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倫論 第十四章、理性是否回歸

    說到理性是否回歸,首先就要了解什麼是「理性」,理性作為一種行為反應在人類智慧學裡處於什麼職位。一筆閣 www.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說★筆神閣

    .daoyouge.com★「理性」準確的說是人類在直觀思維、反向思維、辨證思維、絕對思維下,分析物質發展過程得到的答案、方案、方法、辦法等等有利於操作性的思維方法。

    理性歸於唯物論的範疇,研究的範圍廣泛,涉及到世界萬物,不過重點還是研究事物發展的規律性,總結人類智慧的經驗性,記錄人類智慧的記憶碎片,為解決人類發展中遇到的困難作出明智的判斷,提供正確優質的解決方法,是人類思想建築中兩大支柱之一。

    理性與人性是人類思想建設的兩大支柱,理性歸唯物論的範圍,人性歸唯心主義的範圍,兩者在人類思想建設中缺一不可。

    這兩種形式也是東西方兩大思想陣營的標誌性建築,「人性」工程歸西方思想建築的脊樑,「理性」工程則是東方思想建築的頂樑柱。兩者代表了東西方文化的精髓,也代表著當今世界文化的主體精神,主流意識,是東西方人文精神的源泉,也是政治力量的形而上。

    可見「理性」學與「人性」學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性。

    「理性」學在直觀唯物主義者的辯證方法中起著理論框架的作用,而「人性」學則是客觀唯心主義者的目光聚焦點,兩者引領著東西方文化進程,影響著政治生態的變化。

    但是理性思維在上世紀初走到了盡頭,失去引領人們思想前進的光芒,這是我今天寫這篇文章原因,我們來探索一下是什麼原因造成「理性」思維社會走到盡頭了呢?

    這就要從理性學的源頭說起,中國古代的理性思維學來自中國的傳統理學,而中國傳統理學並沒有上升到哲學的範圍,只是「常識性的道德教訓」歸於「原始的理性」,歸於原始的自然規則階段,並沒有從人性本原中脫離出來,仍然保持著人類原始價值觀。

    這樣說不好理解,通俗地說就是中國傳統理學的「理性」思想來自中國人觀察自然總結出來的原始生活經驗,只是中國人總結出來的自然法則,以及教條化的規則制度,道德規範而已,並沒有上升到哲學的界面。

    「哲學」一詞是日本人根據漢字結構組成的漢字名詞,真正意義上講哲學應該定義為「人性學」,哲學的含義應該明確的定義在「人性」之上,以「人」為本原性,來定義哲學的範圍。通俗地說就是,哲學是研究「人性本原」的學問,只在人類世界討論「人性」的問題,超越人的範圍就不再是哲學研究的對象了,超出「人性」就不再是哲學了,因此上講,哲學就是「人性學」,歸唯心主義的範圍。

    而中國人的理學則研究面很廣,不但研究自然科學、社會學、人類學、更多的是在研究自然規律學,所以說從嚴格意義上講中國傳統理學不是哲學,也不歸西方哲學的範疇,甚至是連邊都沾。

    那麼我們就來細緻地分析一下什麼是中國傳統理學,是什麼原因造成理性思維在上世紀初走到了盡頭,失去引領人們思想前進的光芒?

    究其原因是中國皇權統治者追求永遠保持統治地位的利益心理造成的結果,為了達到萬代統治地位不被別人更換的目的,窮儘可能的尋找自然規律,尋找天定法則,以達成萬代不變統治地位的目的。窮尋天地規則,泯滅人性倫常便是統治者利用朱熹理學的原因。從而也就導致了明清兩代從盛到衰的現實,最後把封建理學推上了斷頭台,完成了物極必反的全部過程。

    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完美的結,這個結來自中國理學的理性思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父之過。」中國人認為人的人性是相近的相通的,不同的就是理性行為不同,人的理性思維不同,這就需要教育,從哪開始呢?從父親,從家庭開始,這就是中國傳統理學「理性」教條主義的開端。

    從這裡就可以知道中國傳統理學到底是一門什麼學問了,中國傳統理學是純粹的依靠理性思維研究自然定義,自然規律的學問,其派生出來的所有學術原理都是「理性」教條化的封建禮教思維,以及理學規則、規定,道德規範等等,與哲學風馬牛不相及,甚至是無半毛錢的關係。

    我舉個例子你就好理解了,比如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多少會有一點奴性心理現象,這一點奴性心理從哪裡來的?從原始的人猿本性中傳承下來的,這種思想在今天的非洲大陸還能看到,在猴群中也能看到這個天然的理性行為。中國人的傳統尊卑思想,「仁義禮」的思想,以及行為反應都來自自然法則的總結性傳承,而不是通過「人性」的思維方法升華出來的「人性學」的知識結構。

    又如中國傳統理學中的集權思想,「仁」治思想,君臣觀念,學而優則仕思想等等都是中國人「理性」化之後的內容,屬於「常識性的道德教訓」歸於「原始的理性」的總結性思想。

    又如中國人守規矩的道德思想,孔子《大學》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孔子《中庸》「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孔子《論語》

    孟子曰:「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等等

    朱熹言:「天下之務莫大於恤民,而恤民之本,在於人君正心術以立綱紀。」「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奴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讀過這些思想家的言論就可以看到這些話是完全的道德標準,道德說教,重點是就這些思想而言,只是道德觀念,並沒有上升到規則法度的範圍,只是思想空間,而非責任義務。我們知道道德不受約束,沒有約束力,道德只是常識性的思想宣教,而責任與義務就是必須負責的行為準則。

    而就人類社會的行為準則而言,道德標準如果只是思想說教而無法上升到責任與義務的範圍,無法達成責任標準,義務範圍就只是思想方法而已,屬於空洞的教條。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思想只是「原始的理性」說教而已,而無法上升到哲學的高度。

    哲學正確的理解應該叫「人本學」也可以叫「人性學」,而在這三位儒家大聖的教條之中,只有孟子的思想中有「人本學」的基本條件,但也沒有形成完善的概念,只是初級思想而已。

    當思想理念作為形上學被應用到政治制度中時,政治理念也會因思想理念的左右搖擺,而無法形成明確的政治生態,形成良性循環的政治制度。但是中國古代的王朝統治者則把中國傳統理學思想完全貫徹落實到政治生態中去,這就必然是導致中國古代王朝統治更迭過快的根源。

    古代中國王朝統治先盛後衰的根源就在這裡,思想學與政治學是對立與統一的兩種學術領域,既不互為條件,也不互為因果,只存在互為影響的發展關係,哲學雖然是影響政治進程的力量,但不可以是左右政治進程的方針政策。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理學走到盡頭只是時間問題,早在五至十二世紀左右,世界範圍內文化進程發生巨大變革,這個時期是東西方文化形成二次變革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國出現了以朱熹為代表的新一代理學思想家,在朱熹的思想左右下,之後的中國全面改良了中國傳統理學的學術定義,特別是在朱元璋的主導下在王權制度中全面貫徹朱熹的思想主張,把朱熹的思想引上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形而上的政治格局,從此也就給中國封建王朝埋下了必死的根基。

    在朱熹的思想中,理性思維已經達到了極致的地步,他把理性判斷定義在「格物致知」的範圍內,以「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事故。」(《文集》)來倡導天下為治。

    《文集》:「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語類》:「《大學》格物致知處,便是凡聖之關。物未格,知未至,如何煞也是凡人。須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入聖賢之域。」這兩段話都在告訴我們一個意思,凡是說理的學問就是一切從物質條件出發,將「格物」達成致理極致的學問,把物質條件放在一切方法的第一性上,將氣(人)放在「形而下之器」,放在第二位上,「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入聖賢之域」。極盡物質條件在前的道理,格局物質致上的要求,窮盡天理,方能入聖賢之地,達到聖賢所設定的目標。

    中國古代理學已經把「說理」學說發展到極致,把「理性」思維完全改進到「格物致知」「窮天理」的地步,達到了峰值。

    這些話如果只是一種思想方法也就罷了,但是如果應用到政治進程中去,就不是說教而已了。這些話一旦應用到政治進程中去,就確定了政治進程的方向基調,成為左右政治進程的方針政策。

    朱熹的思想之所以能夠在明、清兩朝作為形而上的政治思想存在,也與理學的「格物知致」論有重大關係。「格物知致」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人的一切行為遵循天理,嚴格遵循自然規律辦事,「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事故。」這是純粹的理性致上的思想方法,剛好適應了當時封建王朝的政治需求,為朱家王權設定了統治民眾的思想方法。

    這就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區別,不同的思維方式形成不同的思想方法,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觀念,進而形成兩種不同的文化氛圍,兩種不同的政治生態,也就構成了各自不同的文明發展之路,最終形成各自不同的生死之路。

    西方文明因為其「盡人倫,倡理儀」而最終向世界進發,但是中國文化則因為「窮天理,明人倫」最終走到盡頭。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中國傳統「理性」該不該回歸了,如果中國人真的要回歸「理性」思維,那也得完全改變朱熹理學的「格物知致」的思想方法,全面發展「人性知致」的思想理念,全面接受西方人的哲學思想,把「人性」放在第一性,把「理性」放在「形而下」的位置,而決不可以把「理性」回歸到形而上的空間。

    但是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來看,並不是理性學就必須死亡,泯滅,而沒有一點發展的空間。


    在中國人傳統的世界觀里,事物發展的進程是起於一,合於二,分於三,成於四,結於五,順於六,離於七,易於八,歸於九,滿於十的。

    這其中的起於一,合於二,成於四、結於五、易於八,滿於十都歸理性(唯物論)的思想空間,而起於一,分於三,成於四,結於五,順於六,離於七,易於八,歸於九,滿於十就歸於人性(唯心論)的意識空間。其中起於一,成於四,結於五,易於八,滿於十則是理性與人性統一的世界觀,為什麼這麼說呢?

    起於一,合於二,上面已經說過,這裡不再重複,合於二是完全的唯物論思想界面,成於四與結於五,易於八,歸於九也是唯物論者的目光所在,但是這其中的一部分同時含有唯心論的思想。

    分於三,就完全是唯心論者的思想空間,歸人心世界。而順於六是樂觀主義者的心理世界,離於七就是悲觀主義者的思想空間。其中起於一,分於三,成於四,結於五,易於八,歸於九,滿於十這其中就有一部分歸於唯心論者的目光範圍。

    世界起於一,一宗定製。這個問題已經被現代科學證實是正確的,宇宙起源於一核裂變,物質世界的開端。

    合於二,二人世界,二人可為世界。一陰一陽合而生三,兩陰不生,兩陽不長。二人天地創造世界。精神世界的開啟,但不歸唯心論者所有。

    分於三,三觀看世界,必須客觀唯心的思維事物發展的進程,這裡是唯心主義的,完全歸意識控制的界面。

    成於四,四季輪迴,四季是春夏秋冬。四季輪迴,時間往復。這裡既歸唯物論者所有,也歸唯心論者穿行。

    結於五,五穀豐登,五行生剋。事物發展從初始於一,進程到二,繁衍於三,輪迴於四,豐收,豐滿,豐盈皆在五,五是五種物質圓滿於五的結局。這裡是唯物論者的天地,但也有唯心主義者的立場。

    順於六,六六大順,「容止可觀,進退可度。」故六事有順。這裡是樂觀主義者的心理世界,歸唯心主義者所有。

    離於七,七離出自《周禮》「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七有分離之意。這裡是悲觀主義者的心理世界,歸唯心主義者所有。

    八易,八者,分也,別也。在八為分,為別,別則易變。易者通變。八是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天理所在,生起於東南,滅絕於西北的過程。八既是唯心論的關注點,也是唯物主義的關注焦點。

    歸於九。九九歸一,九為天地規則,天九歸制皇權,不可逾越。九既是唯心論的終結點,也是唯物主義的歸一點。

    圓滿於十,十全十美,思維與存在的統一點,也是最終人類追求「人性」與「理性」完全統一的終極目標。

    從這裡可以看出,世界並非唯心論的完全世界,也不是理性論必死的格局,而是人性與理性共存的世界。但是如果你如果極端擴張理性的範圍,而過度的打擊人性的的施展,那麼,你離滅亡也就不遠了。如果你過度張揚人性的精神,而打壓理性的選擇,那麼,你離改朝換代也不會太遠了。

    中國人處處講理制,把自己設定在一個正人君子的範圍,在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固定的完美的世界,認為這個世界是理性的社會,人人都應該遵循理性的選擇,達成完美的結局。所以中國人設定的理性的框框多如牛毛,非常明確完整,特別是有關人望的事情,限制更嚴,所以你只要按部就班地做可以了,你只要按照思想家與政治家們設定「理性」框框做,你就可以得到完美的人生,成為一個完美的人。

    這一切都是從你小的時候就被灌輸到思想底層的東西,「理性」的教條式限制性意識隨著你年齡的增長在逐條增加,你每走一步都會有人站在一旁教導,生怕你走錯了路。可是中國人從來就沒有真正理性的看待過,其實事物內部本原存在著不完美性、不確定性、缺陷性、矛盾性、差異性等等因素,而這些因素正好又是導致事物發生變化,甚至是泯沒的根本性,正是這些內核變化是導致事物出現存在與消亡的誘因。

    中國人從來就不看事物的不完整性、不確定性、缺陷性、矛盾性與差異性,只是從理性思維出發,或從完整性、完美性出發,預期得到完美的結果,可是這事世上最大的痛苦就是從來就沒有完美的結局,有,也只是有破碎的夢而已。

    當理性達到極限時,處處都是壁壘,你出氣,伸伸腿都會觸及理性的限制,封關鎖國就是必然趨勢了,封閉式的管理必然會導致發展的停滯,最後帶給人們只剩下承受了,承受不住就是反抗了,新的朝代又開啟了。這就是當理性發展到極端時必然帶來的悲劇。

    當然「人性」也不是可以無限制地擴張的,但是唯心論者的客觀思維方法相比唯物論的直觀思維方法而言要成熟明確的多,客觀唯心主義者認為存在是合理的,自由是相對的,自由對每個人而言都不是完全自由自在,凡是自由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自由是對責任的對應回報,也就是說你有責任履行對等的社會責任,社會自然就回報你對等的自由,你超越社會給予你的對等法定義務,那麼法律也會回報你對等的法律責任,言下之意就是你超越自由的空間,自由也就不復存在了。

    比如夫妻生活,其中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夫妻生活都是物質條件,而非精神世界,只是出於生存的必須而非愛心的追求而生活在一起的。

    這是就是理性思維的生活空間,也是中國都是唯物論者的根本原因,講理性,就必然把物質條件放在第一性,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唯物論者的世界觀就是物質基礎是第一性的,沒有物質基礎,跟你混啥,吃都吃不飽,花錢從哪裡來呀?有奶便是娘,有錢便是爹,沒錢的人幹啥事也是空想,虛擬空間,沒錢的人誰理你,找你想弄兩小錢花花,你反讓沾走兩錢,他能找你,能圍繞著你轉,不可能的事情。你窮的要死,我跟你混是等死呀?憑什麼跟著你混,還得任你日鼓搗棒槌的,我傻瓜呀,如果餓著肚子被你日,還日出無限感情來,除非我是傻瓜。

    你想想看是不是這個理?

    其實人從有意識可以行為開始,就沒有完全的自由,自由就與責任是對等的。在家裡自由是對等的,在學校自由也是對等的關係,在家不聽家長的話,就會被看管起來,就失去了自由。在學校也是一樣,在學校不聽老師的話,老師管,得到了知識,老師不管,自由是得了,可也失去了知識。

    生活中自由意志只是相對而言的東西罷了,世界從來都沒有賦予我們絕對的自由意志,只給了我們相對的責任義務,所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珍惜現實存在,珍惜我們得到的,用已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心態看待已經存在的現實問題,並用合理性的心態看待我們之前的客觀存在,而不是處處抱怨現實存在,抱怨社會,抱怨人生中的不公平。這種唯心化思維方法就比理性化教條式的限制措施成熟得多。

    中國人從古至今都不明白這一點,中國人由於受傳統理性思想的影響,中國人個個都是先講天理,再論人倫的正人君子。中國人從來就沒有把人倫置於天理之上,讓人倫有自由伸展到其對應責任的空間的機會。古代如此,進入現代更是如此,現代中國人更不講人倫,甚至害怕提「人倫」兩字,因為一提到這兩個字就聯想到男盜女娼了。

    你想想你是不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中國人的思維方法就是「究天理,明人倫」的思維方式,甚至到「究天理,滅人倫」的地步。從根本上講中國人就沒有唯心論的客觀世界,甚至害怕客觀思維的存在,只是用「天理」的安排來預期不可能的事情而已。

    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是無神論者,都是把物質(天理)放在第一位,把思想(人倫)放在第二位的純粹的唯物主義者。

    原因是中國人的傳統思想是建立在直觀、反觀與主觀思維之上的學問,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根本就沒有客觀思維的方式,中國人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只懂得直觀、反觀與主觀的看世界,當你用兩眼看世界時,你看到什麼,你看到了實實在在的物質條件,你的大腦就必然呈現實實在在的現實反映,你就必然會產生物質為首先存在的直觀思維,而以意識為客觀聯想的思維方法就被你擱置於第二性的位置,你的世界觀就必然是原始的直觀世界,歸於唯物論的範疇。

    你必然就會產生「以理服人」「向理不向人」的思想,這個是「原始的理性」,這只是哲學的初級階段,歸思想與道德的規範,而非哲學的範疇。

    說到這裡大家就應該知道為什麼西方人說中國根本就沒有哲學了吧。因為中國傳統理學並沒有脫離「原始理性」的認知界面,只是從自然法則上看問題,並形成很多的教條式的概念,並把這些概念性的東西一代一代的傳輸下來而已,而沒有把思想從直觀世界解放出來,上升到客觀唯心主義的客觀世界上去,所以中國人所有的學問都是說理的學問,做什麼事情都「以理服人」「向理不向人」的看待問題。

    由於世界觀得不到升華,價值觀自然也必定是「原始理性」的認知結構,用原始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問題,處理事情。

    因為客觀思維只在唯心三觀論中產生,因為站在三點看世界,以第三者的立場看問題就不是唯物論者,你只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看問題,你產生的思想就是客觀唯心主義立場,因為你站在第三者的立場看問題,你的思維及意識就是前置的,就必須從自己的意識出發來看待第三方的問題,意志必然在事物之前存在,你就必然是唯心主義精神在作祟,是唯心論的思維界面。這就是事實真理,不受意識理念所左右,所以說三觀論是唯心論的基點,不歸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學所有,也就是說我們都是純粹的唯物主義者。

    由於中國人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對於虛擬世界與客觀世界認識不夠,就不會看重唯心世界,看重的當然是現實世界了,因為中國人都是儒家文化的例行者,自然滿腦子都是理學思想。可是理學你知道嗎?中國傳統理學是純粹的唯物論的知識結構,在中國傳統理學裡,「窮天理,明人倫」就是中國傳統理學的核心價值觀。

    而「窮天理,明人倫」是什麼?天理何在?人倫何許?天理就是物質條件,人倫則是意識與思維方式,這就構成了理性論的全部構成要件,自然就是純粹的理性論。

    這種「窮盡」的「天理」還能回歸嗎?如果說回歸「理性」,也應該是「盡人意,明天理」的「人性知致」的思想格局,把「人性」思維提升到「理性」思維的前置地位,盡顯人性主張,限制理性「窮盡」發展,最終形成人性化的社會,實現人性與理性的合諧統一。

    ;


https://hk.wenzigu.cc/613515/63.html
相關:  天濟色盈    最佳女婿  女總裁的上門女婿  生死帝尊  御天武帝  重生都市仙帝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經倫論第十四章、理性是否回歸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經倫論"
360搜"經倫論"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3s 3.4229MB