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起義的征程中,展現出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收養了二十個養子和三個義子。
馬皇后,是郭子興的養女。自幼生長在郭子興家中,雖非大富大貴,但也衣食無憂。然而,她心地善良,未沾染絲毫嬌縱之氣,對貧苦之人常懷有憐憫之心。
朱元璋,出身貧寒,從小歷經生活的艱辛。當過和尚,當過乞丐,討過飯,飽嘗人間冷暖。
或許正是因為相似的善良本性和艱苦經歷,讓這兩人的心緊緊相連。當朱元璋投身郭子興麾下時,馬皇后與他相識相知,一起攜手走過風雨,共同經歷了創業的艱辛。在那段動盪的歲月里,她展現出了非凡的堅韌與善良。
馬皇后默默的支持,輔佐朱元璋的雄心壯志,在朱元璋被郭子興猜忌、陷入困境之時,馬皇后想盡辦法從中周旋,甚至不惜拿出自己的財物去疏通關係,只為給朱元璋爭取一線生機。
在明朝有諸多故事流傳至今,彰顯著馬皇后的仁德與智慧。
那元宵節貼「福」字的典故,便是其中一則令人津津樂道的佳話。 傳說在明太祖剛剛統一中國時的元宵節,朱元璋微服出宮,本欲與民同歡。
當他路過一個燈謎攤位,那裡掛著一個畫著婦人的燈謎,畫中婦人臉長似馬臉,腳大穿著像龍船的鞋子,懷裡還抱著大西瓜,旁邊寫著「猜當今一婦人」。
朱元璋回宮後,大發雷霆,決定要嚴懲燈謎的製作者和相關人員。馬皇后聽聞此事,趕忙前來勸解:「陛下,元宵佳節,百姓們不過是圖個歡樂,也許並無惡意。若因此大動干戈,恐怕會傷了民心。」朱元璋余怒未消,馬皇后接著勸道:「不如將此事當作一個玩笑,一笑而過,更能彰顯陛下的大度與仁慈。」
見朱元璋的神色稍有緩和,馬皇后又想出一個主意:「陛下,臣妾覺得可以讓宮中之人在各宮門上都貼上『福』字,一來祈求福佑,二來也可化解這場風波。」朱元璋聽了,覺得此計甚好,便依言而行。
人們在這一天貼上「福」字,既為了祈求幸福安康,也為了紀念馬皇后的仁德與寬容。
馬皇后不參政,但是在關鍵的大事上,有時候她說話在朱元璋心中有分量。
有一次在參軍郭景祥駐守和州期間,局勢複雜多變。突然有人向朱元璋告發,聲稱郭景祥的兒子手持槊企圖殺害自己的父親。朱元璋聽聞此事後,龍顏大怒,未作詳細調查便準備下令逮捕郭景祥之子,並要將其處死。
馬皇后得知了這個消息,她心思縝密,考慮問題周全。馬皇后認為,郭景祥一生忠心耿耿為朝廷效力,而他只有這一個兒子,此事蹊蹺,不能僅憑一面之詞就匆忙定罪。況且,他人的告發未必是真實情況,也許其中存在誤會或惡意誣陷。如果就這樣輕易地處死了郭景祥的兒子,不僅會讓郭景祥絕後,還可能造成冤假錯案,寒了忠臣之心。
於是,馬皇后向朱元璋進言,勸他慎重處理此事,先派人重新調查清楚,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朱元璋聽了馬皇后的勸告,冷靜下來,覺得頗有道理,便派人重新徹查此事。
經過一番深入調查,最終發現郭景祥之子確實是被誣陷的。真相大白後,朱元璋慶幸自己聽從了馬皇后的建議,避免了一場冤案的發生,也保住了忠臣郭景祥的血脈和家族。此事也讓朱元璋對馬皇后的睿智和善良更加敬重。
馬皇后主持後宮,每逢民間發生嚴重災情,她會向上天祈禱,並吃些粗麥飯和野菜羹。朱元璋有時會勸告她自己已安排官員救荒賑災,但馬皇后表示與其每次急匆匆救災,不如平時預先積蓄儲備,這樣救災效果會更好。馬皇后始終保持著那份善良和寬容。她對待朱元璋的養子們,猶如己出。
這麼多孩子的成長離不開馬皇后的愛心呵護,她是郭子興的養女,朱元璋的結髮妻子,也是大明朝尊貴的皇后。
朱元璋出身貧苦,歷經諸多磨難,而馬皇后自幼的生活環境雖較朱元璋優渥,但她心地善良,未曾有半分驕矜。
朱元璋在治理朝綱時,有時對孩子們的懲罰頗為嚴厲,甚至驚動朝野。每當此時,馬皇后總會以其寬厚仁慈之心,為孩子們求情。
有一次朱元璋因養子朱文正的過錯,欲重罰於他。馬皇后知曉後,對朱元璋說道:「陛下,文正雖有錯,但念在他往日功勞,且年紀尚輕,還望陛下從輕發落,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朱元璋聽了馬皇后的勸解,最終減輕了對朱文正的處罰。
沐英是孤兒八歲被朱元璋收養,和馬皇后感情深。當聽聞馬皇后去世的消息,沐英悲痛欲絕。馬皇
後對他的關愛如同生母,這份深情厚誼讓他難以承受失去的痛苦。
馬皇后的仁德不僅溫暖了朱元璋的親生孩子,對眾多養子也是關懷備至。她以母儀天下的風範,成為孩子們心中的依靠和榜樣。
隨著天下逐漸安定及朱元璋兒子們的長大成人,他對養子不再那麼倚重,紛紛讓他們恢復了原姓。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朱元璋的養子何文輝(朱文輝)、朱文剛、朱文遜等。他們在朱元璋的培養下,不少人成長為優秀的將領。朱文遜在與陳友諒大軍激戰中戰死;何文輝參與了平定江西、福建、陝西、四川等地的戰役。養子們在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長大後忠心耿耿,為明朝的建立和穩定立下了赫赫戰功。
義子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在公元 1352 年,朱元璋起兵反元之初,便將朱文正收為養子。
紅巾軍那時候朱元璋就一直把朱文正帶在身邊磨練,他極具軍事才能,膽識過人,可謂勇略雙全,成為朱元璋麾下的一員猛將。
元朝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任命樞密院同僉朱文正為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
隨後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派朱文正鎮守洪都(今江西南昌)。朱文正到任後,改建洪都城池,重新修繕且加固了城牆,深挖城外護城河,加強了洪都的城防,還強化了洪都周邊的治安,收服並剿滅了大小山寨。
朱文正駐守洪都的時間不到一年。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陳友諒統率60萬水軍進攻洪都,戰船如雲,兵力雄厚,仿佛一片黑壓壓的烏雲,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而洪都城內的守軍,相比之下,兵力懸殊,物資匱乏。朱文正卻毫無懼色,毅然肩負起守衛洪都的重任。
戰役伊始,陳友諒軍便對洪都城發起了如潮水般洶湧的攻擊。他們試圖以強大的兵力優勢迅速攻破城門。
陳友諒軍不斷地變換戰術,他們架起雲梯,試圖爬上城牆。朱文正則指揮士兵們用滾木礌石、熱油沸水予以回擊。親自登上城樓,指揮若定。士兵們在他的激勵下,士氣高昂,拼死抵抗。
朱文正果斷派出奇兵,趁著夜色偷襲敵軍營地。這支奇兵如鬼魅般出沒,殺得敵軍措手不及,大大挫敗了陳友諒軍的銳氣。
戰鬥持續了數日,洪都城的城牆已多處破損,朱文正始終堅守在前線,與士兵們同甘共苦。他的鬥志卻愈發昂揚。
朱文正帶領一隊死士,奮勇沖向城門,與敵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近身肉搏。他們的刀劍揮舞,鮮血四濺,最終成功地將敵軍擊退,守住了城門。
就這樣,朱文正堅守了85天。每一刻都是生與死的較量,每一刻都充滿了驚心動魄的瞬間。最終等來了朱元璋的援軍。
朱文正軍事才能驚人,他以2萬兵力抵禦住了陳友諒60萬大軍的進攻,為朱元璋最終在鄱陽湖大戰中戰勝陳友諒奠定了基礎。但,後來的行為導致了自身命運的轉折。
洪都保衛戰之後,朱文正沒有升職,輝煌戰功並未給他帶來長久的榮耀。
江西按察使李飲冰向朱元璋檢舉,稱大都督朱文正驕橫恣睢、不務正事,還姦淫婦女、僭越規制私自使用龍鳳床被,以及向朱元璋的對手張士誠購買鹽等。
朱元璋聽聞後大怒,最終採納了宋濂的建議,下令褫奪朱文正一切職務,將其軟禁於桐城(今安徽桐城),朱文正的命運從此急轉直下,幾年後便在憂鬱中去世。
洪武三年(1370 年),朱元璋封朱文正年僅8歲的兒子朱守謙為靖江王,就藩桂林。這或許也表明朱元璋並未忘記朱文正的赫赫戰功。
儘管朱文正的人生以悲劇收場,但他的功績不可磨滅。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念及他在洪都守衛戰中的卓越表現,封朱文正之子朱從謙為靖江王,就藩桂林。靖江藩也成為了大明唯一一支旁系宗室,並與大明王朝共始終,這或許也是對朱文正功績的一種別樣的肯定。
讓我們往下看朱守謙結局,在31歲時暴亡於獄中。
朱守謙就藩桂林,這孩子卻不守法度,肆意妄為,喜歡結交小人,致使當地百姓生活困苦,怨聲載道。
朱元璋得知後將他召回京城嚴厲訓誡,朱守謙卻作詩抒發心中怨恨,朱元璋大怒,廢他為庶人,貶居鳳陽。
七年後,朱元璋恢復了朱守謙的爵位,改封雲南。當時,沐英鎮守雲南,朱元璋此舉意在牽制沐家勢
力。但朱守謙到雲南後依舊放縱,縱情掠奪,橫徵暴斂,沐英不得不上疏奏報,朱元璋再次將朱守謙押至鳳陽圈禁看管。
之後朱守謙強行奪取牧馬,又被召回京城禁錮起來。洪武二十五年(1392 年)正月,31 遂的朱守謙暴亡於獄中。
朱元璋為侄孫朱守謙花費20年時間建造了靖江王府(洪武五年~洪武二十五年)建成。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序列最全、延續時間最長的明代藩王府邸之一,占地1978公頃。它不僅是一處歷史文化遺蹟,也是桂林歷史文化的重要象徵。
靖江王的居住,共有12代14位靖江王居住於此。後來,清朝順治九年(1652年),農民軍攻克桂林,王府的新主人孔有德戰敗自殺並將王府燒為灰燼。
,!
此後,該地又變為廣西貢院、廣西省政府的辦公地點等。如今,靖江王府已成為廣西師範大學的一部分。
李文忠是朱元璋二姐的兒子,李文忠的母親早去世,父親李貞打聽到朱元璋在滁州,便帶著李文忠前去投奔。
此時的朱元璋正處於創業階段,看到14歲的外甥李文忠孤苦無依,心生憐憫,遂將其收養。
朱元璋對他視如己出,不僅給予生活上的關懷,還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培養環境。
李文忠聰慧好學,在朱元璋的悉心教導和薰陶下,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朱元璋注重對義子李文忠品德和才能的雙重培養。為他請來名師教導學問,同時在軍事訓練上嚴格要求。
李文忠也不負眾望,展現出卓越的智慧和勇氣。在戰場上,他屢立戰功,洪武三年(1370 年),李文忠被封為曹國公。洪武十二年(1379 年),明太祖詔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軍事機構),兼主管國子監(全國最高學府)。
洪武二年(1369 年),他曾以征虜偏將軍之職,追隨常遇春、徐達北伐。常遇春去世後,他接替常遇春的職位。在北伐過程中,他屢立戰功,如攻克上都,追擊元軍,俘虜宗王、平章等及數萬元軍。
洪武三年,李文忠在配合徐達西征時,曾走到太原,解大同之圍。
洪武十二年以後,李文忠長期鎮守大明的北部邊疆。直到為了打擊胡惟庸時,朱元璋才將李文忠調入京城,並坐鎮大都督府。
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重,朱元璋親自探望,並派淮安侯華中負責醫治,但最終未能挽回他的性命,年僅46歲。朱元璋追封其為岐陽王,諡號「武靖」,賜葬鐘山之陰。
沐英小時候家境貧寒,父親早逝,他隨母親流離失所,母親死後流浪至濠州城,8歲的她被朱元璋收留並改姓朱。
12歲起跟隨朱元璋征戰,戰功卓著,在朱元璋的關愛與教導下,沐英茁壯成長。
逐漸成為一名能征善戰的傑出人才。被封為西平侯,擔任大都督府同知。明朝建國後,他征西番、攻和林、平雲南、剿滅殘元勢力,維護了國家統一。
建國後,沐英平定西南,被委以重任鎮守雲南,擔任雲南總兵官。雲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情況複雜,治理難度極大。但沐英毫不退縮,他深入了解當地民情風俗,以智慧和仁德化解民族矛盾。
在雲南期間,沐英大力推行屯田,鼓勵軍民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保障了糧食供應。他重視鹽井的開發與管理,增加財政收入,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繁榮。在交通方面,他組織修建道路、橋樑,改善了交通運輸條件,加強了雲南與外界的聯繫。
沐英開辦學校,培養人才,提高了當地民眾的文化素質。他還積極維護社會治安,嚴厲打擊不法之徒,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沐英在雲南兢兢業業治理多年,為當地的發展和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他一直堅守在雲南二十餘年。
沐英的一生,是忠誠與奉獻的一生。他的功績不僅為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在雲南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與馬皇后以及太子朱標的感情非常深厚。馬皇后去世後,沐英痛哭嘔血。朱標英年早逝後,沐英十分傷心,不久便在雲南任所病逝,年僅48歲。朱元璋追封他為黔寧王,令其歸葬應天(今南京),侑享太廟。沐氏子孫得以世代鎮守雲南。
沐英共有四個兒子。
長子沐春:17 歲就跟著沐英出兵打仗,領軍作戰能力一流,繼承了父親的本領和遺志,鎮壓了當地的多種叛亂,
成功鎮守雲南。36 雖去世且沒有子嗣。
次子沐晟,性格與沐英相似,也深得朱元璋的喜愛,其軍事能力和治理能力也與沐英極其相似。沐晟繼承並勝任了父親和哥哥的業務,讓沐家根植在了雲南這片土地上,聲威遠揚,被封為黔國公。
三子沐昂,繼承了父親手不釋卷的特點,:()歷史追光者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s 3.686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