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雲隱錄 第八十四章 儒家與皇權

    問詢室內,一眾人盡皆面露沉思。

    老年方逸視線緩緩掠過眾人繼續道:

    「從現在的眼光看,一切似乎都順理成章,早有預兆。

    但在當時,所有事情的發生都如此湊巧,像是書中寫好的情節。

    那些不經意的瞬間,後來都成了故事裡不可或缺的部分,讓人感嘆命運的無常與奇妙。」

    李明迫不及待的打斷道:「哎呀,你就別鋪墊了,趕緊說說看。」

    老年方逸無奈搖頭,繼續道:

    「你還真是沒耐心」

    「這首先得解釋一下中原之地的政治結構,以及每朝每代必須面對的問題。」

    「其一,官僚體系與皇權之間的微妙平衡與激烈博弈。

    從最初的貴族與皇權共治天下,到世家大族逐漸崛起,與皇權形成制衡之勢,權力的遊戲愈發複雜多變。

    皇帝作為權力的巔峰,自然不願受制於人。

    然而,除卻開國之初的幾位雄才大略之主,後世的皇帝多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

    所學皆限於書卷,缺乏實戰經驗,往往難以駕馭群臣,反被官僚與氏族所架空。

    但古代皇權至上,歷代帝王又豈能甘心成為傀儡?

    於是,一場場權力與智慧的較量悄然上演,其過程驚心動魄。」

    「其二,談及中原帝國的根本,首要便是皇帝統治的合法性。

    父終子及,這本是農耕民族的必然。

    但世事無常,總會出現各種意外。

    比如皇帝嫡長子早夭,便只能次子或旁系之子接掌大統,難免引發非議。

    更有甚者,無子嗣可繼,只能從宗室中過繼孩童,以承大統。

    此舉更添變數,皇權的正統穩固性就會蒙上一層陰影。」

    「最後,就是變幻莫測的氣候,如同一位無形的推手,左右著中原王朝的興衰更迭。

    農耕民族,命脈繫於土地,而土地之豐饒,又全賴風調雨順。

    一旦氣候轉冷,莊稼歉收,就民不聊生。

    加之草原部族也會受到氣候影響,以至於資源匱乏而南侵。

    中原王朝便不得不面臨內憂外患的雙重打擊。

    戰事頻仍,國庫空虛,唯有加重賦稅以資軍需,

    而此舉無異於雪上加霜,將百姓推向了絕望的深淵。

    於是,逃難者四起,帝國根基動搖。」

    大漢也難逃這樣的命運,幾乎是三點都全部占滿了

    問詢室內所有人都靜靜聽著,無人言語。

    「劉邦初建的漢朝,將郡縣制與分封制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既新穎又充滿挑戰的政治格局。

    這一時期,國家猶如置身於一場未完的棋局之中。

    劉邦死後,呂氏上位。

    再到後續七國之亂的爆發,更是如狂風驟雨般衝擊著初生的帝國。

    經過一番廝殺後,劉家才坐穩江山。

    劉邦的第四子劉恆繼承皇帝,稱漢文帝。

    他選擇了黃老之術作為國家的治理哲學,「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兩次大幅度削減田租稅,甚至一度全免。

    極大地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讓社會經濟在廢墟中重獲生機。

    繼而,漢景帝,秉承了父親的遺志,將這一政策推向了新的高度。

    進一步強化了重農抑商的策略,繼續減輕百姓負擔,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安定與富庶。

    在漢文帝與漢景帝兩代的共同努力下,大漢王朝迎來了其歷史上的第一個輝煌時代——「文景之治」。

    百姓的生活是日漸富足了,然而,黃老之學卻難以全面解答漢朝的統治合法性。

    於是,引入了儒家思想,以其獨特的「天命觀」為漢朝皇帝提供了新的合法性解釋。

    後續的儒家學者,董仲舒更是提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按照儒家的觀念,一朝一姓的天下並非永恆不變,唯有德行兼備者,方能得天命所歸,坐擁九五之尊。

    這套理論,最初源自周朝人對「天命」的深刻理解,而在漢朝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與發揚。

    但是這裡面有一個難以迴避的內在邏輯矛盾。

    若劉家取天下是合理的,那麼一旦劉家治理不善,是否就意味著天命應該轉移,換人來做皇帝。

    漢景帝時期,就發生了一場爭論,「轅黃之辯」。

    儒家學者轅固生與道家學者黃生,就商湯滅夏、武王伐紂的正當性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辯論。

    黃生認為,商湯與武王作為臣子,犯上作亂,其行為並無正當性可言。

    而轅固生則堅持認為,當君王的統治違背天道時,其統治合法性便自然喪失,因此商湯與武王的行為是正義的。

    這讓當時的漢景帝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若贊同其觀點,無疑為未來的亂臣賊子提供了推翻劉家統治的理論依據;

    若反對,則又難以解釋當年劉邦造反的合理性。

    面對這一棘手的問題,漢景帝不得不採取和稀泥的態度說:

    「吃馬肉不必非吃有毒的馬肝,做學問也不必糾纏於湯武造反的事。

    以後這個問題,誰都不許再提。」

    然而,儘管嘴上是沒人說了。

    但儒家「天命無常,惟有德者居之」的觀念卻如同種子般深深植根於人們的心中。

    隨著儒家勢力的日益壯大,這套觀念不僅沒有被遺忘,反而在民間與朝堂之上悄然流傳。

    再加上董仲舒引入了災異說,將天視為至上的人格神。

    認為如果天子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

    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更是讓所有人篤信不疑,甚至皇帝本人都不例外」

    李子星眼神中閃爍著對歷史智慧的敬畏,緩緩道:

    「古人的天命觀,確實闡述得條理分明,令人嘆為觀止。

    那一套套理論,讓人不由自主地被其深邃所吸引。」

    這時,一旁靜默許久的清風小道士也接話:

    「道家所追求的,乃是道法自然,順應天地萬物之本性。

    對於百姓而言,無為而治,不言之教,方為上策。

    讓一切按照自然的規律去發展,不加過多的人為干預,這才是真正的和諧之道。」

    李子星眼中閃過一絲靈光,笑著接話道:

    「言之有理,這與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所提的市場經濟理論不謀而合。

    那隻看不見的手,調節著市場的供需,引導著資源的配置。

    何嘗不是一種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體現呢?

    說不定,亞當斯密也是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道家老子思想的影響,」

    清風小道士微微點頭,若有所思。



  
相關:    校花的貼身高手  奧術神座  不滅武尊  靈域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黃山雲隱錄第八十四章 儒家與皇權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黃山雲隱錄"
360搜"黃山雲隱錄"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9s 3.723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