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元見別人不識貨,而且那東西價格又低,還是真貨,怎麼可能不下手呢?
雖然銅墨盒這東西不算大眾藏品,但對他而言,卻也是非常不錯的收藏。
更何況這可是王士禛的墨盒啊。
王士禛,為清代順治十二年進士,從揚城推判起,累官至刑部尚書。
諒是王公這方刻銅墨盒久已無人理睬,不然是不會弄成如今這般模樣的。
為一睹其本來面目,攜其回家,旋即找來小刷,稀釋些許「廁潔精」,刷洗過後又尋來極細紙沙擦拭,刻制精美而神韻古舊的銅墨盒一展真容。
原來墨盒為黃銅製作,圓形,直徑達10.5厘米,右側刻一叢天然笑竹,左側刻「余至武陵,客於丁氏三清軒,識竹溪兄茂之。
八月為尊甫熙伯先生八秩壽,作此奉祝。
壬午七月朔日濟南王士禛」計44字行書,果然一手好字,清拔而絕少俗氣。
衡陽書評家馬宗霍著《霋岳樓筆談》,說王士禛「行書奕奕有雅致,詩人之書也」,同宋葷所說「高秀似晉人」相比,尤為看重王士禛行書中的文氣和詩味。
而清人王宏撰《砥齋題跋》,竟提到王士禛字刻勒上石最有神韻。
這便難怪,刻銅墨盒上的44字,字字俊逸而不少古雅之氣,如同石刻,神采逼人。
無疑,銅墨盒是王士禛在常德為新結識的朋友之父祝壽的禮物;從書和畫的構圖布局上看,是特為刻銅墨盒設計的畫稿。
而刻銅工藝似乎與晚清和民國期間銅墨盒的刻制工藝不同,藝人顯然使用了一種粉狀物,填充在刻痕之中,形成灰白色的與刻面齊平的線條,稀釋的「廁潔精」洗去部分漆黑墨鏽和污垢,刻痕之中的粉狀物卻幾乎絲毫未去。
這種工藝在張天元所見到的數百刻銅墨盒為僅見。
盒底為紫銅鑲接,墨鏽斑斑,熟舊的氧化包漿層溫潤渾厚。
盒內殘留有墨垢,堅固且泛藍光。
這些都表明,這方刻銅墨盒的年歲,應當是與王士禛生活的年代同步的。
巧遇王士禛刻銅墨盒,是張天元收藏生涯中的一件幸事。
沒想到今天,在這蠱真人租住的房子裡,居然又見到了同樣的東西。
而且做工之精妙,雕琢之精巧,一看便知道是宮廷之物。
雖然這銅墨盒只是普通古董,並非法器,但張天元卻非常喜歡,將其收了起來。
隨即,他又看向了第三樣東西。
這第三樣與其說是一樣,倒不如說是一套。
他也跟銅墨盒一樣,是文房之中的輔助用品,喚作筆擱。
作為文房用品之一的筆擱,是文人墨客書寫作畫時的必備之物,不僅形制繁多,而且材質甚廣,特別是一些自然天成的筆擱,往往充滿著大自然饋贈給文人的情趣。
筆擱,又稱筆架,是繼文房四寶後又一文房用品。
據記載,筆擱歷史由來已久,不過,從宋代文人蘇易簡撰寫的《文房四譜》,到南宋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中羅列的文房用品種類,筆擱始終沒有名列其中。
但隨著歷史的演繹,歷代文人墨客出於書寫和作畫的需求,這才出現了筆擱。
明代屠隆在《考槃餘事》一書中,收集了文房用具達45種之多,其中就有筆擱一詞。
但當時文人墨客所使用的筆擱較為簡單,遠不及現代文人書齋所備筆擱那樣精緻和美觀。
綜觀明代以來的筆擱製作史,幾乎所有材質均可用來製作,如金銀銅鐵錫、竹木牙角石等。
其形狀也豐富多彩,但多以山形筆擱為基本造型,或動物,或魚類,或龍蛇。
而一些天然自成的石質山形筆擱,則多取自天然石料,或磬石,或太湖石,因此最受文人的青睞。
這不僅僅因為此種「山形筆擱「奇拙古樸,還因為它融入了大自然的某種天然元素,置於文房書齋,如同移景換位,給人一種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感覺,頗符合文人墨客的雅趣。
此外,山形筆擱還具有民間傳說中「鎮宅(石)之寶」的吉祥含義。
可惜此類純自然的「山形筆擱「極少。
高嶺土(瓷土)製作的筆擱,在歷代能工巧匠的手中,也能產生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用影青工藝製作的筆擱,用瓷雕工藝製作的仿石質筆擱等。
張天元曾見到一種瓷雕仿山形筆擱,外表呈灰白色,長度僅20厘米,在瓷工的精心雕琢下,猶如一件渾然天成、層巒疊嶂的群峰,峰與峰之間的溝壑自然逼真。
有趣的是,峰巒上竟有酷似天然形成的溶洞,布滿了整件筆擱,既形似又神似,極為迎合文人墨客的雅趣。
而這蠱真人租住的房間裡,就有三款不同材質的筆擱,每一件都是那麼精妙絕倫。
第一件為青瓷瓷雕魚形筆擱。
此筆擱包漿潤澤,長20厘米,高8.5厘米,呈扁圓狀,只是魚形略顯抽象,魚頭、魚眼、魚嘴和魚尾一應俱全,特別是魚的闊嘴張開,顯得相當鮮活靈動,惹人喜愛。
而魚背上七座高低不等的「峰「(俗稱「七指「筆擱),其實是藝匠巧用魚鰭所組成的,這充分顯示了製作者極為巧妙的構圖才能。
在民俗文化中,魚暗喻「年年有餘「、「年富有餘「等吉祥語,因此將其置於文房書齋,正是文人墨客的情趣所在。
第二件為銅鎏金龍形筆擱。
該筆擱為明代遺存,雖有部分鎏金磨損,但器形完整,包漿厚潤。
筆擱長21.5厘米,高11厘米,由兩條幼龍和一老龍組成,中間的老龍顯然是長者,鬚髮飄逸,雙眼正視前方,而兩條幼龍均龍首向上,似在調皮地親吻老龍的臉頰,而老龍露出慈祥可親的模樣。
幼龍身體呈弓狀,自然形成高低不等的筆擱,龍爪和龍尾也呈彎曲狀,且點綴幾朵雲紋,整件筆擱蘊含「金龍騰天「之意,疑似皇室所用,彌足珍貴。
第三件為小葉紫檀雕山形筆擱。
這個為仿碧玉筆擱,呈長條狀,長12.5厘米,高5.8厘米。
由於藏者撫摸得當,且有了相當年份,筆擱已略顯舊氣,但極為高雅。
此物俗稱「三指「筆擱,峰與峰之間的溝壑,無論是橫面還是豎面,抑或是斜切面,幾乎都呈直線狀,只有少許部分刻有弧形線條。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1s 3.614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