些糧食是俄松的「家糧」,包括隨附部族的糧食在內,都是屬於他這個大領主所有,按制王宮是不能強征的,但此時俄松卻只能交糧,否則就要引起城內的憤怒的,就當拿糧買路,他心裡憤憤的想著。

    丹巴覺得很樂呵,雖然被狼心狗肺的弟弟拉走了兩萬軍隊,但同時少了五萬人吃糧,而且多出了一百多車糧食,還是很合算的。

                                        俄松走了沒兩日,東路唐軍就開至邏些城下了。

                                        丹巴依桑加法王之策,在唐軍正紮營時派出五萬騎兵突襲。

    然而唐軍早有準備,三萬龍武軍將吐蕃軍打得居於劣勢。

    城內見勢不好,又派出五萬騎兵,被唐軍三萬軍隊截住,打著打著就將吐蕃軍隊分割成幾股絞殺了,城內當即下令撤兵。

    十幾萬軍隊在東邊的原野上從早上鏖戰到下午,至吐蕃人撤退時,唐軍的營寨已經有條不紊的紮好了。

                                        吐蕃軍第一策失利,王廷上下都意識到和唐軍野戰恐怕是不占利的,因為城內的二十三萬軍隊只有五萬是常備軍,其他都是臨時徵召的,沒有上陣經驗,面對兇殘的唐軍的野戰不利,倒是守城容易一些。

    雖然覺得騎兵當步兵用挺憋屈,但邏些王廷無奈之下,也只得採取桑加法王說的第二策——據城而守了。

                                        但讓吐蕃人奇怪的是,唐軍並沒有立即攻城,直到河西軍也兵臨城北紮營後,唐軍還是沒有攻城的動靜。

                                        吐蕃一些大臣就心喜了,覺得唐人並不想攻城,而是想借攻城威逼王廷以得到更多的好處。

    丹巴被說動了,於是派出使臣往唐軍東大營和談——晉陽公主就在東大營中,和談當然要找准主兒。

                                        晉陽公主派中兵參軍李況見了使臣,提出的和談條件很簡單:投降,去王朝號,奉大唐為主。

                                        丹巴怒了,可以割地,可以賠錢,投降是萬萬不能的,「去王朝號」後,還有他們吐蕃嗎?一怒之下關閉了和談,唐人要打就打,看你們能打多久!                                    這詭異的平靜日子讓唐軍很多將領也不解了,當日帥帳軍議時,晉陽公主並未定下攻城日期,只說「諸軍聽候攻城命令」,但距離軍議已過去五日,諸軍均已部署妥當,吐蕃人也不是死硬到底了,都元帥帳怎麼還不下達攻城的命令呢?                                    諸軍心裡嘀咕,晉陽公主卻是很能穩得住,遇上武鄉侯這種著急請戰的,只道「不著急,再等等」,若非她在軍中的威望已積攢起來,請戰的聲音就壓不住了。

                                        在「等等」中又過去了幾日。

                                        這日晚上,月色陰晦,天空星辰閃爍,晉陽公主帶著十幾名侍衛,和一位羽氅高冠的道人登上邏些城西北三十里外的一座山峰。

                                        幾名侍衛和一名道僮打著火把,晉陽公主和那道人立在山上突出的岩石上,都仰首望著星空,沒有人說話,山風下,眾人的衣袂被吹得嘩嘩作響。

                                        至子夜時分,一顆流星自東而來,划過邏些城,落在西面一百五十多里外的山丘上。

                                        青衣道僮將火把伸前去,道人低頭看著手中星盤,過了良久,抬頭對晉陽公主道:「熒惑駐井宿逾月,至今夜突入鬼宿。

    熒惑犯積屍,必有地動;客星入西丘,地動所在,東西一百五六十里。

    」                                    李毓禎看向星落之地,又回頭看向邏些城,薄涼的聲音在風裡顯得更涼,「未知是東,還是西?」                                    那道人微笑,「在東在西,又有何區別呢?」地動一起,便會為這位公主所用,無論在城內還是城外,不過是散播的言辭略作改變罷了。

                                        李毓禎神色不變,道:「雲鏡先生可卜得地動大小?」                                    雲鏡子抬頭觀望著星空,又低頭看了會星盤,半晌道:「積屍氣淺,天屍主禍不重。

    」                                    「如此,甚好。

    」                                    雲鏡子微笑,「公主仁慈。

    」                                    李毓禎清淡的聲音道:「上天有好生之德,能少死些人,當然是好的。

    」                                    邏些城內幾十萬人,權貴死光沒關係,那些部民死光了,誰來做農牧的事,難道從中原遷人?別說笑了,有人肯遷來吐蕃這地方?                                    雲鏡子摸了摸他的鬍鬚,少死些人當然是好的,人都死光了,道門過來做什麼,對一群牛羊傳道麼?                                    次日凌晨,都元帥帳下達攻城令,命各軍備戰,巳正二、三刻見東大營火箭射空,各軍出發,攻城。

                                        終於要攻城了啊!唐軍上下都很興奮,巳初一刻,各營士兵都甲冑穿戴齊備,坐守在營帳中,等待集合號聲的吹響。

                                        將近巳正時分,有人感覺到地面在微微顫動,最初說這話的士兵被人取笑,但過了一陣,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了地面在動。

    營帳中都紛紛議論起來。


    有人驚慌的道:「該不會是地龍翻身吧?」民間稱地動為地龍翻身。

    隨著地面顫動不止,很多士兵都慌亂起來,他們不怕打仗,但怕天災啊!                                    軍中反應很快,立即吹號,下令全軍集合——地動時待在空曠的地方最安全,這是將軍們都知道的。

                                        當唐軍跑步出營,到各自營地的校場集合時,因見將尉們從容不亂,那些驚慌的士兵也都安定下來。

                                        很快,便有都元帥中軍的傳令兵騎馬疾馳至各軍通傳:「邏些城內地震了。

    」                                    這個消息傳到軍中各營後,士兵們愣了一下,然後震天的歡呼聲爆發出來。

                                        天佑大唐啊!                                    儘管唐軍上下都深信能打下邏些,不需天助,但在攻城之前,上天突然降禍給吐蕃人,邏些城內地動,這不是說明天意在大唐嗎?!                                    天意這個東西很玄乎,虛渺不可測,很多時候是存在於人的心中,讓人敬畏。

    但只要相信它存在,就能讓人產生無窮的力量,或者是被它擊垮。

    此刻,唐軍就是深信天意在己方,爆發出來的士氣幾能沖天而起。

                                        蕭琰在這一刻感覺到一種勢,那是一種無形的氣,因為信念的集聚,形成一種讓人無可阻擋的殺氣。

    她腰間的秋水刀仿佛與這種氣勢共鳴,刀刃在鞘內輕輕的鳴了一下。

    這一聲很輕微,何況是在震天的歡呼聲中,但蕭琰聽見了,不僅聽見了秋水刀的顫鳴,她還聽見了校場上無數刀槍槊的顫鳴。

    都是沒有生命的器物,這一刻卻仿佛「活了」。

    蕭琰眼中光芒浮動,想起母親說的「萬物皆有見聞感知,此謂萬物有靈」,她隱隱悟到了什麼,手掌握著刀柄,仿佛能感覺到它的喜悅,和對戰鬥的渴望。

                                        秋水,已經很久沒有出鞘了。

                                        ……                                    邏些城內已經人心慌亂,地面在震動,房屋在倒塌,有人從房中跑出來,驚惶大叫,有人被倒塌的木樑或石塊壓著,沒死的人還在哀嚎,因為地震畜欄和馬廄也被震壞了,驚恐的牛羊和馬群四處奔竄著,造成了更大的混亂。

                                        由於徵調起來的軍隊和這些軍隊所屬的部族都遷入了城內,一下增加了將近四十萬人,雖然邏些是國都修建得很大,四城周長有五十里,能夠容下這麼多人,但這四十萬人進來,房屋肯定是住不下的,處處都是搭起的帳篷,連成一片,地震一來,一個帳篷倒塌往往會壓下其他帳篷,雖然和房屋倒塌相比,毛氈篷子壓死人很少,除非很倒霉的被木柱子壓住,但給人的驚恐卻不減分毫。

    尤其當成群的牛羊馬奔出後,四處衝撞踩踏,撞倒的帳篷、撞傷的人不知凡幾,牲畜互撞而死的也很多,這些發狂的牲畜遠遠比人難以制止,它們造成了邏些城最大的混亂。

                                        其實地動並不嚴重,修建堅固的房屋都沒有倒塌,王宮的建築更是堅固,只是搖晃了幾下,但是因為牲畜的暴.亂,王宮和城內都成了狂獸場,平時溫順的羊羔也成了衝撞人的猛獸,只有長矛利劍刺入,才能制止它們,那些發狂的氂牛更是要幾個吐蕃兵合力才能殺死,很多人沒有死於地震,卻死於氂牛和馬匹的狂奔下。

                                        軍隊出動開始制止這些衝出來的畜群,力圖將它們趕回畜欄,但這比殺死它們更難。

    王宮內也是一片馬奔羊竄,因為宮內的馬廄和羊欄也被震壞了,甚至出動了「贊普親衛」中的高手才將這些狂亂的馬羊驅趕回去關起來。

                                        地動只持續了兩刻鐘,但邏些城內已經成了血腥場,多半都是牲畜的血,死去的牛馬羊到處都是。

    而城內人心還沒定下來的時候,唐軍攻城了!                                    「以人為祭,天罰不仁!」                                    「缽教褻神,上天降罰!」                                    「天罰缽教!天罰吐蕃」                                    「天佑大唐,大唐必勝!」                                    東城、北城下,圍城的唐軍中有幾支隊伍用吐蕃語齊聲大吼著。

                                        聲音傳上城頭,城上的吐蕃兵臉色都變了。

                                        缽教祭祀和卜巫是以血為祭,有時是以牲畜血祭,有時是奴隸或戰俘,戰時多以人為祭。

    吐蕃佛教與缽教有矛盾,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反對以人為祭。

    但這個習俗在吐蕃年深久遠,佛教努力這麼些年,改變了一些貴族以奴隸為祭,代之以牛羊活牲。

    但重大的祭祀,如戰前卜巫,還是以奴隸為祭的。

                                        唐軍這麼一吼,城頭上的吐蕃兵想到城內剛剛發生的地動,就想到「上天懲罰」,沒有人懷疑這個。

    地動在人們心中,本來就是上天降下的懲戒。

    只是懲戒什麼,就由得人說了。

    此時唐軍一吼「以人為祭,天罰不仁」,很多吐蕃兵就信了;就算不信的,也認為肯定是有其他地方惹怒了上天,否則怎會天降地動?唐軍吼的「天佑大唐」很多吐蕃兵也信了,不然怎麼會在唐軍攻城的時候,天降災禍給邏些城?                                    守軍人心亂了。

                                        唐軍信天意,吐蕃人更信天意,舉凡是禮法文明越不及的地方,越相信天意鬼神之說。

                                        吐蕃人不怕打仗,越是環境惡劣的地方人們的性情越堅韌,即使面臨強大的唐軍攻城,絕大多數吐蕃軍都有意志和勇氣守衛邏些,但是,天意卻讓他們畏懼。

    上天因為缽教降下懲罰摧毀了他們對缽教的信奉,他們當然不能懷疑神靈,但是唐軍吼的「缽教褻神」讓他們懷疑起缽教,便有人想起佛教批評缽教的那些話……                                    邏些城內的吐蕃兵中還是有不少信佛教的,因為他們的領主信缽教他們必須跟著領主走,但貴族信教很多跟利益有關,不像士兵信教很單純,前期因為缽教和佛教徹底鬧翻,這些信佛的士兵不得不在上面的壓力下改信缽教,但信仰哪有這麼容易改變呢?這些信佛的士兵在「天罰吐蕃」的恐慌下,平時壓抑在心底的對缽教的不滿立時爆發出來,攻擊起缽教來,成了吐蕃軍對缽教信仰倒塌的推手……城上人心混亂,再也沒有多少人有戰鬥的意志。

                                        唐軍推著高聳的巢車開始攻城,城上只有散亂的箭射下。

                                        城下幾支唐軍隊伍還在繼續吼著讓守軍心亂的口號。

    用吐蕃語吼出這麼整齊的口號顯然不是因為城內地動臨時拉起來的,至少得訓練個幾天呀!很多將領已經恍然明白晉陽公主說的「不著急,再等等」,敢情就是等這地動啊!                                    將軍們當然不會認為晉陽公主是未卜先知的神人。

    因為大唐易學昌盛,一些易學大家精通星象和卜測之術,能卜知洪水地動並不是奇事,大唐幾次天災都是因為大史局和道佛二門的易道大家提前卜知而減少了受災傷害。

    晉陽公主身邊必定是有易學象數大家隨軍,卜測出邏些今日有地動,但能卜得這麼准,不僅時間准,地點准,而且測到震動不會波及唐軍大營——否則中軍帥帳早就下令大軍營盤後移了——這必定是象數大家中頂頂厲害的人物,不知是太史局的「象數三傑」,還是道門的「觀雲二先生」,或佛門「不昧、行思」中的哪位?                                    被將軍們猜測的象數大家此刻正在山坡上和一名檀冠女道士、一名穿著半舊僧袍的僧人喝茶。

    那僧人微笑道:「雲鏡的易道又有精進了。

    」                                    雲鏡子很謙虛的道:「天行有常,吾輩不過是窺得一鏡罷了。

    」                                    那僧人道:「天行有常,卻高奧深遠,吾輩孜孜所求者,不外乎二字。

    」                                    那檀冠女道微笑頷首,「大師善哉斯言。

    」                                    那僧人喝完第三盞茶,微笑道:「今日之戰,非兵戰。

    該吾等去了。

    」                                    那檀冠女道笑著起身,稽首一讓,「大師請。

    」                                    雲鏡子起身立掌行禮,目送一眾黃衣僧人和一眾青袍道士飄然下山,至於他這個只修道經和易的「文道士」,還是趕緊回中軍大營比較安全。



第110章第一一O章滅蕃之戰四  
相關:    紅色莫斯科  戰神狂飆  掛了99次之後  真實的克蘇魯跑團遊戲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蘭陵風流第110章第一一O章滅蕃之戰四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蘭陵風流"
360搜"蘭陵風流"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5s 3.703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